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等2.水螅的生活环境: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3.水螅的体型: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
4.水螅的消化腔:体壁由内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内胚层围成消化腔,消化食物,有口无肛门。
5.水螅的刺细胞是它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6.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入,残渣从口出。
7.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经过加工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珊瑚可供参观。
8.涡虫的形态:身体背腹扁平,前端具有眼点9.涡虫的摄食与消化:口中有咽,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10.涡虫的体型: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1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的生活习性: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里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2.蛔虫的形态:蛔虫身体呈圆柱状,大约长20到35厘米,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体略带粉红或黄色,雄虫尾部常卷曲,比雌虫略小。
3.蛔虫的消化: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只能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蛔虫的生殖:蛔虫雌雄异体,雌雄虫在小肠里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下二十多万个虫卵。
5.蛔虫的运动: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在小肠内慢慢蠕动。
6.蛔虫感染人的途径:人吃了沾有蛔虫卵的生的蔬菜,或用占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7.蛔虫病的预防: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
8.其他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9.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0.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11.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只能靠体壁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的体表密布着毛细血管,氧气可以融入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范文3篇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范文3篇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
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
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14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一、藻类植物1.分类单细胞藻类:衣藻、甲藻、硅藻、盘藻;多细胞藻类:水绵、紫菜、海带。
2.特征: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②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衣藻、硅藻),也有多细胞的(水绵细胞的结构、紫菜、海带)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应用: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饵料、食用、药用。
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⑴苔藓植物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地钱。
特征: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
②孢子繁殖应用: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特征:①不仅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
②叶片背面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应用: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三、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
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⑵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适合生活的环境十分广泛。
常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金花茶。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腔肠动物特征: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②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复习提纲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的基本功能:营养、呼吸、分泌、运动、生殖
3. 细胞的基本特点:微小、自由、不均质、高度有序、能自我复制
4. 细胞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的基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
5. 细胞的多样性: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细胞的分裂
1. 细胞的增殖与分裂的关系
2. 细胞分裂的意义:增长、发育、代谢、再生、繁殖
3. 有丝分裂的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4. 有丝分裂的重要特点:染色质线粒体微丝核仁消失、染色质缠成丝状、核分裂、核膜重组
5. 各期的重要特点:前期染色质凝缩、中期染色质纤维形成、后期染色体移动、末期核分裂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1. 朗德尔的一个特殊生物学定律:性状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2. 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的关系
3. 最简单的遗传模式:一对性状的遗传
4. 基因概念的提出与固定理论的建立
5. 遗传的分子基础:DNA及其结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6. 基因突变与常见遗传病
7. 遗传工程及其应用
四、生物的进化
1. 进化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 地球生命的起源
3. 进化的证据:比较生物学、地层学、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化石的证据
4. 进化的基本过程:变异、选择和适应
5. 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6. 人类的进化
总结: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生物的复习提纲,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进化。
八年级生物上册_复习提纲_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新人教版一、细胞与遗传1. 细胞的基本组成1.1 细胞膜1.2 细胞质1.3 细胞核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2.2 细胞器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1 DNA的化学组成3.2 DNA的复制3.3 DNA对遗传的作用二、遗传规律与细胞分裂1. 孟德尔遗传规律1.1 孟德尔的实验与发现1.2 隐性和显性遗传1.3 基因型和表现型1.4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同系交配定律2. 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2.1 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意义2.2 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2.3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三、基因与性状1. 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表现形式1.1 基因的定义与性状1.2 基因的多样性与变异1.3 基因突变与遗传病2. 基因的互作与基因的修饰作用2.1 基因的互作与基因型的表现型2.2 环境对基因的影响2.3 基因的修饰作用与表观遗传3. 基因工程的应用与争议3.1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3.2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3 基因工程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四、生态与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1 生物群落与种群密度1.2 食物链与食物网1.3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2.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2.1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2.2 平衡与稳定的条件2.3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保护3. 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3.1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3.2 生态恢复的方法与意义3.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人体的调节与保护1. 运动与植物生长激素1.1 运动的分类与效应1.2 植物生长激素的类型与功能1.3 运动与植物生长激素的相互关系2.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2.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2.2 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的异同2.3 常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3. 免疫系统与人体防御3.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2 免疫反应的过程与种类3.3 免疫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上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的复习提纲,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回顾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
纲
第一章:生物基础知识
-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生物的组成部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
- 生物体的组织结构
- 常见的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 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呼吸方式
第二章: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
-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DNA与RNA
- 多样性与进化: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
- 基因突变和突变的影响
-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过程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重要性
- 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等概念解析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 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章:人体健康与卫生
- 常见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 艾滋病、结核病的防治方法
- 饮食与健康
- 生活惯对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第五章:生物科技与人类生活- 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应用
- 生物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 生物医学技术与医疗保健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的期末复提纲,希望能帮助你复生物知识,顺利完成考试。
全新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植物种类大约30万种〕一、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1、腔肠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2、扁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线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蛔虫、蛲虫、丝虫、线虫。
4、环节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名称: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和章鱼等。
