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谦逊守静、无为而治等原则。
当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自我修养。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老子的道家思想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引导他们注重内心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外部压力和困难。
在校大学生应当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借鉴老子的道家思想,当今在校大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在校大学生、自然无为观念、谦逊守静、无为而治、自我修养、社会挑战、内心修养、处世哲学、自我提升、成长。
1. 引言1.1 介绍老子及其道家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品《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道”这种无形无象的本原所造成,道是无法言喻的,但可以感知和领会。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个包容万物、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追随自然、顺其自然,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而不强求,即所谓的“自然无为”。
老子的道家思想注重谦逊守静,主张能够安静地谦卑自持,不张扬自我,不争不辩,保持内心平和与清静。
老子认为,只有守静养气,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
他强调在世事纷扰中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谦逊守静、无为而治,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应当注重内心修养,追随道家思想的教义,以求得自我提升和成长。
1.2 分析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现状当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不争”与“崇让”: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作者:王大庆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24期古代的中国人不仅已经开始有了带有竞赛性质的社会活动,而且,对这些活动背后所蕴藏的一种重要而且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归纳,“不争”与“崇让”透露出了古代的中国人对竞争怎样的看法?汉语对“竞”“争”的表述在汉语中,用来表达竞争或竞赛的字主要是“争”“竞”和“赛”,其中最为常用的字就是“争”。
在《汉语大字典》中,“争”字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争夺”“夺取”,这也是“争”字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含义。
而“竞争”为引申义。
“竞”字首要的含义就是角逐,比赛。
另外,“竞”字还有“强”“盛”的含义,可以视为其引申义。
从含义上看,虽然“争”和“竞”在语义上十分接近,且有重叠,但“竞”字的含义更为中性和单一,其本身的含义与现代语言的“竞争”一词大体相当。
与上面两个字相比,“赛”字不太常用,且更晚出现。
从字义上看,“赛”与“竞”较为接近。
通过考察汉语中用来指称竞争或比赛的这些字,我们可以认为,古代的中国人不仅已经开始有了带有竞赛性质的社会活动,而且,对这些活动背后所蕴藏的一种重要而且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对“争”本身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归纳,因此,这些字本身就透露出了古代中国人对竞争的基本看法。
所有的竞争都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值得关注。
第一,“争”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得到某种“物”,既可以是精神上的荣耀,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好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个字的差别,“争”在汉语中从一开始具有“争夺”的含义,古代的中国人认识到,世间一切的冲突和动乱都来自于对包括金钱、权力、美色和荣誉的争夺,即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或曰“小人之争”,因此,古人赋予“争”字本身的负面和消极含义十分强烈。
第二,在汉语中,用来表达有规则的和有序的竞赛或竞争的词是“竞”“赛”等字,当然,“争”字本身也有这种较为正面和中性的含义,符合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君子之争”中的“争”基本上就采纳了这个含义。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不争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表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道德经心得200字(精品8篇)道德经心得200字篇1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
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
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
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
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
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
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
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
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
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
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
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导入:典故: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
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老子》四章,便出自五千言《道德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四章。
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其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
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富于德育思想的经典,其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公元前580年)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周朝的守藏室吏(皇室图书馆馆长)。
其博学多才名扬列国,孔子也曾带领弟子前去向老子求道,其后评价老子是飞腾在云端里的龙,成为千古逸话。
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天才的哲学家,具有极强感性的养生修行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辞去工作,西去昆仑山,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求道及养生修行之术,老子为教示尹喜,著五千文,为人类留下了这一瑰宝。
老子在其天生资质之上,加上长年修行,开启了其超越的感性力、直观力、遥视遥听及洞察纤微的能力。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章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之文,必是老子自身的经验之谈。
老子运用此功能,观察到了物质的“道”的存在(物理的自然之道)及道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不变的法则、规律(抽象的自然之道),结合其渊博的知识与修行修德经验,总结完成了此著。
初读《老子》,偶得感想,为老子的至高至善的道德所熏陶。
虽然《老子》开篇讲到的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由此悟得,他的“道”同一般意义上的“道”显然是不同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一章》),只有通过无欲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若总是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见,老子的“道”是在“无欲”规范下的“道”,离开“无欲”那就是“常道”。
|RADIO &TV JOURNAL 2015.3老子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变,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学哲思、治国之道等诸多内容。
老子的思想本源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
而在这个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具有“道”的诸多特征,从而赋予了“水”韵味悠长的生命哲思。
一、以水喻道的生命旨趣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
