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32.34 KB
- 文档页数:1
河南省驻马店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河南省驻马店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摘要:驻马店市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分析驻马店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驻马店市1区域环境地质条件驻马店市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
西部低山丘陵为桐柏山脉和伏牛山脉的余脉,一般海拔为200~500米,位于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为区内最高峰,海拔983米。
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丘陵和岗地。
基岩出露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西平县和驿城区,横跨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两大构造单元。
以泌阳羊册―信阳明港韧性剪切带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层区,以南为北秦岭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太华群(Arth)、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中元古界汝阳群(Pt2ry)、新元古界洛峪群(Pt3ly)、新元古界栾川群(Pt3ln)、古生界寒武系下统(∈1)和奥陶系(O)、中生界(Mz)侏罗系和白垩系等。
秦岭地层区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泌阳县羊册―信阳明港韧性剪切带以南)、新生界(Cz)(占区内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带及山间沟谷河流中)。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在各个地质时期均见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超基性―基性―酸性―碱性岩类都有产出。
区内褶皱主要发育有白云山背斜、邓庄铺―阎庄复式背斜、石滚河复式向斜等。
断层主要发育有羊册断裂带、大寺断层、白云山断层、盆庄断层以及红石崖断层。
2地质灾害特征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区内有滑坡20处,崩塌32处,泥石流沟37条,地面塌陷3处,地裂缝2条。
2.1 滑坡(1)发育状况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河南省冻土深度变化及对策研讨会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南省的冻土深度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给农业、土壤生态系统以及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探讨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河南省冻土深度变化及对策研讨会于近期在省会郑州市举行。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农业从业者以及政府代表,共同研讨冻土深度变化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应对。
一、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在冻土深度变化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了一系列的原因,其中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的冻土深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长期以来,冻土作为地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层,在冬季会因低温而结冰。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冻土深度逐渐减少,冻土覆盖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这种变化导致了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延长以及土地的水分蒸发增加,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冻土深度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垦和覆盖。
这种人为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分分布,使得冻土深度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3. 土地利用变化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对冻土深度造成了影响。
大规模的农田改造以及城市扩张使得原本被覆盖的冻土暴露在外,加速了冻土的融化速度。
同时,由于冻土存在的地区常常是寒冷的高海拔地带,因此人类的农业活动也容易受到限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冻土深度变化的对策为了应对冻土深度变化带来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
1. 加强科学研究对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制定针对性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冻土深度监测体系,进行冻土深度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全面了解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2. 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从而减缓冻土深度变化的趋势。
鼓励采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潘智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1期[摘要]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局域环境破坏,造成地球表面局部环境及生态变化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本文主要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问题,着重论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现状和地质灾害治理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TP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05-01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2.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2.1 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区、丘陵等地形条件,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从2010年的四川地震来看,我国的地震强度与发生频率都较高;另外,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还有,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是高于上个世纪。
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还要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2.2 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普通的群众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概念,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淡薄,缺少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另外,居住在落后山区的居民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更是落后,甚至还有相信神佛之说的封建思想,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基本没有。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点及措施建议一、基本情况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市乃至全省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其中泥石流159条、滑坡214处、崩塌56处,威胁25489户125489人,威胁财产25146万元。
二、存在的工作难点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且数量多、分布广、密度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等特点,加之隐患点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困难,天气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防范工作量大面宽,任务重。
导致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地质灾害点点多面广。
X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徒,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
地质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下陷等种类。
地质灾害隐患点,点散而广,防治工作难度大。
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分布在村庄、田间地头附近、公路边坡地段。
因此,一旦出现险情危害性大,损失严重。
二是防范意识淡薄。
X县出现的一般是小滑坡和小崩塌,影响少量农户房屋安全。
因此,有些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始终认为不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不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缺少防范于未然的理念,群众对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寄希望于政府的投入和清理,普遍存在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是人为因素多。
X县山区山高坡徒,悬崖极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泥土坡容易产生滑坡地质灾害。
