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平 凹 的 散 文 艺 术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2
贾平凹主要著作目录一、长篇小说7种1、《商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2、《浮躁》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3、《妊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4、《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5、《白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6、《土门》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7、《高老庄》西安大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二、中短篇小说集34种8、《兵娃》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7年9、《姊妹本纪》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年10、《早晨的歌》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1、《山地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2、《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13、《野火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4、《腊月,正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15、《小月前本》广东花城出版社1985年16、《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17、《天狗》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18、《故里》河甫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19、《冰炭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0、《太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21、《贾平凹获奖小说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22、《晚雨,贾乎凹民俗小说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3、《贾平凹早期小说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24、《晚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25、《贾平凹小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26、《妊娠、逛山》(贾平凹自选集之二)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7、《黑氏》(贾平凹自选集之三)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8、《佛关》(贾平凹自选集之四)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9、《油月亮》(贾平凹自选集之五)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30、《龙卷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1、《逛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32、《人极》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33、《商州说不完的故事》(四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34、《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大系之三贾平凹卷》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35、《贾平凹文集》《八卷本,雷达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36、《中国当代才子书贾平凹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37、《贾平凹文集》(十四卷本王永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8、《贾平凹小说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39、《制造声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0、《喝酒》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41、《下棋》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三、散文集24种42、《月迹》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43、《爱的踪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44、《心迹》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45、《平凹游记选》陕西美术出版社1986年46、《商州三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47、《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广西漓江出版社1988年48、《人迹》广东旅游出版社1990年49、《抱散巢》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50、《守顽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51、《闲人》(贾平凹自选集之六)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52、《贾年凹散文大系》(三卷) 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53、《贾平凹散文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4、《贾平凹游品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5、《坐佛》大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56、《说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7、《红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58、《四十岁说》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59、《树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0、《小石头记》广东花城出版社1996年61、《如语堂》北京工人出版社1996年62、《走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63、《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4、《世界华人散文精品丛书贾平凹卷》广州出版社1997年65、《敲门》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四、诗集1种66、《空白》广东花城出版社1986年五、文论集3种67、《平凹文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8、《静虚村散页》陕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9、《平凹之路》(与穆涛合作)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六、港台及海外版22种70、《贾平凹小说选》(法文) 外文出版社1988年71、《中国现代文学选集之一贾平凹卷》(小说集日文)日本德间书店1988年72、《废都》(港版)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73、《浮躁》(港版)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89年74、《浮躁》(英文)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出版社1990年75、《中国新文学大系之一天狗》(小说集)柏杨主编台湾林白出版社1989年76、《废都》(韩文) 甫韩汉城文化社1994年77、《废都》(日文) 日本中央公论社1994年78、《废都》(台版) 台湾风云出版公司1994年79、《废都》(法文) 法国司托克出版社1997年80、《古堡》(英文小说集) 加拿大多伦出版社1997年81、《逛山》(法文小说集) 1997年82、《贾平凹集》(越南文,小说散文集) 河内出版社1998年83、《土门》(日文) 日本中央公论社1997年84、《土门》(港版) 天地图书公司1997年85、《白夜》(港版) 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86、《坐佛》(港版散文集) 大地图书公司1996年87、《抱散集》(港版散文集) 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88、《黄土高原》(台版,散文集) 台湾幼狮出版社1994年89、《贾平凹小说精选》(2卷)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年90、《贾平凹散文精选》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年91、《贾平凹散文大系》(3卷) 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年七、书画集一种92、《贾平凹书画集》陕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