致虚守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虚”是形容清明空灵的心境,“静”是指心灵宁静安和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之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杂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扰本心,以利于对客观事物、客观形势的分析和认识。
内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无阻滞,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融,复归自然。
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
因为水的柔弱,使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水的本性,因而也无法胜过水,但水滴石穿,水却可以改变坚强的东西的形状,寓刚于柔,内敛却不失其锋芒。
其三,水具有谦下的品德,水能“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谦让,淡然泊居。
最后,水具有不争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人相争,不追名逐利,却在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顺其生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且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其对外物的生长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万物之外,又内化于万物之中,促使万物的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水所具有的这些柔弱、谦下、不争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认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
”水正因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润万物,普生灵,而君子也应学习这些品质,在处世之中更好地修养其身,锻炼其能。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老子死去两三千年了,但他的魂仍飘散在人间。
这个魂,就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就在他写的(或后学整理)《老子》一书中。
传说老子失意后要去大西北,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关尹喜说,您写点东西留下吧,他便写了五千言。
这些内容,就成了老子的不死之魂。
这五千言有三个名称:《道德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一般多称为《老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书或其他资料书上读到一些出自《老子》的经典名言。
虽然那时对其中一些句子的意思还不是太懂,但总感觉老子思想里有一种清净、不争、柔胜刚的思想。
也是出自这个原因,那时对老子的《道德经》由衷的热爱,对书中提到的‘道’也是非常的感兴趣。
我们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人这一生的言语数也数不清,可真正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话就那么几句话或几个字,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几句话或几个字,我们就无法了解和把握一个人或一本书的精髓。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曾想用既凝练而又精辟的话来概括一个人或者一本书的思想,如《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第6.1课《老子四章》(教案)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3.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
4.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传承其中的积极、优秀之处。
2课时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他说:“无为而无不为。
”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他是谁?老子。
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代表作:《道德经》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情景导入作者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
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
《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毂.(g ǔ) 埏埴..(sh ān zh í) 户牖.(y ǒu ) 矜.(j īn ) 赘.(zhu ì) 强.行者(qi ǎng ) 泮.(p àn) 累.土(l éi) 几.成而败之(j ī) 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 )2.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研读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心得与感悟作文(精品10篇)道德经心得与感悟作文篇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可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必须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期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欢乐、简便、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可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提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可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收稿日期]2010 12 19[作者简介]张鹏飞(1967-),男,江苏泗洪人,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中华国学文化研究。
管子学刊2011年第1期古今论坛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张鹏飞(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亳州236800)[摘要]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 道德经 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
可以说,!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关键词]老子;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处世哲学;生命启慧[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3828(2011)01 0084 04!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that of Water ∀and !with all theDoing in the Way of the Sage he does not S trive ∀###Inspirations from Lao Zi ∃s Philosophy of LivingZhang Pengfei(Dep ar tm ent of Chinese,B oz hou N omal College,Mengcheng 233500,China)Abstract:Lao Zi w as the T ao ism natural esthetics pathfinder and has verified the lo fty profound life w isdo m by !the Dao De Jing ∀.It can be said that !on friendly,if the w ater ∀,!for does not strugg le ∀,!the nature to be converted ∀takes one kind of idealized the gentlem an per sonality patter n,realizes Lao Zi !by Shui Yu to say ∀the keen w isdo m ∃s speculation special char acteristic,has summ oned all previous dy nasties people o f lo fty ideas,in the perso nality realizes on mo ves tow ard the co nsum ma tion,to reach the sum matio n day by day to sublim ate,thus causes Lao Zi philosophy to contain the long meaning ful life interest thro ug ho ut.Key words:Lao Zi;the H ighest Good is like that of Water;w ith all the Doing in the Way of the Sage he does no t Strive;nature-co nverted;philosophy of liv ing;inspitations 老子是道家文化思想的创始者,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道∀更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的生命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