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实习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03 MB
- 文档页数:20
云台山实习报告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实习报告专业环境科学班级091401班姓名李小飞学号200923030114指导老师高淑琴云台山实习报告一、前言9月18号到24号期间,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在焦作市云台山景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是:我们要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生态学和地质学两门课程的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了解和认识云台山地区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
全班分为三组,我属于第三组,我们组的成员有:郭文帝、莫小川、潘瑞芬、张英英、李伟、李小飞、李云霄、刘天灏、朱志业、隋大伟、徐良、彭小伟。
实习日程及安排:18号从学校出发,19号到达云台山景区的住所。
19号下午对住所周边的一块田地和丛林进行了第一次样方调查。
20号我们游览红石峡、子房湖、潭瀑峡、泉瀑峡、猕猴谷,了解云台山的地质成份和构造及近距离观察猕猴种群的生活习性。
21号我们游览茱萸峰和万善寺,了解云台山的植物种类和采集其植物标本。
22号休息一天。
23号游览云台山百家岩,在其中进行第二次样方调查。
24号回到学校。
二、实习内容1、云台山地质学实习报告摘要:云台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中部分界线上。
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
公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中崖,谷中谷、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
其本质是以地壳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
主要实习地点:红石峡、子房湖、潭瀑峡、泉瀑峡。
关键字:第一、二阶梯地质地貌地壳作用新构造运动正文:1.1地貌形态和特点:云台山地貌是在古老稳定地块的基础上,经长期垂直运动,保留了巨厚水平岩层,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高角度正断层和多组垂直节理裂隙,在重力、流水、冰冻作用下,形成残丘(峰)、原面、断崖长墙、肩阶、宽谷、围谷、瓮谷、谷中峰丛、峰墙、峰林,及隘谷、障谷、巷谷、线谷,侵蚀阶地和沉积阶地,和间其间的溶洞、钙华悬泉、瀑布、跌水等呈层带状组合的一样个性鲜明的特殊地貌形态。
一、前言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属于太行山系,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狝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八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此次实习,我们来到了这片地质奇观,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对云台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目的与内容1. 实习目的(1)了解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地层分布、构造特点等;(2)掌握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基本技能;(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
2. 实习内容(1)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及地层分布;(2)云台山的构造特点及地貌类型;(3)云台山的岩石类型及矿物鉴定;(4)云台山的构造解析及地质遗迹观测。
三、实习过程与成果1. 实习过程(1)实习前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地层分布、构造特点等;(2)实习中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云台山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工作;(3)实习后期: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2. 实习成果(1)掌握了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地层分布、构造特点等;(2)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实践经验。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深入了解云台山的地质特征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云台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云台山地处华北陆块新生代东亚裂谷系的华北裂谷带与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裂谷转换带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丰富。
实习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云台山的地质遗迹,如红石峡、潭瀑峡、茱萸峰等,对云台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 提高野外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掌握了野外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野外实践能力。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习期间,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考察,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报告书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境内,占地面积359.3公顷,是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太行山系。
云台山海拔在600-1382米之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质地貌。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台山的地质、生态和旅游资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此次云台山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学习云台山的地质特点,了解其地质形成过程;2. 调查云台山的生物资源,掌握其生态特点;3. 探讨云台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措施。
二、实习内容及成果1. 地质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云台山的红石峡、茱萸峰等景点,学习了云台山的地质特点。
云台山的地质地貌多样,主要有峡谷、峰林、石壁、溶洞等。
