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7章
- 格式:ppt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132
《 经 济 地 理 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β越大,说明交通网络越发达。
=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β表示交通网连结度)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D i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VE =β∑==n j ij i D A 1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8、交通运输发生的前提(美.乌尔曼):互补性、干扰性(可介入性)、可运输性。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理论与实践1、简述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理论思路。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2、根据折衷理论简要分析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a.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b.内部化优势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更多利益的优势c.区位优势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包括东道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等所形成的优势。
3、简要回答成本、市场、要素投入和公司战略等取向因素是如何在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的。
成本取向成本最低的区位。
它国生产成本﹤本国成本→跨国投资利润取向收益最大的区位。
它国收益﹥本国收益→跨国投资市场取向能够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
当A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A国家的运输成本高、或关税和贸易壁垒强→跨国直接投资要素取向偏在资源的区位。
不同工业(企业)要素需求不同→跨国投资公司战略取向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4、为什么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都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区位选择原因: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该类地区具有优于其他地区的投资环境条件,有良好的交通和通信等硬件条件,而且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也相对便利,劳动力的素质也普遍好于其他地区;﹡该类地区作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集中了地区的主要经济资源,往往是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展览等活动的中心,同时在物流服务、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方面,也相对好于国内其他地区;﹡该类地区往往文化教育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居住和生活环境也较好。
这对异国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及其家眷的生活,都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宜的环境。
5、简述跨国公司R&D机构的区位要求。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角度一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规律A 经济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B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关联的(结构关系)?C 经济过程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D 经济活动该怎样再分布,依据是什么?研究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协调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②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静态、动态)角度二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学科。
包括组织的原理、过程、方式等。
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关系等具体四个方面内容:(见P4-6)二、经济地理学的特性(一)地域性体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现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即地域性,离开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就失去了地理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各地区存在差异、存在分工协作(二)系统性 1.集中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2.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大系统与外界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3.该系统是一个可调节改变其状态的可控系统可随其中某子系统或某要素的改变而改变第二章经济活动一、经济活动的概念经济活动是与经济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包括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活动。
1、微观经济活动----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研究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2、宏观经济活动----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决策)构成的过程。
研究区域经济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二、经济活动过程经济活动过程由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经济循环传统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再生资源三、经济活动特征1、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的特征。
经济地理学总结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前些年关于经济地理最有影响力的书籍是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6、区位:主要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某一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而经济因子又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同时成本因子又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9、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或都以一定的空间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
②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廖什(市场)中心地理区位论一、廖什市场区位论二、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三、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本章讨论与交流——谈谈你对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中心性认识试绘制你家乡所在县域的不同等级中心地分布图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城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小知识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
”克氏自小对地图感兴趣,自进入大学后,他除从事地理学外,还精通经济学,尤其对韦伯区位论感兴趣。
这为他构建他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探讨了市场、交通、行政原则影响下中心地空间系统。
二、理解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相对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总量与自身消耗之差)。
5、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当中心与周围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6、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与下限)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附录1章后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绪论■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举例略。
(2)答: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预测性等。
举例略。
▲填空题(1)经济布局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预测性(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选择题(1)A (2)B (3)CD■技能训练略■观念应用▲案例题分析提示:涉及的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实训题老师指导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当地的宏观经济布局。
第1章经济布局的条件■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季风气候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这又使我国热量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呈现出东农西牧、南稻北麦的基本格局,同时又使我国成为旱涝、风灾、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2)答:我国能源绝对数量多,种类齐全,在分布上存在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而且不同地区的能源种类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但我国能源资源在总量、分布与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可观,种类齐全,是世界上矿种配套条件好、能最大限度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少数国家之一。
但矿产资源在种类构成、地区分布、埋藏条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3)答: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4)答:我国人口分布总的规律是东多西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5)答:人口素质要通过多方面指标来反映。
它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制度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及人口健康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快速、稳步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发展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迫在眉睫。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旳互相关系旳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原因分析区位:是指决定人类活动场所旳多种原因和关系旳总和。
区位理论旳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旳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旳有机组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旳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原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旳原因。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旳一种影响原因重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旳经济区位决定旳。
土地旳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运用旳也许性,但并不决定土地运用旳可行性。
土地运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旳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劳动对象2、作为作业旳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原材料因子重要是通过:⑴运费大小,⑵原材料旳可运性、⑶可替代性⑷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旳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旳最重要旳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原因。
经济活动旳环境影响特性差异,导致其具有不一样旳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旳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规定到达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旳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旳性质和类型而不一样。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旳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一样旳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旳影响是完全不一样旳。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旳消费需求偏好旳特点而引起。
在不一样旳区域,由于不一样旳消费习惯和其他不一样原因,占首要地位旳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似。
第一章测试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___三个阶段。
答案:2.1889年出版的___是影响至今的经济地理学重要文献。
答案:3.美国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不同尺度范围。
()A:对B:错答案:A4.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仅指经济环境。
()A:对B:错答案:B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是()。
A:《山海经》和《禹贡》B:《商业地理手册》和《禹贡》C:《地理学》和《商业地理手册》D:《山海经》和《地理学》答案:A6.“经济地理学”一词最早是由____提出来的()。
A:葛茨B:罗蒙诺索夫C:阿姆斯特丹D:瓦伦纽斯答案:B7.李小建所著《经济地理学》中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___、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A:经济区B:经济发展C:经济关系D:经济活动区位答案:D8.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是在研究___方面发生变化()。
A:研究方法B:区域尺度C:企业组织D:研究对象E:思维方法答案:BCE9.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___()。
A:通论经济地理学B:部门经济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区域经济地理学E:公司(企业)经济地理学答案:ABCDE10.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答案:第二章测试1.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是___。
答案:2.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A:错B:对答案:B3.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A:错B:对答案:B4.线性运行费通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A:错B:对答案:B5.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
()A:对B:错答案:A6.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_竞争与_竞争()。
A:价格B:直接C:间接D:非价格答案:AD7.市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市场意识B:市场竞争环境C:市场战略D:市场特征E:市场规模F:市场秩序答案:ABCDEF8.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3、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
4、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着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5、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极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科技术。
8、基于中国地理学科的特殊发展历史,杨吾扬等提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地理学三分法。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的概念: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实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4、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 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 成本因子 收入因子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5、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6、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中的要素有: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7、区域环境是除了基本生产要素之外,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区域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区域环境:所有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