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二年级PPT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6
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故事--加减号的由来加号的由来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
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
1/ 1。
数学故事(一、二年级适用)1、比大小(10以内大小的比较)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数字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数字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
这时,数字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
”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2、动物城(对称图形)有一天,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蜻蜓,咱们一起玩吧。
"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小朋友们,它们美吗?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呢?3、小芳下岗后去了一家搬运公司打工,公司的老板让她搬运瓷器。
一天,小芳不小心将一箱瓷盘打碎了一些,老板要求小芳按100只瓷盘的价钱赔偿。
小芳明知这是老板有意敲诈她,可是面对着一堆碎片,又不知道打碎了几只,怎么办呢?一旁的小李看不下去,走过来说:“我有办法知道打碎了几只瓷盘,只要你称一下碎瓷盘的重量,再称一下一只瓷盘的重量,用碎瓷盘的重量除以一只瓷盘的重量,就可以知道打碎了几只瓷盘。
”小李的一番话,立即使小芳躲过了一次敲诈。
从此她俩成了好朋友。
4、有一次,我被一道很奇怪的题吸引住了,红孩儿给那吒写了一封信,信上有这样一道题,如果那吒在一个小时之内答出来,并把信送回来,红孩儿就出来应战,否则就关门不见他。
题目如下:(1)1+1=20(2)30+30=1(3)1=10(4)100=1(5)1=1000哪吒经过仔细思考,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用了十分钟。
数学小故事二年级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给小明和小红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小明家有5个苹果,小红家有3个梨,他们一起把水果放在一起,问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小明和小红开始动脑筋算起来。
小明说,“我家有5个苹果,小红家有3个梨,我们一共有8个水果。
”小红却说,“不对不对,我们一共有5个苹果和3个梨,一共是8个水果。
”两个小朋友争执不下,于是他们决定向老师寻求帮助。
老师听完了小明和小红的争论,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都算错了,小明家有5个苹果,小红家有3个梨,一共是8个水果,这个答案是对的。
”小明和小红都有些疑惑地看着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答案都是对的。
老师解释说,“小明家有5个苹果,小红家有3个梨,我们要把两种水果放在一起算总数,所以我们要用加法来算。
5+3=8,所以一共有8个水果。
这就是加法的应用,你们明白了吗?”小明和小红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忘记了两种水果要加在一起才是总数。
在数学课上,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出了一道简单的减法题目,小明家有8个糖果,他吃了3个,问还剩下多少个糖果?小明立刻举手回答,“8-3=5,所以还剩下5个糖果。
”老师点了点头,表扬小明算对了。
接着,老师又出了一道乘法题目,小红有3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有5支花,问一共有多少支花?小红想了一下,然后高兴地说,“3×5=15,一共有15支花!”老师再次表扬小红算对了。
最后,老师给小朋友们出了一道除法题目,小明家有15个糖果,他想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分到多少个糖果?小明想了一下,然后说道,“15÷3=5,所以每个朋友分到5个糖果。
”老师再次表扬小明算对了。
通过这些小故事,小朋友们学会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简单运用,数学课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数学并不难,只要用心去理解,就能轻松掌握。
希望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敢地面对挑战,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数学小能手!。
二年级数学科普小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小精灵,名叫“小数点”。
他长得圆圆的,小小的,总是穿着黑色的背心和短裤。
虽然他很小,但他的魔法力量却非常强大。
有一天,小数点来到了一个叫“加减乘除”的村庄。
这个村庄的居民们正在为一件事情烦恼,那就是他们的农作物长得太慢,产量总是上不去。
小数点决定帮助他们。
他先来到了村长的家,看到了一个很长很长的算式:1+2+3+4+......+100。
村长告诉小数点,这个算式他们已经算了好几天,但始终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
小数点笑了笑,用他的魔法力量把这个算式变得简单起来,然后轻轻一点,答案就出来了。
村长和村民们都非常高兴。
