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
- 格式:pdf
- 大小:16.74 MB
- 文档页数:7
松风-《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松风阁。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
墨迹纸本。
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
全文计29行。
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
海拔160多米。
古称樊山。
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
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
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
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
在此过夜。
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
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
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
长波大撇。
提顿起伏。
一波三折。
意韵十足。
不减遒逸《兰亭》。
直逼颜氏《祭侄》。
堪称行书之精品。
书名,松风阁。
作者,黄庭坚。
类别,书法。
行书。
〖年代〗,宋朝。
基本资料。
松风阁诗帖〖类别〗书法。
行书〖名称〗松风阁〖作者〗黄庭坚〖材质〗纸本〖尺寸〗纵厘米。
横厘米。
凡29行。
153字〖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黄庭坚。
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
晚号涪翁。
又称黄豫章。
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
词人。
书法家。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
校书郎。
著作佐郎。
秘书丞。
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
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
新党谓其修史“多诬”。
贬涪州别驾。
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
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
屡遭贬。
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
诗词。
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
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
与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
有《山谷琴趣外篇》。
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
较接近苏轼。
为“江西诗派”之祖。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诗与苏轼齐名。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作者:云紫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6期黄庭些(一O四五-一一O五),字离直,自号山谷道人。
(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官至史部员外郎。
黄庭当工正行、草书。
《山谷集》自谓:「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閑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其书法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秾:其笔法瘦劲圆通,则自篆来。
黄庭坚与蔡襄、苏轼、米芾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传世墨迹代表有《花气熏人站》《廉颇蔺相如转》《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帖》等。
《松风阁诗帖》纸本、行书,纵三二点八厘米、横二一九点二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黄庭坚自作诗《松风阁》一首。
二十九行,一百五十三字。
本帖无款。
历代题跋及著录均肯定黄庭坚所书、此帖约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一一O二)九月,是黄庭坚晚年之作。
其用笔擒纵自如,笔画凝练,通篇长波大撇,跌宕开合,提顿起伏、一波三折,风神洒荡,意蕴十足。
此帖宋时为向若水所有,后又经贾似道收藏。
元时归皇姊大长公祥哥刺吉。
至治三年(一三二三)春三月二十三日,「鲁国大长公主集中书,议事、执政官、翰林、集贤、成均之在位者,悉会于南城之大庆寺。
命秘书监丞李某为之主、其王府之寮宩悉以佐执事。
笾豆斝嘉,尊野洁清,酒不强饮,簪佩杂错,水陆毕凑,各执礼尽欢,以承饫赐,而莫敢自恣。
酒阑,出图画若干卷,命随其所能,俾识于后。
」这次雅集所观赏的书画作品中,就有这件《松风阁诗帖》。
当日在此帖后题跋者达十多人。
入明后,此帖归项元汴。
至清则由孙承泽、安歧、卞永誉等人收藏,后进内府。
黄庭坚《松风阁诗》赏析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1045-1105)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藏研网分享一则黄庭坚《松风阁诗》高清大图请您赏析点击下方或搜索藏研直达高清大图赏鉴▼黄庭坚《松风阁诗》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
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
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
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
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松风阁诗》局部图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
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
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
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
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
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
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
《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
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
《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
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落笔巧妙,至性天成,题额复吟诗,阁外松风听不绝;烟起寒溪,云深箬谷,吴宫连晋寺,山中胜迹景常新。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行书《松风阁》附释文请点击上图欣赏高清完整墨迹本大图《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
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
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
《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
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
《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
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落笔巧妙,至性天成,题额复吟诗,阁外松风听不绝;烟起寒溪,云深箬谷,吴宫连晋寺,山中胜迹景常新。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松风阁。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
墨迹纸本。
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
全文计29行。
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
海拔160多米。
古称樊山。
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
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
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
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
在此过夜。
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
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
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
长波大撇。
提顿起伏。
一波三折。
意韵十足。
不减遒逸《兰亭》。
直逼颜氏《祭侄》。
堪称行书之精品。
书名,松风阁。
作者,黄庭坚。
类别,书法。
行书。
〖年代〗,宋朝。
基本资料。
松风阁诗帖〖类别〗书法。
行书〖名称〗松风阁〖作者〗黄庭坚〖材质〗纸本〖尺寸〗纵厘米。
横厘米。
凡29行。
153字〖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黄庭坚。
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
晚号涪翁。
又称黄豫章。
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
词人。
书法家。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
校书郎。
著作佐郎。
秘书丞。
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
