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入侵的一种重要系统,它由多种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其功能是识别、消灭和记忆病原微生物,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天然免疫系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由皮肤、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组成。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最外层的防御物理屏障,能防止病原体的侵入。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体内的第一道移动防御队伍,它们能吞噬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天然杀伤细胞则可直接杀死被它们识别为异常细胞的目标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它是在遭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淋巴细胞、抗体和抗原呈递细胞等。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细胞和B细胞。
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它们分别通过分泌和攻击被感染细胞来协调和执行免疫应答。
B细胞主要分泌抗体,抗体能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或杀死病原体。
抗原呈递细胞则负责将病原体的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激活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当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外来抗原,即病原微生物上的特征物质,来触发免疫应答。
通过抗原的识别,免疫系统能够调动免疫细胞和分子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攻击和消灭。
这包括通过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通过中性粒细胞释放抗菌物质杀死细菌、通过天然杀伤细胞直接杀死感染细胞等方式。
同时,免疫系统还会在消灭病原微生物后留下记忆,以便下一次再次遭受相同病原微生物入侵时,能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免疫应答。
此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自身识别和免疫耐受的能力。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组织和外来抗原,从而避免攻击和损伤自身组织。
免疫系统还能通过免疫耐受来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
总之,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它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防御系统的协同作用,保护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第1课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 1 )组成: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 2 )功能: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 包括病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 1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 2 )功能: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 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防线:( 1 )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 2 )功能: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4.非特异性免疫:( 1 )包含防线:第一和第二道防线。
( 2 )成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
( 3 )特点: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5.特异性免疫:( 1 )包含防线:第三道防线。
( 2 )成因: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
( 3 )特点: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知识点2免疫的功能6.免疫的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7.免疫的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如肿瘤细胞)。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人体有三道防线用于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根据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相关资料表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注射入人体内的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
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
人体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而动物和人体的三大调节系统是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加强免疫力的方法1. 引言1.1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防御机制,旨在保护我们免受疾病和感染的侵害。
它由多种组织、器官和细胞组成,协同工作以识别和消灭潜在的病原体。
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对于我们增强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人体免疫系统和加强免疫力的方法。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免疫系统的概述、组成以及其功能。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涉及到防御机制、记忆效应以及与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异常情况。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锻炼与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态调节来加强个体免疫力。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建议,并展望未来免疫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挑战,强调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让读者深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加强个体的免疫力。
通过阐明免疫系统在保护我们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和免疫力提升的重视。
同时,本文还将探索免疫系统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与探索这一主题的基础。
最终,我们鼓励每个人采取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增强自身免疫力,以保持身心健康。
2. 免疫系统基础知识2.1 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复杂而精密的防御系统,它能够保护我们免受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它们协同工作以检测和摧毁异常细胞或外来侵略者。
2.2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在出生时就具备的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
它由皮肤、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等构成。
这些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对抗外界侵略者,并通过产生化学物质如干扰素来抑制感染。
人体免疫系统的运行机理与应对策略第一章:人体免疫系统的概述
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主要包括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天然免疫系统是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存在的,它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抗体和吞噬细胞来对抗病原微生物。
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我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通过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克隆选择性反应来防御病原微生物。
第二章:人体免疫系统的运作机理
在天然免疫系统中,皮肤和黏膜屏障是身体第一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而针对已经进入体内的微生物,人体通过白细胞来进行吞噬,将其摧毁。
这其中,一些细胞具有“记忆”能力,可以在再次遇到同样病原菌时识别并针对清除。
在获得性免疫系统中,人体呈现出挑战和应对的过程。
即免疫细胞遇到病原体的抗原后,会针对这个抗原不断地选育出与其配对的抗体来为身体提供免疫防御。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免疫细胞会留下来保存在体内,以便下一次感染时更快地反应。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免疫“记忆”效应。
第三章:人体免疫系统应对策略
我们通常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增强身体免疫系统的应对能力:
1.定期接种:接种不同的疫苗可以让身体建立免疫记忆,并在接下来的感染中快速反应,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均衡饮食:通过饮食来摄入足够的营养,例如维生素C、E、锌、硒等营养成分,可以增强身体免疫系统的能力。
