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标题】《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正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发表以后在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又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说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揭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软弱,愚昧与不彻底的小弄思想。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即便是在当下,被经济大朝冲斥下的市场经济时代对阿Q形象的研究,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阿Q精神的分析和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精神分析、以及鲁迅对阿Q的态度对这部小说作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是农民带决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代表,然而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对阿Q不仅仅作为一个农民形象来描写,还写出了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便之成为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
阿Q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着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
他上无片瓦,只能寄住在土谷祠里;下无寸土,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甚至连连姓也没有,因为未庄有赵太爷在,阿Q就不准姓赵,说了姓赵就要挨打受罚。
阿Q十分勤劳能干,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然而他辛勤的劳动却连一个人的温饱都无法维持。
在赵太爷、钱太爷这些地主老财们的压迫之下,阿Q被逼得连破庙也住不成,短工也无处做,被剥削得只剩下身上穿的一条“惩一儆百”的对象枪杀了。
阿Q的一生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受残害的悲惨的一生。
阿Q受到这样深重的压迫,理应起来反抗和斗争,但是阿Q却没有觉悟。
阿Q 的不觉悟表现在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当他受到欺辱和凌辱的时候,他不是正视显示,相反的却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精神上进行自我安慰和陶醉。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度,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底层人物,他性格懦弱、自卑、自负,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的行为举止充满了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总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
他总是自欺欺人地逃避现实,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毫无自知之明。
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卑和自负的矛盾心理,恰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小说中,阿Q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总是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
他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恰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阿Q的种种行为和心态,无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的缩影。
小说的叙述手法非常巧妙,通过对阿Q的描写和塑造,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和现象,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无疑是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伟大贡献,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无疑是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重要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作家的伟大贡献,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
种弊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
读完《阿Q正传》,我深
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形象,他自卑、自嘲、自欺,总是把失败归咎于别人,从不反省自己。
他的失败并
非来自外部环境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软弱和懦弱。
这让我深刻
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只
有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其次,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讽刺揭露也让我印象深刻。
阿Q所
处的社会充斥着虚伪、势利和压迫,贫苦人民受尽欺凌,而统治者
却沉浸在享乐和权力的欲望中。
这种社会现象虽然已经过去了百年,但是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义,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权利。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幽默风趣,让我在阅
读中不仅得到了思想上的启发,也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通过
阅读《阿Q正传》,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
总的来说,阅读《阿Q正传》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情感震撼,让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与自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汲取智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是并不单一的。
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和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艺术修养、艺术特长等。
《阿Q正传》是要暴露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精神的畸形,这就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讽刺喜剧的特色。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生活中有些东西本来是丑恶的,荒谬的,却偏想装成或说成为美好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真诚地自以为光荣的。
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出来,就使人感到可笑。
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
阿Q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
