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孟子》《庄子
- 格式:ppt
- 大小:851.50 KB
- 文档页数:87
同《论语》一样,《孟子》《庄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
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
(一)《孟子》成语、俗语集释(整理)(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解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解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解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解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解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
”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解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解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解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解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解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二)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③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
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昔者文人之作,篇章浩瀚,辞藻华美,然非通文言者,难以领略其中奥妙。
今人欲研究古文,须先翻译,以明其义。
故本篇将论文十二章文言文翻译,以飨读者。
一、第一章《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二、第二章《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本性,遵循本性称之为道,修习道称之为教育。
三、第三章《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四、第四章《孟子》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行善之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
五、第五章《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译文: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
六、第六章《诗经》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悠长的我心。
七、第七章《楚辞》原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上下寻求答案。
八、第八章《史记》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译文:国家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九、第九章《左传》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十、第十章《老子》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叫出来,就不是永恒的名。
十一、第十一章《韩非子》原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译文:天下的事情,制定法律并不难,难的是让法律得到坚决执行。
十二、第十二章《汉书》原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译文:天下有正道时,礼乐和军事行动由天子决定;天下无正道时,礼乐和军事行动由诸侯决定。
以上为论文十二章文言文翻译,虽非原文意蕴全然,然亦能窥见古人智慧之一斑。
愿读者于翻译之中,感悟古人之风采。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述教学重点: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2. 第二章:《论语》选读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3. 第三章:《孟子》选读教学重点:《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孟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4. 第四章:《庄子》选读教学重点:《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庄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5. 第五章:《墨子》选读教学重点:《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墨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理解先秦诸子的观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等。
2.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先秦诸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六、第六章:《韩非子》选读教学重点:《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韩非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七、第七章:《法家》选读教学重点:《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法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接本古代文学练习题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今文: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古文“毛诗”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4.1 复习笔记一、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①《论语》的成书《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②《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③论语的主要文学价值a.人物形象的塑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b.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往往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老子》《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它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和《论语》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为主,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对话体和寓言体(1)对话体论辩文的形成战国中期的《孟子》为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如《墨子》中的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2)寓言体《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②不贵难得之货贵:珍贵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哀痛、怜悯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通“纳”,交纳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伤害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