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7.88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指标上一节我们讲到,情绪有内心体验和外部行为表现,同时也有其生理机制。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测量这些变化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physiologicalindex)。
人们可能会认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变化即生理指标的变化将有规律地表现出符合于各种情绪的不同模式,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除了少数外,生理指标的测量并未为特定的情绪提供明确的模式。
例如,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尔耶(Selye,1974)的研究认为,不管引起紧张是由于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也不管紧张是与愉快或不愉快有关,紧张的生化反应是一样的。
相反,这种测量所提供的只是关于有机体所处的特定唤醒水平的信息。
在测量有机体唤醒水平时,我们能够采用的生理指标有几十种,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与情绪有较大的关系,下面我们介绍最为常用的生理指标。
一、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是较早应用的生理指标。
皮肤电反应(或肤电反应)(gal- vanic skin response,简称GSR)最早的名称是心理电反射(psychogalvan-ic reflex),它是由费利(Fere,1888)和泰赫诺夫(Tarchanoff,1890)发现的。
费利将两个电极接到前臂上,并把它同弱电源和一个电流计串联。
他发现当用光或声音刺激时,皮肤表面的电阻降低,电流增加。
当时,用这种方法所测量的皮肤电反应称为费里效应(Fere effect)。
传统的肤电反应测量方法以电阻为定量单位,最通用的电路是惠斯通电桥,使用时可以调节有刻度的电阻器到零点,来抵消未知的电阻,然后从电阻器上读出被试的电阻。
费里的方法能够测量皮肤电的绝对水平及其变化,而且比较可靠,因此近代的这类仪器都应用这种原理。
目前,电路中加入精密放大电路,创造出高水平的皮肤电反射仪。
费利和泰赫诺夫发现的现象依赖于同一基本生理过程,即由自主神经活动引起的皮肤内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以及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的汗腺活动变化。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中介。
(客观事物--需要--情绪)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感受)、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神经激活)三种成分。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 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有人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2. 区别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④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相对较小,外部表现不如情绪明显。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一) 适应功能(一)动机功能(二)组织功能(四) 社会功能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一)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维度,是指情绪的结构和特性,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
每个特性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具有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此外,情绪还有肯定与否定两极.(二)情绪维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1) 冯特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此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施洛伯格的三维理论情绪的维度: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
三维模式图(图10-3),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轴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3)普拉切克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强度、相似性、两极性。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第一节情绪的概述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时密不可分的。
特定的知觉是在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产生之前,由于直接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身体变化。
因此他认为不同的情绪只是对某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
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和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变化以及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内脏活动变化。
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躯体运动变化,同时不同的情绪状态伴有不同的表情肌变化。
情绪反应中,某些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
人在情绪变化时,会引起的生理反应有如下: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2)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4)皮肤电反应5)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其中肾上腺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当有害刺激传达于神经中枢,下丘脑影响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易激能力。
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还是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机体的内分泌腺的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一起,是情绪的外周反应的重要机制。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1.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2.丘脑: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丘脑冲动得到释放,情绪反应就会发生。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有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多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付紧急情境的准备状态。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