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因此,阿Q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
鲁迅在作品中,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毒。
作者对赵太爷、秀才、举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赵白眼、邹七嫂等,对社会的种种偏见,恶习,燃烧起憎恶的怒火,这是显而易见,毋须赘述的。
至于阿Q(还包括王胡、小D、吴妈等)这样有着严重精神弱点的人物,作者虽对他们被压迫的处境是哀其不幸,但因作品的主旨在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故仍着重写其思想性格上的假、丑、恶的一面,因而,讽刺幽默是作品的基调。
作品前几章对阿Q的讽刺很明显,很集中,即使是最后一章《大团圆》,写阿Q的悲惨结局时,也不是用悲剧的艺术手段,而是用喜剧的手段写出。
阿Q被抓到大堂上受审时,一见上面那人的样子,“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在审问中,阿Q虽然说的是实话,但糊涂到了极点;画押时,更是“阿Q精神”十足。
到了游街时,他好像知道要杀头了,“似乎发昏了。
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精神胜利法又占了上风。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10篇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10篇)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传扬”之下得以流传至今。
然而,鲁迅先生所想要传扬的不仅仅是这些。
其中还有更深刻,更能发人深醒的东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10篇篇1今天因为学校减轻我们压力,特意在6楼阶梯教室里播放了一部由著名作家鲁迅写的阿q正传改编的一部话剧,另我最深刻的片段是:阿Q在社会的不平稳下,总是想让别人去高看他,高看他的位置,其实他什么也不是,片段是因为他与胡妈之间的误会,导致了大家对他的看不起,都躲着他走,于是,他在这就呆不了了,被逼迫之下,去了城里和革命党合作下,在一家贵人家偷走了金银财宝和漂亮的衣服,回到乡里给卖了,他就用来卖东西的钱开始浪费,当浪费时,原来不和他好的人全都过来假装和他好,骗吃饭,总有一天纸里包不住火,钱花光了,喝酒的时候给说露嘴了,这时,大家又都全不理他了,全都说他是小偷,这说明了,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位置,但因为他自己占那么一点点儿,而大多数的原因还是在当时旧社会的制度。
把阿Q的旧社会和我们的新社会相比下,就拿我们的新社会来说把,我们做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们现在还是学生,学生学生,以学为生,要好好学习,不要把家长的希望变成失望。
现在,有的人说,学习没有用,即使考完大学,也找不到工作,但是话不这么说,咱们说说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迅速的发展,不就是靠这些这些大学生来完成的吗。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能满足以前的想象呢,因为现在,有文化就可以食不裹腹,夜不避体,想阿Q那个社会的来说,就是有没有文化,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导致了中国逐渐落后,让外国的侵略者很容易的欺负我们,没有知识这个国家就不会进步,更不会有新一步的发展与创新了。
其实,在我们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有阿Q这种的人,混日子,不学习,这样的都有,现在的社会说白了就是竞争,你有能耐就有饭吃,没有能耐,你什么也别想有,所以在我们这一代虽然阿Q这种的人,但是下一代,我不希望再有阿Q这种的人了,阿Q这种没有知识,还想有地位和面子的人,就是社会上的渣子,让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来奉献国家,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
过对阿Q这一典型的中国小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
的种种弊端和社会现实。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不禁产生了
许多感慨。
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小人物形象,他虽然处处碰壁,却总是
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他在遭遇挫折时,总是用自嘲和幽
默来化解内心的痛苦。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人感到敬佩,同时也让人
感到心疼。
阿Q的形象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禁思考,这样
的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究竟应该如何生存。
除了对阿Q这一形象的描写,小说中还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通过对阿Q在封建社会中的遭遇和命运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不
公和不平等。
这种揭露让人感到震撼,也让人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和
不平等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阿Q正传》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也让我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
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更在社会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阿Q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一种颠覆和挑战。
阿Q是一个典型的穷苦农民,他身上的懦弱、自卑、自欺和自嘲成为了小说的主题。
在小说中,阿Q经常自吹自擂,自以为是,却又常常被别人欺负和打压。
他总是通过自欺欺人来弥补自己的自卑和无助,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
鲁迅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和丑恶现象,也让人们反思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阿Q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但在鲁迅笔下却又充满了深刻的悲剧色彩。
他虽然常常自吹自擂,但却总是被别人打压和欺负,这种自卑和无助感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和丑恶现象,也让人们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但在鲁迅笔下却又充满了深刻的悲剧色彩。
他虽然常常自吹自擂,但却总是被别人打压和欺负,这种自卑和无助感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和丑恶现象,也让人们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阿Q最终被枪决,这也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阿Q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和丑恶现象的一种写照,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一种颠覆和挑战。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和丑恶现象,也让人们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是一部充满讽刺和批判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
阿Q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但在鲁迅笔下却又充满了深刻的悲剧色彩。
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阿q正传》《阿q正传》高中读后感600字1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靠给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的人,他身上的优点就是“精神胜利法”,他善于自嘲,精神是他的财富。
