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者与出离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
首先,真正拥有出离心的人,不被物质所束缚。
他们对金钱、名利并不追求迷恋,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他们能够超越物质欲望的诱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在面对金钱、名利时,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
其次,真正拥有出离心的人,能够超越情感的波动。
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更加从容与理智,不会被情绪所左右,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失去自我。
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成功,他们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不被情感的波动所左右。
再次,真正拥有出离心的人,拥有高度的智慧与觉悟。
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烦恼,看清人生的本质,追求内心的解脱与觉悟。
他们能够超越一切的执著,看淡世间的荣辱得失,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最后,真正拥有出离心的人,能够给予他人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他们能够超越自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不计较得失,乐意奉献。
他们能够超越自我的局限,拥有更广阔的胸怀,愿意为他人付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真正拥有出离心的人,是能够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波动,拥有高度智慧与觉悟,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的人。
他们能够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让内心变得更加平静与清净。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努力修炼出离心,追求内心的解脱与觉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
许多人追求完美,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
然而,追求完美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与个体的心理根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帮助人们实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的定义及表现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提出非常高的标准,并对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失望。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可跨越学业、事业、家庭等多个领域。
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自我要求: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经常因小失误而过度自责。
害怕失败:深怕在他人面前犯错,因而可能逃避承担责任或尝试新事物。
对他人要求苛刻:对同伴或下属也设定过高标准,无法容忍他人的缺陷。
体验到极大的焦虑和压力:因为无法达到自我或他人设定的标准,造成情绪上的不适。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性格因素完美主义往往源于个性特征。
内向性、神经质等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倾向。
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可能感到不安,从而在各种情况下设定更高的标准来保护自己。
而神经质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安,他们会竭力追求完美。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在个体完美主义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一些研究指出,拥有严厉父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
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与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必须出色才能获得爱”的观念。
这种早期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导致完美主义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成功导向明显的时代,个体受到社会压力影响变得愈加追求卓越。
在工作环境中,许多企业也将“追求完美”作为一种企业文化,这毫无疑问将加剧员工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
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拿自身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幸福感缺失和恐惧感。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人由于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例如认为只有成功才有价值,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他们不断将自己置于追求完美的压力之下。
出离心是什么意思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各种佛教词汇,在我们所说的佛教之中也有出离心这个词。
但如果没有听过出离心,可能就会对佛教的出离有一定的误解。
什么是出离心?出离心又是什么意思?一、出离心在佛教之中,出离的意思就是把心当作本体去看,也就是要将自己的心当作本体去看。
而出离,又是指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像佛教当中所说的那样从思想的层面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们从《楞严经》中可以得知,出离这个词最初是被叫做出色法的。
在《楞严经》所记载的诸多佛法之中也有出离法的说法。
所以说,将身体和思想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离之法。
从身体和思想相互结合而产生出离之法来看,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由自我形成的,它们并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慢慢地消失而变得更加真实,所以出离之法也可以称之为法界一切法中最难掌握的一种方法之一,它也可被称之为“道”或“禅定”之类不破之法中最难掌握的一种方法来使用。
1、从意识层面来看待事物佛教所说的“道”或“禅定”等不破之法,实际上也是从意识层面来看待事物的。
这一点也是佛家所称“无生无灭乃道”这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来源之一和具体表现所在。
2、对现实的出离对现实的出离也就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通过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观察,而发现到事物本质的一种出离方法。
在佛教当中,有很多修行者对这个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观察,他们也会通过观察自己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观察,来判断世界上有哪些事物是真实存在着并且是不可能被改变下去的。
所以说,对现实进行出离是对万物本来面目观察出离之法中最难掌握的一种方法之一3、将思想转变为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并不是从物质上来体现出来的,那么我们在通过不断的观察和领悟之后,可以产生出离之法,从而将思想转变为现实生活。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在追求所谓的“成佛”之路,但是当我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想要成佛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时,却发现自己想要实现成佛并不容易。
就比如如果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等,那么你便能够轻松地通过自己不断坚持不懈地努力所获得成佛所需的条件,进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最终实现成佛目标。
六祖关于出离心偈语一、出离心的意义1.1 什么是出离心出离心指的是超越世俗、超脱尘世的心境。