红石峡是云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景观,其形成于距今约20亿年前的地质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地貌。
通过实习,我们对云台山的地质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生态学实习在生态学实习中,我们进行了植物样方调查,了解了云台山的生物资源。
云台山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多种植物,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三级保护植物太行花等。
此外,云台山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等。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云台山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 旅游资源实习在旅游资源实习中,我们参观了云台山的景点,了解了其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措施。
云台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云台山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旅游规划、特色的旅游项目等。
同时,云台山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云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实习收获及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全面了解了云台山的地质、生态和旅游资源,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云台山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院 别: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年 级: 2011级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王家录 职称:2014年 5 月 20 日目录1引言 (1)2前期准备 (1)3云台山区域概况 (2)4考察内容 (3)4.1云台山地质地貌 (3)4.1.1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3)4.1.2岩土体地貌 (4)4.1.3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5)4.2云台山气候 (6)4.3云台山水文 (6)4.4云台山植被 (7)4.4.1云台山植被的分布规律 (7)4.4.2云台山植被的种类 (8)4.4.3云台山植被的基本特征 (8)4.5云台山土壤 (10)4.5.1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1)4.5.2土壤的生产力 (11)4.5.3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12)4.5.4土壤的保护和改善 (12)5云台山申遗 (13)5.1云台山申遗的条件 (13)5.2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5.2.1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 (14)5.2.2云台山申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5)6结论与讨论 (15)6.1结论 (15)6.2建议 (16)参考文献 (17)成绩表学号姓名工作任务成绩201107074008 张良佳引言201107074024 龙启迪前期准备201107074030 郑杰云台山概况201107074034 张荣升云台山地质地貌201107074036 张达波云台山气候201107074043 徐玲云台山水文201107074044 徐国江云台山植被201107074047 韦月丹云台山土壤201107074053 施勰云台山申遗的条件201107074066 李昌群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107074081 吴秋芳结论和讨论1引言云台山综合地理实习是我们学习地理课本的延伸,是一次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感性的地理现象来了解大自然,了解世界。
9月23号晚上,我们全班人坐着火车出发了,目的地是我们的实习地点河南焦作云台山,我们的任务是对云台山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生物群落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与实验,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把从书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上了实际,收获了很多,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距省会郑州西北70公里的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拥有十一大景点,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
云台山地区是经过了25亿年以上的沧桑巨变,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裂山断海、风侵水蚀才形成了今天让人叹为观止的灵山秀水。
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云台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不仅衍生出了美学价值极高的地质地貌景观,同时也培育出了这一区域繁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这些丰富的地质遗迹,俨然构成了记录这里亿万年沧桑演变的活字典,它们以大量的信息和实证准确的记录了云台山园区地壳的形成及演变历程。
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表,得到耳目之娱,更能看到山水的本,了解到比人类文明深远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
云台山生态实习报告摘要:处于特定环境的云台山的生物群落有着一定的基本特征。
云台山植被直属温带夏绿阔叶林,其四季特点分明,早春,气温回升,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出现春季返春季相。
盛夏秋初,水热充沛,植物繁茂生长,百花盛开,色彩丰富,出现华丽的夏季季相。
秋末,植物开始干枯休眠,呈红黄相间的秋季季相。
冬季季相则是一片枯黄。
森林覆盖率达75%。
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是古今游览胜地。
此部分实习安排了两天,第一天先去了红石峡风景区,第二天去了茱萸峰风景区,通过对这两大风景区即周边环境的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云台山的生态环境现状,植物覆盖率比较高,原始森林、次生林等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五篇范文)第一篇: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6月中旬,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离开了学校来到国家保护区云台山。