接着,小数点来到了农田边,看到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
他发现,虽然农民们很努力,但他们的农作物还是长得不够快。
小数点想了想,告诉农民们:“你们可以在播种、施肥、浇水的时候,把农作物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每一小块农作物都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农民们听了小数点的话,尝试着按照他的方法去做,结果农作物的产量真的提高了。
村民们都很感谢小数点,他们为小数点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从此以后,小数点在村庄里有了很高的声誉,人们都称他为“神奇的精灵”。
而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二年级数学小故事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三个小朋友,他们分别是小明、小红和小亮。
有一天,小明、小红和小亮一起去买水果。
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梨子,小亮买了4个香蕉。
他们三个把水果放在一起,想一起分享。
这时,他们发现水果的数量正好可以平均分给每个人。
老师问我们,小明、小红和小亮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呢?我们算了一下,3个苹果加2个梨子再加4个香蕉,一共是9个水果。
然后老师又问,他们三个人每个人分到了几个水果呢?我们又算了一下,9个水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到了3个水果。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明白了数学中的除法。
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时,就需要用到除法。
这样,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接着,老师又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猫咪。
小猫咪有一天去买鱼,它买了6条鱼,但是它只能一次拿走3条鱼。
于是,小猫咪决定分两次拿走鱼,第一次拿走3条,第二次再拿走3条。
老师问我们,小猫咪一共买了多少条鱼呢?我们算了一下,小猫咪一共买了6条鱼。
然后老师又问,小猫咪第一次拿走了多少条鱼?我们算了一下,小猫咪第一次拿走了3条鱼。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学会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
小猫咪买了6条鱼,但是它分两次拿走,这就涉及到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我们通过这个故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运算的概念和运用。
在数学课上,老师还讲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数学小能手!。
二年级数学小故事二年级数学小故事第1关、镜子题二年级数学小故事是10点50分。
灰太狼说:“你们知道真正的时间吗?如果你们不知道怎么做;你们就是笨蛋;如果你们知道怎么做;你们这些羊还是笨蛋!”沸羊羊想了很久;说:“在镜子里看到的时间;不就是10点50分吗?”喜羊羊说:“镜子里看到的物体跟实际物体是相反的。
”沸羊羊说:“那会不会是2点20分呢?”喜羊羊说:“不。
实际的时间和镜子里的时间加起来是12点。
”沸羊羊也开窍了;说:“我明白了;实际时间是1点10分。
”第2关、2步应用题喜羊羊和沸羊羊刚刚走完一公里;又看到树上贴着一张纸;旁边有个电视机。
电视机里渐渐地浮现出灰太狼的身影。
灰太狼说:“能在这里见到你们;说明你们通过了第一关。
不过;那道题太容易了;连小学生都会做。
第二道题你们肯定做不出来。
”沸羊羊被激怒了:“我们肯定做得出来;灰太狼;走着瞧!”灰太狼说:“哈哈哈哈;多一点愤怒;那才好玩呢!”喜羊羊和沸羊羊看到纸上面写着:“小白兔采了60个蘑菇;现在只剩下48个;它还要几天就能把蘑菇吃完?”喜羊羊和沸羊羊说:“这是什么题啊;它还缺少一个条件呢!”喜羊羊说:“咱们找找;旁边有什么线索。
”喜羊羊和沸羊羊仔细观察;发现纸的背面写着;这是一道2步应用题。
他们就说:“小白兔采了60个蘑菇;它每天吃6个;现在只剩下48个;它只需8天就能把剩下的蘑菇吃完。
”第3关、年龄题喜羊羊和沸羊羊他们又走了一公里;说:“现在怎么看不到题了呢?”他们四处找;发现有棵大树;树里有个洞;洞里有张纸;还有个对讲机。
对讲机显出灰太狼的样子;灰太狼拿起一本书;把书撕烂说:“什么;你们居然通过了第二关。
你们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
这第三关;你们是绝对做不出来的!“”喜羊羊和沸羊羊看到纸上面写着:“妈妈的年龄是36岁;是骄太狼的2倍;爸爸的年龄比骄太狼多22岁;请问爸爸的年龄是几岁?”沸羊羊说:“这种题难不倒我。
爸爸不就是94岁吗?骄太狼的年龄是36*2=72;爸爸的年龄是72+22=94!”喜羊羊说:“不;你再看一看!”沸羊羊再看了一遍;说:“没有做错啊!”喜羊羊说:“这里的意思说;妈妈的年龄是骄太狼的2倍;不是骄太狼的年龄是妈妈的2倍。
二年级数学相关故事01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
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
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
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02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
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
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
