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趋势与空间收敛性研究_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2.08 KB
- 文档页数:5
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企业恶性竞争、公司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还会大幅度扰乱社会秩序,增加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工业、制造业作为支持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人们对当前经济表现所知甚少,因此本文将从产能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对当前中国各个省份的产能利用情况进行测度,并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产能利用率进行估计分析。
一、文献综述从定义上来讲,产能利用率是指观察到的实际产出y 与潜在产出Y 的比值,潜在产出是指在给定要素投入、技术水平,且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企业/行业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
所以,CU=y/Y。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企业在生产的时候经常需要考虑市场需求、资源限制、设备磨损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实现投入要素的充分利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既CU<1。
目前国内关于测量产能利用率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测算产能利用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峰值法: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Klein 就开展了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测量,其提出的“峰值法”可谓是开创了经济分析法的先河。
Klein 将产能定义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达到的产出水平的峰值,即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企业实际产出的最大值作为潜在产出。
峰值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我们无法确定企业在产出峰值是否实现了产能的完全利用。
2.函数法:由于峰值法限制较多,后续学者开始从产出的微观经济定义出发对产能利用率进行研究。
根据现有要素的投入情况,构建相应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或者利润函数,将产能定义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情况下的产出水平,将实际产出水平与计算得到的最佳产出水平的比值作为衡量产能利用率的标准。
相对而言,函数法以微观经济基础作为理论支撑,但是对函数形式设定要求严格,一旦函数形式设定错误,所测算的产能利用率可信度也随之降低。
3.协整法:Shaikh and Moudud (2004)认为产出受到企业固定资本存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关系,所以提出了协整法测量产能利用率。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纺织业技术效率分析
吴迎新;徐淑一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简称SFA 技术)研究近10年中国各省区纺织行业的技术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总体提高,但各省区的生产效率差异较大;经济规模、企业数量是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因素.本文研究结果的重要政策含义是,多数省区当务之急是应继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为此必须整改、淘汰技术效率低的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换,从加速效应向乘数效应转换,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推进纺织行业技术效率高的省区进行产业调整、升级、转移.
【总页数】6页(P46-51)
【作者】吴迎新;徐淑一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并以山东肥城为例 [J], 钱静斐
2.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红枣生产技术效率分析--来自新疆麦盖提县和泽普县的
调查 [J], 苏洋;马惠兰;李凤
3.内蒙古奶牛养殖业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J], 白静
4.我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分析——基于共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J], 李佳睿;王善高
5.不同规模稻谷种植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分析——基于共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法 [J], 王善高;王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分析——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
数进行的比较
于立;王铁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07(009)004
【摘要】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进行了比较评价.通过Frontier Version4.1软件,将企业间技术效率的差异用可比的方式表示,并用技术效率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特质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估计模型的各个参数,进一步找出技术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建议.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于立;王铁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3
【相关文献】
1.我国工业企业R&D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 [J], 陈海波;刘洁
2.应用Bootstrap-DEA方法的公立三级医院技术效率测量与比较分析 [J], 李萌;
张旭东; 郭淑岩; 杨婷婷; 杨威; 黎浩; 张建成; 董四平
3.应用管理学理论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J], 陶喆;刘文社;徐玮
4.“效率”与“效力”共驱的R&D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较分析 [J], 刘井建
5.对我国技术效率的测算: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应用 [J], 何枫;陈荣;郑江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引言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各国应对全球竞争挑战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国际间的竞争主战场已从传统制造业市场的拓展,逐渐转移到对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上,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部门。
因此,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开发、掌握和应用能力,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弱将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趋势与空间收敛性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沈能(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350007)摘要: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及地区间的变动趋势,并检验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特征。
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总体上还是地区内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地区上升幅度存在空间差异;(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趋势,各地区之间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差距在缩小。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图分类号:G203: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10)07-0049-05Technical Efficienc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Trends and Space Convergence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HEN Neng(College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 to measure the overall and inter-regional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and examines the spatial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1)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an upward trend,however,there isroom for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 rise.(2)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significant room for convergence of trend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among the various region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gap is narrowing.Key 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technical efficiency;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收稿日期:2010-02-01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B062);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09090S)第一作者简介:沈能(1976-),男,浙江平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技术创新。
