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词十四首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出自] 温庭筠《菩萨蛮》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注释:一霎--一阵子。
却--再,又。
屏山--画着山水的屏风。
译文1: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译文2:望南园,柳絮儿轻飘堆满地。
清明时,却一会儿雨落添愁。
雨打杏花,杏花零落,斜阳残满地香艳调。
春时最乏,娇慵懒起,屏风还掩枕春光遮尽,朦胧欲醒轻匀花样容眼看时,天却昏暗黄昏时,睡再难无聊倚门闻香数落花。
赏析:本词所写为一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明代词评家沈际飞对本篇评价颇高,认为其“隽逸之致”,可“追步太白”(《草堂诗馀正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则谓本篇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二句,秦少游“雨馀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画堂春》)之句,显然是"自此脱胎"(《人间词话附录》)。
而更奇的是,今人毛润芝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也化用了此词中的这两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清新隽逸之词吧。
上片是一幅清新而略带伤感的暮春风景画:南园里杨柳飞絮落满地,一团团轻盈的落絮成堆,如雪如雾。
柳絮飞于春暮时。
“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
轻絮堆满地是春光将尽的季节。
这时“愁闻”那清明时节的急雨乍落。
谁“愁闻”?无疑是词中的那位春睡的女子。
无“我”之景中引了有“我”之情。
花间集卷第一菩萨蛮十四首(其一)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原文赏析, 欢迎阅读! 原文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简析 春渐暖,风渐软,闺中寂寞,没情没绪,连摇漾的柳丝,在感觉中也是无力 的。
每到月白风情、光满小楼之夜,伊难以成眠时,总会有刻骨铭心的相忆。
鉴赏 这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词的第六首,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 颠倒的情景。
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歌 主人公的身份。
柳丝袅娜,正是暮春时节。
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 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
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并且在明月朗照之下, 景象非常清幽。
春风沉醉,这应是春情生发的大好辰光。
此景是思妇所见,却教 她顿生悔恨之情。
“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反衬了主人公相思之久且深, 暗示思妇的痛苦不堪、心神恍惚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三、四两句写送别情节。
这 应是思妇长久思忆而神魂飘荡中出现的梦境, 是思忆当初送别情节在梦境中的再 现。
送君门外,行人已远,只见芳草萋萋,唯闻远处传来马嘶声。
此种依依惜别 的刹那情景,最是离人梦绕魂牵、永不会忘却的。
下阕又回到“玉楼”长夜中的景物。
夜深人静,神思恍惚,空旷寂静,衬托 了主人公的寂寞空虚。
但见罗帷垂彩,翡翠斑烂,又见香销玉损,烛泪成堆。
词 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独特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
这五、六两 句就是范例,这不仅衬托出人物的特有心境,也暗示她的美人薄命。
难怪陈廷焯 评这两句说:“字字哀艳,读之魂销。
”(《白雨斋词评》)末二句接着写拂晓 时思妇梦醒时的所见所感。
子规啼声惊醒了主人公,使她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
子规啼于暮春花落之时, 与开头“柳丝袅娜”相呼应。
“残梦迷”正为前面之梦 境点晴。
“绿窗残梦迷”既写窗外春意盎然,又写主人公之感觉,窗外春草鲜美 又使读者想见女主人公的娇好美丽。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 菩萨蛮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下面 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1】 《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 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鸂鶒”, 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 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 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 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 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 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 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 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 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 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 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 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 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 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 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 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 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 自伤苦忆之情, 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 也是全词的高潮。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 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2】 贺黄公《载酒园诗话》曾把李商隐 、温庭筠二人生平的长短得失做过比较。
他说:诗歌 笺启,二人都不相上下。
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温庭筠,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下面是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的内容,欢迎阅读!温庭筠《菩萨蛮》原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参考注释: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鉴赏: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香艳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
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温庭筠词之《菩萨蛮》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温庭筠,唐代人,字飞卿。
后人称他为“温八叉”,据传其双手交叉八次,大作就会诞生。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的名词《菩萨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大家看一下这首《菩萨蛮》跟李白的《菩萨蛮》韵律就完全相同。
开头两个七字句,后面都是六个五字句。
开头上片灭、雪押入声韵,后面眉、迟押平声韵,下片开头两句押仄声韵,镜、映都押仄声韵,换一句话说,开头这两句,不是非要押入声韵的,押仄声韵就可以了。
入声韵是仄声韵的一种。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又换成了平声韵,这一点做法完全一样,把这个跟李白的《菩萨蛮》完全一致,但相比较跟《敦煌曲子词》里的《菩萨蛮》就完全不同了。
下面我们鉴赏一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前两句为妇人娇卧未起之状,写富丽之人未起床时的仪容。
“小山”指什么,历来是很有争议的,目前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沈从文先生的说法,沈从文在解放后一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他认为:中晚唐时,妇女发髻效法吐蕃,作“蛮鬟椎髻”式样,或上部如一棒锥,侧向一边,加上花叉梳子点缀其间。
“当时于发髻间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
”“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来把的。
” “小山”句“即对于当时妇女发间金背小梳而咏。
这一点,我表示怀疑。
同学们想想,即使女子为了打扮,在头上用金玉小梳子放在头上,那睡觉不拿下来吗?头上那么多个小梳子枕在头下面睡觉么?所以,对这个我表示怀疑。
我更赞成传统的说法,用小山,既可以指隆起的发髻,像女子把头发梳在后面,也有的是指屏山,即屏风。
怎样解释这个屏风为什么会“金明灭”呢?古代人的窗帘不全是布的,有的是像竹片、木片能拉下来的卷帘那种,那种如果一放下来,它一缕一缕的竹片间是透风的,在外面的微风吹拂下,光线照在屏风上,样子就是一闪一闪的,在屏风上是重重叠叠画着的小山,再加上窗子里透出来的光线忽明忽暗,“金明灭”。
古诗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翻译赏析《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作者为唐朝诗人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前言】《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中的一首。
此词写思妇长夜难眠的情态,通过由室外而室内、由环境而人情、由往昔回忆而眼前现实的布景转换,写透了思妇心境,刻画了思妇的无限哀怨。
全词情皆有景而起,景皆为情而设,蕴藉含蓄,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秾艳的风格。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
⑶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
⑷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
