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包身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11、包身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顾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问题思路】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2、背景材料3、回顾文体(二)信息筛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2、接下来是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3、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
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四、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文本解读(一)分析鉴赏1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有何表达效果?(2)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被哪些人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二)合作探究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四、作业设计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三课时一、文本解读(一)分析鉴赏1、分析文章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分别说明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析文章48段“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包身工【教学目】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残酷野蛮反人道本质,承受情感教育【教学重点】本文表达方式与点面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与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得意人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报告文学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一种,散文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总称,是文学创作中“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允许一定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与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构造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 〔1—5〕起床情景〔6—8〕包身工来源与身份9—17 〔9—11〕早餐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开展原因18—25 〔18—23〕上工情景〔24—25〕在中国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趋势26—33 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构造根底上,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段落,感受她们所受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悲惨遭遇。
〔一〕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活动答案:〔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男子形象。
《包身工》教学设计巧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一、导入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体及背景介绍1、文体介绍《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板书)( 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板书)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整体感知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包身工夏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这种文体2、了解包身工这个特殊的群体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2、通过细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品味语言和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懑,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难点:学习文章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导入在今天很多农民工的薪酬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但在八十多年以前,有那么一群农民工她们连做人的最基本的自由和尊严都没有,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跟随夏衍的脚步,去看一看那个年代的故事。
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文体介绍: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包身工包身工最早出现在上海的日本纱厂内,1925年“五卅运动”后,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多为青少年)来代替普通的自由整体感知课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劳动的情景。
请以关键时间点将文章分为四部分。
四点一刻起床的场景包身工的来历四点半吃饭的场景雇用包身工的原因五点钟上工的场景包身工带来的效益十七点总结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制度的趋势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写法:时间顺序手法:点面结合“面”,就是指人物的群体描写,如写包身工起床的情况。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1【课程分析】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职责、情感和心理。
2.学会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小说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小说了解包身工的内心感受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内容1.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角色与职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是指为皇帝清扫厕所的仆人。
在整个宫廷中,包身工地位最低、最贫困,生活环境最恶劣。
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清扫厕所,因此也被称为“厕奴”。
2.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情感和心理尽管包身工在宫廷中地位极低,但是他们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却很高。
他们的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小说中包身工的塑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
在小说中,包身工们的职责和待遇都十分艰苦。
由于他们在宫廷中地位最低,所以受到别人的欺负和鄙视。
而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权利和尊严,只能忍受自己的命运。
另外,包身工们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每天都要用手清洗大量的大小便。
尽管如此,包身工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也有着深刻的友谊和互相照顾。
而他们清洗厕所的过程中还会与大小官员之间发生不同的磨合和关系。
3.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在小说中,包身工们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特别起眼,但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小说作者不仅揭示了明代官场的黑暗面,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在这个充满权力和利益的环境中,人性的较量和挣扎。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引导学生发现包身工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方式发挥测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介绍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
2.阅读讲解法: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后,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包身工的形象和心理。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及教案课文:《包身工》第一节课文总结《包身工》是一篇名人传记类作文,讲述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
周应培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家中的包身工买卖维持家计。
他在宁波从事包身工的生意,非常辛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第二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2. 掌握包身工的概念及其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周应培做包身工的辛苦和努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应培为何选择做包身工,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包身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展示自己对包身工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包身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包身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并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包身工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①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1)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问题思路】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2、背景材料
3、回顾文体
(二)信息筛选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2、接下来是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3、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
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有一个
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有何表达效果?
(2)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2、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被哪些人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二)合作探究
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四、作业设计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三课时
一、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分别说明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
“饲养”一词有没有用错?为什么?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1)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有何表达效果?
(2)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放在一起有何作用?
(二)拓展探究
(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一年半前,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
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
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
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
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二、作业设计
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作些调查,写一份不少于800字的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