小说中,阿Q没钱没地位,被赵太爷欺负,被他们剥夺了自己的自由权,称阿Q为“老Q”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连说话都要时刻小心,因为,赵太爷就想找他麻烦,使阿Q经常挨揍。
有一次,阿Q被别人打了,但是他并不难过,自慰说这是“儿子打老子”,很有胜利感。
小说到了后来,阿Q进了城,还凭自己赚了钱,别人对他也是恭恭敬敬的,连赵太爷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穷人永远受别人欺负,富人永远受人尊重,在阿Q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阿Q是可悲的,他生活在那样的旧社会里,受尽了屈辱,但是,他会自慰,他懂得如果自己不这样想,会被他们折磨死的。
我们也要学习阿Q那种精神,当别人欺负自己时,不要生气,要往好的地方想。
不然,你再怎么生气,别人也不知道,他们不能替你承受,要学会自慰,学会安慰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收获精神财富。
《阿q正传》高中读后感600字2《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
《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
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
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阿Q的“造__《阿q正传》高中读后感600字3《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幽默艺术美学作者:陈雨珺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诸多作品中,最优秀、且颇具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之一,整篇文章集幽默与讽刺的语言风格于一体,以主人公阿Q为主线,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背景,将对阿Q病态的心理精神胜利法的批判作为着眼点展开论述。
本文即结合《阿Q 正传》的语言特点,就其幽默艺术美学效果加以探析。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幽默艺术;美学1《阿Q正传》的语言特点1.1寓庄于谐读过鲁迅文章的人想必都了解,鲁迅为人处世看似严谨,但在写作时却有着谐谑的一面,其往往在需要严肃的地方“漫不经心”,而在可以轻松随意的地方愈加严谨,不经意间,其所创作的文章便融合了幽默与讽刺意味。
而《阿Q正传》便是鲁迅先生采用幽默与讽刺高度结合的手法创作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此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主要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为线索,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旧社会黑暗和丑恶的反面人物为讽刺对象。
比如阿Q 去尼姑庵“革命”,尼姑将庵门打开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鲁迅有意将革命这一重大且严肃的事件,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中的“欺弱”作对比,看似滑稽可笑,实际上,这一寓庄于谐的写作手法充分表明,在未庄,人们对于“革命”的关注度并不高,这从另一个方面揭露出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缺陷。
1.2正话反说鲁迅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反语大师,其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将对手的荒谬与错误批判出来,达到最终的讽刺效果。
比如《阿Q正传》中描写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时,鲁迅先生结合阿Q当时的心理状况,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
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这里看似在模拟假道学家的口气,实则在暗讽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等级观念。
论《阿Q 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阿Q 正传》的形式和风格,是并不单一的。
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和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艺术修养、艺术特长等。
《阿Q 正传》是要暴露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精神的畸形,这就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讽刺喜剧的特色。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生活中有些东西本来是丑恶的,荒谬的,却偏想装成或说成为美好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真诚地自以为光荣的。
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出来,就使人感到可笑。
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
阿Q 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
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因此,阿Q 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
鲁迅在作品中,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毒。
作者对赵太爷、秀才、举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赵白眼、邹七嫂等,对社会的种种偏见,恶习,燃烧起憎恶的怒火,这是显而易见,毋须赘述的。
至于阿Q (还包括王胡、小D、吴妈等)这样有着严重精神弱点的人物,作者虽对他们被压迫的处境是哀其不幸,但因作品的主旨在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故仍着重写其思想性格上的假、丑、恶的一面,因而,讽刺幽默是作品的基调。
作品前几章对阿Q的讽刺很明显,很集中,即使是最后一章《大团圆》,写阿Q的悲惨结局时,也不是用悲剧的艺术手段,而是用喜剧的手段写出。
阿Q被抓到大堂上受审时,一见上面那人的样子,“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
在审问中,阿Q虽然说的是实话,但糊涂到了极点;画押时,更是“阿Q精神”十足。
到了游街时,他好像知道要杀头了,“似乎发昏了。
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于是精神胜利法又占了上风。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7篇)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篇1)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这篇*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
而在*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作者: 周汉鼎
作者机构: 三都县周覃中学
出版物刊名: 凯里学院学报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阿Q正传》 鲁迅小说 讽刺与幽默 “革命党” 资产阶级 婉而多讽 文学史 地主阶级 思想性 社会主题
摘要: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也是“五·四”以来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篇章之一,不仅在国内声蜚文坛,在世界上亦享有很高声誉。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贫苦农民阿Q想革命,“不准革命”,终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断头台的悲剧,强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不彻底性,指出不能企盼资产阶级和披着“维新”外衣的地主阶级恩赐农民革命。