在佛教中,出离心被认为是修行的根本,是通向解脱和觉悟的必要条件。
1.2 出离心的价值•出离心是破除迷惑的关键,能够解脱自我束缚。
一个人若被贪欲、嗔恨和无明所左右,将无法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而出离心能够使人超越这些束缚,真正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真实。
•出离心能够使人享受内心的自由。
世俗心境常常被困扰于欲望的追逐和名利的纷争中。
而出离心则能够使人远离这些浮躁的外界因素,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出离心是通向智慧和觉悟的桥梁。
在佛教中,智慧被视为追求真理的力量,而出离心则为智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只有通过出离心的修行,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智慧,实现心灵的觉悟和解脱。
二、六祖的禅宗观点六祖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其深刻的禅宗理论和实践而闻名于世。
六祖关于出离心的言论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后来禅宗和禅修者的重要参考。
2.1 六祖关于出离心的观点六祖认为,出离心是禅修的起点和基础。
他强调,只有超越利欲和世俗观念,修行者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进一步达到觉悟的境地。
2.2 六祖对出离心的解释六祖提出了“心地即佛”的理论,即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本质即是佛性。
他指出,人们若能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和不变的本质,就能超越分别和对立的境界,从而实现出离心和觉悟。
三、六祖关于出离心的偈语六祖关于出离心的思想被总结为一首偈语,这首偈语在禅宗中被广为传诵和引用。
3.1 六祖出离心偈语寂静无为真法界,起心动念即生滞。
真如一心无分别,起心动念即生罪。
3.2 解读六祖出离心偈语•偈语第一句指出,真实的法界是寂静无为的,超越了世俗的纷扰和变动。
只有在这种寂静无为的境界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离心的含义和意义。
•偈语第二句告诫人们,一旦心生动念,即会造成内心的纷乱和困扰。
这是由于心境的涣散和思维的增多导致的,因此需要通过修行和修炼来净化和超越这些纷乱的心情。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引言概述:完美主义思想是一种追求卓越和完美的心理倾向,然而,过度追求完美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对个人的危害1.1 压力过大: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容忍任何错误或者不完美的事物,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1.2 自卑感增加:由于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往往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导致自卑感增加,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1.3 失去乐趣:完美主义者过于关注细节和完美,往往无法从事情中获得乐趣,因为他们只专注于错误和不足之处。
二、对人际关系的危害2.1 压力传递:完美主义者往往把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强加给他人,赋予他人巨大的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破裂。
2.2 缺乏宽容和理解: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他人的错误或者不完美持批评态度,缺乏宽容和理解,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难点。
2.3 社交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耽心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因此避免参预社交活动,导致社交障碍的形成。
三、对工作和学习的危害3.1 迟延症加重: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追求完美,导致迟延症的加重,因为他们胆怯无法做到完美,所以选择迟延。
3.2 创造力受限:完美主义者过于关注细节和完美,往往无法放松思维,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3 缺乏效率:完美主义者往往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细节上,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无法高效完成任务。
四、解决方案4.1 接受不完美:完美主义者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理解人无法做到完美是正常的,从而减轻压力。
4.2 设定合理目标:完美主义者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避免过度追求完美,从而减少自卑感和压力。
4.3 培养宽容和理解: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培养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完美,改善人际关系。
4.4 培养放松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学习放松和自我调节的技巧,减轻压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一、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完美主义思想是指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的心态和行为倾向。
虽然完美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追求卓越的动力,但过度的完美主义思想却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 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和期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求一切都必须完美无缺。
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导致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疲惫。
2. 自我否定和自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苛刻的评价,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这种自我否定和自卑感会降低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3. 迟延和不满足:完美主义者往往追求完美,但又胆怯失败和批评。
这种矛盾心态会导致他们迟延行动,不敢面对挑战和难点,以避免可能的失败。
同时,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也很难满足,总是觉得自己还有不足之处。
4. 社交障碍和孤傲感: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很难接受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这种苛求会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紧张,难以建立真诚的社交网络,从而产生孤傲感和社交障碍。
二、解决方案尽管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不可忽视,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寻觅自信和自尊的源泉。
2.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
不要过于苛求自己,要学会在适当的范围内追求进步和卓越。
3. 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应对完美主义思想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4. 学会放松和调节压力:为了缓解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压力的方法,如运动、冥想、艺术创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匡助我们放松身心,调整心态。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完美主义思想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期望过高,追求完美,对任何不完美的事物或者结果都难以接受的一种心理倾向。
虽然完美主义可以激励个体追求卓越,但过度的完美主义思想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1. 增加压力: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容忍任何错误或者不完美的事物。