3.锻炼身体:适度的身体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4.良好的睡眠:睡眠时间和质量对身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结论:
总之,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但是我们也需要通过正常生活方式来加强免疫力,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篇一: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人体有一免疫系统,如一道道屏障阻止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第一道是物理屏障,大到细菌无法进入的皮肤,小到覆盖了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面积达到400平方米的黏膜。
这第一道防线阻隔了大量的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病原体。
第二道叫做先天免疫系统防线。
当我们不小心弄破了手指,皮肤上立即红了起来,这就是第二道防线起作用了。
许多人都听说过巨细胞,这可是第二道防线中的大将。
和所有的血细胞一样,它们产生与骨髓中。
它具有吞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
当巨细胞吞细菌后,就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增加流至伤口附近的血流量,导致组织发红,有时候会引起血管细胞的收缩,导致局部的肿胀。
如果敌人逐渐增多,巨细胞挡不住,它还会召集援军,产生称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来诱导正在伤口附近毛细血管中游动的其他巨细胞和免疫细胞,直到赢得这场微生物大战。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就会有很强烈的炎症反应,如发烧和化脓。
当天然的第一第二道防线都没能抵挡住病毒的侵袭时,人类还有第三道防线——获得性免疫系统。
在这道防线中,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接种疫苗,输入免疫细胞,抗血清和其他制剂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方式。
疫苗病毒和致病病毒越接近才会越有效,这就是我们每年都要重新评估季节性流感病毒,世卫组织免疫组驻华代表处免疫项目组组长卡恩斯说,如果h1n1病毒发生了显著的变异,那现在使用的疫苗疗效可能会减弱.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人体大部分的组织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好有坏,有的则于人体共存,要知道当免疫力在起作用时,战场是在人体体内,免疫力过度强时可能会将正常细胞也当成敌人。
篇二: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力也就是我们俗称“抵抗力”、“体质”等,人体之所以能抵御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全仗我们拥有健全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共有三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粘膜构成免疫战线上的第一道防线,阻挡着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入。
人体免疫系统起到识别外部入侵细菌等原始保护机制人体免疫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
作为一种原始的保护机制,人体免疫系统具备识别和应对外部入侵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
这一系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和相互作用,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并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机制是识别和抵御外部入侵的病原体。
这一机制主要依赖于两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吞噬细胞”,它们能够吞噬和分解病原体,将其消灭并排出体外。
淋巴细胞则负责识别和杀灭感染细胞、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
皮肤作为人体最外层的保护层,具有防止微生物侵入的屏障作用。
而黏膜则位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它们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密切的部分。
皮肤和黏膜通过分泌黏液和表皮细胞的不断更新,起到阻挡和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当病原体成功突破皮肤和黏膜的阻隔后,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先天免疫反应,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
巨噬细胞和其他炎症反应介质会迅速聚集到感染部位,形成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能够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包括改变血管通透性、吸引其他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激活等,以便更好地消灭病原体。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通过特异性免疫反应来应对入侵的病原体。
这种反应依赖于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特定的病原体结合,并标记出它们供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消灭。
T细胞则能够识别和杀灭感染细胞,以阻止病原体进一步传播和繁殖。
免疫系统能够不断学习和进化,以应对各种新的病原体。
这一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被称为免疫记忆。
当人体第一次遭遇某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叫做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对于曾经遭遇过的病原体具有特异性记忆。
当同一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并消灭它们。
除了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人体免疫系统还扮演着调节和平衡免疫反应的重要角色。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同步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B.抗体C.吞噬细胞D.血清2.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细胞因子均是免疫活性物质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核酸C.抗原是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分泌产生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非特异性免疫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C.体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属于特异性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4. (2024·海口高二检测)某科研机构宣布,研究人员利用人胚胎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培育出树突状细胞。
研究证实,在人体皮肤等组织中广泛存在着树突状细胞,一旦发现机体中存在病原体,该细胞就会及时通知免疫细胞将其清除,保护机体不受病原体的侵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成树突状细胞,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现阶段,人们还不能利用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原理诱导胚胎干细胞发育成个体C.树突状细胞具有树突状突起的形态结构,和其具有识别功能密切相关D.树突状细胞识别并直接攻击病原体,这个过程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5.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的功能,当机体免疫自稳和监视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A.衰老B.恶性肿瘤C.免疫排斥D.自身免疫病6.(多选)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是淋巴细胞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非特异性免疫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仅包括辅助性T细胞B.免疫系统中的脾可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C.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D.免疫系统中淋巴结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内的微生物8.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9.某大学研究小组开发出利用胚胎干细胞高效培育树突状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新技术,一个干细胞能培育出100~200个树突状细胞,其广泛存在于皮肤等组织中,一旦发现机体存在病原体,树突状细胞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免疫细胞,及时将它清除。
气道黏膜免疫记忆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一、气道黏膜免疫记忆概述气道黏膜免疫记忆是呼吸系统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其功能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黏膜免疫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1.1 气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气道黏膜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类型组成,包括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信号,协同作用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1.2 黏膜免疫记忆的形成机制黏膜免疫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抗原呈递、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分化以及免疫记忆细胞的生成。
