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研究的实验设计--浙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556.00 KB
- 文档页数:14
科学探究一、探究题的答题技巧1、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变量一般有水分,光照,温度,长度,粗细,材料等等2、对照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照作用的标准答案:①对照②与……(一般指实验组)作对比,得出……③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对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1)种子:颗粒饱满植物:生长良好,大小高度差不多动物:健康,大小,年龄差不多(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例1、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是()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分甲向阳处20 ℃充足乙向阳处20 ℃不充足A. 阳光B. 空气C. 温度D. 水分例2、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
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 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瓶乙瓶丙瓶瓶口敞开敞开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B. 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C. 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D. 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例3、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
实验过程与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 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C. 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D. 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4、探究环节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只是句式不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第一章“科学探究”,具体包括: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2 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些现象。
二、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演示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等,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五、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实验现象。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作业设计:1. 请列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科学问题,并说明你打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探索。
同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讲解与实践;2.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3. 实验设计与操作的指导;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下面将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讲解与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
高中生物控制变量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
2. 掌握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
3.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结论。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控制变量?2. 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3. 案例分析:通过控制变量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出控制变量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并总结出规律。
3. 教学:讲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和方法。
4. 案例分析:给学生一个实验案例,并让他们分析如何通过控制变量解决问题。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并确定如何控制变量。
6. 总结:梳理重点知识,强调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通过案例和实例讲解控制变量的方法。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
评估方式:1. 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 实验设计:评估学生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控制变量的考虑。
3. 结论分析:评估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内容:1. 深入探讨控制变量在不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 实验设计比赛:让学生在团队中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结果。
反馈和跟进:1. 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多多尝试和实践。
教学素材:1. 实验案例: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 实验器材:种子、培养皿、温度计等。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及其定性的关系。
2、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不同材料的电阻特性。
3、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4、了解电阻大小的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初步分析能猜测影响电阻的一些因素。
2、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3、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4、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
5、能设计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2、感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可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四、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工具:电流表、小灯泡、温敏电阻(金属材质)、电源、开关、导线;学生实验工具:9组学生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老师家的电风扇坏了,经检查是其中的一根导线断了,手头上有铜线、铁线、铝线,用哪一根会比较好?--铜丝为什么?--铜丝的导电能力好真的是这样吗?一、探究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生答:导线的粗细、长度、温度等有这么多因素在影响着电阻大小,实验过程中该用到怎样的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时,设置对照组有哪些注意事项?--只让被研究的因素改变,其余因素控制不变。
【设计电路图,用于测量电阻大小】1、根据课堂生成——学生自主评价各电路图的优缺点——完善电路图;2、该电路图如何判断电阻大小?——小灯泡亮暗和电流表示数3、从灯泡的亮暗,电流表示数大小可以感知到电阻的大小,我们把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转换法。
【设计实验方案】1、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温度如何改变温度? ——一个常温,一个加热需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如何判定电阻大小?——灯泡暗,电流表示数小,电阻大。
《控制的形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控制”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控制技术的应用。
具体而言,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控制的基本形态,如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等,并能够简单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理解控制的形态和类别,理解信息技术中的“控制”对于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
难点则在于分析各种控制的运作方式以及不同场景下如何运用合适的控制技术。
学生需掌握手动与自动控制方式的异同点,以及通过简单的程序或设备来体验控制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准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设备、投影仪等硬件设施,以及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操作示范视频。
