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拔罐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拔罐——疗法.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
拔罐——疗法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拔罐法的作用机理1. 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
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 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3. 调节作用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下肢丹毒45例黄茹茜【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下肢丹毒患者采用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或刺络拔罐法,评估该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结果:本组45例全部治愈.结论:及早应用刺血拔罐法可加强疗效,缩短疗程,控制炎症发展,促进炎症消退,缩短治愈时间,值得临床广泛使用.【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年(卷),期】2017(026)006【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下肢丹毒;刺络放血;拔罐【作者】黄茹茜【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3.5丹毒系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1]。
中医学认为,多因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因皮肤破伤毒邪乘虚而入发病。
我科于2013年4月~2016年10月间,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下肢丹毒45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男25例,女20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53.4岁;患病部位在足踝部者10例,足背部者5例,小腿者30例;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5例,伴发热者10例;其中第1次发作32例,发作2次以上者13例。
刺血前,先在患者下肢病灶部皮肤周围寻找阳性血络,即紫暗色充盈的小静脉。
寻找阳性血络可遵循3个共同特点:①病程较长,一般超过3 a;②血络颜色深,呈紫黑色或紫红色;③血管充盈,高于皮肤[2],用2 %碘附消毒局部皮肤,再以三棱针采用缓刺法刺阳性血络。
刺中瘀滞时间较长且充盈的静脉(阳性血络)时,出血可呈抛物线形向外喷射,至出血颜色变浅后出血可以自止。
每周治疗2次~3次,7 d为1疗程。
在患者下肢病灶周围皮肤或病灶处常规消毒,用消毒好的三棱针对准病灶周围皮肤或病灶处及周围怒张的小血管病灶处刺血后拔罐,留罐3 min~5 min。
隔日1次,3次~5次为1疗程[3]。
针刺后可见黄色组织液和暗红色血液流出,出血时可不用压迫止血,待血自止。
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_拔罐的方法拔罐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拔罐常见的四种方法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拔罐作为最为传统的中医养生法,在生活中很常见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
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走罐法指的是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往返推动。
一直到所拔部位的皮肤变得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再将罐起下。
这个方法适合治疗那些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拔火罐注意事项1、罐的消毒,一般采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罐口,罐体,即可起到消毒作用。
消毒后的罐可以用干棉球擦干,或者自然风干后使用。
2、点火的方法,一般选用闪火法,一手拿点火棒,一手拿罐,把点火棒的酒精棉球(酒精量不能过多,防止点燃后酒精滴下)点燃,迅速伸入罐内,大约1-3秒后拿出,另一手将火罐轻放在需要拔罐的部位。
点火时不能在罐口燃烧,以免造成罐口过烫。
3、拔罐时,一般应选择丰满、有弹性的部位。
对于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肌肉瘦削、毛发过多的部位应慎用,孕妇应慎用。
4、选择适当的体位,一般采用卧位,一经拔上,不宜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5、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
先在应拔部位比试,罐口与部位吻合,方可应用。
哪些人不宜拔火罐1、皮肤病患者: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2、身体虚弱者:身体虚弱者体内阳气不足,如果再拔火罐会导致阳气更加不足,更加破坏了自身的阴阳平衡。
拔罐法拔罐法的应用一、定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适应证与禁忌症: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拔罐的方法有:(一)以排气法分类: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
火罐法的点火方法有:投火法、闪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常用的是闪火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
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拔罐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拔罐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拔罐常见的方法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拔罐常见的方法,欢迎阅读。
拔罐常见的方法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
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再拔罐。
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
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
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5、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
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6、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拔罐后,凡肌体及内脏功能失调者,均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火罐印迹,对于诊断和指导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那么拔罐后的皮肤颜色要怎么鉴别呢?下面的内容会详细告诉大家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的方法。
拔罐后为什么皮肤会痒拔罐后,边缘会由于局部罐口的刺激和充血而发生紧缩瘙痒感,这是正常的现象。
中医表示有风邪和湿气,先痛后痒表示体内有火毒。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拔火罐技术【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一、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1、留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4、刺络拔罐法:在经络穴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具,借助热力,排出罐中空气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具有温散寒邪、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拔毒去腐等作用。
一、拔火罐法(一) 适应症风湿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之头痛、呕吐、泄泻、寒咳哮喘、疮疡初期等。
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及毒蛇咬伤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或其它代用品)、95%酒精棉球或纸片、镊子、火柴、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75%酒精棉球。
(三) 操作方法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持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后迅速抽出,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投火法:将纸片卷成筒状点燃投入罐内,随即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燃物落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用95%酒精棉球(不要过湿)一小块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拔罐: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使局部皮肤呈现红紫现象。
(1) 坐罐: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留置10分钟左右。
(2) 闪罐: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3)走罐:先在所选部位和罐口边簿涂一层凡士林,待火罐吸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几次。
此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4) 刺血拔罐: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
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3、起罐: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了解早期丹毒的治疗方法
我们经常说治病要趁早、治病要除根,可是很多人根本就做不到这些。
大多数人在发现自己患病时都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可以自行痊愈,这是不对的。
对于丹毒患者来说,越早治疗,其恢复效果就越好。
那么,早期丹毒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医穴位治疗:人体有很多穴位,这些穴位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在患有丹毒之后,我们也可以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针灸治疗时,还可以配合进行拔罐,这是早期丹毒的治疗方法中比较常见的。
2、中医内治法:早期丹毒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中医内治法是其中之一。
这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患病部位来确定病症和使用药物。
如果发于面部,则属风热毒蕴证;发于胸腹、腰背,属肝经郁火证;发于下肢,属温热毒蕴证;发于新生儿臀部,属胎火蕴毒证。
这些病症的药物各有不同,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3、中医外治法:此种方法时利用一些中药在患病部位外敷,可选的外敷药物有:鲜蒲公英、新鲜野菊花叶等。
需要注意的是,若患病部位有疱,则需先清理积脓。
除此之外,丹毒患者还可以用中医的蒲银散()局部外敷治疗等,这些都是早期丹毒的治疗
方法。
只要能够在发病早期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抑制丹毒的发展,患者就可能彻底摆脱丹毒困扰,恢复健康。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
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
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
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
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
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
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
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
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
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
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
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
留罐10-15分钟。
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