6、节肢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二、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柱骨组成的脊柱,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1、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特点〔1〕体色:体色背深腹浅保护色〕。
〔2〕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
〔4〕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5〕用鳃呼吸,鳃主要局部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呼吸时,水由口进入,由鳃流出。
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6〕鱼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能生活在水中的特点:一、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能在水中呼吸。
〕(7)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控制前进的方向。
〔8〕代表动物:淡水鱼类〔中华鲟、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鲫鱼、鲤鱼〕和海洋鱼类〔鲨、带鱼、银鲳、魟〕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洋和淡水中的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水螅和珊瑚虫等。
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内胚层围成消化腔,消化食物,有口无肛门。
水螅的刺细胞是它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入,残渣从口出。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海蜇经过加工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珊瑚可供参观。
涡虫是一类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前端具有眼点。
涡虫的口中有咽,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蛔虫是一种线形动物,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里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蛔虫的身体呈圆柱状,大约长20到35厘米,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体略带粉红或黄色,雄虫尾部常卷曲,比雌虫略小。
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只能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蛔虫雌雄异体,雌雄虫在小肠里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下二十多万个虫卵。
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在小肠内慢慢蠕动。
蛔虫感染人的途径是人吃了沾有蛔虫卵的生的蔬菜,或用占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蛔虫病的预防需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
其他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钩虫、丝虫和线虫等。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喜欢生活在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只能靠体壁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
蚯蚓的体表密布着毛细血管,氧气可以融入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专题
复习提纲
一、植物生长与发育
- 植物的组成部分
-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 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意义
-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二、遗传与进化
- 遗传的基本概念与遗传规律
- DNA的结构与功能
-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进化的基本概念与证据
三、生物多样性与分类
-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保护
- 分类的目的与分类法的发展
-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特点与区别
- 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四、生物与环境
- 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与互作关系
- 生物的生活方式与生态位
-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五、人体调节
- 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激素的作用与调节
- 常见疾病与健康保护
六、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
-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 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
-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及工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挑战
以上为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提纲,重点回顾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复习生物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
加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水中生活的动物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飞行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4、鱼的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鱼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7、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
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8、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9、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_,称为腔肠动物。
10、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乌贼、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11、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有虾类,蟹类,水蚤等12 海马、鲨鱼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鳖是爬行动物。
13、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村)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使许多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
如肺和气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1、常见腔肠动物如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它们都生活在水中。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两胚层。
3、扁形动物的代表有:涡虫、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其中涡虫营自由生活。
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都营寄生生活,消化器官简单,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血吸虫的寄主是钉螺和人。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线形动物的代表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和线虫,它们大多营寄生生活,秀丽隐杆线虫自由生活。
6、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7、环节动物的代表有:蚯蚓、沙蚕、水蛭(蚂蝗)。
8、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离环带较近的为前端。
身体分节可以使它的躯体运动更加灵活,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蚯蚓的作用:疏松土壤、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药用。
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蚯蚓正常的呼吸要靠湿润的体壁进行。
9、环节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10、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是因为此时土壤中缺乏氧气,蚯蚓到地面来呼吸。
11、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鱿鱼、章鱼等。
12、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章鱼、乌贼贝壳退化)
13、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4、昆虫的共同特征是: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大多有两对翅,
体表具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昆虫外骨骼的作用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但它会限制昆虫的生长。
15、昆虫体表有气门(气体进出的门户),但气门主要分布在腹部,如:把凡士林涂抹在昆虫的腹部,它会因无法呼吸而死亡。
16、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它们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17、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如:鱼、两栖、爬行、鸟类及哺乳动物。
18、海马、鲨鱼、泥鳅是鱼,鲸鱼(哺乳动物)、章鱼(软体动物)、甲鱼(又称鳖,爬行动物)、鳄鱼(爬行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不是鱼。
19、鱼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能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0、鱼的躯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中的阻力,体表常有鳞片覆盖,其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和减少阻力的作用。
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1、鱼用鳃呼吸,鳃有鳃丝构成,鳃丝多而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完成气体交换。
22、在生长有藻类的池塘中,鱼在黎明时会浮头,是因为水中缺氧,鱼浮头是为了呼吸。
23、两栖动物的代表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青蛙的幼体蝌蚪像鱼,有尾,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成青蛙后,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24、爬行动物的代表有:蜥蜴、龟、鳖、蛇、鳄等。
蜗牛是软体动物不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因为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25、爬行动物的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
26、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有龙骨突,胸肌最发达,可牵动翅膀运动。
鸟的骨轻、薄、坚固,有些中空;无膀胱,
食量大,消化快且强,直肠短不能贮存粪便,这些都可减轻体重,有助于在空中飞。
企鹅、鸵鸟、家禽都属于鸟类,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27、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气体交换的场所始终在肺。
气囊本身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气囊的作用是暂时存储气体,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28、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属于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只有鸟类和哺乳类。
29、哺乳动物大多体表被毛,起到保温的作用,属于恒温动物。
它们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
30、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及犬齿的分化。
13、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如: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蜜蜂靠跳舞传递信息,猩猩靠声音传递信息,狗沿途撒尿(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