当病原体首次入侵时,黏膜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体并激活相应的免疫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系统能够“记住”这些病原体,形成免疫记忆,使得在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1.3 反复呼吸道感染对黏膜免疫记忆的影响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影响黏膜免疫记忆的形成和维持。
一方面,它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另一方面,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免疫记忆的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的防御能力。
二、反复呼吸道感染与黏膜免疫记忆的相互作用反复呼吸道感染与黏膜免疫记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也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1 反复感染对黏膜免疫记忆的促进作用在一些情况下,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以促进黏膜免疫记忆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能够产生更多的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提供长期的保护,减少未来感染的发生。
2.2 反复感染对黏膜免疫记忆的干扰作用然而,反复感染也可能对黏膜免疫记忆产生干扰。
如果感染过于频繁或者病原体变异,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地形成稳定的免疫记忆,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
2.3 黏膜免疫记忆与疾病易感性黏膜免疫记忆的形成和维持对于降低疾病易感性至关重要。
人体免疫系统抵御外部微生物入侵保持身体健康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防御机制,它具有抵御外部微生物入侵并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多个层次的防御机制来识别、中和和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本文将探讨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
人体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组成部分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通过体液(如血液和淋巴液)携带的免疫分子(如抗体)来中和和消灭病原体。
细胞免疫则是通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来直接攻击和摧毁病原体。
首先,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能够阻止微生物的侵入。
此外,黏膜也能起到阻止和清除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例如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能够产生粘液,将微生物黏附在其中并通过排出来清除。
其次,免疫系统还具有特异性识别和抵御机制。
当病原体成功侵入体内时,免疫系统能够通过识别其表面的特定抗原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这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通过免疫细胞的调节和作用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细胞中的主要成员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感染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杀死感染细胞。
巨噬细胞是具有吞噬和杀伤能力的细胞,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体液免疫是指通过体液中的抗体来抵御病原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它们可以与抗原结合并形成免疫复合物,促使病原体被中和、摧毁或清除。
抗体还能够激活其他组分,如补体系统,来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对于防御外部微生物入侵至关重要。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保护免疫系统的健康。
首先,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免疫系统非常重要。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身体活动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此外,应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因为长期的压力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
其次,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保护免疫系统的关键。
黏膜免疫疫苗与传统注射疫苗的比较与优势在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肆虐的背景下,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注射疫苗一直是主流的免疫接种方法,但最近引起了黏膜免疫疫苗的关注。
本文将比较黏膜免疫疫苗与传统注射疫苗的差异,并探讨黏膜免疫疫苗的优势。
传统注射疫苗是通过将疫苗注射到皮下或肌肉组织,来引发机体免疫应答。
而黏膜免疫疫苗是通过将疫苗置于黏膜表面,经过黏膜系统进入机体,引发免疫反应。
首先,黏膜免疫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效力。
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能够产生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
相比之下,传统注射疫苗仅能刺激部分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疫苗通过刺激黏膜免疫系统,能更快速和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
此外,黏膜免疫疫苗能够在黏膜表面形成局部免疫,提供更好的保护,而传统注射疫苗只能在体液中产生抗体。
其次,黏膜免疫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传统注射疫苗可能会危及注射点附近的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引发局部不良反应。
而黏膜免疫疫苗在应用时无需注射,避免了局部创伤,降低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黏膜免疫疫苗更加精确地模拟病原体的感染途径,减少了人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另外,黏膜免疫疫苗更加方便易用。
传统注射疫苗需要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注射,需要严格的存储和运输条件,给疫苗接种带来较大的限制。
而黏膜免疫疫苗通常以喷雾或滴剂形式给予,可以由个体自行进行接种,无需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且更加便携和易于存储。
这对于遥远地区、贫困地区甚至处于紧急状态下的人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黏膜免疫疫苗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
例如,黏膜免疫疫苗不会导致注射感染的风险,因为没有使用注射器。
同时,黏膜免疫疫苗还具有更长的保护期。
传统注射疫苗可能需要多剂接种或定期加强,而黏膜免疫疫苗通常在一次接种后就能获得长期持久的免疫保护。
然而,黏膜免疫疫苗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黏膜屏障对疫苗的传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黏液的黏稠度和黏膜层的保护作用。
此外,黏膜免疫疫苗的生产和研发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技术支持,目前在大规模应用方面仍存在挑战。
《免疫调节》中“三道防线”的疑点及难点解析免疫学知识博大精深,高中教材只涉及冰山一角,很多随之而来问题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
免疫在高考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复习时,要辨析易混概念或知识点,现经过精心分析总结,对几个疑难问题解析如下:人体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组成;第三道防线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
其中前两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后者称为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有的,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溶菌酶杀菌属于第几道防线?解答:若是唾液中的溶菌酶杀菌属于第一道防线;若是血浆中的溶菌酶杀菌则是属于第二道防线。
2.抗毒素和外毒素都属于抗体吗?解答:抗毒素属于抗体,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以后产生的,来自于人体的效应b细胞,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而外毒素相对于人体而言是异己成分,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属于抗原,化学成分复杂,一般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
3.过敏反应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关系?解答:引起过敏反应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只不过抗体的分布位置不正常(引起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体内某些细胞表面,而引起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则是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过敏反应属于不正常的体液免疫。