同时,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控制设备,如遥控器、电动门开关等实物模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控制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此外,还需准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或活动,以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过程: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控制的形态”相关的场景,如遥控玩具车、智能家居设备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设备是如何实现控制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新课讲解1. 理论讲解首先,教师简要介绍“控制的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控制的基本方式、控制系统的组成等。
2. 互动讨论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探讨控制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加深学生对控制技术重要性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实验任务,如设计一个简单的遥控小车、制作一个智能家居控制模型等。
浙江省杭州市九年级上科学期中专项练习实验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Fe56 Al27 Mg24 Cu64 Zn65 Na23 Ba137Ag108 Na23浙江省杭州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实验探究题 (每空 2 分,共 42 分)1.锌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与锌粒的颗粒大小和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小金发现添加少量硫酸铜溶液也能加快反应。
硫酸铜溶液量的多少会影响反应速率吗?在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颗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锌粒,倒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按下表所示条件进行实验,并测量收集50毫升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小金是根据来判断稀硫酸和锌的反应速率;(3)六组实验中,小金都将水和CuSO4溶液的总体积设定为相同值,目的是。
(4)由上表可得,CuSO4溶液的量对稀硫酸与锌反应速率的影响是。
2.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1)溶液A中所含的阳离子有种(选填“2”或“3”或“4”)。
(2)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 如表所示,则反应I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的化学方程式。
3.华师附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忘了盖瓶盖的NaOH 固体,对其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同学们作出了以下猜想,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这瓶NaOH 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呢?[作出猜想]猜想1:只含NaOH;猜想2:只含Na2CO3;猜想3:。
(2)[实验探究]请你设计实验来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你的实验方案是:;(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3)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回答: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②下列溶液可用来代替酚酞试液检验猜想3成立的是。
A.CuCl2323溶液4.小金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从铅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况受到启发,并产生了如下猜想。
压轴题04 实验探究——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试题恰恰吻合了新课标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要求。
实验设计与评价是化学实验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一类试题。
它既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题考点概述1.物质的鉴别、鉴定和检验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2.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3.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实验设计与评价。
4.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与评价。
5.测定物质成分含量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二、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原则1.科学性原则。
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严密。
2.可行性原则。
要注意仪器的性能、所用原料是否资源丰富,价廉易得和多种物质共存时的种种复杂性。
3.简约性原则。
实验装置是否简单,反应条件是否易达到,反应是否快速,操作是否简便,现象是否明显。
4.安全性原则。
化学反应及操作是否安全。
5.环保原则。
实验方案从环保角度考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选试剂是否属再生资源,反应能否循环进行。
三、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题解题思路1.仔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2.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反应物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明确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对实验进行评价时,要遵循评价的五个原则,评价实验的优劣及误差。
四、解方案设计类实验的步骤①从题干中获取与试题有关的概念、原理及设计的方案,了解要探究的问题和实验的目的。
②回忆相关的概念、原理,然后抓住概念和原理对试题呈现方案的每一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对比实验的不同进行分析,并明确每一步的目的或由操作推出现象,或由现象得出结论,或反推,或模仿试题中的方案,自己重新设计新的方案,或对操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③从教材上已有的探究方案中获得灵感,借助原型启发帮助解题。
(1)概念和原理型方案设计题这类试题是以初中化学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或原理为主线设计的,主要是验证性或探究性实验设计及改正性实验设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或探究化学概念和原理,或课本原有实验的优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概念或原理来分析,特别是借助课本上的原型启发,通过类比思维获得思路和方法。
第四单元教案Unit 4 Teaching Plan学年:2020学年学期:第一学年(秋季)版本:浙教版(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科目:科学备课人:编者:第四章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因为电子转移。
通过分组实验,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建立摩擦起电的本质的模型,初步形成“模型”的科学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通过分组实验,分析推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知识可解决实际问题。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
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难点: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及模型的建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旋转支架、纸屑、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二、教学过程(一)摩擦起电播放视频:“电闪雷鸣”师:雷电是怎么发生的呢?生:……………(设计意图:探测学生已有的认知,为接下来的教学服务。
) 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吗?生1: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会吸引轻小的纸屑。
生2: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教师演示实验:1. 先用塑料尺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2. 然后用头发摩擦后,再靠近小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再展示你的记录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质疑和补充。
师: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是一种物质属性)师:刚才的实验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 生: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控制变量法类题目的解题指导初中科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科学猜想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理想化方法,转换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题目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初中科学中的许多探究方法都是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一、对控制变量法类题目进行解题指导的意义《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控制变量法的描述有:①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无关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②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利用控制变量方法来设计实验。
以上两点均为C级要求。