记得13日的前一天晚上,我真的无法入睡,知道明天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很期待也很兴奋,直到夜深2点钟左右,才开始进入梦乡。
13日的早晨,我听到了隔壁宿舍传来“拼咧啪啦”的响声。
我也就起来看到大家都在忙着收拾东西,我往外面一看,天天还没有亮好。
我慌了,也起来收拾了东西,这简直就是蚂蚁搬家嘛!等车。
坐在舒适的校车上,我们开始踏上了新的旅途,两个多小时过后,我们的车渐渐地临近了我们的母的地——云台山。
这是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宁静,一排排的岩石山高地不平的耸立着,山上披着一层绿绿的毛毯,多美啊!终于到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
下好了行李,休息了一会,老师们很细心地教我们上昆虫网,这时我能感动老师的细心教导。
我们拿着昆虫网来到了云台山的脚下铺虫,沿着公路走了一圈,同时也是熟悉云台山的周边环境。
实习正式开始了,这是第二天,我们组主要是学习植物,跟着带领我们的老师终于走进了云台山。
以前那些常见的植物不认识的,在老师的讲解下认识了一下,比如:鸢尾、当归、构树、水杉、凤尾蕨、铁线蕨······。
当我们爬到了山顶上,我一眼望下去,白蒙蒙的雾气盘绕在山间,有一些务慢慢的升到了山顶上。
我感觉自己看到了仙界,太神奇了,哇!好美啊!这样的美景早已让我忘记了采植物、认植物的辛苦。
接着下一天,是我最失望的一天。
那天在山里林为了观察鸟,跑了一天。
一个“累”字写在了我的脸上,因为我停下来的时候我的脚会发抖。
在山林里穿梭,只听到鸟的叫声,我却看不清鸟的样子。
真的是“只闻其声,不闻其人”。
虽然今天是最累的一天,是值得的,至少我知道了7种鸟:暗灰鹃鵙、黄腰柳莺、喜鹊、白颊噪鹛、布谷······。
一、实习背景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同时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六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此次实习,我有幸在云台山景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旅游管理实习,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我对旅游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目的1. 熟悉云台山景区的基本情况,了解景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2. 学习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 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景区基本情况了解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云台山景区的各个景点,包括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等。
通过参观,我对云台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 旅游管理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运营、旅游安全管理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实践操作(1)景区导览讲解在实习期间,我有幸担任景区导览讲解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通过讲解,我了解了景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景区运营管理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景区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游客接待、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
通过实践,我明白了景区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景区的运营效率。
(3)旅游市场营销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景区的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制定营销方案、策划活动、宣传推广等。
通过实践,我了解了旅游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市场意识。
四、实习收获1. 知识收获通过实习,我对旅游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云台山旅游管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选择了云台山旅游区作为实习地点,期望通过这次实习,深入了解旅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景区参观管理:**在云台山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景区的参观管理工作。
这包括了引导游客参观、解答游客疑问、维护景区秩序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学会了如何与游客有效沟通,处理突发事件,并深入了解了景区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流程。
**2. 旅游产品销售:**此外,我还参与了旅游产品的销售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识别游客需求,推荐合适的产品,并掌握了销售技巧。
这对我理解旅游市场的运作和营销策略非常有帮助。
**3. 客户服务与投诉处理:**实习期间,我还负责了客户服务和投诉处理工作。
我学会了倾听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实习,我在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包括景区管理、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方面。
这些经验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2.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与同事们的紧密合作,让我学会了如何协调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任务。
**3. 对旅游行业的深入理解:**此次实习使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优秀的旅游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不断创新。
**4. 反思:**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冷静处理能力、对旅游市场的敏锐洞察力等。
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提升自己。
---**四、结语**通过在云台山的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施秉云台山实习报告篇一:云台山地质学实习报告云台山地质学实习报告摘要: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境内,面积公顷。
云亩山属太行山系,山脉自北延入,由中、低山组成。
海拔在600—1382米,境内最高峰——滑稽山,海拔1382米。
主要山峰还有茱萸峰、锯齿山等。
山地平均坡度35o左右,最大坡度45o以上。
因受断层构造和长期剥蚀影响,山势陡峻,峰峦起伏,沟谷纵横,奇峰林立。
悬崖峭壁,奇洞狭谷比比皆是,整个地貌千姿百态,。
