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做一个摆钟
- 格式:ppt
- 大小:562.00 KB
- 文档页数:8
《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
7、做一个钟摆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
2、对钟摆不断地调整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3、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2、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长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教学过程:
提高,深化所学。
3、总结归纳,整理信息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是利用什么方法怎样学的?
板书设计:
7、做一个钟摆
(从固定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叫摆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单摆的周期公式的初步感知,重点研究了单摆运动的周期公式:(T=2π√(L/g).其中L指摆长,g是当地重力加速度)中L对摆快慢的影响。
主要
是内容多,时间仓促。
作业设计详见课件。
做一个钟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快慢。
2.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研究摆的摆动快慢规律。
3.对钟摆不断地调整,做个1分钟摆动60次的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积极动手,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2.小组分工明确,乐于合作、交流和讨论。
3.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摆长如何确定,同一个单摆摆长如何调节。
三、教学难点一个摆重心的高低影响摆动快慢。
四、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 每组金属条一根、橡胶塞一块、铁架台一个、塑料尺一把、彩笔一根。
2.教师实验准备: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各1个,格尺、橡胶塞、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2.上节课我们用两个摆线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的摆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3.认识重心。
摆长不等于摆线的长度。
摆长是指摆线的固定点到摆锤的重心的距离。
4.小结:两个摆线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的摆,摆动的速度不同,是因为这两个摆的摆长不同。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1.出示长度相同摆线、以长20cm的铁条为摆锤的两个摆,其中一个摆的下端挂一个橡胶塞。
2.猜测: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一样吗?3.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并交流为什么两个摆摆动的快慢不同呢?4.结论:增加重物会改变摆锤重心的位置,进而改变摆长。
最终影响摆的快慢。
5.分组实验,探究改变重物在摆上的位置,探究规律。
15秒内摆动次数实验要求:(1)小组分工,把橡胶塞分别置于摆的下端、中端和上端并各进行三次实验。
(2)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3)完成实验后计算三次的平均值(取整数)。
(4)分析所得数据,小组交流并记录结论。
6.小结:橡胶塞在下端时,使摆锤的重心下移,导致摆长变长,摆速变慢。
橡胶塞在中端时,重心没有变化,摆速不变。
橡胶塞在上端时,使摆锤重心上移,摆速变快。
7・做一个摆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进一步认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知道摆长不是摆绳的长度,也不是摆绳和摆锤的总长,而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长度;知道如果在摆锤不同位置加重物,会改变重心的位置,从而导致摆长不同,摆动快慢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反证的方法,运用“摆长相同快慢一致”规律判断两个摆长度是否一致,在不断否定摆长错谋前概念的慕础上建构“摆长”的科学概念;在实验慕础上能快速制作每分钟摆动60 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学情分析】1.前一课时学生已知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而与摆幅和摆重都无关。
这些都是根据摆的快慢判断摆长是否一致的必要储备。
2.学生在前面摆的活动中,对于对比实验的的设计,摆的次数的测量都具备了一定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不断否定错谋前概念,在不断否定中建立“摆长”科学概念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重心,理解摆长。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自制的两组摆、教学课件、学习记录单、磁性黑板贴等学生分组材料:1.探究摆长的材料,三种不同类型的摆,共9组,秒表等。
2.制作一分钟摆动60次钟摆的材料、秒表、尺子等。
学生材料:【教学过程设计】一、兴趣激发,思维预热1.复习摆的快慢与摆长的关系.2.观看老师带来的两组摆的不同,推测并解释摆动的不同,从而引入本课的思维基础: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相等,快慢相同,摆长不同,长慢短快。
(粘贴)二、情境创设,思维体验探究活动一:探究摆绳长度是否是摆长。
1.观察老师准备的一组摆,和前一节课的摆有什么不同,提出关于摆长的问题。
2.引导孩子思考并在导学单上完成对于“摆长啪勺猜测,根据对摆长的理解对两个摆的摆动快慢进行预测。
3.引导孩子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4.师生合作分工测量,共同完成实验取证。
5.共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粘贴板书:摆绳长不一定是摆长。
三、合作探究,思维建构探究活动二:探究摆绳和摆锤总长是否是摆长1.谈话引入:通过前面实验我们发现摆绳长度不是摆长,那么前面同学提到的摆绳和摆锤的总长是不是摆长呢?2.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和刚才长摆锤一样的摆,不同的是有的在摆锤下面加了重物,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中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时间的测量做⼀个钟摆》公开课教案_6《做⼀个钟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是⼀节以活动构建概念的课。
本节课将紧紧结合第6课的学习内容来探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快慢。
以学⽣猜测—实验—再猜测—再实验的主线理清教材重点,启发学⽣通过测量与⽐较的⽅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发现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的规律后能动⼿做出⼀个30秒摆动30次的钟摆,为第8课作⼀个铺垫。
同时通过测量分析的活动,培养学⽣的⼩组合作能⼒、动⼿操作能⼒和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促进学⽣思维进⼀步的发展。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已经形成了⼀定的学习态度,⾃我控制能⼒较强,能进⾏有组织有⽬的的学习,并具有⼀定的思考能⼒操作能⼒。
在第6课中学⽣通过研究摆,已经认识到摆锤重量与摆动快慢⽆关,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三、教学⽬标科学概念: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