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
新党谓其修史“多诬”。
贬涪州别驾。
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
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
屡遭贬。
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
诗词。
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
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
与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
有《山谷琴趣外篇》。
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
较接近苏轼。
为“江西诗派”之祖。
黄庭坚《松风阁》黄庭坚《松风阁》《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简介《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浅析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文◎贺柳摘要: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作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元祖,加上其书法也别具风格,是“宋四家”的书法代表人物之一。
其书法风格受颜真卿等人的影响颇深,后期在摸索中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韵味,其的行草书融入了个人风格,并被流传下来。
《松风阁诗帖》和《诸上座帖》是黄庭坚著名的书法作品。
其中《松风阁诗帖》是最负盛名的作品。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而楷书更是独树一帜。
纵观前人经典书法,黄庭坚坚守着一股正气,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蕴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关键词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书写风格正文一、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生于1045年,号为山谷道人,自幼聪慧过人,并且遍览群书。
其才学在乡里邻舍间是无不知晓的。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的文章十分优秀,在早年更是担任过国子监的教授,连苏轼看过他的诗文都赞不绝口。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四方传颂。
可惜的是,其一生历经坎坷,屡次被贬。
心灰意冷的黄庭坚开始醉心于文学和书法艺术,他游遍山水,从中得到了不少感悟,最终汇聚成个人独有的书法技艺。
晚年更是成了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一)黄庭坚的一生饱受仕途的不公影响,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挠其前进的步伐。
黄庭坚的诗注重用字,每个字的使用均经过推敲,诗中有眼,而句子中有点睛之笔,这也是他长久以来作诗的风格。
注重对关键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又渗透了百家的诗词风格,不得不说黄庭坚是一个集文学素养于一身的大家。
由于其所处社会安定,所以那个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文学风雅之人,这也是宋朝艺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原因。
二、浅析《松风阁诗帖》(一)点画线条黄庭坚一生中有许多著作,其中《松风阁诗帖》和《诸上座帖》是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
本文主要分析了《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作为黄庭坚最著名的楷书代表作,用笔相当精妙,作品中既蕴藏了前人书法技艺的特色,又奇岩恣肆地渗透出独有的意味。
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诗帖》,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祭侄》《松风阁诗帖》一《松风阁诗帖》二《松风阁诗帖》三《松风阁诗帖》四《松风阁诗帖》五《松风阁诗帖》六《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代表作之一,也被称为天下第九行书,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
文学上师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
书法与苏轼、蔡襄、米蒂齐名,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
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
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
《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
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
《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
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黄庭坚《松风阁诗贴》,其结体、用笔、章法奇特!黄庭坚像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九江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松风阁诗贴》局部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
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松风阁诗贴》局部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
黄庭坚《松风阁诗贴》《松风阁诗贴》释文: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凤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特点简要概括黄庭坚(1045-1105)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松风阁诗帖》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部诗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美的笔墨和精湛的技法,成为了行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从笔墨特点、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概括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特点。
一、笔墨特点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笔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条流畅优美,其书法的笔触流畅舒展,近似行云流水,线条自然柔美,展现出了黄庭坚婉转动人的艺术风格。
其次是墨色深浅变化丰富,黄庭坚善于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通过用墨的轻重变化来表现出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再者是章法严谨有序,黄庭坚的行书章法严谨有序,构图合理,整体布局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内容特点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诗句含义丰富,黄庭坚不仅在行书中展现了对诗词的敏感理解,更是在作品中赋予了诗句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行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题跋意境深远,黄庭坚在《松风阁诗帖》中的题跋更是点题入画,不仅对诗句进行了赏析解读,更是通过题跋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深刻意义。
三、历史意义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黄庭坚个人行书艺术的代表作,更是宋代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一。
其行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除了其自身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其融合了诗词与书法艺术,使得整体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意境深远。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黄庭坚的作品无疑是书法艺术的一次革新,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融合的典范。
正是因为如此,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松风-《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松风阁。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
墨迹纸本。
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
全文计29行。
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
海拔160多米。
古称樊山。
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
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
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
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
在此过夜。
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