唐人成彦雄《夕》:“台榭沉沉禁漏初。
麝烟红烛透虾须。
”烟,雪本作“香”。
⑸卧时:雪本作“梦魂”。
薄妆:淡妆。
薄妆者与秾妆相对,谓秾妆既卸,犹稍留梳裹,脂粉匀面。
古代妇女秾妆高髻,梳裹不易,睡时稍留薄妆,支枕以睡,使髻发不致散乱。
⑹“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
⑺锦衾:锦制的被子。
《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翻译】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
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
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
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赏析】此词写女子的生活、女子的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让这位女子出场,而是先铺叙环境,渲染氛围。
上阕首句点明时间——月悬中天,正是午夜。
而着一“才”字,便写出夜来已久,明月才渐渐升到中天的情味。
此为卧床之人所见,亦为卧床之人所感。
看“无人语”三字,正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下阕首句中“无言匀睡脸”的“无言”相同,旨在表达这位女子并非不欲言,而是无人与之言的意思。
由此可知,她在夜深人静、众人皆睡的时候却独独孤枕难眠。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作品,包括《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等十四首。
下面是温庭筠《菩萨蛮》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解读温庭筠《菩萨蛮》解读温庭筠《菩萨蛮》引导语: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菩萨蛮》就细细的描绘了一幅女子梳妆的场景,下面让我们仔细解读一下这首词。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唐代人,字飞卿。
后人称他为“温八叉”,据传其双手交叉八次,大作就会诞生。
这足以和曹植七步成诗相媲美。
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词并不是唐代文学的主流,但温庭筠是一个例外。
在内容上,《菩萨蛮》写了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的过程,大体顺序如下: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有人会问,温庭筠一个大老爷们写女孩子起床梳洗之事,未免太“娘”了吧?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人观念揣度古人的想法。
词,和今天的流行歌曲没有本质区别。
词的功能是娱乐,多由美丽女孩在酒席间演唱。
说柳永词作“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个意思。
试想,如喝酒时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这样“高大上”的歌曲,不能不说是大煞风景吧!可见,温庭筠《菩萨蛮》写女子梳洗打扮的小情调是篇“优秀作文”,一点儿也不跑题。
不仅不跑题,还写得文思细密、辞采飞扬、耐人咀嚼。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是什么意思,“金”又指什么呢?这是两个麻烦的问题。
可以肯定,“小山”肯定不是小山丘。
原因很简单,写女孩子起床梳洗,跟山丘八竿子打不着。
教材的说法,“小山”是一种眉的样式,据说还是唐明皇李隆基发明的。
李隆基艺术修养很高,把女子所画之眉分成十种,“小山眉”是第二种。
我猜测这种眉大概画得长度比较短、颜色比较浅,远山如黛嘛!但问题来了,眉如何“重叠”呢?有人说这女子晚上没卸妆,早起时眉色凌乱不均。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事理,一觉就能将眉睡“花”,那得出多少汗?太不堪了!“小山”,指眉可备一说,但我并不认同。
第二种解释,小山是一种屏风。
叶嘉莹持这种观点,我认同。
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用来遮面的屏风,被称为小山屏。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唐代诗人、词人。
她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 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下面一起去阅读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吧!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 《菩萨蛮》 , 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 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介绍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介绍《菩萨蛮十四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词作品,小编整理的古诗内容,供参考!菩萨蛮其一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其二水精帘里颇黎枕。
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
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
其三蕊黄无限当山额。
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
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
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其四翠翘金缕双鸂鶒。
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
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
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
玉关音信稀。
其五杏花含露团香雪。
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其六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
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
其七凤凰相对盘金缕。
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
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
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
社前双燕回。
其八牡丹花谢莺声歇。
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
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
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
燕飞春又残。
其九满宫明月梨花白。
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
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
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
燕归君不归。
其十宝函钿雀金鸂鶒。
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其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
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
无聊独倚门。
其十二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
花落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
其十三雨晴夜合玲珑日。
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
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
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
凭栏魂欲消。
其十四竹风轻动庭除冷。
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浓妆。
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
故国吴宫远。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唐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典] 唐温庭筠《菩萨蛮》注:1、《菩萨蛮》温庭筠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2、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3、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4、温庭筠生平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5、“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仍表现工瑞所讲的温词的两点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
温词“水精帘里”一句便也表现了一种既皎洁晶莹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
温词标举的物象,表面是不通的,其实在这不通之间,这些现象完全有感发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句“水精帘里玻璃枕”,有的本子“玻璃”作“珊瑚”,“珊瑚”二字不如“玻璃”好,一是声音平,二是形象不如“玻璃”好,水晶帘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只有玻璃才能与之相称。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延伸向脸颊,逐渐清淡,像云影轻度。
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注释
①当午:月在中天。
②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
③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
唐人成彦雄《夕》:“台榭沉沉禁漏初。
麝烟红烛透虾须。
”烟,雪本作“香”。
④卧时:雪本作“梦魂”。
⑤薄妆:淡妆。
⑥锦衾:锦制的被子。
《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译文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
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
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
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