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宅男宅女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对宅男宅女的看法专四作文哎呀,说起宅男宅女呀,我可有自己的想法呢!
在我看来呀,宅男宅女们好像总是喜欢待在家里。
嘿嘿,他们可能会一整天都坐在电脑前面,玩游戏呀,看动漫呀,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有些大人可能不太喜欢宅男宅女,觉得他们不出去活动,不太健康。
但是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呀。
嘿呀,他们在家里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呀。
比如说,他们可以看好多好多有趣的动画片,哈哈,那多有意思呀!还能玩那些好玩的游戏,说不定还能在游戏里交到好朋友呢。
哎呀,他们可能不太爱出门和别人交流,但也许他们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呢。
而且呀,他们待在家里也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呀,像画画呀,写故事呀。
不过呢,我也觉得老是待在家里也不太好。
嘿呀,还是应该偶尔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这样对身体
也好呀。
哎呀呀,总之呢,我觉得宅男宅女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和我们不太一样,但也挺有趣的呢。
嘿嘿,只要他们自己开心就好啦!。
宅男宅女心理大揭秘1、宅式生活,天才的标志?“猫宅”是指一些人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
他们对于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
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猫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
很多时“猫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
因此,很多人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人误认成“宅式生活”。
顾城,这个日后的天才诗人,小时候却很自闭。
他的父亲顾工曾这样描述:他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还有许多用漫画笔法画的小人小狗小猪。
他可以半个月都不出门,在屋里描绘他想象的世界。
周杰伦据说也是宅男的代表。
这个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星,说起自己不演戏的时候,最喜欢几天足不出户,猫在家里打游戏,上网等,过着典型的宅男生活。
难道,宅男宅女就是天才的标志吗?有一句话叫作专注产生力量,渡边淳一在新作《钝感力》中说,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信息太多,人们容易被各种事物吸引而失去选择的能力。
而那些不理会外界世界的变化,坚定执著沿着自己内心兴趣生活的人,反倒更容易成功。
宅男宅女,就是因为沉迷于内心,沉迷于自己的一方小小的世界里,所以“专注产生力量”,因此比起一般人,似乎更容易具有一些天赋。
比如敏感,想象力,专注,安静等等。
但事实并非只是这样简单。
2、宅男VS干物女:心理幼儿还是幻想强迫症?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家方刚看来,宅男现象其实不仅是舶来品,在中国也不少。
但最初创造这个词却来自岛国日本。
那时,日本经济高度繁荣,但人际关系淡漠,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更多以家庭为单位,单打独拼。
这让许多日本年轻人,产生了种依赖家庭的心理。
他们不愿意去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宁愿退缩在一方狭小的天地里。
宅男现象一出现,社会便众说纷纭。
在日本,它经常和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日本发生过许多女生失踪遭到杀害的例子,最后侦破多数是宅男所为。
青年现象Qing Nia n Xia n Xia ng一、“宅男宅女”现象“宅男”一词源自日语“御宅族”,原本指不工作、不社交,对动漫、电玩等狂热的年轻人。
后来,人们把整天不出门的男生,也称作“宅男”。
而“宅女”,通常是指那些女动漫迷,但后来定义也变得像“宅男”一样,指“家里蹲着的女生”。
最初,“宅男宅女”一般指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白领加入其中,“宅”成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
很多“80后”的“宅男宅女”们以“宅”为时尚,他们的最常用语是:今天你“宅”了吗?爱就“宅”一起!“宅”是一种时尚,“宅”是一种心态,“宅”是一种生活方式。
“宅男宅女”从最初消极被动的形象转变为自由、个性和关注内在生活品质的积极形象。
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呈与日俱增的态势,与此相关的“宅”经济也迅猛增长。
二、相关的解释及存在的不足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呢?主流的解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80后”群体特征来解释“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8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辈过多的关心和保护,故而自我中心,不愿承担责任,不能承受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不愿学习,不愿工作,躲在家中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对外界本能的排斥和冷漠。
因此“宅”体现了“80后”因社会化不足而产生社交障碍,心理自闭,是一种社会病态。
这种分析框架必须把“宅”和“80后”捆绑在一起才有解释力,但是这种解释的因果链条有着相当的脆弱性,因为“80后”是否存在着社会化不足、社交障碍、心理障碍本身是存疑的。
事实上任何个体,不唯独“80后”,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特征,而且很多“宅男宅女”是“70后”甚或“60后”。
