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平面的基本性质》-课堂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24
平面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数学》必修二的1.2.1平面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平面的概念及三个公理。
平面的基本性质虽然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型为主,但是它是研究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论证推理的逻辑依据。
这节内容是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念的拓展,帮助学生观念逐步从平面转向空间。
因此,掌握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至关重要。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点和直线的概念和性质,可以进行顺应性的建构;但由于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较弱,一旦涉及到抽象的总结归纳,难免会束手无策。
二、定位和设计1.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列举实例,类比直线,准确抽象出平面的特点;(2)通过观察、联想,快速地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平面并进一步表示空间中点、直线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3)通过操作、实验,准确理解并表述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能力目标】(1)通过实例和多媒体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对生活中平面及其性质的举例、分析、解释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辩证,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精神。
2.重点难点同样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准确理解平面的特点和基本性质。
因为研究立体几何时,往往将有关点、线归结到一个平面内,再利用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所以要求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有较深刻的理解。
【难点】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和平面的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因为平面的基本性质既抽象又枯燥,而学生想象和思维都较弱,所以掌握与运用三个平面的基本性质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策略1、教法——启发式教法一方面,考虑到生活中关于平面及其性质的实例很多,本节适合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实例;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尽量从直观入手。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第页(总页)课时教学流程☆补充设计☆课时教学流程点M在平面AC内M乏平面AC点A,不在平面AC内A它平面AC 直线AB与直线BC交于点B AB n BC=B 直线AB在平面AC内AB二平面AC 直线AA不在平面AC内AAQ:平面AC学生观察理解,条件容许时可作为练习,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与区别.基本性质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练习二观察长方体,你能发现长方体中两个相交平面的公共直线吗?基本性质3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练习三在正方体ABCD-A I B I C I D I中,0是AC的中点.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 由点A, O, C可以确定一个平面;(2)由A, C I,B I确定的平面是平面ADC I B I;(3)由A, C I,B I确定的平面与由A, D, C I确定的平面是同一个平面.教师讲解基本性质2, 同时教会学生怎样画两个平面相交.学生观察长方体,回答问题.教师创设实际情境:生活中经常看到用三角架支撑照相机.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例如自行车、门等.教师强调存在性和唯一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三个推论.教师逐个结合学生身边的现象或实例讲解三个推论.如教师可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木匠用两根细绳分别沿桌子四条腿底端的对角线拉直,以判断桌子四条腿的底端是在同一平面内,其依据是什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学生对于“有且只有一个”进行理解.课时教学流程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板书设计9.1.2平面的基本性质作业设计教材P113练习B组第2题.教学后记☆补充设计☆1.平面的基本性质1以及推论4•例题与练习2.平面的基本性质2以及推论3.平面的基本性质3以及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