关键词:地质地貌地壳构造运动太行山南麓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地层正文:云台山地质地貌的形成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
因山势高峻,群峰似刀峭崖台,常见白云缭绕而得名。
地质公园园区包括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青龙山风景名胜区东部及外围地区。
范围北起晋豫省界,南到山前西村一方庄一线,西起艾曲一裴庄一线,东止修武县界。
国家地质公园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
园区内山地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自北而南,由中山逐步过渡到低山丘陵和山前缓倾斜冲洪积平原,山地由于受强烈的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多具深沟峡谷、悬崖峭壁,且连绵起伏,为典型的构造剥蚀地貌。
云台山在元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
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近纪末--新近纪初(距今约2300万年作左右)地壳相对稳定,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形成准平原面--太行面,继后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破坏太行面的完整,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
在新近纪末--第四纪初(距今约250万年左右),地壳相对稳定产生前夷平面--唐县面。
第四纪中后期,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本区表现为红石峡上升,进一步地海拔80--90m高,Ma;五级60m高,;四级36m高,80--40万年;三级27m高,15--10万年;二级10m高,5--3万年。
第1篇一、前言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我校组织了一次安化云台山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活动背景安化云台山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湘中第一奇山”。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探险、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化云台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了解安化云台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四、活动内容1.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在活动出发前,学校组织了全体参与学生进行动员大会,强调了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同时,学生们还进行了体能训练,为活动做好准备。
2. 安化云台山景区游览抵达安化云台山后,学生们首先参观了景区内的主要景点,如云台寺、云台洞、观音岩等。
在导游的讲解下,学生们了解了这些景点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
3. 沿途徒步探险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学校安排了沿途徒步探险活动。
学生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越茂密的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徒步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 环保宣传活动在景区内,学生们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向游客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倡导大家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5. 野外露营为了让学生们体验野外生活,学校安排了野外露营活动。
学生们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搭建帐篷,生火做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6.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了总结大会,学生们分享了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交流了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实习报告:云台山潭瀑峡实习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云台山潭瀑峡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潭瀑峡全长约2000米,沟槽内的小龙溪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
为了深入了解潭瀑峡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本次实习选择了云台山潭瀑峡作为实习地点。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地貌观察在潭瀑峡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这里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潭瀑峡地处太行山系,山脉自北延入,由中、低山组成。
沟内高峰耸立,气势恢宏。
沿着沟上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如峡谷、瀑布、溪流、岩壁等。
这些地质地貌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2. 生态环境调查潭瀑峡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生物群落多种多样。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潭瀑峡的植被、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了解到潭瀑峡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森林植物资源较丰富。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许多野生动物,如猕猴、松鼠等。
这些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为我们研究生态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3. 旅游资源分析潭瀑峡作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析了潭瀑峡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设施、服务等方面。
我们发现潭瀑峡的景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周到。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潭瀑峡的旅游管理规范,如观光巴士的发车时间及时,景区内卫生状况良好等。