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
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
长波大撇。
提顿起伏。
一波三折。
意韵十足。
不减遒逸《兰亭》。
直逼颜氏《祭侄》。
堪称行书之精品。
书名,松风阁。
作者,黄庭坚。
类别,书法。
行书。
〖年代〗,宋朝。
基本资料。
松风阁诗帖〖类别〗书法。
行书〖名称〗松风阁〖作者〗黄庭坚〖材质〗纸本〖尺寸〗纵厘米。
横厘米。
凡29行。
153字〖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黄庭坚。
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
晚号涪翁。
又称黄豫章。
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
词人。
书法家。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
校书郎。
著作佐郎。
秘书丞。
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
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
新党谓其修史“多诬”。
贬涪州别驾。
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
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
屡遭贬。
死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
诗词。
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
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
与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
有《山谷琴趣外篇》。
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
较接近苏轼。
为“江西诗派”之祖。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诗与苏轼齐名。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據《宋史·文苑傳》記載:“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
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
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黃庭堅的行書,如《松風閣詩帖》,《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
善藏鋒,註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沈著痛快”的感覺。
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沈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
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
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沈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
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是尚意書風的典型。
《松風閣詩帖》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鬥插屋椽。
我來名之意適然。
老松魁梧數十年,斧斤所赦今參天。
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
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
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现在何处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黄庭坚,生于公元1045年,卒于公元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有著作《山谷词》传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词人,其书法成就较诗词艺术成就更高。
著名代表作有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松见阁诗帖,写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即黄庭坚出世的前三年公元1102年,当时赋闲在家的黄庭坚与朋友一起游樊山,路遇松林间的有一座亭阁,夜晚就在此听松涛入眠,有感而发,一笔成韵。
松见阁诗帖全文共计153字,29行,为七言诗并行本,诗文云“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通篇墨迹纸本,长219.2厘米,宽32.8厘米。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写于晚年,书法境界已达臻诚,是黄庭坚晚年的代表作,先介绍松风阁的位置,高度及命名由来,而后描写夜雨会饮,和朋友的畅谈,意境清新自然,笔韵自成,文中对好友东坡先亡表示悲痛,遇见此处风景,却也想买酒买醉,暗含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嗟叹,可以联想黄庭坚的仕途,他一直在为官上任与被贬下放之间的反复,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经历了几次的党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已是被贬流放状态,此次游樊山亦是如此,才想着在此外买醉延席不愿醒。
松风阁诗帖的书法的艺术境界比诗文更高,通文体仿柏梁,奇瘦峻峭,一撇一捺,劲显功力。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花气熏人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小品之作,全帖的主要内容是由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诗构成。
作品长43.2厘米,宽30.7厘米,被收录于《宋四家墨宝册》的第九幅。
作品上有“缉熙殿宝”的印章,曾被收藏于南宋的内府之中。
也有清代朝鲜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印鉴,所以据推论,该作品应到过朝鲜。
此作品原属于北京故宫旧藏,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
《花气熏人》原作《花气熏人帖》的诗作内容: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的在文学艺术上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在诗词上与其师苏轼并称“苏黄”,并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其后继者奉为一代宗师,在书法上,与苏轼、米芾、蔡襄等并称“宋四家”,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中坚人物。
官历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起居舍人、涪州别驾等。
作品辑有《山谷老人刀笔》二十卷、《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单就书法艺术而言,黄庭坚早期的楷书与行书颇受苏轼的影响,而草书更多的受到了周越的影响,其后悉心变化,最终在楷书、行书和草书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书艺成就在“宋四家”中仅次于苏轼。
黄庭坚的大字楷书、行书在《瘗鹤铭》的基础上增强了开合的体势,中宫收得较紧,长笔向外辐射,长枪大戟,气势雄迈,真力弥满,而战掣、屈曲、跌宕等用笔则增加了表现力度,这既是书法本体上的表现,也是黄庭坚人生际遇的映射。
与行书、楷书相比,黄庭坚的大草在书史上的贡献则更为突出。
宋代文人热衷草书者并不在少数,而只有黄庭坚开拓出了全新的境界,在天水一朝堪称绝响。
黄氏的草书强调笔力韵致,行笔相对较为缓慢,得篆籀气,大开大合,舒卷自如,气势奔腾,波澜起伏之际更能见其匠心。
另外,黄庭坚的小行书尺牍手札也颇有意趣,点画飘渺虚灵,简淡自如。
黄庭坚论书最看重“韵”,那么,这也是理解、欣赏他书法的一个切入点。
黄庭坚留下的墨迹与石刻较多,行楷有《松风阁诗卷》《经伏波神祠》《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跋尾》《范滂传》等,风格或清逸、或恣肆、或奇崛;其草书有《花气熏人帖》《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风格颇多变化,各有千秋;其尺牍有《苦笋帖》《教审帖》《致景道十七使君》等,信手挥洒,襟怀洒落。
此外,《郁孤台法帖》中还刻有大量的黄庭坚书帖,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与学习的对象。
(瞻堂选荐)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局部)。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高清版!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纸本行书32.8×219.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
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
斧斤所赦令参天。
风鸣媧皇五十弦。
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
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
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復潺湲。
山川光暉為我妍。
野僧。
早。
旱饥不能饘[zhān]。
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
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臺惊涛可昼眠。
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
舟载诸友长周旋。
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
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
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传达出与东坡笃厚的情谊,是尚意书风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