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生物(人教版)练习:第十一单元 第2讲 细胞工程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11
1. 植物细胞工程在苗木生产、作物育种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获得脱毒植株,外植体往往取自植物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中,运用的工程技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获取杂种细胞,先除去细胞壁以获得 _____________ 再用PEG诱导其融合;融合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项研究最大的突破是(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答出两项即可)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在制备人工种子时可根据需要添加防霉药物,它应加在人工种子结构的 __________________ 中。
(4)科学家以成熟的水稻胚作为外植体,在基础培养基上研究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注: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愈伤组织的数目/接种外植体数目)X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 _________________ 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解析:(1)因为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中病毒很少或几乎没有病毒,所以可利用其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脱毒植株。
(2)在“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中,运用的工程技术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获取杂种细胞,先除去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再用PEG诱导其融合;融合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出现(新的)细胞壁(或“再生壁”)。
这项研究最大的突破是克服了不同种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将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一、选择题1.(2018·河北衡水调研)在番茄幼苗的培养液中,除了必需的微量元素、NH+4、PO3-4和CO2外,还必需的大量元素有()A.C、H、O、N B.K、Ca、Mg、FeC. Mn、Mo、Cu、Zn D.K、Ca、Mg、S解析:细胞中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
答案:D2.下列有关人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分子都是蛋白质B.ATP、磷脂、抗体、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C.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D.相同质量的脂肪和淀粉完全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相同,但释放的能量不同解析:人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分子除蛋白质外,还有固醇、神经递质等,A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没有P,B错误;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C错误;相同质量的脂肪和淀粉,其元素组成都是C、H、O,完全氧化分解的产物都是CO2、H2O,脂肪的C、H比例高,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D正确。
答案:D3.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解析: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又包括水和无机盐,A项正确;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又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B项正确;物质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易化)扩散,C项正确;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分裂期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不进行染色单体分离和同源染色体分离,且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等行为,D项错误。
答案:D4.(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细胞是由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下列有关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光合作用中C的转移途径是:CO2→C5→C3→(CH2O)B.O是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C.P是构成生物膜必不可少的元素D.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个阶段都可产生ATP解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A错误;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是C,B错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P是构成生物膜必不可少的元素,C正确;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错误。
1如图是江南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至少2个)(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和。
(3)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
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4)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了资源的生产潜力,又减轻了__________ 。
防治农田虫害时,可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 功能。
⑸该生态农业园的“食用菌种植”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请根据图示,在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该生态农业园三类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而且有产品的输出,据此可推知,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等。
(2)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稻、麦、油菜、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
(3)题中养殖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4)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了资源的生产潜力,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性引诱剂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图中的食用菌为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图中的稻麦、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输入消费者体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高考新课标标全国卷Ⅱ)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
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
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
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________组织,然后经过_______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这种培育技术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甲和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
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解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包括植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其过程依次为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用物理或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杂种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幼根和芽进而形成完整植株)培育成完整植株。
其中,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利用了酶的专一性,选择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暴露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2)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
甲和乙均为二倍体植物,假设二者有性杂交的后代不可育,其原因是该后代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第2讲细胞工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细胞工程的概念理解(1)原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2)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3)目的: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类: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2)物质基础:细胞中具有本物种全部遗传信息。
(3)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条件: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处于离体状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和其他适宜外界条件。
(4)体内细胞不表达全能性的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概念理解①培养对象: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
②培养条件:无菌、人工配制的培养基、相关激素等人工控制条件。
③培养结果: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物。
(2)操作流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根、芽或胚状体→试管苗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过程①为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常用方法是酶解法,所用到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过程②是原生质体的融合,人工诱导的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
(3)过程③是原生质体融合后再生出细胞壁,这是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标志。
5.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①微型繁殖: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作物脱毒:选取作物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等无毒或病毒较少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
③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可以解决某些植物结实率低、繁殖困难等问题。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和突变体的利用。