这些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资源的实例。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云台山潭瀑峡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地质地貌现象,调查生态环境,分析旅游资源。
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加深了与导师和同学们的感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四、实习总结本次云台山潭瀑峡实习是一次富有成果的实践活动。
一、前言云台山,位于我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强化保密纪律观念,筑牢安全保密防线,我参加了云台山景区组织的保密教育实训活动。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实训内容1. 保密教育讲座实训第一天,我们聆听了市保密保障中心专家的保密教育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保密制度、保密技术、失泄密案例等方面,使我们对保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保密实训基地参观在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市保密实训基地。
基地内设有多个模拟场景,如涉密会议、涉密文件处理、涉密设备操作等,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保密工作的实际操作。
3. 保密知识竞赛为了检验我们的保密知识掌握程度,实训期间还举办了一场保密知识竞赛。
通过竞赛,我们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保密意识。
4. 保密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景区领导与我们一起交流了保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保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实训体会1. 提高保密意识通过此次实训,我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保密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利益和社会稳定,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自觉遵守保密制度,做到知保密、懂保密、会保密。
2. 强化保密纪律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保密纪律的相关规定,明确了保密工作中“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切实履行保密义务。
3. 提升保密技能实训基地的模拟场景让我们掌握了保密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保密工作水平。
4. 筑牢安全保密防线通过此次实训,我们认识到,保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筑牢安全保密防线,坚决杜绝失泄密情况发生。
四、总结参加云台山景区保密教育实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实训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为景区的保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焦作云台山实习报告感想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有幸前往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进行地质学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境内,是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也是我国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
公园内山地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
山地由于受强烈的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多具深沟峡谷、悬崖峭壁,且连绵起伏,为典型的构造剥蚀地貌。
这些独特的地貌特征让我深感地质变迁的力量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云台山的主要景点,包括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猕猴谷、茱萸峰、叠彩洞、青龙峡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云台天瀑落差高达314米,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
此外,云台山的猕猴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它们分布在核心区域,聪明活泼,与人亲近,为景区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实习过程中,我还对云台山的地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云台山地处太行山系,山脉自北延入,由中、低山组成。
地质公园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
这些地质特征的形成,离不开地壳构造运动和长期剥蚀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我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实习期间,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云台山满山覆盖原始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这些都使得云台山形成了其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宇宙的浩瀚,也更加珍惜和敬畏自然。
回顾在云台山的实习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珍惜。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前言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境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世界地质公园。
本次实习报告以云台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理论分析,对云台山的地质地貌、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实习目的与内容1. 实习目的(1)了解云台山的地质地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掌握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
2. 实习内容(1)云台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及成因。
(2)云台山的生物资源及植被类型。
(3)云台山的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云台山的地质地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2)学习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如地形图使用、地质观察、生物标本采集等。