2.从社会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激烈的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引发了一种普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人们从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转而蜗居家中是一种情绪压抑至极之后的反弹,是一种心理的自我疗伤和修复,从过多的关注外在功利向注重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内在精神家园的回归。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宅在家中,成了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并不是一个新词语,早在2002年,宅男宅女这个词语就已经成为了热门关键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它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什么是宅男和宅女?宅男和宅女是指那些不愿意离开家门,对社交活动没有兴趣的人。
宅男和宅女通常会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
他们也喜欢观看电影,玩电子游戏,阅读书籍,听音乐和聊天。
为什么人们成为宅男宅女?1.人们喜欢在家中感到舒适和安全。
2.宅男宅女通常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对社交能力有所恐惧。
3.他们觉得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有趣,而且这比去外面找娱乐更为经济实惠。
4.有些人因为身体上的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问题而不愿意外出。
宅男和宅女的问题1.缺少运动:宅男宅女习惯于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这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身体运动,长时间不运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尝试一些室内运动方式,例如瑜伽,普拉提等,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2.缺少人际交往:宅男宅女通常因为社交能力不足或者恐惧而不愿意外出,这使他们的社交圈变得极为狭窄。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加入一些与自己爱好相关的论坛或社交网站,参加线上或线下的活动。
3.应对孤独感:过度的自我封闭很容易导致孤独感,这种感觉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团体活动或是加入志愿者服务,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与更多人认识和交流。
4.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的不足,是宅男宅女参加社交活动时的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线下的沙龙活动或通过加入运动俱乐部等方式,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
5.睡眠不规律:宅男宅女习惯了熬夜,这不仅仅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时休息,调整生活节奏,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姓名:农冠军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号:1103040052摘要: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宅男宅女的队伍里,其中大学生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大多是喜欢呆在住所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里宅男宅女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宅”对于年轻人而言具有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当下年轻人走出“宅门”提供个人的建议。
i关键词:“宅文化”宅男宅女大学生社会学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现状清明,五一长假刚刚落下帷幕,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哪也没去,就呆在自己的住所或者某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痴迷于某事物,自娱自乐,这群人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宅男宅女,而不知不觉中这种宅的现象已经悄然演化成了一种宅文化。
不管是游玩还是宅,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往往是其中的主力军。
对于宅文化,查了下,简单的定义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宅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过这里就不深入分析宅文化的内涵了,索性就把它看成是宅男宅女,那种热衷于宅在家里的群体,更多的是指大学生。
假期刚过,见到熟人打声招呼“哥们,这个假期有什么节目啊,又去了哪个好玩的地方”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刚去了趟黄山,那个绝啊”“就宅呢,我蜗居”。
每次听到宅,不禁就反思,为什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却有这么多宅男宅女?听到人们把宅男宅女称为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就不解,他们是不是懒惰,不善于交际,对生活没有什么热情,不愿面对现实,活在自己和网络的世界里,甚至是啃老一族。
据我所了解到的,那些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里的宅男宅女,大多是泡在网络的世界里。