(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即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和生物碱等。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1、为了加快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牛的培育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试管牛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的工程技术有早期胚胎培养、________________等;克隆牛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促使B牛多排卵的激素一般是____________。
对B牛和D牛要进行________处理。
(3)在受精的过程中,卵子受精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培育高产奶率的转基因牛,如建立生产生长激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即科学家将________和乳腺蛋白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该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__法导入牛的________________中。
解析:(1)试管牛的培育属于有性繁殖,试管牛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的工程技术有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克隆牛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一般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供体母牛,促使其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时,要对受体母畜和供体母畜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3)在受精的过程中,卵子受精的标志是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间有两个极体。
(4)要培育高产奶率的转基因牛,如建立生产生长激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即科学家将生长激素基因和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该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再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牛的受精卵中。
答案:(1)有性繁殖胚胎移植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2)促性腺激素同期发情(3)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间有两个极体(4)生长激素基因启动子终止子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显微注射受精卵2、下图为某种畜场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检测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是否插入到牛耳细胞染色体DNA上,可采用__________技术。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 细胞工程 1 植物细胞工程课时提升作业新人教版选修31.(15分)(2016·芜湖模拟)下图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过程获得的细胞是正常植物体经______________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顺利完成③过程,除了需要各种无机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不同功能的物质)。
该过程形成的细胞与正常体细胞相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从过程④的结果看,它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在探究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实验中,得到了如下结果:①只有细胞分裂素时,组织块产生愈伤组织②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时,愈伤组织不分化③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时,愈伤组织分化出芽④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时,愈伤组织分化出根由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单倍体性细胞是减数分裂的结果,该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愈伤组织培养基成分除无机物、有机物外还需加入植物激素。
(3)过程④为再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该实验结果显示,植物激素的种类及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第2讲细胞工程1.(2019·某某一模)图示为人体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能与人体抗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B.细胞融合获得乙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C.用特定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细胞均能生长,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D.丙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多次筛选后可获得能分泌所需抗体的丁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是能与人体抗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A项正确;细胞融合获得乙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用特定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能生长,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与未融合的细胞均不能生长,C项错误;丙为杂交瘤细胞,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从中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丁,D项正确。
答案:C2.(2019·某某省辽南一模)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奶牛场有一头奶牛,年产奶量达30.8 t,我国奶牛产奶量年平均水平仅为3~4 t。
某人用该高产奶牛的耳朵细胞,采用核移植技术获得高产奶牛(如下图)。
(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________,在此过程中为了防止培养液被污染,还需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此外还应定期________,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________代以内的细胞,采集的卵细胞也需在体外培养至________期后,再去核。
(3)核移植中选择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
(4)将重组胚胎移入代孕母牛子宫内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
胚胎移植实质上是________。
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培养液被污染,还需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还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由于10代以内的细胞能够保持正常二倍体核型,因此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
人教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优化探究:全套练习(47份有答案)第一单元_第1讲_走近细胞第一单元_第2讲_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单元_第3讲_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一单元_第4讲_核酸、糖类和脂质第二单元_第1讲_细胞膜和细胞核第二单元_第2讲_细胞器与生物膜系统第二单元_第3讲_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单元_微专题三_细胞代谢中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不同角度分析第三单元_第1讲_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三单元_第2讲_atp与细胞呼吸第三单元_第3讲_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三单元_第4讲_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第四单元_第1讲_细胞的增殖第四单元_第2讲_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四单元_第3讲_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第五单元_微专题五_两种方法破解遗传学难题第五单元_第1讲_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五单元_第2讲_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五单元_第3讲_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第五单元_第4讲_人类遗传病第六单元_第1讲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六单元_第2讲_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基因的本质第六单元_第3讲_基因的表达第七单元_第1讲_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七单元_第2讲_染色体变异第七单元_第3讲_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七单元_第4讲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八单元_微专题八_巧用下丘脑网控内分泌第八单元_第1讲_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实例第八单元_第2讲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八单元_第3讲_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八单元_第4讲_免疫调节第八单元_第5讲_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九单元_微专题九_生物与环境中两个易错方面的知识辨析第九单元_第1讲_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第九单元_第2讲_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第九单元_第3讲_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能量流动第九单元_第4讲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第九单元_第5讲_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十单元_实验原则与实验设计第十一单元_第1讲_基因工程第十一单元_第2讲_细胞工程第十一单元_第3讲_胚胎工程及伦理问题第十一单元_第4讲_生态工程第十二单元_第1讲_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十二单元_第2讲_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十二单元_第3讲_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方便使用一、选择题1.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解析: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然后依次为组织、器官、系统;元素、化合物、分子、细胞器等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个体水平以上的结构层次,故B项正确。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1.(2018·广东广州模拟)草莓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