这会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完美,不断加大自己的工作量和压力,造成身心的疲劳和过度焦虑。
2. 影响自信心: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过于苛刻,无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降低自信心,甚至浮现自卑情绪。
3. 妨碍创造力:完美主义者过于注重细节和完美的结果,往往无法接受试错的过程。
这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胆怯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方法或者思路。
4. 影响人际关系: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要求也往往过高,对他人的错误或者不完美难以容忍。
这会导致他们与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二、解决方案1. 调整心态:完美主义者需要意识到完美是不存在的,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之处。
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告诉自己不完美也是正常的,不必过度追求完美。
2. 设定合理目标:完美主义者应该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不要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
可以将目标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以减少压力和焦虑感。
3. 学会放松: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紧张和焦虑,需要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
可以通过健身、冥想、阅读等方式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4. 培养自信:完美主义者需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可以通过反思和肯定自己的成就,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5. 培养宽容心和同理心:完美主义者需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完美之处。
可以通过培养同理心,换位思量,理解他人的困境和挑战。
6. 寻求支持:完美主义者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匡助。
可以与朋友、家人或者心理咨询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困扰和压力,寻求建议和支持。
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意思出离心即脱离世俗与苦难,放弃物欲,追求自我完善,思索人生真谛的心态。
菩提,又称菩提心,是佛教徒对超越苦难,达到自我完善的心态。
从历史上看,出离心与菩提心是传统佛教核心思想,它们都表达了佛教徒应当追求的心态。
出离心历史悠久,源自印度的梵文,意思是放弃物欲,达到智慧的状态。
它指的是生活中需要人们放弃物欲与世俗观念,透过思索,达到完美的状态。
佛教将出离心视为实现救赎的关键,但出离不是断绝世俗,只是它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让人们培养正念,脱离必然的苦难。
菩提心的意思是超越苦难,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它是佛教徒应该追求的心态,也是他们达到自由和救赎的唯一道路。
菩提心的本质是不断的精进,超越自己,完善自我,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救赎。
菩提心可以让人们不断完善自己,培养智慧、勇气等品格,最终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出离心与菩提心是佛教徒应当追求的核心思想,它们都表达了脱离世俗与物欲,寻求自由和救赎的理念。
出离心是脱离苦难,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菩提心是超越苦难,实现自我完善的心态。
它们都体现出佛教徒应当遵循的某种心态,达到完美的状态。
过去2000多年来,出离心与菩提心一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但它们的思想价值并不仅局限于佛教徒,对现代社会来说也很有价值和意义。
出离心与菩提心的追求,使人们能够远离物欲的控制,获得自由的心态,抹去苦难,追求完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精神支撑。
因此,“出离心与菩提心”概念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心态,对现代人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正念,脱离必然的苦难;超越自我,实现自由与救赎。
通过这样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我们可以回归自己,以此达到自我完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救赎。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完美主义是一种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指的是追求无可挑剔、精益求精的心态和行为倾向。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渴望一切都达到完美的标准,对于任何细节都不容忍有丝毫的瑕疵。
然而,完美主义者往往因为自己设定的高标准而在生活中感到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
本文将深入探讨完美主义心理的特点、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特点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过分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倾向于把事情看得太过细致,追求完美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信条。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他们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拒绝失败:完美主义者不能轻易面对失败,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留下瑕疵,因此更愿意选择不去尝试,也不轻易放手一搏。
自我批评:完美主义者往往自我要求过高,对自己太过挑剔。
无论取得多大成就,他们总是觉得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
焦虑情绪:由于追求完美而导致焦虑情绪频繁出现。
无法达到设定的目标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和焦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完美主义心理成因完美主义心理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的高期望和过度保护往往会让孩子养成完美主义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苛刻的要求和严格的管教可能培养出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
社会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成功标准不断被提高,这种社会压力也会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完美,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在信念:个人内心深处对于成功和幸福有着过高期望,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得到认可和满足。
这种内在信念也助长了完美主义心态。
应对策略针对完美主义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策略:接受不完美:学会接受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不完美之处,并意识到追求完美并非唯一成功之道。
放下执念,给自己放松的空间。
设定合理目标:在工作和生活中设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实现。
将目标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前进,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达到最高标准。
学会放手:放弃对完美的执念,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一、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完美主义思想是指追求完美、无可挑剔的心态和行为。
虽然完美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个人追求卓越,但过度追求完美却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 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定极高的标准,对任何一点不完美都难以容忍。