宅着赚钱或是学习做研究的寥寥无几,那他们都在做什么呢?目前,大学里的宅男宅女有鲜明特点:没课时就宅在宿舍睡觉、上网。
青年现象Qing Nia n Xia n Xia ng一、“宅男宅女”现象“宅男”一词源自日语“御宅族”,原本指不工作、不社交,对动漫、电玩等狂热的年轻人。
后来,人们把整天不出门的男生,也称作“宅男”。
而“宅女”,通常是指那些女动漫迷,但后来定义也变得像“宅男”一样,指“家里蹲着的女生”。
最初,“宅男宅女”一般指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白领加入其中,“宅”成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
很多“80后”的“宅男宅女”们以“宅”为时尚,他们的最常用语是:今天你“宅”了吗?爱就“宅”一起!“宅”是一种时尚,“宅”是一种心态,“宅”是一种生活方式。
“宅男宅女”从最初消极被动的形象转变为自由、个性和关注内在生活品质的积极形象。
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呈与日俱增的态势,与此相关的“宅”经济也迅猛增长。
二、相关的解释及存在的不足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呢?主流的解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80后”群体特征来解释“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8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辈过多的关心和保护,故而自我中心,不愿承担责任,不能承受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不愿学习,不愿工作,躲在家中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对外界本能的排斥和冷漠。
因此“宅”体现了“80后”因社会化不足而产生社交障碍,心理自闭,是一种社会病态。
这种分析框架必须把“宅”和“80后”捆绑在一起才有解释力,但是这种解释的因果链条有着相当的脆弱性,因为“80后”是否存在着社会化不足、社交障碍、心理障碍本身是存疑的。
事实上任何个体,不唯独“80后”,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特征,而且很多“宅男宅女”是“70后”甚或“60后”。
2.从社会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激烈的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引发了一种普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人们从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转而蜗居家中是一种情绪压抑至极之后的反弹,是一种心理的自我疗伤和修复,从过多的关注外在功利向注重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内在精神家园的回归。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Otaku)起源于日本,日文字面意思是“你的家”。
“御宅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足不出户的人。
他们曾被认为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在动漫和电玩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渐成为新潮流。
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宅男宅女”,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御宅生活”使孩子们脱离社会,成为没有社交能力的边缘人群。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及某些职业的青年人把更多的时间呆在了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我以为,宅男宅女的出现,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类型:
第一种,自在型。
前不久听过郑金洲作的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人际交往和以往不同的是,主要集中在单位和家庭两个方向。
宅男宅女只不过是把这两个方向更为集中,家庭是他们提供放松自我,展现真实自我的一个最佳场所。
第二种,自恋型。
宅男宅女还往往出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之中,有了自己的实力,不必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看重自己的个性而不屑一般的社会交往。
宅族的人生态度趋向享乐、独立生活,比常人更强调独特性。
第三种,自闭型。
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为退缩,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单元对于每个人心理安全、归属的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归家庭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做紧张工作之后的自在型宅男宅女,而不要落到心比天高的自恋型和交往障碍的自闭型宅男宅女,总之,无论是什么类型,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备才是健康的。
“宅男”、“宅女”的社会背景及其社会影响公共管理1班100140678 陈远星“宅男”最初的定义是从日本的“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
“御宅族”的定义是单指那些热衷于次文化的人,但现在被误用为热衷动画、漫画或电脑游戏(软宅男)及电脑硬件、电脑进阶技巧(硬宅男)的人。
“宅男”的原意就是指男性“御宅族”,女性则称“宅女”。
但是随着人们大量的使用,“宅”这个字的定义,已经被人直接联想到中文字“宅=家”的用法,因此现在大部份的人使用“宅男”或“宅女”这样的名词,一般而言是指不善与人相处,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中主要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还包含贬意成分。