贾平凹(1952.2.21—)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贾平凹(1952~)作者简介: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1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篇1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
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
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将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
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
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
贾平凹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
他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
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世俗思想的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妙谛。
贾平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书写人生的微妙情绪。
幻灯片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风雨》场景散文贾平凹(wā)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张同平幻灯片2学习目标1、能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散点式观察景物的写法。
2、理解含蓄而精彩的文学作品抓住典型的景物特征描写,侧面衬托的写作手法。
(重点,涉及练一)3、体会敏锐观察生活,真切细节描写的方法(难点,涉及练二)4、感知“表达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意识、一种模糊、含蓄的主题”的主题表现方法。
提示:本课学习目标重在写作上幻灯片3 字词扫描1、蔓m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2、撩liáo:动词,掀起。
3、偌大ruò dà:这么大,或那么大。
4、刹那chà nà:极短的时间,瞬间。
5、芦苇lú wěi:一种高大的禾草,具匍匐的根状茎,叶宽而扁平,大型刷子状圆锥花序,广布潮湿地带,用作编制席子、帘子、格子。
6、栅栏zhà lán:铁条或木条制成的篱笆状物幻灯片47、槐树huái shù:中国和日本的一种观赏乔木 ,具暗绿色的复叶,圆锥花序上带有黄白色的花。
8、攀附 pān fù:附着东西往上爬。
9、蜷曲 quán qū:弯曲(多用人或动物肢体)。
10、屋檐 wūyán: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11、弧形 hú xíng:圆或椭圆一部分的形状12、倏忽shū hū:忽然,很快。
13、锥形zhuīxíng: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14、蹦跳bângtiào:双脚离开地面地向前跳跃。
幻灯片5 作家作品一、我的小传(贾平凹)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崛。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生于1953年2月21日。
孕胎期娘并未梦星月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
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内容摘要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这里色彩的散文,且构思精妙,安排妥帖,行文自然,以“新”、“奇”、“深”见长。
他的游记也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阻击认识祖国山川城乡之美。
能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印象成为他有机体散文最大的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悠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在具体描写中有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贾平凹的散文,“他已经有了成绩,有了公认的生产成果。
”他不仅吸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乳汁,也学习了我国现代许多散文前辈的许多经验,他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散文。
当然他的散文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注意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博大,防止流于纤弱,要防止重复别人,也要防止重复自己。
序幕决不是高潮,起步更不是重点,在散文家贾平凹的面前,路是宽阔的,又是漫长的。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你曾否在明净的山溪旁徜徉,你曾否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你曾否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你曾否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你是不是有过这些生活的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如果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便不难领会此中的韵味。
诚然,贾平凹的散文没有那种横空排浪的汪洋场面,也没有那种喧噪大呼的豪壮情怀,但他们精致携永,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也同样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辉映着时代的阳光,给我们以美,使我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生趣。
贾平凹曾经说过:“只是感受来了,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旋转着向一点探深而去了。
”我觉得,这是深入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深刻的思想他有不少散文,真可谓小巧玲珑,但决不是指可供摩挲的小摆设,轻盈的躯体中照样蕴藏着严肃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况味的咀嚼。
举个例子:一块“丑的不能再丑的丑石”,可说是一件很显眼甚至招人讨厌的物事,造墙铺台阶没有,刻花、捶布也不行,一般人都嫌他碍眼挡路,可是天文学家却从它的丑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美,这块丑石原来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你看,作者多么善于从别人不经心的地方捕捉美,又多么善于从这种美的发现中揭示容易为人忽略的生活底蕴:“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这些小玩意儿,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1]用平庸的、保守的、缺乏知识的眼光,就不能发现新鲜的、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美和价值,这个在生活变革时期尤为发人深省的思想,竟是从《丑石》上开放的花朵哩!再举个例子:中午的河滩沙地里,远远望去光华闪烁,前去把光亮捡回,却只是一块小小的沙石片儿。
贾平凹从这个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