(3)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 实习过程(1)地质地貌考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云台山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考察。
云台山地处太行山南麓,属于断块山地形,由中、低山组成。
山势陡峭,沟谷纵横,奇峰林立。
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和地质图分析,了解了云台山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受断层构造和长期剥蚀作用影响。
(2)生物资源考察在生物资源考察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了云台山的植被类型和生物多样性。
云台山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覆盖率高,森林植物资源丰富。
我们通过植物样方调查,了解了云台山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并采集了部分生物标本。
(3)生态环境考察在生态环境考察方面,我们重点关注了云台山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措施。
云台山生态环境优美,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保护措施:(1)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
(2)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非法捕猎和破坏。
四、实习成果与体会1. 实习成果(1)掌握了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实习报告姓名:吴家政年级:2009级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093210222实习单位: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邮箱: zzuwujiazheng@“黄金周”游客集散分析——以云台山为例目录前言 (1)第一章科学性规划 (2)一、结构布局 (2)1. 功能分区 (2)2. 景点分布 (2)3. 服务区分布 (3)二、景区交通 (3)1. 景区道路 (3)2. 停车场 (4)三、景区容量 (5)1. 面积容量计算法 (5)2. 混合容量计算法 (6)3. 卡口容量计算法 (6)第二章智能化管理 (7)一、精细化分工 (7)1. 领导重视 (7)2. 岗位说明 (7)3. 岗位分工 (7)二、数字化控制 (9)1. 数字化控制的意义 (9)2. 数字化控制的内容 (10)3. 数字化控制的作用 (10)4. 车载GPS (12)5. 智能全景导游图 (12)6. LED信息发布 (12)7. 智能停车场管理 (13)三、标准化管理 (14)1. 成立工作组 (14)2. 车辆管理 (14)3. 司机、调度之间的信息交流 (15)4. 客流管理 (15)总结 (17)“黄金周”游客集散分析前言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距省会郑州70公里,东临新乡,西靠洛阳,北依山西晋城,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旅游胜地。
景区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拥有十一大景点,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云台山景区经过十年发展,十年蜕变,获得各级荣誉52项。
截至2011年底,景区共接待省部级领导121人,党政考察团104批,景区考察团75批,旅游系统96批。
今年4月15日吴邦国委员长莅临云台山视察工作,并对景区资源和景区工作做出高度评价。
云台山学习总结这次我很荣幸参加了郑州市旅游景区管理工作会议,并随团到云台山学习考察,通过到云台山景区实地考察,个人有所体会,特汇报如下,仅供参考。
一 票务中心、游客中心一体化云台山景区入口处建筑比较集中化,在一个二层的楼里面,一楼中间是票务中心,买好票了向左走是景区的检票口,实行电子检票;右边是观光休息大厅,是他们的游客中心,观光大厅有云台山风景全貌沙盘,墙上挂着所获得的荣誉,到云台山考察的历届领导人及知名人士。
从右面顺楼梯上去是景区的监控中心。
整体分工明确,错落有致。
二 管理严格到位入口处的监控系统,10个电脑显示屏监控着景区的10个主要景点,包括卡口、售票点、检票口、停车场等各个地方,员工干活没干活,都看得一清二楚,员工自己都不敢偷懒。
景区条例严格规定,包括不容许员工留长发、留胡子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景区规定,否则立即开除。
在沿车到各个景点的路上,村庄不断的出现,这个村那个村的,村里统一的二层建筑,一楼经商,二楼住宿,景区治理的井井有条。
三 服务意识强在乘坐的大巴车前写着几个字:全国文明青年号集体;大巴上配有景区自己的讲解员、导游各一名,讲解员身上披着迎宾红带,上面用金黄色的大字写着:欢迎您到云台山风景区来,让游客感觉很舒服。
讲解员面向游客,背对景点,在路途上用标准的普通话介绍着路过的各个景点,把景点与故事、传说相结合,讲解得生动有趣;下车后,导游负责讲解固定景点,非常热情,工作认真负责。
四 重视对厕所及环境卫生的管理云台山景区韩总经理深刻认识到:厕所是景区环境卫生的缩影,游客过来接触环境最直接的就是厕所,如果厕所脏乱差,游客会想:连个厕所都管理不好,整个景区也好不到那去。
在心里学上的“晕轮效应”,指出个体影响着对整体的印象。
所以他们对厕所的环境卫生格外的重视。
具体表现有:专人负责把守,每位游客从里面出来,厕所管理者都会进去清扫一遍;每个小便池上面放有烟灰缸,方便吸烟的游客;及时根据收到的游客反馈,把泰香换成了藏香等等。
当你站在地球仪前或展开一张世界地图凝神观察,你会发现:在亚洲东部濒邻太平洋有一系列呈北北东向展布的山脉和盆地,他们分别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和硫球群岛;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锡霍特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平原的西侧是中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和武陵山脉。
这些盆岭相间的独特的地域景观,位于太平洋西侧活动的大陆边缘,地质学家们称之为东亚裂谷系。
在中国东部的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最突出的一个异常带就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带。
这个异常带宽200—300km,梯度差70—80mgal(毫伽),这是一个地壳厚度陡变带,重力反演厚度变化可达4km左右;这是中国东部第二、第三阶梯的接合带与M面西深东浅起伏综合反映的结果。
太行山前的大断裂与该带吻合,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区预选中名列第三)就位于东亚裂谷西缘太行山南端。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山脉。
古称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
它北起河北省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的黄河岸边与呈东西向展布的秦岭山脉相连。