在使用方面,“自嘲”以及“用在他人”的定义也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在自称,“我是一个宅男”或是“我真是宅”的时候,代表的意义通常是“我足不出户”或是“我看电视玩电脑一整天”等。
但是如果是用在他人身上,如“醒醒吧,宅男。
”“你这个阿宅”等的时候,其意义就是只会幻想、嘴炮或是在家里不出门与他人交际、不注重个人卫生等负面意义。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人的心里,“宅男”、“宅女”可能更贴近于“家里蹲”(也就是隐蔽青年)。
但为什么会出现“宅人”这一群体呢?这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现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各类竞争,良性的,恶性的比比皆是。
有时候竞争是一种激励机制,有时却严重威胁着身处其中的人们。
超过可承受范围的工作强度、处处小心的人事关系,深深困扰着职场中的每一个工作者,抑或是那些为寻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的新一代大学生,为一套婚房而不断打拼的年轻人,这样那样的竞争带给他们的是巨大的压力。
他们开始寻找自我保护的生活模式,于是他们选择了“宅”。
在每一个人看来“家”是最安全的港湾,在家可以脱下所有的伪装,可以没有任何束缚。
不少人通过躲在家中少见人,或不见人来躲避人际交往中的麻烦,他们愿意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开拓新一种生活。
例如通过打游戏忘却实际工作中的烦恼,通过“虚拟网恋”来寻找心灵慰藉。
我说宅男宅女
以前,"宅"在家里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宅文化"风靡一时;但最近,网络疯传"宅"成了精神病调查线索,让许多宅人都高呼"中枪了!" 可"宅"真的是精神病征兆吗?专业人士说,无故的"宅"背后如果藏着社会功能退化,那么真的有此可能;但如果只是一般的躲个懒、宅一宅,是不可能随便"被精神病"的,宅男宅女们也别想太多。
"宅"
宅者,顾名思义,躲在家里不出门,交流靠微博,购物有快递,没事出门多累啊。
可以说,现代的网络催生了一代"宅人",有了手机、QQ、微博,有了各式各样的购物网和上门快递,这些宅人越来越不愿意专程出门;甚至就连工作都能在家解决,因有网络付款,什么都能"宅"着搞定。
"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过自杀或者自残;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却不是因为喝醉了酒;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都被视为需要关注的表现。
有种"宅"真的是病
到底宅是不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或者我们不如这么问,有没有一种"宅"可能是精神病?
答案是肯定的。
有许多精神疾病,初期真的就是以"宅"为表现特征,可和一般的"宅"比起来,这种疾病引起的"宅"大不相同,所以宅男宅女们还真不用紧张自己"被精神病"。
一提到"精神病",许多人想到的就是"疯话连篇"、"手舞足蹈"、"妄想幻觉",可医生们却经常见到以"懒洋洋宅着不动"为初发表现的患者。
"比如单纯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期表现就是无缘无故的犯懒,而且懒得很厉害,不肯起床,不吃饭,不洗澡,不和人交流,表现得非常'宅',而且以青少年居多。
"谢世平说。
不过这种"宅人"和一般宅男宅女有本质区别。
宅男宅女也就是偷个懒,能网购、网聊就不出门了,可他们的兴趣还在,也会积极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而疾病引起的"宅",背后隐藏的
是动机丧失、兴趣缺失,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甚至连生命的最基本要求都没了。
通俗来说,你该出门就出门,躲在家也照样和人通过网络交流、购物、娱乐,那这种就只是生活方式'宅'了一点。
可要是你见到一个人,无欲无求地'宅'着不动,对什么都没兴趣了,甚至连吃饭、洗澡都不愿意做了,这种懒得匪夷所思的'宅'法就肯定不对劲,得去医院就诊了。
"
其实除了精神分裂症,有不少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初期表现都是一种异常的"宅",所以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时,将"宅"作为筛查线索之一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筛查标准和诊断标准是两码事,许多宅男宅女的担忧也压根就没必要,因"此宅"非"彼宅",在诊断精神病时根本不可能混为一谈。
过分"宅"会不会致病?
不过,医学心理专家倒是提醒宅男宅女们,"宅"生活本身没什么,可要是宅得过分,也是可能致病的:就算不一定导致精神疾病,也可能增加一些心理问题出现的风险。
现在的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沟通,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工作、学习、社交和娱乐,这没什么。
可网络交流和真正的外出与人交流还是两码事。
"就拿聊天来说吧,你可能觉得QQ、电话和面对面聊天没区别,可在我们看来,区别大着呢。
"袁勇贵说。
当你面对面与人交流时,你除了要倾听对方的言语,你还会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上来获取信息,甚至就连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源。
可要是通过网络交流,你面对的可能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
这样的社交模式,损失的有效信息是大把大把的,所以靠现代媒体手段来交流,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面对面"。
同时,人类的社会功能本身也是"用进废退"的。
"一个人总是不出门,出门面对人群就难免觉得紧张,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宅太久,与人面对面交流就可能出现障碍。
如果当时人的适应能力强,也许很快能协调过来;可也有不少人会更加回避人群,一来二去,这就真的要'宅'出点问题来了。
"
评点
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该走的路不走,这种"宅"我认为就是病。
最好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