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1.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络脉系统的基本单位。
2.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荣脉。
3.经脉是人体的主要经络,共有12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4.经络的功能包括传输气血、调节阴阳、协调内外、保持人体稳定。
5.经络的特点是其末梢在人体内外连接成网络,并连接了脏腑、组织、器官等,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6.经络的表现形式包括寸口脉搏、舌象、背部皮肤、腹部压痛等。
7.经络的疾病包括经络外感、经络疼痛、经络失调、经络阻塞等。
8.经络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经络针灸、经络推拿、经络排毒、经络贴敷、经络瑜伽等。
9.经络的保健方法包括按揉经络、拍打经络、保持精神愉悦、饮食调理等。
10.经络的病因包括感受外界邪气、情志不畅、内脏功能失调、外伤等。
11.经络证型包括阳证、阴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12.经络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五官观察、手脚掌检查、耳部诊断等。
13.经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其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
14.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有重要意义。
15.经络的疏通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16.经络的疏通方法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式。
17.经络的关键穴位包括手太阳膀胱经的“天柱”、“风门”、“膻中”等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椎”、“涌泉”、“委中”等穴位。
18.经络的运动方式包括推、拿、拉、扭、按等多种手法。
19.经络的药物治疗包括中草药内服、草药外敷等方式。
20.经络的疏通有一定风险,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21.经络的疏通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2.经络的疏通是中医学与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应该普及推广。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1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1. 经络是人体内穿行的能量通道,连接脏腑、肌肉、皮肤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输送、气血循环、排泄代谢等重要功能。
2.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是贯穿人体内外的主干通道,络脉是分布于各个器官、组织的细小分支。
3. 经络的内部结构包括气血、津液、神经等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交流系统。
4. 经络的流向有正气和邪气之分,正气循行顺畅可使机体充满活力,而邪气阻碍流通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5. 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血瘀、水湿、痰浊等,治疗常用经络穴位、经络配穴等手段,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为目的。
6. 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与内脏、组织、器官等相互联系,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
7. 经络配穴是经络按摩的一种手法,可通过配合不同穴位的按压、推拿、揉捏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通气活血、调和阴阳的效果。
8. 经络理论是中医独有的治疗理论,历经千年文化积淀,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得到了广泛认可。
9. 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治疗手段,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
10. 经络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需要学者们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才能逐渐揭开其中的奥秘。
11. 经络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例如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心血管、肌肉骨骼等系统疾病。
12. 经络理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例如中医、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以期达到更深入的认识和应用。
13. 经络理论的教学和培训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机会,如开设中医、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课程和实习机会。
14. 经络理论与人体健康的联系密切,需要引导广泛的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以实现人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经络养生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 经络的起源经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中,它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的途径。
经络起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经络理论。
2. 经络的分类根据《内经》的记载,经络可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路,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那些分布在人体经络系统之外的气血流动通道,主要包括络脉、淤血及皮部络。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系脏腑、调整阴阳、抵御外邪等作用。
通过经络系统,人体的气血得以运行,脏腑之间得以联系,从而保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经络养生的重要性经络养生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的畅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只有经络畅通,气血才能得以运行,从而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
而经络不畅通,则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影响了人体的健康。
1. 经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经络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联系脏腑等作用,维护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不通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经络养生的作用经络养生是通过调理经络系统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它包括了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以达到改善人体健康状态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通过经络养生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经络调理的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筋骨、舒经活络等作用。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点、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从而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是通过针刺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以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传输通道,它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起到调节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下面是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3.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厥阴肝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手太阴肺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太阳小肠经,止于足少阳胆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止于足少阴肝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调节肝脏和情绪。