夏季暴雨时,山谷地段容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山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很小,山体剖面多,有的剖面高度达30多米,山体剖面多而高。
破坏了山体本身的平衡,人为因素导致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庄周边的山坡基本上都开发成旱地,由于人类长年累月翻土耕种,破坏了山体表面的整体连接性。
强降雨天气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是监测预警设备多数安装在野外,管护困难,个别监测预警设备时常出现误报的现象。
五是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短缺,由于我县隐患点多,县财政困难,申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有一定的程序和难度,致使一些急需要进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不能及时进行工程治理。
河南省桐柏县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背景及预防措施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地质08-1班伊鑫淼岳宗欣张鹏张文杰赵小涛赵德博李振霞河南省桐柏县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背景及预防措施摘要: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腹地,南阳盆地东缘。
是淮河发源地,现属南阳市管辖。
桐柏县是地质灾害多发区。
其类型多, 规模小,但危害较大。
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本文在总结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并进行了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 桐柏县;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防治; 对策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腹地,南阳盆地东缘。
是淮河发源地,现属南阳市管辖。
东与确山县、信阳市毗邻,南与湖北省交界,西与唐河县相连,北与唐河县、泌阳县接壤。
总面积1941km2 ,人口42 万人。
宁-西铁路、G312国道穿越桐柏南部,省道连通南北,县境内各乡( 镇)之间公路畅通,交通较为便利。
桐柏县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有金、银、铜、铁、石油、天然碱、萤石、大理石、花岗石等56种。
已开发或部分开发利用的有23种,为桐柏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地质环境条件1.1 桐柏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
年平均气温14.9℃。
年平均降水量1173.4mm,年最大降水量1542.9mm,年最小降水量628.9mm。
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南部高于北部。
1.2 境内地表水以县城西淮源镇固庙村的西岭和西北大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三家河水系。
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9条。
1.3 境内地形总体上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SW 高,NE 低。
地貌类型: SW部为构造剥蚀低山,北部为剥蚀丘陵,东部有堆积剥蚀岗地,SE部和NW部为河谷平原。
1.4 桐柏县境内地层横跨华北地层区北秦岭分区和扬子地层区南秦岭分区。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我国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仍然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展开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不足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涉及到地质构造、地表覆盖和地下水文等多个因素,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还存在不足,一些地区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了解不足,缺乏科学的评估数据和模型支撑,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预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长,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滥用,导致了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频发。
特别是在一些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使地质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健全。
一些地区监测设施不完善,监测手段滞后,预警能力不强,给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有效遏制地质灾害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些新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应用范围不广,导致了地质灾害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和不足。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探讨2.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
加强土地资源规划,控制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过度性,恢复和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监管和保护措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实地调查,嵩县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
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人口集中,人类活动强烈的北部、西部及南部中低山区,在中部、东部丘陵区地质灾害较少发育。
境内灾害分布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分布于县境中低山地区及伊河、白河沿岸人口集中的谷坡地段,而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采矿活动强烈的地区,如大章、车村、木植街等。
1 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或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水污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是这一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
1.1滑坡滑坡是嵩县斜坡变形应力释放的主要形式,按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
嵩县地层种类繁多,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岩浆岩、沉积岩分布面积广,风化程度从强风化—微风化,第四系粉质粘土、砂土、砾石层在嵩县境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岩石风化以及第四系土层为滑坡发育提供了特定地质环境条件。
1.2崩塌崩塌是嵩县斜坡变形应力释放的主要形式,主要分布于居民区内,区房屋的毁坏,多是崩塌所致。
按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两类。
土质崩塌:主要发育于人工平基建宅地段、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崖地段、挖掘窑洞及修建简易公路所形成的陡峭人工边坡地带。
发生于坡角一般大于70°,崖高大于3m,一般来说规模较小,剥离面多为黄土柱状节理面、剪节理面及风化卸荷裂隙面;雨季发生概率大,但冬夏季及昼日温差变化引起的崩塌也时有发生。
岩质崩塌:主要发育在人工平基建宅地段、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崖地段及修建简易公路所形成的陡峭人工边坡地带。
一般坡度在70°以上,坡高大于3m,一般来说规模较小。
在县境南部发育于公路沿线,崩塌体为裂隙极度发育的碎石、块石危岩体。
崩塌面为岩层层面和岩体节理裂隙面,一般雨季发生概率较大;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区内岩质崩塌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
1.3不稳定斜坡区内不稳定斜坡按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土质斜坡。
济源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御措施改进济源市是河南省一个山区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山洪灾害在该地区经常发生。
本文将对济源市山洪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改进。
一、成因分析1.气候条件:济源市位于华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降雨量较大,加之山地地势复杂,地表水很难迅速排除,导致雨水积聚,形成山洪。
2.地质条件:济源市多山地,山势陡峭,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因而引发山洪灾害。
3.人为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土地开荒、采石开矿等活动导致植被减少,土壤脱去保护层,使得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大。
针对以上成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来防范山洪灾害。
1.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平衡供求。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统计制度,追踪水资源使用情况,并对水资源进行全面控制和分配。
2.加强山体治理:加大对山地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此外,建立山洪灾害信息收集和预警系统,及时进行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
3.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市区和工业园区,避免在易发山洪地段建设重要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减少积水的可能性。
4.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加强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和响应效率,确保在山洪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5.加强跨区域合作:山洪灾害通常跨越多个地区,需要跨区域合作治理。