4.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把病原体吞噬之后,病原体就被消灭了吗?解答: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把病原体吞噬之后,病原体不一定被消灭。
还要通过多次呈递,最终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将其消灭。
5.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了沉淀和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请问: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沉淀和细胞集团,是属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还是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解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6.吞噬细胞有无识别作用?解答:吞噬细胞是有识别作用的。
但是,它并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控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人体免疫系统。
它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盾牌,抵御着外界各种病原体的入侵,为我们的身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免疫系统的组成非常复杂,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职责。
首先,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力军”。
它们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粒细胞能够迅速地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和吞噬;淋巴细胞则包括 T 细胞和 B 细胞,T 细胞主要负责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B 细胞则能够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并将其消灭。
还有巨噬细胞,它们就像是“清道夫”,不仅可以吞噬病原体,还能够清理身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此外,免疫系统中还有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以及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有着一套非常精妙的工作机制。
当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皮肤和黏膜就像是第一道防线,它们能够阻挡病原体的进入。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这道防线,免疫系统的“哨兵”——抗原提呈细胞就会发挥作用。
它们会将病原体的特征“报告”给T 细胞和 B 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T 细胞会被激活,分化为不同的效应 T 细胞,对病原体进行精准打击。
B 细胞则会在 T 细胞的辅助下,产生特异性抗体。
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或者容易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免疫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它也并非无懈可击。
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比如,免疫系统如果过度活跃,就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相反,如果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人体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 HIV 病毒攻击了免疫系统中的 CD4+T 细胞,导致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从而容易患上各种严重的感染和肿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
人体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疾病似乎总是不期而至,给我们的身体和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然而,在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一个强大而神奇的“防御军团”——免疫系统,它时刻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免疫系统就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安全网络,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协同工作,共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以及监控和清除体内异常的细胞。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我们的皮肤和黏膜。
皮肤就像一堵坚固的城墙,将大多数病原体阻挡在身体之外。
而黏膜则分布在我们的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它们分泌黏液,不仅可以捕获病原体,还含有一些抗菌物质,能够对入侵的微生物进行初步的抵抗。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防线,那么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就会迅速启动。
这包括体内的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吞噬细胞能够像“清道夫”一样,将病原体吞噬并消化掉。
自然杀伤细胞则可以识别并摧毁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者肿瘤细胞。
而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则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 T 细胞来执行,它们能够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并将其消灭。
体液免疫则依靠 B 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或者更容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当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它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免受各种疾病的侵害。
但如果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能会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病毒攻击了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崩溃,使得他们极易感染各种病原体,甚至一些对正常人来说无害的微生物也可能对他们造成致命的威胁。
另外,营养不良、长期的压力、过度疲劳等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使人更容易患上感冒、肺炎等疾病。
相反,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也并非好事。
比如,过敏反应就是免疫系统对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产生了过度的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性疾病则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和细胞,导致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生。
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黏膜
定义:有黏性的膜
口腔、胃、肠等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薄膜,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黏液。
消化道最里面的一层是叫做黏膜的东西。
口腔黏膜胃黏膜鼻黏膜
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
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
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pyloric valve)。
胃黏膜可分为三层。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
(2)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它们分别是贲门腺(cardiac and)、幽门腺(pyloric gland)、胃底腺(fundic gland)。
贲门腺和幽门腺分别位于贲门部和幽门部的固有层内,主要分泌黏液。
胃底腺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
胃底腺由多种腺细胞组成,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
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为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胃底的中、下部。
胞体呈圆柱状,胞核圆形,胞质嗜碱性,
有酶原颗粒。
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parietal cell) 又称为盐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上半部。
细胞体积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中呈红色。
壁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 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于胃底腺的上部,夹在壁细胞之间。
细胞呈柱状,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内充满黏原颗粒,能分泌黏液。
此外,胃底腺还有未分化细胞和胃的内分泌细胞。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外纵,有利于胃腺分泌物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