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够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实录:杜甫等伟大的诗人。
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
下面,我们先看看单元学习目标:搜集诗歌、朗诵诗歌、欣赏诗歌、试写诗歌目标是我们学习的引导牌,我们将按这些目标走进诗歌的大门。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诗经采薇》。
(板书)薇指的是野豌豆苗;采薇现在指隐居生活。
♦师:课前老师提出了预习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
(学生交流)生:小组交流♦师:看来大家课下在预习上都下足了功夫。
基本上能读通、读懂诗歌。
真的不错。
下面我们听一段对《诗经采薇》的介绍。
(播放音频)♦师:刚才在这段音频说采薇中最著名的四句诗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点拨:这是四言诗,它是二二式的停顿)♦师:古诗重要的是诵读,诵读的前提就是能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也就是诗人表达的情感。
此诗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它表达的是一种忧伤、思归的情感。
♦师:我们来看前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话什么意思?“杨柳依依”是什么季节?那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除了随风摆动的杨柳以外,你还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有杨柳、小草、鲜花,有小鸟的歌唱,小鸭的戏水。
真美。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哪首诗?《清平乐》(找生读)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师:这是一家其乐融融的、祥和的田园生活。
不过这样的生活被战争打破了。
他要离开了美丽的田园,“我要离开了,我离开不但仅有这美丽的景色,还有(老父母、妻儿、兄弟、朋友……)生反复吟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诗人来别故乡,为什么选杨柳依依呢?为什么不说鲜花朵朵呢?自古以来,古人就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我们能够读读这些诗句来体会下:(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经.采薇》《诗经.采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中的一篇。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的要求,而本组综合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对象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对古诗有一定了解,但是整体来说学习基础薄弱,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诗经》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六年的学习,孩子们仅仅初步地具有了诗歌的鉴赏水平和欣赏水平,而本诗创作年代久远,篇幅较长,而本课只学习节选部分,孩子们虽然能够根据注释理解大概诗意,但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本身就羞于表达、体现自我,由此一来要根据上下文入情入境理解诗情就不是一件易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与亲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多年征战、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声调、节奏等读出自己的感悟,直至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中感情。
2.教学难点1)对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能感同身受。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1.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一本遥远的诗集——《诗经》。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水平;养成古诗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3)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2、能够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板书并齐读《诗经采薇》二、学习诗歌《采薇》,初探诗歌门路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请自信地大声朗读出来。
2、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自信风采?让老师听听你美妙的声音。
3、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也想跟上你们的脚步吟唱几句,能够吗?谢谢你们的掌声!来,我们读4、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1)借助了身边的工具。
(2)借助插图更易理解,说说从画中看到了什么?(3)借助注释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
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1、请看到:杨柳依依,这四个字让你想到什么画面?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真美!请美美的读一遍,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2、这不正如《清平乐村居》中:(PPT展示)大儿锄豆溪东,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读--3、在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我”却要---昔我往矣,猜猜诗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他愿意吗?为什么?可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当时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而乱势力侵扰我国北方边境,使我国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水平,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实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感受战争的危害。
2、了解“折柳送别”的文化意象,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一、谈话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所有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诗经》,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文字能被称之为“经”吗?你知道哪些“经”?2、大致了解《诗经》二、初步读诗1、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理解“薇”:野豌豆苗2、多种形式读诗,读出诗意。
三、初解诗味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咱们刚刚反复诵读了诗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畅言)2、从诗的表达上,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引导学生由句的对应注重到道具体字的对应:昔对今往对来3、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四、品读诗句1、品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诗中的“我”离开家乡要去干什么呢?(出示当时社会背景)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征夫”。
(2)于是家人一起送“我”远行,在分别的柳树下,“我”会对家人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在依依的柳树下,我真想对()说:--------------------在依依的柳树下,我又想对()说:--------------------在依依的柳树下,我还想对()说:--------------------(3)家人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小结:千叮咛万嘱咐,这就是依依惜别啊!这就是杨柳依依中蕴含的无尽之意啊!(4)了解“折柳送别”的文学意象一株柳,千条丝,意无穷。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1、背景知识。
(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3.积累《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教学重点】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诗句意思和搜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能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课件出示:“风”“雅”“颂”)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了解《诗经·采薇》的写作背景、释题二、检查预习,交流信息。
1、出示古诗,齐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矣”、“微”、“依”、“霏”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三、探究新知、归纳整理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3.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4.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思考:1、“我”离开的时候,仅仅只有这美好的春色吗?2、在这漫天的雪花中,他会想到什么?5.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6.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7、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8.背诵默写。