要“造反”,除了自己起来斗争,别无出路。
在表现这一严肃深刻的社会主题时,鲁迅匠心独运,采用了讽刺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一、辛辣、尖刻、无处不在的讽刺 鲁迅小说的风格之一,就是谐谑。
他那具有讽刺的诙谐戏谑的语言,对于敌人,是“嘻笑之怒,甚于裂眦”;对于人民,则“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这在。
读完阿Q正传心得感悟《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作者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一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阿Q是一个具有普遍存在的特征的人物,他身上的缺点和弱点,让人反思社会和个人的问题。
在读完《阿Q正传》后,我有了以下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阿Q正传》是对弱者的讽刺和嘲笑。
阿Q 是一个非常愚蠢和无知的人,在他所面对的挫折和压迫面前,他没有抵抗的勇气和智慧。
他只会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膨胀来解脱内心的痛苦,这使他成为了一个可笑的角色。
通过讽刺和嘲笑阿Q,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对于弱者的漠视和压迫,以及中国人对于自己身份的迷恋和虚荣。
其次,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历史和传统的盲从和无知。
阿Q是一个没有文化教养的农民,他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几乎一无所知。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转型期,政治和社会问题成为了社会中的热点。
然而,阿Q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是漠不关心的,他只关心自己的生计和小利益。
这表明了中国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忽视和无知,以及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再次,我认识到《阿Q正传》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中国人自身的反思。
阿Q的失败并不完全是社会的原因,更多的是与他自身的人格和品质有关。
他自私、无知、懒惰和胆怯,这些性格缺陷成就了他的失败。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与自身的人格和品质有关。
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改变,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最后,我认识到《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生活,展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人性的丑陋。
他没有掩饰社会的弊端和人的缺点,而是用尖锐的笔触直接揭示出来。
这样的写作风格给了读者深刻的震撼和触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通过《阿Q正传》,鲁迅告诉我们,文学应该是反映现实,揭示真理,并通过批判和自我反思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读完《阿Q正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
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
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
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
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
”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
《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
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
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
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
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
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
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
例如,对阿Q 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 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
而阿Q 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
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这里的“九分”一词,纯属生造,然后仔细品味,阿Q得意是因为他调戏了小尼姑而心满意足,而酒店里的人因未能亲自调戏尼姑而有些遗憾,但看到了阿Q欺侮小尼姑的过程,故也有“九分”得意,这里妙用“九分”一词,略带幽默,又鄙夷了包括阿Q在内的众人的肮脏灵魂。
五、幽默活泼的对白,高度戏剧性、性格化的语言
《阿Q正传》这篇小说有许多经典对白,令人读后忍不住发笑,笑后又心忧其人甚事。
例如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当场被老尼姑捉住,阿Q说了两句话,“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的狡辩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暴露了其性格中无赖和死不认帐的一面。
此外,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白描的技巧,特别擅长于“传神的写意画”,其特点
是“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精神毕肖”。
鲁迅深谙此道,往往数笔传神,将人物置于戏剧舞台之上,形成戏剧表演效果。
如审讯阿Q 一段话,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根据前文可知,阿Q是要来投革命党,审讯者:“那么,你为什么不来(投)呢?”反动官员武断地认定“投”是“投案自首”的意思。
阿Q:“假洋鬼子不准我!”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是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审讯者:“胡说!此刻说也迟了。
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意在定罪不容分说,这样,答非所问的两码事就戏剧性的结合在一起,冤耶,恨耶?于是无辜的阿Q胡里胡涂地被送上断头台,这样的戏剧效果,在令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不能不说包含着欲哭无泪的辛酸――阿Q如此愚昧让人痛惜,革命如此被扼杀叫人愤慨。
总之,鲁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简要是其语言表现形式,精粹是其内核。
鲁迅的语言精心提炼于生活和“活人的唇舌”,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他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和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决定着他字字千钧的语言风格。
幽默,体现了鲁迅熟练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讽刺则更多的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外现,我们学习《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作品,更要熟悉伟大作家的语言风格,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