”[2]而且他还由物及人,抒发出精警的议论;百人百貌,百人百性,应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人各尽其才,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这就是《观沙砾记》。
你看,沙砾虽小,照样映出大千世界。
看来,贾平凹颇喜写这类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散文,除上述两篇而外,其他如《泉》、《地平线》等等。
综观他这些哲理性的小品,大致有两种格局。
一种是作者着意布臵一种引人思索的生活画面,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
如《丑石》、《泉》等即是。
另一种是作者先推出一个生活画面,然后再略加抒情议论,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象《观沙砾记》、《地平线》等属此。
这两种写法,只要构思谨慎了,安排妥贴,行文自然,都各有所长,不必妄加褒贬。
不过,我个人则是更喜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式的写法,因为这更能调动读者参与艺术创造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的哲理性小品所呈现的思想境界也有两中类型。
一种如《泉》、《地平线》等等,虽然也能以小见大,从日常景象中悟出某种人生哲理,与那般就事论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他们阐述的道理都有点“似曾相识”,或是凭一般人的眼力也不难见到。
另一种《丑石》、《观沙砾记》这些作品,能见别人之未见,发别人之未发,因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不同一般。
不言而喻,二者相权,当以后者为上乘。
散文特别是带有哲理色彩的小品的思想境界,应力争做到“新”、“奇”、“深”三个字。
新,就是别人没有讲过的;奇,就是不同凡响的;深,就是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
陈旧的、一般化的、平庸浅薄的见解,对于散文尤其是哲理性小品的思想境界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因为它阻碍甚至会破坏散文那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惟陈言之务去”。
[3]陈旧的固然不行,半新半旧的也不行,须要全力以赴地、孜孜以求地表现独到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丰富人们对生活真理的感受和认识,恐怕这不但对于贾平凹同志,就是对于其他散文家,在创造思想境界上都是值得留心的一个问题。
二、鲜明的个性贾平凹写了不少游记,诸如《入川小记》、《陈炉》、《延安街市》、《雨花台拣石记》、《紫荆城记》等。
他的游记一般来说,都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足迹认识祖国的山川城乡之美。
他这些游记体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能够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形象。
就以《清涧的石板》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这篇游记抓住盛产石板这个特征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从而写出了陕北清涧县的独特风貌。
虽然通篇不离石板,却写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品先是用对比的写法,把清涧同陕北其他地方鲜明地区别开来:“如果整个陕北是个秃头褶皱的老人,这里该就是个灵光透气的女子了,如果黄土高原是光面羊皮大袄,清涧该是大袄上一枚晶亮的玉扣了。
”[4]这样,一下子便引起读者对清涧特殊风貌的兴趣。
接着作品层层渲染,从各方面表现了石板在清涧县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重要作用。
石山、石川、石窑、石城,这座县城的“那一边建筑,似乎从来没有了砖和瓦的概念”[5],甚至使游人发生这样的遐想:“夜空青蓝蓝的,那也是一张大石板吗?那星星就是石板上的银钉吗?[6]”作品不仅写物,更着意于写人;不仅写静态的画面,更着力写动态的画面。
你瞧在那撬运石板的毛驴车上,“老头仰八叉睡在石板上吸烟,小儿却坐在车辕杆上赶驴,驴是不消赶的,他只是在车帮上吊一串小石板,用木棍敲着,音远而韵远” [7]。
你看看友人从小巷深处走来,“满街一片响声,放开喉咙歌唱一阵,音嗡嗡而有的,久久不散[8]”。
这里的人民,就是在石板劳作着、活动着、欢笑着,建设自己的新生活。
尤为重要的,作品不仅表现了清涧人的外在生活,更着力于揭示清涧人的内在精神。
通过雕刻石碑的老石匠的口,我们了解到当年陕北闹红的时候,清涧的石匠们都参加了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同敌人作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作品最后还领我们走进河对面山上的墓地,看到那由刻字的石碑所形成的一片石板林,终于使我们领悟到:“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9]。
”这是全篇的终结,也是作品的题旨:清涧人那象石板一样朴实而强硬的灵魂,正是清涧城的一切外在特征的内在精神所在。
由此可以想到:山貌水性有异,民情风俗有别,游记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特征,才能写出各地独特的性格。
但是,如果把眼光停留于表面的特征,而不深入探求内在的深邃,只见物而不见人,恐怕也不易写出意味深长的游记。
抓住“神”才能有力地写好“形”,才能在游记体散文中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贾平凹提供的这个艺术经验值得注意。
三、诗样的气质贾平凹说过:“我喜欢诗,想以诗写小说,每一篇都想有个诗的意境。
给人一种美[10]。
”不只小说,他在散文创作中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
他有不少散文,幽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
《空谷箫人》和《钓者》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这两篇散文有个简单的故事,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以情节取胜,而是为倾吐某种特定的情思创作适宜的外在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散文,它们的总体构思都是以对比作为基础的。
《空谷箫人》写满腹烦闷的“我”,携着箫儿走进山里,而对着满山的翠竹,在黄昏的幽谷,吹起箫儿排遗自己的苦闷:不料此时却碰到从山腰深处出来砍竹制箫的姑娘,她热爱生活的暖流渐渐融化了“我”心底的冰块,象一阵欢乐的旋风吹散了“我”的一腔哀愁。
作品便是以姑娘那开朗的笑声与“我”的郁郁寡欢构成对比,从而为充分抒写“我”的感情波澜提供了契机。
《钓者》也是如此,不过它是以那个作家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钓“愁”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又重回小山村钓“文章”构成对比,从而为作家友人的“我”展开心灵涟漪提供了触媒。
这两篇散文不仅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而且在具体描写中也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它们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你看,作品这样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11]。
”这是那个作家在钓“文章”。
你再看人物的语言:“这竹子从土里一长出来,就是一株歌子,它从地里吸收七个音儿,就长出一个节来,随便砍一截儿来做个箫儿吹吹,就发出无穷无尽的音乐的[12]。
”这是那位制箫姑娘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写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的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我似乎想着什么,但似乎又没有想着什么,我极想再吹出一首吹熟了的幽曲儿,但我害怕吹不响,那嘴唇儿哩,箫儿里,全储藏了她那咯咯的笑声了哩[13]”这是满腹牢骚的“我”在那位快乐的制萧姑娘的感染下所发生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种饱蘸热情的笔致,使作品充满美妙的诗意,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看来,贾平凹这类散文,不仅在艺术描写上不注重表面的“如实”,而且在通过艺术境界所表达的题旨上也是不“实”的。
它们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一点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去思考一点什么。
像从制萧姑娘的“喜”同“我”的“忧”的对照中,启发我们去考虑每个人如何把自己放在生活中适当的地位上,这里面包含着极富于教益的人生哲理;而通过那位作家钓“愁”与钓“文章”的相比,则是促进了我们对历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