各相关地区和部门需加强合作,共同制定防灾计划和应急预案,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针对济源市山洪灾害的成因,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山体治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控,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
豫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发表时间:2014-12-24T13:21:59.96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9月下旬供稿作者:王永强吕航[导读] 对危害程度高、规模大的发展型泥石流沟应及时清淤,恢复植被,可考虑“拦挡坝垣排水垣生态恢复”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王永强淤WANG Yong-qiang曰吕航于LV Hang(淤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郑州450001;于豫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郑州450121)(淤No.2 Institute of Henan Bureau of Geo-exploration & Mineral Development,Zhengzhou 450001,China;于Yulong T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fice,Zhengzhou 450121,China)摘要院本文通过分析禹州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阐述了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原因,并且就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提出科学的意见与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uzhou, expounds the formation causes of the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cientific measures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关键词院豫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Key words: west Henan;geological disasters;characteristic;prevention and treatment中图分类号院P618.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7-0293-020 引言禹州市属于河南中部地级市,也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同时也是河南重要的产煤基地之一,由于煤资源的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基于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性,做好禹州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当前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要求。
2008.No566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河南几种易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河南 防治
一、河南地质环境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1)地质条件方面,本省处于北东向新华夏系、东西向秦岭纬向体系,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体系相互交叉,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壳变形较为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大规模的断裂破碎带;(2)地貌条件方面,河南正处于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地带,地貌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山区高差悬殊,沟道纵比降大;(3)气候条件方面,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累暖气流交替频繁,气象复杂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一些较大的灾害往往遭暴雨后形成。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式和分布
河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笔者根据灾害多发地带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分为以下四类:
1、山地丘陵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省主要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和豫北太行山区,这些地区地貌类型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受断裂及构造控制。
沟谷多呈“V”型,相对高差大。
①崩塌是指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是山区与黄土丘陵区较普遍的灾害。
它常常阻断交通,堵塞河道,毁坏农田和房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
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滑坡在省内山区和黄土丘陵区时有发生。
③泥石流是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的泥浆,由于震动或在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下,沿坡面或槽沟作突然的流动现象。
多发生在我省深山区。
2、矿区。
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开发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
其中地面塌陷在煤矿区普通存在,在开采规模较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表现的尤为突出,开采区地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到开采区内的耕地、村镇、道路设施及矿井安全生产,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义马、鹤壁、济源、永城等煤田开采区。
地表塌陷损害建筑物、公路及水利设施,使大量农田成为积水挂地,而且也对地下水和土地造成污染。
3、黄河及沿岸黄土区。
河南省境内黄河长711km,流域面积约3.6×104km2。
由于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造成下游河床严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重淤积。
随着河床的淤高,大堤也不得不随之加高,呈现出越加越高、越高越险的恶性循环。
黄河下游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
目前滩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 m,部分河段如封丘曹岗附近滩面高出堤外地面10m。
据测算,黄河若在郑州-开封河段决口,洪泛面积可达2.8×104km2,受灾人口945万,京广、京沪、京九、陇海铁路将被迫中断。
决口后水沙俱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一次决口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千亿元。
我省黄土高原地区位于豫西山区,涉及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2.7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其中,极强度侵蚀面积1284.5km2,强度侵蚀面积4765.31km2。
强度以下侵蚀面积17428.14km2。
侵蚀类型以沟蚀、面蚀为主。
侵蚀模数>5000t/km2·a的多沙区,面积6049.81km2,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及伊洛河下游沿岸地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并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树木生产力下降。
4、城市。
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飞速变化,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
而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处于地下水超采状态,长期的超采形成数个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三、防治建议
我省地质灾害频发,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已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分析全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如下建议:⑴完成310国道(洛阳—三门峡段)和陇海线洛阳以西地段、京九线大别山段、焦枝线宝丰—南阳段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
要进行如灵宝、卢氏、桐柏、林州市等典型市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前期勘查,提出治理方案,分期治理。
⑵在大型矿山,重点是煤矿采矿区进行环境治理及技术改造,避免矿山生产对环境造成破坏。
⑶在黄土丘陵、黄土塬(台)区及黄河沿岸大力加强绿化和水土保持。
⑷对于持续、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及取水成本高的城市,应采取控制开采、分层开采,开辟新水源地等措施,解决城市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⑸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群测群防体制。
⑹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增大灾害研究和防治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志涛,黄光寿,韩书记等.河南省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4)
3.潘懋,李铁锋.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张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