四、目标检测、拓展提升男女互问《诗经》中的经典名句积累。
五、板书设计:诗经采薇(节选)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今来雨雪霏霏——悲凉【设计理念】这堂课的学习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为设计理念。
《采薇节选》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薇节选》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采薇节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猃狁孔棘( )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 象,用象骨装饰。
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今指道路。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
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知识。
2大体把握诗意。
3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4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诗经》,引入课题,读熟读通顺诗句。
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略)对,它就是《诗经》。
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根据流传于民间的很多诗歌删编而成,流传至今的有305首,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仅仅其中的一个节选,总共十六个字。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板书:诗经·采薇2、师:诗题中这个“薇”笔画较多,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并想想“薇”在这里指什么?生:野菜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过资料,它是草字头,是一种植物。
师:你很会学习。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谁能读出诗的味道。
(齐读)3 、师:(指名读)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
相继提到语气助词“思”“矣”师:“思”在现在怎么讲?在这首诗里呢?(语气助词)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语气词“矣”。
二、解诗意,悟诗情。
1、解诗题师:大家也许会问:诗题是《诗经·采薇》,为什么诗中一句也未提到?因为这首诗仅仅节选后面的两句,而整首诗前面多次提到采薇,《诗经》中大多诗的诗题都取自诗歌的第一句的前面两个字,这首诗的第一句正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2、解诗意①师:请大家翻开书第100页,我们再来读读。
读了几遍,它到底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份资料,也许能协助大家了解。
(出示课件:文字资料)②请大家说说诗意,我们学习古诗文借助课文后注释来理解是一个好方法,请大家来看一看。
师:“今”什么意思?“昔”呢?“来”是回来,“往”呢?什么是“杨柳依依”?什么是“雨雪霏霏”?能不能加上你的想象把诗句描写的画面描绘出来?生:……③师小结诗意:从前我去从军时,路旁婀娜的杨柳轻拂,好像在依依不舍为我送行。
《采薇》教学设计〔精选3篇〕《采薇》教学设计〔精选3篇〕《采薇》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
他们的认知才能、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
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与老师对话。
我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可以多么深化,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的:1、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纯熟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
这就好。
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老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如今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
〔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搜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一吟品其物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吗?莫止不遑启居靡盬烈烈归聘孔疚彼路骙骙象弭所腓雨雪2、请复述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要求:1、按时间前后顺序;2、100字以内。
二吟品其情1、这首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尽可能用文中词语概括。
三吟品其法1、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补充:古人对最后一章的评价:“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方玉润《诗经原始》“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王夫之四、由此及彼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问题: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五、课堂小结《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诗经》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
《诗经》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
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能够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教学《诗经》能够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文本,培养学生自学理解古诗文的水平,激发学生对《诗经》的热爱。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水平,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文本实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阅读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诵读并能主动理解文本,激发对《诗经》的热爱。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体会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四、课前准备1、提出预习要求。
(读准字音,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2、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3、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方法导入以前学习古诗文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经验回顾交流。
(二)探讨交流课文《采薇》学习步骤:初读文本——注意节奏的引导——小组解读文本意思——其他组能够提问或提出不同理解(老师结合不同组给予的理解实行分析讲解)——结合诗意谈谈你感受到的诗境诗情(请学生谈论感受时要从文本或者诗意中解读)——老师小结作者在诗文中想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诗意诗味。
归纳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学另外三首选自《诗经》的诗。
《木瓜》、《硕鼠》、《无衣》小组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节奏,诗意,诗情,交流汇报)。
(三)小组汇报交流三首诗。
交流流程:小组朗读—诗意体会—诗情领悟;其他小组谈论不同体会或者质疑疑问。
师就势学生引导体会诗境,有感情地朗读。
《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节选部分;(2)理解《采薇》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薇》的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3)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采薇》的诗意解读;2. 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 领悟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采薇》节选;2. 参考资料:有关《采薇》的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PPT、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采薇》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采薇》的诗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如韵律、节奏等;(2)分析《采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5. 领悟诗义(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2)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薇》的诗意、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等。
7. 作业布置(1)背诵《采薇》节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
