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表现在小说中的多个层面,如地域性特征、家庭生活、社会风俗等。
首先,地域性特征是贾平凹小说的明显特征,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四川民间社会为背景,探讨着这个土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如《废都》、《猪猪侠》等作品,都表现出丰
富的地域特色。
其次,贾平凹小说中对家庭生活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例如《废都》中,虽然家里已经
十分贫困,但是父母依然在孩子们心中是最亲近、最可靠的。
贾平凹在小说中,也经常通
过家庭的亲情、爱情来反映乡土生活的变化和传统的破裂。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还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与风俗,一些小说中,如《牛》就详细
描述了四川民间祭祀的特点和意义;《黄金时代》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
人们的思想状态。
总之,贾平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其对乡土生活的关怀和反思,
对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表现都极具深度和广度,这也为贾平凹小说中的世界观和文
化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就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她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与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就是心灵的奇迹与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就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就是小的,但精神就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与经验),支撑起了她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与气势。
好的散文就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她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就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与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与意趣,她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就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就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就是千篇一律,而就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答:从整体而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平淡中道真理、见真情。
[小说方面]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著名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确实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无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1、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点: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
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贾平凹散文得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她得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就是贾平凹关于商州得系列散文中得一部。
这就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得写景散文.她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得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就是由11幅写意得素描画组成得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得,就是冬天得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得瘦;像就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得女子,沦落或许就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得面目。
石头裸裸得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得“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得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得方式传递感觉,如“路就是顽皮得,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她得脚印”。
她常用轻淡得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得又经常忽视得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得散文,浓得如酒般醇厚绵长,淡得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得氛围中,贾平凹道出她对生命、历史、宇宙得深深思索,使她得散文具有一种深邃得哲思。
《静虚村记》便就是她得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得与谐就是贾平凹这篇散文得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得自然化”与“自然得人化”得带有古典神韵得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得城市,就是一个“清静”得地方。
与自然得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得影响。
她们就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她们喝得就是粗茶,吃得就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就是静虚村人最高得人生哲学,她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得山民都就是真正得“智者".她们得脉搏与着山山水水得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她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得心灵得投射。
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带有浓重的地域性特征。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贾平凹 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哪些方面? 文学 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
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的小 说 和散文 对他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语言特色形成的原因。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 《商州又录》 中,“ 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 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 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 , 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 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
“耀”、 “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 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 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 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 “今天地里干啥了?” “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 ,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 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 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 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 亲切之 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 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 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 跃然纸上。
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先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创作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贾平凹散文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贾平凹散文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写作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为: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和幽默讽刺等三个方面。
分述如下。
1.质朴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4]贾平凹选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直接陈述, 甚至时常运用白描的手法,质朴自然,却显得情真意切。
例如:(7)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是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而憾。
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例(7)语言朴素自然,“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娓娓道来,集中体现了贾平凹要求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创作个性。
2.幽默讽刺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了其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智慧与幽默讽刺艺术。
(8)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
“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
(《闲人》)例(8)中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闲人,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闲人”的特点,向读者揭示了闲人的缺点,具有讽刺意味,笔调辛辣。
三.风格的形成手段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不讲究平仄音韵,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导语: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作品语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拙为美,注重的选择和锤炼,大量使用重叠词,等等。
这些特色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贾平凹作品特点语言特点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
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
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
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
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
”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
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
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
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二、朴素中蕴哲理翻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
《三游华山》,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
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
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
”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
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嚣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好读书》)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并且劝诫人们: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尽管活着有苦,但苦里面也有乐。
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圆。
作者借月亮的圆缺变幻,对人生进行思考,由月及人,饱含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趣味。
《地平线》道出了人生命运和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
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颖、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素自然的描述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三、朴素中含幽默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又一大特色。
《说话》就是贾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大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
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
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
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
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
看到这你会笑出声来,真是太幽默了,把学说普通话,比成有醋溜过的味儿,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
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问话,想一想还真有点学问。
因自己出门不大爱说话,因此就提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包,觉得很自在。
真是既真实又幽默。
《饮者》又是一篇让人发笑的作品,“饮者一般都彬彬有礼,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
短短几个词,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态和形态,引发人们无穷的想像。
《笑口常开》描述无数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纽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
”在《说孩子》中,对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的人,他认为“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
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一见解既深刻又独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说她的孩子——她会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
这观察真是细致入微,语言纯熟老到,在说笑中,在幽默的闲聊之中,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
正如评论家所说:“是天籁之音,人籁之声,极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绝了硬做的痕迹,里边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与心灵自身就有的,无需外加,浑然天成,可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最佳实践。
”四、朴素中出诗画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写诗,他曾说:“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
”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又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他常以诗的激情和语言去熔铸他散文的美感意蕴,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看其作品就像欣赏一幅画,内涵极为丰富,韵味无穷。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全文有十一个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里“红”“绿”“瘦”形成一个有形有色的艺术画面,营造了一个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静虚村记》也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带有古典神韵的艺术画面。
在这幅画中,形、色、声俱全。
有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着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浓得像绿云一样、枝叶交错的树木及持续不断的鸡鸣狗叫之声,它们构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图。
《月迹》更是一幅诗情与画意相融,且富有动感的画面。
贾平凹散文描写的客观景物或人文景观大多是静物,但这些静物在他笔下却是婀娜多姿,极富生命的动感。
他善于运用动词和比喻,用拟人化手法寓动于静,使静态的月亮有了动作,有了形象,生动有趣。
月“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以动写静, 将静物写活,动静交融地写出了月迹的可爱可怜、美轮美奂。
“杯酒里边果真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不仅新鲜生动,而且还极富诗情画意,“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比喻新颖。
贾平凹就是善于从纷繁的事物表现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