由《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控制变量的要求来看,是最高要求。
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解题指导。
在浙教版初中科学中有关控制变量法的教学内容较多,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初中科学中大量而普遍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科学问题。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在初中科学学习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
把握好控制变量法的解题指导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控制变量法类题目的解题指导举例在初中科学中可用“控制变量法”去分析和解决的题目是很多的,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如能恰当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实能起到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的效果。
七年级科学实验进度目录表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观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2.技能训练表达.3.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4.实验观察花的结构5.实验扦插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实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实验耳和听觉3.实验噪声的污染和控制4.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5.探究平面镜成像6.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7.实验眼和视觉第三章运动和力1.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2. 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3. 制作简易水平仪4.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5. 实验二力平衡条件6. 实验探究商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7. 实验研究水的压强特点第四章地球和宇宙1. 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的现象2. 活动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3. 实验月相及其变化4. 实验模拟日食5. 实验模拟月食6. 制作活动星图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 观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实验目标:1.认识定量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2.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
3.尝试进行数据形式的转换。
实验准备:纸、笔、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在人的发育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如果我们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测量,就能更为准确地描述这种变化。
人的身体最直观的特征是外观特征,尤其是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你知道吗?从胎儿到成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躯干相对身长的比例是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否存在某种规律?1.仔细观察图1-1,注意每幅图都用百分比显示。
你可以用这张图来确定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躯干、头等部位与身长之间的比例。
图1-12.设计表格,记录图中所示的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头和腿的长度占身长的比例。
如观察图A,可以估计出2个月的胎儿头的长度占身长的50%,就在表中记录下这个数据。
(注意:图A显示的腿是折叠着的,你只能估计他的长度) 3.以年龄为横坐标,以腿占身长的比例为纵坐标,用上述统计的数据在图1—2中画一曲线图。
图1-2分析与讨论:1.从胎儿期到成人期,头占身高的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其他部位占身高的比例又是如何?2.通过上述活动,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生长速度有哪些不同?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声音的特性教学过程一、【教学题目】七年级下册《耳和听觉》授课主要内容: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学情分析】已有知识铺垫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的内容是“对环境的察觉”。
了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对此,同学们已经建立了一部分的知识体系,为“声音的特性”授课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连贯性,能较为直接的顺承。
生活感知常态化声音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对声音的特性之一“响度”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章的学习内容具有直观性的感受。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本节课知识的讲述有辅助作用。
实验兴趣盎然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主要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贯穿课堂。
据调查,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动手实验抱有极高的热情,贴合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
适应多媒体教学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此种教学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
学生因此种方式而走神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之一——响度。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响度与幅度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形成实验探究的思维体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2.激发科学兴趣。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4.体会现实世界物体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响度的概念及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
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响度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引导学生说出“控制变量法”悟出“转换法”、如何科学的下实验结论;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考点3 实验探究专题1.(2020浙江阶段)某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伽利略温度计”。
图中A为小烧瓶,B为玻璃管,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玻璃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
在不同温度下,兴趣小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h值,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18 20 22 24 26 28h/cm 12前后两次测量的h的差值/cm试分析回答:(1)由实验可知h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在玻璃管上刻有不同的温度值,则温度的数值从上到下越来越。
(3)若此时的h值为53cm,则所对应的温度约为℃。
2.(2020浙江单元)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组别实验材料环境温度其他环境条件保存时间变质个数甲草莓50个4℃相同2天无乙草莓50个常温2天46个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3)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2021绍兴阶段)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C.墙纸厚度不均匀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4.(2021浙江期中)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存放点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线与通风情况等)。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被存放于实验仪器柜子内,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摆放,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试剂或器材还必须按其规定要求存放于规定地点。
3、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4、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一、试管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溢出)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 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使用方法: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原因: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