准。
效率问题是经济学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
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评价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强弱的最终标准是其投入—产出的效率。
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大小必然体现在其高效率运行的行业和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产业技术水平落后,行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微观企业运行效率低下等方面。
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效率评价问题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方法对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
何枫等(2004)研究了经济开放度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认为经济开放度能显著提升我国地区技术效率的增长[1]。
涂正革等(2005)计算了我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发现前沿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动力,而提高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是我国工业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
顾乃华等(2007)实证研究了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地区空间差异,指出由于市场化进程不一致导致了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地理空间差异[3]。
张宗益等(2007)实证研究了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趋势变动和空间差异,指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而且东、中、西部之间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发展极其不平衡[4]。
本文将使用SFA方法来计算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检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性,以期帮助分析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及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寻求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效率的实施途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研究方法,在简要说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给出用来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计量模型;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结果,包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和技术效率估计结果;第四部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收敛性分析;最后是结论性评述。
1研究模型技术效率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接近最大产出(前沿边界)的程度,表示在现有技术下企业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以及实现程度。
一般来说,技术效率的测定方法很多,但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是前沿生产函数法。
英国经济学家Farrel(1957)首次提出运用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来测度技术效率,其公式为:技术效率=实际产出水平/前沿产出水平。
随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发展经历了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Meeusen和Van den Broeck(1977),Battese和Coelli(1992),Battese和Coelli(1995)等几个重要阶段。
本文拟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方法[5],运用超越对数形式构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优点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是可变的,避免了替代弹性不变的假设,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灵活地选择投入要素,其中,交叉项的系数代表要素的替代性大小。
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Ln Y it=a0+a1Ln K it+a2(Ln K it)2+a4(Ln L it)2+a5(Ln K it×Ln L it)+a6T t+a7T2+a8D i+V it-U it式中:Y it代表t时期第i个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K it代表在t时期第i个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资本投入;L it代表在t时期第i个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劳动投入;T表示时间趋势;D代表地区虚拟变量,用以识别不同地区不可观测和预知的因素项,根据市场化程度的不同,本文定义东部地区的省份为1(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份),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为0;V it是服从分布N(0,σ2u)的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用来表征其他不可控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产出的随机影响;U it是服从分布N(0,σ2u)的独立同分布非负随机变量,用来表征生产技术无效性对电子信息产出的随机影响,且与V it独立同分布。
根据Battese和Coelli(1995)的建议,为了估计的方便,定义σ2=σ2u+σ2v和γ=σ2u/σ2u+σ2v,则模型中主要待估参数为(i=0.1…8),σ2和γ,可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出。
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选用的样本单位为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数据(注:考虑到重庆直辖市成立不久,故将1996年后的数据合并到四川),样本年份为1996—2007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等。
2.1产出水平产出指标采用各省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来度量,并按1990年不变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2.2劳动力投入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能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
但在我国,由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加上工资分配体制不科学,劳动投入的变化很难用劳动收入衡量。
虽然劳动力投入包括就业人数、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和劳动质量等方面。
但是除了就业人数指标外,其他指标的数据无法准确获取。
因此,本文采用各省电子信息产业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的替代指标。
2.3资本投入根据有关文献,多数学者对资本投入测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根据OECD国家通用的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第二,采用处理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变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
由于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仅仅是账面价值,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其进行折算,具体方法参见朱钟棣、李小平的研究。
3实证分析结果3.1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将处理后的数据代入模型,采用Coelli(1996)提供的分析软件Frontier(Version4.1)。
运用该软件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当γ→0时,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经营都位于生产前沿曲线上,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
本文估计结果γ=0.7401,且通过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
说明模型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随机变量,表明模型中的误差项的结构相对复杂,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是正确的。
这一结果也表明1996—2007年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无效性。
3.2技术效率估计结果表2列出了1996—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的估计结果(注: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表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估计结果根据表2的估计结果,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效率变动趋势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