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03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
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
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04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Lorenz 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
关于除法的数学小故事二年级开学初,我们认识了乘法,还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积。
最近我们又学习了除法,知道了除法就是平均分。
比如20个小朋友去春游,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5人。
算式是20÷4=5(人),其中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
读作20除以4等于5。
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乘法就是用来求总数,其实除法和乘法是相反的计算,在乘法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就比较简单了。
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你瞧:星期天,妈妈买了12个橘子,我们家有4个人每个人可以平均分几个橘子呢?我可以用除法来平均分,12÷4=3,每人可以分3个桔子。
也可以每个人3个,可以分给4个人,12÷3=4;吃饭的时候,妈妈说,“今天我一共做了6个菜,花了50元钱呢!宝贝,你知道每个菜多少钱吗?”我心里盘算了一下,50÷6=?我不会算,怎么办呢?爸爸说:“你可以想口诀啊!哪句和6有关的口诀最接近50?”我一拍脑门,“想到了——六八四十八,那么就是说每个菜要8元多一些!对吗?”爸爸妈妈笑着说:“对啦!生活中很多时候可以用除法,但是有时并不能正好除尽,你可以求出商大概是多少。
”有理数相加有三个规则:两个数相加同号,取同号,加绝对值;(2)绝对值不等的两个不同符号的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两个相反的数相加得到0;(3)用0加一个数,仍然得到这个数。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了解有理数加法的规律。
但是有些同学理解能力很差,可能听不懂。
为此,我想出了一个好记的思路。
我们可以把有理数的加法看成一个盈亏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把两个同数的数字相加(3)和(4),我们可以把3看成赚3元,把4看成赚4元,结果就是赚4^3=7元。
把两个符号不同的数字(-3)和(4)相加,就可以把-3看成是亏损3元,把4看成是盈利4元。
结果我们赚4-3=1元。
两个相对的数字加起来等于0,比如(-4)(4),可以认为是亏了4元,赚回了4元,结果既不亏也不赚,所以(-4)(4)=0。
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小故事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答案是:先使用五升的水壶装满水,然后倒到六升的水壶里面,这个时候,再将五升的水倒一些在六升的水壶里面,六升的水壶就满了,这个时候,五升的水壶里还有四升的水。
然后把六升的水壶的水倒掉,把五升的水倒在六升的水壶里,这个时候,六升的水壶就只有四升的水了,然后将五升的水壶装满,装到六升壶里去,然后六升的壶满了,这个时候,五升的水壶里就剩下我们要的三升水了。
一个农民带了三只小兔子去集市,每只小兔子大概有3~4千克,但是,农夫的秤只能够秤5千克,农民,如何进行称量呢?答案是:先把三只放到一齐来称,然后拿出一只,称量之后算差即可。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样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多谢你,你真好!”“对呀,我也个性喜欢4。
二年级数学小故事村长慢羊羊、暖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被抓了。
喜羊羊和沸羊羊要去狼堡救他们。
灰太狼可不想这么容易让他们把村长救回去。
灰太狼设了一些数学难关阻拦他们,如果做错一题,他们就会中埋伏.第1关、镜子题喜羊羊和沸羊羊看到树上挂着一面镜子。
镜子里,灰太狼指着一座钟,钟上的时间是10点50分.灰太狼说:“你们知道真正的时间吗?如果你们不知道怎么做,你们就是笨蛋,如果你们知道怎么做,你们这些羊还是笨蛋!”沸羊羊想了很久,说:“在镜子里看到的时间,不就是10点50分吗?”喜羊羊说:“镜子里看到的物体跟实际物体是相反的。
"沸羊羊说:“那会不会是2点20分呢?”喜羊羊说:“不。
实际的时间和镜子里的时间加起来是12点。
”沸羊羊也开窍了,说:“我明白了,实际时间是1点10分.”第2关、2步应用题喜羊羊和沸羊羊刚刚走完一公里,又看到树上贴着一张纸,旁边有个电视机。
电视机里渐渐地浮现出灰太狼的身影。
灰太狼说:“能在这里见到你们,说明你们通过了第一关。
不过,那道题太容易了,连小学生都会做。
第二道题你们肯定做不出来。
”沸羊羊被激怒了:“我们肯定做得出来,灰太狼,走着瞧!”灰太狼说:“哈哈哈哈,多一点愤怒,那才好玩呢!”喜羊羊和沸羊羊看到纸上面写着:“小白兔采了60个蘑菇,现在只剩下48个,它还要几天就能把蘑菇吃完?”喜羊羊和沸羊羊说:“这是什么题啊,它还缺少一个条件呢!"喜羊羊说:“咱们找找,旁边有什么线索。
"喜羊羊和沸羊羊仔细观察,发现纸的背面写着,这是一道2步应用题。
他们就说:“小白兔采了60个蘑菇,它每天吃6个,现在只剩下48个,它只需8天就能把剩下的蘑菇吃完。
"第3关、年龄题喜羊羊和沸羊羊他们又走了一公里,说:“现在怎么看不到题了呢?”他们四处找,发现有棵大树,树里有个洞,洞里有张纸,还有个对讲机。
对讲机显出灰太狼的样子,灰太狼拿起一本书,把书撕烂说:“什么,你们居然通过了第二关.你们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