总体走向自河南省济源市、焦作市、林州市呈近东西—北东—北北东的弧形变化,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就在这弧形变化转弯部位,地理位置:东经:112°44’40”-113°26’45”,北纬35°11’25”-35°29’40”面积556km2,由5个园区组成,各园区距焦作市15—30km不等,是一座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太行山最高海拔2000余米,在河南境内最高山峰鳌背山海拔1929米。
东南俯瞰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眺望中华母亲河—黄河,西连山西高原;山势险奇陡峻,断崖峭壁、峡谷深涧中又不乏迂回曲折,飞瀑流泉。
河北、山西、河南三省都把其作为独特的、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吸引着八方游客;有河北省的苍岩山、嶂石岩;山西省的五台山;河南省的林滤山、云台山、王屋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而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太行山风景轴线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太原科技大学环境安全学院环境科学实习报告姓名:***班级:环境科学091401班学号:************前言: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环境科学091401班全体三十六名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11年9月18日至9月24日对河南省西北部修武县境内焦作市云台山进行了野外实习。
此次实习主要针对该地区地质、生态、生物三个方面。
在此期间,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地质学的实地观察,采集植物标本等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
具体实习安排如下:18日下午五点从学校出发;19日凌晨四点到达,上午休息;19日下午在郊外进行了草本植物的野外样地调查;20日游览红石峡并进行地质学实地考查;在猕猴谷近距离观察当地野外猕猴种群;21日攀登茱萸峰,沿途观察植物群落的形态,午后徒步凤凰岭至万善寺,沿途采集植物标本,并且沿途对野外灌木层和乔木层进行了样方调查;22日休整一天;23日对后山的植物进行样方调查;24日中午返回学校;云台山实习报告【摘要】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环境科学091401班全体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指导下于2011年9月18日到9月24日通过对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方面,例如以红石峡为主的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岩石结构,生态方面,例如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植被状况、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生物方面,例如以猕猴为主的动物与植物的种类、大小、习性等等的研究与认识,在欣赏美丽自然风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环境科学专业所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并且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更进一步的强化,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关键字】地质生态生物云台山生态学实习报告【摘要】通过调查,云台山森林覆盖率达75%。
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是古今游览胜地。
特定环境的云台山的生物群落有着一定的基本特征。
云台山植被直属温带夏绿阔叶林,成层结构明显,多数为天然次生林、落叶灌木及部分人工林,并成垂直分布,大体分三个部分。
其四季特点分明,早春,气温回升,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盛夏秋初,水热充沛,植物繁茂生长,百花盛开,色彩丰富,秋末,植物开始干枯休眠,冬季则是一片枯黄。
这样四季分明的特点是自然的恩赐,也成为我们这次实习最佳的选择。
【关键字】气候土壤群落【正文】1.1云台山生态资源云台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它位于焦作地区修武县境内,地处北纬34。
,云台山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群落多种多样,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云台山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现有主要动物190余种,分属哺乳、爬行、鱼、鸟、昆虫类.在参与生物大循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兽类三、四十种,常见的有野猪、山羊、山鸡、猴等。
山间满布绿竹山花野果,不仅四季常青,而且长年都有鲜花盛开,春夏有山梨花,秋季有金针花、山茶花、野菊花,以及似火的枫叶,冬季有腊梅花。
整个地区的植物表现出五大特征:古老性、稀有性、过渡性、多样性、系统性。
植物的种类有近400种,其中珍稀树种有黄山松、水杉、南国红豆杉等等。
整个景区原始植被完整,原始森林、次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超过90%。
野生动物有猕猴、黄鹿、黄尾锦鸡、金钱豹等。
在原始状态下,整个生态系统植物质量巨大却养活着少量动物,而动物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动物上。
蚯蚓、百足虫类数量繁多,真菌、微生物的数量更多,他们的生物量虽小,但呼吸消耗的热能却远高于各类动物。
云台山山险水秀、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
云台山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这些所有一切都使得云台山形成了其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1.2植物样方调查对于云台山的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我们专门做了样方调查如下:1.3生态实习总结经过野外实习调查,我们对云台山的植被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调查的过程繁琐复杂,这锻炼了我们的耐心,让我们认识到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到底,对我们以后参加工作与帮助。
云台山地质学实习报告【摘要】地质构造以及地貌的形成以红石峡及周围的峡谷沟壑为主,岩石结构分层明显,由于自然的冲刷沉降作用,形成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有些地方险峻独特,在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领略它的奥妙。
由于受岩石断层构造和长期剥蚀的影响,沟谷纵横,悬崖峭壁,奇洞峡谷比比皆是,整个地貌千姿百态,使得有人连绵不断。
我们通过对这些地貌状况的观察研究,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各种规律以及作用。
【关键词】地质地貌岩石结构地壳运动【正文】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
因山势高峻,群峰似刀峭崖台,常见白云缭绕而得名。
地质公园园区包括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青龙山风景名胜区东部及外围地区。