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外植体①,愈伤组织②,芽、根―→植株(1)外植体经组织培养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植株,这一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
其中过程①为__________,过程②为__________。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多种:①为提高组织培养成功率,培育出无病毒幼苗,常选择草莓__________(填“茎尖”“叶片”或“花粉”)的材料作外植体。
②愈伤组织形成芽、根的过程则与培养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填植物激素的名称)的比例有密切关系,该比值较高时,促进__________(填“根的分化”或“芽的分化”)。
③除植物体自身原因、植物激素用量及比值等因素外,还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包括: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光照等。
(3)在组织培养的过程中,无菌技术也是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请说明下列各项需要灭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填编号)。
①锥形瓶②培养皿③操作者的手④草莓植株⑤培养基解析:(1)由植物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可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常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植株,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与组织培养过程中根、芽的分化密切相关。
(3)组织培养过程中,锥形瓶、培养皿和培养基需要灭菌,操作者的手和外植体需要消毒。
答案:(1)全能性脱分化再分化(2)①茎尖②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根的分化(或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芽的分化)pH温度(3)①②⑤2.“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和耐储藏等优点。
如图是“白菜—甘蓝”的杂交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过程中,①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白菜细胞中含2X条染色体,甘蓝细胞中含有2Y条染色体,则杂种植株叶肉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情况下,白菜和甘蓝杂交是不能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②常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____;若用于杂交的白菜和甘蓝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在②过程中可获得哪几种类型的融合细胞?__________(写出基因型)。
(4)该项技术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获得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常用酶解法,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2)杂种细胞经细胞核融合,故染色体数为两种细胞染色体数之和,即2X+2Y。
(3)化学诱导法常用PEG(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融合后细胞可能的基因型为AAaaBBBB、ccccDDdd、AaBBccDd三种类型。
(4)杂种植株来源于不同种的体细胞杂交过程,正常情况下存在生殖隔离,故其意义为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1)酶解法(或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2)2X+2Y存在生殖隔离(3)聚乙二醇(PEG)AAaaBBBB ccccDDdd AaBBccDd(4)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3.如图是某实验室做的通过动物纤维母细胞等获得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X、Y、Z细胞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过程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__________过程;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②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
(3)③过程中需用到的生物诱导剂是__________。
(4)④处需要筛选,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含有32P标记的核苷酸培养基培养Z细胞,细胞质中能测到32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解析:(1)将H1N1病毒外壳蛋白注入乙小鼠获得的是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与X骨髓瘤细胞融合,Z为杂交瘤细胞。
(2)通过①过程已经分化的纤维母细胞失去分化状态变为干细胞,类似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诱导干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于纤维母细胞,因此其全能性高于后者;②过程干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生不同的组织器官。
(3)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生物诱导剂是灭活的病毒。
(4)④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核苷酸包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因此能利用32P标记的核苷酸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线粒体。
答案:(1)骨髓瘤细胞抗原刺激过的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杂交瘤细胞(2)脱分化高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灭活的病毒(4)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核糖体线粒体4.下图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治疗遗传性糖尿病(基因缺陷导致胰岛B细胞不能正常合成胰岛素)的过程设计图解。
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②所示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④所示的生物工程技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③通常用去核卵细胞作受体细胞的原因除了它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外,还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过程④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用到的非酶基因操作工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图示方法与一般的异体移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1)体细胞核移植利用体细胞核和去核卵细胞。
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此时导入健康胰岛B细胞基因,可以形成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群。
(2)③将体细胞核和去核卵细胞重组为一个细胞,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④将健康胰岛B细胞基因移植入受体细胞,为基因工程技术。
(3)过程③通常用去核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除了因为它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外还因为其含有能够激活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4)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通常用显微注射法。
(5)基因工程基本工具为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载体为非酶基因操作工具,通常为质粒。
(6)图示方法与一般的异体移植相比可避免免疫排斥。
答案:(1)细胞核内细胞团(2)(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或重组DNA技术)(3)含有促进(或激活)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4)显微注射法(5)载体(6)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5.胃癌是我国发生率很高的一种恶性疾病,制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抗体对治疗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抗胃癌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如下图。
(1)抗胃癌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技术。
(2)甲代表__________细胞。
(3)诱导骨髓瘤细胞与甲融合,可用的诱导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写出两种)。
(4)为筛选出丙,需将乙放入含有5%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培养,其中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通过检测细胞是否产生所需的专一抗体,筛选出丙,该过程中所选用的抗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在甲、丙及骨髓瘤细胞中,只有丙经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用到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2)杂交瘤细胞乙是由甲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
(3)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时,常采用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生物方法(灭活的病毒)。
(4)制备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针对的抗原是胃癌细胞,所以应该用胃癌细胞作为抗原检测丙细胞是否产生所需抗体。
(5)因杂交瘤细胞既可以无限增殖又可以产生抗体,所以可以通过对杂交瘤细胞培养,使其产生单克隆抗体。
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2)(效应)B淋巴(3)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离心、振动、电激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4)维持培养液的pH人的胃癌细胞(5)只有细胞丙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6.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容器A中放置的一般是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原因是其细胞__________,易于培养。
培养时先要剪碎,然后用__________分散细胞,制成B瓶中的细胞悬液。
细胞悬液转入C瓶中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__________。
(2)在D瓶中正常培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细胞绝大部分死亡,只有极少数细胞存活,这是因为存活的细胞发生__________,可无限增殖。
目前使用的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__________代以内,以保持细胞正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型。
(3)B、C、D瓶中的培养基为保证无菌、无毒的环境,需要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
(4)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