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一、导1、谈话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我们今天要学习《采薇》这首诗歌就不得不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2、介绍古代文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文学比作一片广袤的大地,那么在这片大地之上就会屹立起许很多多、大大小小的山峰,这些山峰的高度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度。
在这些山峰中,最为我们熟知有先秦文学、唐文学、宋文学、元文学以及明清文学。
先秦文学的代表是诗歌和诸子散文,期中就有我们熟悉的《诗经》和《论语》;唐文学的代表是唐诗;宋文学的代表是宋词;元文学的代表是元曲;明清文学的代表是明清小说。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的《采薇》就出自先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经》。
”3、《诗经》以及诗经主要内容介绍过渡:“大家读读《采薇》,你认为《采薇》表现的主题内容是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让这些文字把我们带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了解一下两千多年前发生的故事。
”“在穿越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下我们这次穿越的目的。
”(出示学习目标)二、探、研、练1、读文(朗诵+吟唱)2、品析(自学——小组合作——课堂交流)3、探究:(1)本诗的主题是关于什么的?(2)从诗句中流露出主人公怎样的感情?写作背景介绍:得出结论:主人公情感——厌战、思想从全诗整体把握主人公情感得出结论:主人公情感——厌战、思想、爱国4、探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认为这两句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谈谈你的看法。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来反衬。
2、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将情感融入景中,情境交融情自然流露,余味无穷。
5、小练笔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使用人物描写方法、景色描写、修辞手法。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教案《诗经·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重点字词,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这长达近三千年的诗歌长河,它有一个古老的源头——《诗经》。
听说过哪一些被成为“经”的书吗?这些“经”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现在看来,《诗经》大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概是诗中的经典)它不但是诗中的经典,还是中国历代文人都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一个诗歌的标本。
简介《诗经》小学阶段,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诗经》,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风雅的开端吧。
二、初读诗歌1、指明读课题,指名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诗经·采薇》是一个节选,总共只有16个字,自由读一读这16个字。
3、点评板书,知道“薇”是什么吗?(野菜)4、指名读诗,点评。
正音:雨yù,动词,落下。
雨雪霏霏:雪花下得纷纷扬扬。
5、齐读6、再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味。
谁能读出一点诗的味道来?指名读,你注意到他哪个字读得特别好(声音延长)?7、你知道这个“思”字是什么意思吗?(矣、思,语气助词,参考注释)8、自由读一读注释,参考注释是读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9、谁能把这两个语气助词的味道读出来?学生点评,自由试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10、矣、思这两个语气助词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还发现了其他句子的特点吗?11、如此对仗工整的诗句在《诗经》也是不多见的,让我们看着如此对仗工整的诗句整齐地朗读。
三、想象画意1、这么多遍读下来,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我想你们基本清楚了,谁来说说?2、专注地看看插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详细描述)整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整幅画是诗中哪一句给你带来的感觉呢?3、画的是杨柳,你为何感觉到“依依”?这个“依依”,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这些词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4、骑着马的人往前走,那些杨柳都是什么情态?5、能把这种挽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6、在“依依”上感受到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绪,雨雪霏霏的景象书中并没有画出,相比你们的脑海中早已展现了这种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3000年的诗歌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源头。
(出示:诗经图)
同学们你们对诗经了解吗?
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经典名作《采薇》的节选部分。
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齐读课题
分析“薇”字,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解意意
初读古诗,强调:雨、矣字的读音。
再读古诗,强调:划分节奏,读出诗歌的节奏。
理解:“矣”和“思”字的意思。
再读诗歌,读出它的韵味。
观察“矣”和“思”的位置关系。
找出像“矣”和“思”一样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或相当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板书:昔今
依依霏霏
往来
这么多遍读下来,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三、精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我去时,杨柳随风舞动,到底是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本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那个柳枝随风飘舞的春天,这个人骑着他的马准备外出了,画面美吗?
这么美的画面是哪句诗给你的感受?
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都是写杨柳随风舞动,除了用依依我们还可以用哪个词。
那为何用杨柳依依,而不用杨柳飘飘呢?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飘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分小组朗读。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朗读,“依依”能否换成“飘飘”?
师:我究竟何许人也,为何如此不舍还非要离去呢?
出示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谁能告诉我,我是何许人也?
出示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我又是何许人也?
同学们,我是何许人也,你知道了吗?
出示背景资料:周宣王时,北方猃狁(即后来的匈奴)趁周王朝动乱之时,趁机入侵中原,国之将破,危难之时,周宣王在全国征兵戍守边疆抵御敌人的入侵。
同学们在这样危难之时,你会怎么做?
你的远征总是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离愁,(音乐):
课件出示:在依依的杨柳下,我真想对()说:
在依依的杨柳下,我又想对()说:
在依依的杨柳下,我还想对()说:
同学们,远行在即,家人们对我有什么期盼呢?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时当你再次读到这个诗句时你有什么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小结:看着那渐行渐远的故乡,望着那渐渐模糊的背影,泪珠在眼眶中打转,心里默默地念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过渡:本以为很快能结束的战争,可一走就是十多年,这些年白天戍守边疆,策马战场,不见家书。
夜晚仰望星空,思念家人,望断乡愁。
直到多年后的一个冬天终于将敌人赶出的国门才得以归来。
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这种景象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即将归来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从军多年,远征归来,难道仅仅只有激动与兴奋吗?其它在诗的后面还有这四句。
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分句读、齐读。
此时你还认为这归乡之途仅仅只有激动吗?还有什么?
这份悲伤从哪里感受到的?
我心伤悲,伤在哪?
出示诗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请把这份伤悲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课件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齐读诗句。
四、总结升华
自采薇之后,在整个唐宋时期,人们在相送时,常常以柳传情,折柳相送,因为柳寓意着(留)
出示诗句: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齐读诗句。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句诗,是整个《诗经》中最经典的诗句之一,让我们将它牢记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