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第7章内分泌免疫与运动兴奋剂与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名词解释1.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
2.内分泌:(endocrine,和internal secretion)内分泌腺所生成的激素并不能通过导管直接输送到作用部位,而是直接分泌到血液或淋巴液中,而后由血液运至全身发挥作用。
由于这种方式并未借助导管输送,故将其称为内分泌。
3.体液调节:鉴于内分泌的调节作用需要通过体液(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的传递才能完成,因此,一般也将内分调节称作体液调节。
4.靶器官:一般将能够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器官称作该激素的靶器官。
5.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有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与邻近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6.自分泌:如果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反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7.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经体液传递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8.生物放大效应:激素作用过程中,最初有微量激素所发动而最终会形成的明显生理效应,一般将此称作生物放大效应,或生物放大作用。
9.神经激素:体内一些神经细胞既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某些激素,故将其称作神经内分泌细胞。
它们产生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10.神经分泌: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而释放出来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11.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12.降调节:(down _ regulation)若血中某种激素水平较长时间处于较高状态,会导致靶细胞上该激素受体数目相应减少。
受体数目减少后,所结合的激素会减少。
这种现象称作降调节。
13.升调节:(up _-regulation)若血中某种激素水平较长时间处于较低状态,会导致靶细胞上该激素受体数目相应增加。
运动生理学-笔记(3)体育专业—我的笔记(3)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论(重点、难点)知识点: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分类、一般作用特征1学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知识点: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简介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内分泌及内分泌腺的概念;重点掌握激素的基本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一般作用特征;了解激素的分类;了解肾上腺素髓质激素及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的基本作用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
第一节内分泌概论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一)内分泌系统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运送至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
(区别于外分泌导管输送,如唾液、胆汁、消化液)(二)生物放大作用内分泌作用的特点,经多个信息传递系统完成。
第一信使:微量激素↓第二信使:cAMP——环一磷酸腺苷等↓明显生理反应生物放大系统——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效应(三)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二、激素(一)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经体液运输至靶器官发挥生物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靶细胞:能够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组织、器官)。
激素的生理效应:加速或抑制细胞原有的代谢过程,不发动新的代谢过程,不提供能量,不添加成分。
主要有:激活酶系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肌肉收缩或放松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分泌激素的分类:含氮类激素:蛋白质(肽类):生长激素等氨基酸(胺类):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二)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激素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从而加强或减弱靶组织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如:生长激素促进长骨生长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产生能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等2.相对特异性选择性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
特异性程度不同。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微量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逐级放大作用。
第七章:内分泌与运动第七章内分泌与运动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点以及作用机制。
2、掌握激素对急性运动中的应答特征。
3、了解激素对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动对激素的影响。
2、激素对运动的应答与适应。
本章课时分配: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内分泌概述一、内分泌腺和激素(一)内分泌腺:无导管的腺体,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经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身体其它部位的器官、组织而调节它们的活动。
(二)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二、激素作用的特点1、特异性2、无始动作用3、高效性三、激素的作用机理1、含氮类激素作用机理——第二信使学说2、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理——基因调节学说四、激素分泌的调节1、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2、反馈调节3、神经调节第二节激素与运动一、儿茶酚胺的作用(一)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应急反应:机体在紧急状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所引起的全身性反应。
二、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一)儿茶酚胺对急性运动的反应特征由于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支配,在运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所以在运动期间儿茶酚胺必然升高,而升高的程度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即运动强度越大,升高的幅度也相应越大。
研究表明:在对急性运动进行应答时,儿茶酚胺水平并非何种负荷强度都会升高,而是需要一个最低的激活强度。
总结有关研究,这个激活强度大约为75%.V O2max(二)儿茶酚胺对长期运动的适应特征这种适应性表现为随着运动训练进行,儿茶酚胺对同一运动强度增高的幅度越来越小。
经过一段时间运动训练后,完成同等运动负荷时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表明运动能力得到改善,机体对同样负荷刺激的“总的”刺激变小,从而不需要发生如同过去那样强烈的应答性变化。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1)糖代谢。
致使糖异生过程加强;有升血糖的作用。
(2)蛋白质、脂肪代谢。
第六章运动生理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应激: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加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害,称应激。
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2.应急: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即被调动起来,通过调整身体各种机能,抵抗环境的变化或暂时渡过紧急时刻,称为应急。
3.物质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它包括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
4.能量代谢: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连锁性的生物化学变化。
体内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合成,进行着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产生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5.无氧代谢:剧烈运动时,体内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为无氧代谢。
包括非乳酸能(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
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
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
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
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7.有氧代谢: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肌糖元或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分解代谢,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8.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能量。
9.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二、“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与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就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一、“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就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包括:腱反射、肌紧张)五、“状态反射”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