2.⽤测量与⽐较的⽅法研究摆的摆动快慢规律。
3.对钟摆不断地调整,做个30秒摆动30次的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2.⼩组分⼯明确,乐于合作、交流和讨论。
3.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摆长是固定点到摆的重⼼的距离;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难点:摆锤重⼼的位置影响摆动快慢。
五、教学准备1、学⽣实验准备: 每组⼀个带有可移动固定物(螺丝)的塑料管、铁架台、秒表、实验记录单2、教师实验准备:摆锤(塑料管)长度不⼀样的摆各1个、螺丝、锥形标、挂钟、课件。
六、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出⽰⼀根塑料管,把它放在锥形标的顶上,让学⽣想办法让它平衡。
教师操作放在中间,平衡。
《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
2.对钟摆不断地调整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3.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2.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摆长如何确定,同一个单摆摆长如何调节。
难点:一个摆重心的高低影响摆动快慢。
评价任务1.通过实验分析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
2.能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
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每组木条一根、磁铁一块、铁架台一个、塑料尺一把、彩笔一根。
2.教师实验准备: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各1个,木条、磁铁、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的两个摆。
2.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研究过的两个摆,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摆的快慢跟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3.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长,摆得慢;摆长短,摆得快。
)4.引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一知识研究并做一个“钟摆”。
【设计意图:出示上节课研究过的两个摆,唤起学生的记忆;通过提问,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二、探究同一个摆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一)探究一:一个摆,摆锤的长度不同是否影响摆动的快慢?1.出示两个不同的摆:摆线一样长,摆锤的长度不一样。
2.提出探究问题:对一个摆的摆锤长度不同是否影响摆动快慢?3.学生预测。
4.实验验证:分别测量在15s内两个摆摆动的次数。
5.数据分析:比较次数——找重心——确定摆长——分析摆长跟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6.得出结论;木条越长,摆长越长,摆动越慢。
(二)探究二:一个摆,摆锤底端固定小重物是否影响摆动快慢?1.出示两个不同的摆:摆长相同,一个摆锤底端固定了小重物,一个没有固定小重物。
2.提出研究问题:对一个摆的摆锤底端固定小重物是否影响摆动快慢?3.学生预测。
3.7 做一个摆钟【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7课,主要是制作摆钟,调整摆长,做一个30秒摆30次的摆。
认识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准确测量,积极动手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同的绳长,摆锤重心高低不同的放法研究摆长的定义。
2.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3.对比摆长不同会影响摆的快慢,调整摆长,做一个30秒摆30次的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准确测量,积极动手的重要性。
2.小组分工明确,乐于合作、交流和讨论。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摆长是固定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
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难点】一个摆重心的高低影响摆动快慢。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根宽1厘米长13厘米的钢条、棉线距离顶端长14厘米、两个钩码、一个小挂钩、一个计时器、记录纸一张。
【教法学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揭示板书:摆绳长短有关二、研究摆长与摆速的关系1.教师出示钢条做摆锤的摆,问:在这个摆中摆锤是什么?教师演示钢条做摆锤摆的实验,全体师生测出摆的次数。
2.在钢条不同位置上挂钩码增加重量,学生猜测摆的速度并细说理由。
如果老师在钢条上增加摆锤的重量(挂钩码)这时摆锤是什么?摆摆动的速度会变化吗?如果在不同位置增加摆锤的重量,摆摆动的速度会变化吗?3.设计实验,验证预测:测出钩码挂在不同位置时,20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做三次。
要求改变钩码的位子,先把钩码挂在1格处(钩码加在最下端的摆)做三次实验;再把钩码挂在第9格处(从下往上数第9格)做三次实验。
小组讨论说说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A.摆幅不要太大,摆锤容易碰到铁架台。
B.小组各同学要分工合作,配合到位,特别是计时员和实验员。
《做一个摆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P58~P59。
一、教材分析《机械摆钟》一课是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五课,它是在研究关于时间的测量后研究精确计量时间工具的第一课。
在时间单元中主要体现的是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本课是在学生探究过日晷、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基础上进行的。
这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就钟摆的组成、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摆的等时性等展开研究。
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摆的结构,摆的特性;并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过日晷、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后,已经感觉到它们对于计时的不精确性,这对学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观察摆钟的构造,研究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根据五年级的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四、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一下重难点: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五、教学准备:教师:摆钟一个、课件学生:分小组带计时表、铁架台、棉线、钩码,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提问:现在我们都用什么来计时?你知道古代人们用什么仪器来计时吗?出示日晷、沙漏、蜡烛钟、古代水钟图片,说说它们是怎样计时的?2、提问: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再使用这些计时工具?精确程度怎么样?(引导学生思考以往这些计时工具的特点,发现它们只是让人们知道大概的时间)3、教师:人们一直在寻找比较精确的计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