13.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14.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15.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6.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17.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8.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9.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经络基本知识一、十二经络人体十二经络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到手,手三阳经从手到头,足三阳经从头到足,足三阴经从足到胸。
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
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脏腑以脏为主。
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
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1.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Meridian)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据《黄帝内经》记载:“经者,有所不通,则痛苦不足以清,若在皮肉之间,其寒淫深藏乃发热也。
”意指人体有一些生理活动通道,它们通过经脉系统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血络联系起来,起着营养和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
这些通道被称为经络,是中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2. 经络的分类按经络的循行方向可以分为十四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其中,十四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两大系统,分布在人体的表里、上下和四肢,共十四条。
奇经八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经、足厥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条经脉,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它们分布在头、颈、躯干、四肢和脏腑等部位。
3. 经络的循行十四经络的循行主要包括经别、原穴、腧穴、络穴、照穴和输穴等。
经别是经脉上的主要经络部位。
原穴是经络上能直接与腧穴相连的穴位。
腧穴是能对相关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生理、病理反应的特定穴位。
络穴是两脏经络直接相连的穴位。
照穴是两络相连的穴位。
输穴是十四经总合腧穴和络穴的交叉位置。
4. 经络的功能经络具有调节气血、营养脏腑、调节阴阳、协调人体机能、防御外邪以及治疗疾病等功能。
其中,调节气血是指经络能调节气血的流利和周围的分布。
营养脏腑是指经络通过气血的流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调节阴阳是指经络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协调人体机能是指经络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防御外邪是指经络能阻止外邪侵袭,保护人体健康。
治疗疾病是指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可以发挥调理作用。
5. 经络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中,经络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络的诊断、经络的治疗、经络的保健、经络的病因病机等。
其中,经络的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
经络的治疗是指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的保健是指通过保健养生对经络进行调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经络穴位基础知识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二经络的命名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三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四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12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大拇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呼吸和水液代谢。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窦,沿着手臂外侧,终于食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肠道功能。
3. 足阳明胃经:起于人中,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足大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和吸收,以及补充气血。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小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臂外侧,终于耳朵后面。
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分解营养物质。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眉间,沿着脊柱后侧,终于足小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水液代谢。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小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臂外侧,终于眉毛之间。
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和体温。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角,沿着头部和躯干侧面,终
于足小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胆囊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3、胃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热4、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胃寒。
胃动力不足,可能有慢性炎症。
5、胃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胃热。
6、胃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胃痛,胃溃疡。
可能出现的病证:胃阴虚,食积胃脘,胃寒症。
(2)肺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肺经偏离指数呈大于等于零的绿色或蓝色。
1、肺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肺经营养及代谢正常,机体气血充盈。
2、肺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气血适宜。
3、肺经偏离指数在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机体疲劳没有完全消除或感冒初愈。
4、肺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或红色的临床意义:肺经有热,人体胃气下降,易感冒。
5、肺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肺气虚6、肺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感冒,咳嗽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肺气虚2、肺阴虚3、风寒束肺4、寒邪客肺5、痰湿阻肺6风热犯肺7、燥邪犯肺8、热邪壅肺。
(3)大肠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大肠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小于零的蓝色。
1、大肠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大肠经营养正常2、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慢性便溏3、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可能有痔疮,便秘和慢性便溏4、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大肠经有热,便干5、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大肠积热,便秘6、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哮喘或大便前7、大肠经偏离指数为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腹泻,大肠疾患可能有以下病症:1、大肠湿热2、大肠津亏3、肠虚滑泻(4)肾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肾经偏离指数呈大于零的绿色或的蓝色。
1、肾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肾经营养正常,机体元气充足。
2、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肾经营养储备尚可。
3、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肾阴不足。
4、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肾阴不足,关节易受伤。
5、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肾阴虚。
6、肾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或红色的临床意义:肾系统有炎症或损伤。
9、肾经偏离指数为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血压不稳定的可能性大。
可能有以下病症:1、肾阴虚2、肾阳虚3、肾精不足4、肾气不固5、肾不纳气(5)膀胱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膀胱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大于零的蓝色。