国家地质公园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云台山是一处以峡谷、瀑布为主体的山水地貌型世界级地质公园,其多层分布的崖墙、深邃幽静的峡谷和谷中谷现象等对研究云台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1云台山的地质现象2.1.1红石峡红石峡是一条线状峡谷,长1.5公里,深68米,最窄处2~3米,最宽处30多米。
由于红石峡又深又窄,里边的空气不能与外界的空气很好地对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凉、温润如春,所以又叫温盘峪、长春谷。
红石峡的下部是形成于前14~10亿年间的石英砂岩,因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而呈现红色,这也是红石峡名字的由来。
红石峡的上部是形成于前5.4~4.4亿年间的碳酸盐岩,红石峡南端的白龙潭是一条地下暗河的入水口。
白龙潭上边的丹崖红墙,这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称为黑龙王庙断裂带。
这条断裂带北边是抬升区,南边是下沉区,长约10公里,呈近东西走向。
断距200~700米,同时形成了200~500米宽的断裂破碎带。
地表水在断裂破碎带转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白龙潭水在地下走了30多里来到了修武县的马坊泉又转为马坊泉的泉水。
白龙潭处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在形成的同时,上升的部分也被震裂,形成了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垂直裂缝。
南北裂缝在地表水的追踪下切下形成了红石峡,黄龙潭正好处在两组垂直裂缝的交叉点上,岩石酥松、棱角小,容易被水流冲刷侵蚀,形成了很宽阔的空间。
这两组垂直裂缝在红石峡里还有很多,容易辨认。
波痕石是波浪在石英砂表面形成了波状起伏的痕迹,后沉入地下形成的。
龟背石又叫泥裂构造,是石英砂干裂后,其它物质(也可以是石英砂)填充裂缝,后沉入地下形成的。
2.1.2小寨沟小寨沟是一条近南北走向的裂缝,260万年以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小寨沟入口处左前方两座山峰之间的一块巨石,是唐县期剥蚀面的一块蚀余物。
唐县期剥蚀面是指新生代的新近纪(2300万前~260万年前)华北山区经过较强烈剥蚀作用而形成的起伏较小的宽谷浅丘地形。
这种地形在华北山区分布较广,它的标准地点在河北保定的唐县,故称唐县期剥蚀面。
卧虎石处有两块岩石,加上侧面的山体就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第一块岩石是寒武纪沉积的石灰岩,从山体上部崩塌下来,被水流搬运冲刷形成的。
卧虎石是钙华体,260万年以来地下水溶解了很多的碳酸钙,流出山体时水分蒸发,钙质沉淀形成的。
侧面的山体是紫红色的页岩,形成于寒武纪早期。
钙华体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老泉附近有许多钙华体,龙凤壁的凤尾也是钙华体。
站在点将台上,面对峡谷的底部,然后抬头往上看就会有井底之蛙、坐进观天的感受。
因为峡谷的顶部形状很象英文大写字母“U”。
这里是“U”型长崖围成的瓮谷。
寒武奥陶纪沉积的石灰岩在2300万年以来的地质运动中在此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裂缝,260万年以来这条裂缝被地表水冲刷侵蚀形成了一条峡谷。
峡谷的底部,是一层紫红色的页岩。
这层页岩很酥松,在地下水的冲刷侵蚀下被掏空。
于是,上层的石灰岩在重力的作用下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而崩塌下来,形成了众多的崩塌岩块,这些崩塌岩块也随处可见。
就形成了口小肚子大的瓮谷。
2.1.3老潭沟寒武纪(前5.4~4.9年)时期,在云台山地区沉积了500米厚的白云岩、石灰岩、砂岩和页岩。
在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经历多次抬升形成了陆地和高山。
2300万年以来,老潭沟所在的地方在抬升的过程中岩石被震裂形成了两条“丁”字型相接的垂直裂缝。
近东西走向的裂缝更为发育,连续性好,在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下追踪下切形成了老潭沟的峡谷景观。
近南北走向的裂缝为云台天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断面。
两条裂缝的岩石崩塌之后就形成了长达4000米的“U”型长崖。
这两条裂缝相接处在云台天瀑,很容易辨认。
寒武纪,华北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浅海相的环境中形成了大型波痕石、羽状交错层理和豆鲕粒灰岩。
大型波痕石是碳酸盐岩在沉积过程中受海水潮夕作用而形成的。
面积500平方米,非常壮观。
羽状交错层理是碳酸盐岩在沉积过程中受潮涨潮落的双向水流作用而形成的。
豆鲕粒灰岩是在温暖动荡的海水中,碳酸盐不断淅出,包裹悬浮颗粒而形成的。
直径大于2毫米的叫豆粒,小于2毫米的叫鲕粒。
象密集的鱼子一样。
寒武纪是硬壳动物大爆发的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
云台天瀑是亚洲单级落差最高的瀑布,高达314米。
2.2云台山地质博物馆在馆内参观的各种矿石有:雌黄、蓝铜矿、异极矿、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金银矿石、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糜棱岩化金矿石、方解石、重晶石、焦宝石;各种玉及宝石有:独山玉、和田玉、缅甸玉、汉白玉、岫玉、水晶、水晶晶簇、冰洲石、玛瑙、虎睛石、孔雀石;各种化石有:石燕化石、六方珊瑚、硅化木、恐龙蛋化石、虫迹灰岩、三叶虫化石、角石化石、贝壳化石、苔藓虫化石、菊石化石、生物碎屑灰岩、龟化石、鱼化石、腕足类化石;各种典型岩石形态有:豆鲕粒灰岩、底砾岩、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痕、龟裂纹。
2.3地质实习总结通过对云台山地质的观察,我看到了大自然原始的美丽,奇形怪状的岩石,错落有致的结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得到那些美丽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雕琢。
经过这次地质实习,使我对地理以及一些岩石的层状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使我更加喜欢环境科学这个专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对世界的自然环境增加了信心。
云台山生物学实习报告【摘要】自古以来,云台山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生物群落多种多样,加上植被覆盖率高,因此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许多古贤人的喜好之地。
它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森林植物资源较丰富。
现有植被为天然次生栓皮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云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公园内保存和生长了一些如白鹤松、大国榉等古老树种及竹林等特殊植物,太行猕猴、金钱豹等保护动物。
这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之为国家动植物的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通过对云台山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资源的研究调查,了解其生物以及群落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