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如失眠、头痛、焦虑症等。
2. 自卑和自我否定: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过于苛刻,一旦达不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就会感到自卑和自我否定。
他们往往忽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从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3. 社交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于拘谨,担心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
这种过度的自我约束和拘谨会导致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变得困难,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
4. 工作效率低下:完美主义者往往追求完美的同时,也会陷入无休止的追求过程中。
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细枝末节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同时,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过于挑剔,无法满足于一般的成果,从而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二、解决方案尽管完美主义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成长和进步的前提,我们应该学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完美。
2.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我们可以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和标准,避免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合理的目标和标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过于苛求自己。
4. 寻求支持和帮助:如果完美主义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和压力,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完美主义者与出离心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
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因为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话,你可能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在地铁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饭之后。
但你同样可以出离,要知道,出离心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可以以这种方法检验: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是否对你一点都不重要;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
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
你需要出离的东西很多,并不只是不抽烟、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开始。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著过去执著的事物。
当你不再执著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须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
我这里所说的所
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那么说明你执著于一个相反的观点。
这个观点奴役着你,所以你会不舒服,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出离。
不管这个相反的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他可以让你不舒服,那你已经被攻陷,你都应该从那里出离。
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观点都是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
你也许经常会变得很生气,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
例如,你请的临时工可能让你非常不舒服,仅仅是因为她擦桌子的方式与你不同,你很不喜欢她那种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
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见一些打扮夸张把头发染成绿色的人也会生气,那是因为你执著于古老的审美观。
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改变心态,不再执著于每个人必须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还有一种,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和你一样的临时工。
很显然,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如果选择后者,
你可能必须不断地更换临时工(这也是很多人不断更换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找到一个照你说的方式去擦桌子的临时工,但你很快会发现,她上厕所的时候经常忘了冲马桶。
因此,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
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
你有多少执著,就有多少痛苦。
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著里出离。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什么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
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著的东西。
佛陀不会被任何事情激怒,因为他出离了所有的执著。
你可能因为任何事情生气,你可能因为公共汽车开的太慢而生气,可能因为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而生气(她把东西放哪了?她总是乱放东西),甚至可能因为你想让他生气的人不生气而生气。
这说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你可能还是未能了悟空性,也可能还是不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
但是,你和过去会有所不同。
过去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而现在你已经可以容许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
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较咸的菜,而不会抱怨。
所谓完美主义者,也就是说,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
你希望住在墙壁是天蓝色的屋子里(如果不是,你就会睡不著觉),你希望不喝桶装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浓也不要太淡。
做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坏处就是,你会经常痛苦。
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它们不会事事顺著你。
要让他们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你必须花很多时间。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
事实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著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那么你会变得非常强大。
你不再坚持必须住在有蓝色墙壁的屋子里,不再坚持必须喝桶装水,不再坚持必须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水,不再坚持茶的味道必须不浓不淡。
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著,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