1、膀胱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膀胱经营养正常,机体恢复能力强。
2、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膀胱经伤痛和病痛3、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肾系统炎症,损伤,肿瘤等4、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膀胱经有淤滞现象。
5、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肝肾不足;膀胱经有淤滞现象;背部酸6、膀胱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肾阳虚;膀胱经有淤滞现象;腰膝酸软。
膀胱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膀胱湿热2、肾阳虚。
(6)三焦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三焦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三焦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三焦经营养正常,机体适应能力强。
2、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三焦有湿。
3、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免疫力低下。
4、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有陈旧伤痛或慢性炎症。
5、三焦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机体处于轻度缺水状态。
伤痛或炎症刺激。
6、三焦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免疫力低下,疾病状态。
(7)肝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肝经偏离指数呈大于等于零的绿色或蓝色。
1、肝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肝经营养正常,机体血液调配能力优秀,结缔组织无伤痛,适应能力强。
2、肝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处于亢奋状态,血液调配能力强,机体消耗加大,易耗阴而导致肝血虚。
3、肝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肝火上炎。
急躁、易怒。
4、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肝经营养一般。
5、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色的临床意义:肝经营养不良。
6、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肝经有淤滞现象。
7、肝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肝血虚或肝气郁滞。
8、肝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肝胆疾患可能性大;减肥过程;血管、肌腱损伤等疾患的可能性。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肝气郁结2、肝火上炎3、肝阴虚4、肝血虚5、肝阳上亢6、肝风内动7、寒凝肝脉8、肝胆湿热(8)胆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胆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胆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胆经营养正常,机体消化能力处于优质状态。
2、胆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下降。
3、胆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饮食中油脂类含量较高。
4、胆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明显下降,肝胆系统慢性疾病可能性大。
5、胆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饮食中油脂类过量。
伤痛或慢性炎症刺激。
6、胆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肝胆疾患可能性大。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肝胆湿热2、胆郁痰扰(9)心经偏离指数临床意义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心经偏离指数呈大于等于零的绿色和蓝色。
1、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的临床意义:心经营养正常,机体兴奋性适宜,心系统功能正常。
2、心经偏离指数为大于0的黄色和红色的临床意义:心系统代谢物质堆积,心火亢盛。
易生疮疖。
易失眠。
可能有咽干、手心发热等症状。
甚至心胸烦热,夜不能成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降,或口舌生疮,脉数有力。
或见狂躁、吐衄血,疮疡红肿。
心火亢盛是心火内炽,扰动心神,火热炎灼所致的病态反应。
3、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绿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机体兴奋性一般。
4、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蓝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营养不佳。
睡眠不足。
有心事或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黄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状态不佳。
精神忧郁,注意力不集中。
面部易生粉刺。
6、偏离指数为小于0的红色的临床的意义:心系统状态不佳。
精神忧郁,应及时调整,面部易生痤疮。
7、心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心脏供血不足,可能有咽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肋痛、手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状发生。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心气虚2、心血虚3、心阳虚4、心阴虚5、心脉痹阻6、痰迷心窍7、痰火扰心(10)小肠经偏离指数分析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小肠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小肠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意义:小肠经营养正常,机体营养吸收能力优良。
2、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营养吸收能力良。
3、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营养吸收能力良,小肠蠕动快。
4、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小肠蠕动快,肠鸣、腹泻或便秘。
5、小肠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小肠蠕动能力下降,便秘或疾病。
6、小肠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腹泻或疾病。
(11)脾经偏离指数分析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脾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大于0的蓝色。
1、脾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意义:脾经营养正常,机体消化能力处在优质状态。
2、脾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处于旺盛状态。
3、脾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处于亢奋状态。
4、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下降。
5、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机体消化能力下降明显。
6、脾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脾虚乏力。
7、脾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减肥过程中,糖耐受量降低。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脾阳虚2、脾气虚3、中气下陷4、脾不统血5、寒湿困脾6、湿热蕴脾(12)心包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心包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大于0的蓝色。
1、心包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意义:心包经营养正常,血管适应性优秀,身体血液循环正常。
2、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大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心包经营养不均衡,血管适应性良。
3、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绿色的临床意义:心包经营养不均衡,血管适应性一般。
4、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蓝色的临床意义:心包经营养不良,血管适应性下降。
5、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心系统营养不良,血管适应性不良。
6、心包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红色的临床意义:心系统营养不良,血管适应性差,身体有瘀滞现象。
7、心包经偏离指数出现交叉现象的临床意义:心脏供血不足。
可能出现以下病症:1、心血虚2、心阴虚3、心脉痹阻4、痰迷心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