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江花月夜》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讲解:对《春江花月夜》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张若虚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原文及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原文讲解:逐句解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内容等方面。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赏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赏析与解读三、教学重点:1. 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整体理解。
2. 学习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文化内涵,进行感悟和总结。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鉴赏。
五、教学准备:课本、PPT、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诗歌的题目《春江花月夜》,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好奇。
2. 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录音或朗读《春江花月夜》诗歌,让学生静心倾听,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分析(20分钟)3.1 诗歌体裁分析通过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诗歌体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分类。
3.2 诗歌结构分析通过黑板绘制诗歌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
3.3 诗歌意象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景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景描写和美感表达。
4. 诗歌概括(15分钟)让学生根据对《春江花月夜》的分析,概括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5. 艺术鉴赏(20分钟)5.1 诗歌与绘画艺术的关系通过对诗歌与绘画艺术的关联性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5.2 探究文人画中的春江花月夜通过展示文人画中的春江花月夜主题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比较,进一步深化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6. 诗歌写作(15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诗歌的理解,写一首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自己的景物描写诗歌。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加深对诗歌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春江花月夜》。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文学鉴赏、作者简介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阅读《春江花月夜》,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若虚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成语和典故的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与赏析;张若虚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景色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词语解析: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文学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作者简介:介绍张若虚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化的了解。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赏析的题目,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文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春江花月夜》2. 作者:张若虚3. 课文结构:起兴、描绘、抒情、议论4. 重点词语:生字词、成语、典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课文;(2)分析课文的韵律特点;(3)谈谈你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答案:(1)见教材;(2)课文的韵律特点为:平仄相间,对仗工整;(3)意境理解见仁见智,无固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字词、成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张若虚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中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朗读诗歌(1)全班同学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讲解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2)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赏析与拓展(1)欣赏其他古典诗歌,进行比较;(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春江花月夜》主题相关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春江花月夜》;2.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月亮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收集诗歌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其他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高二课文《春江花月夜》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春江花月夜》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全文的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韵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具体章节为诗歌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春江花月夜》全文,体会其韵律美。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课文意象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课文的韵律美,诗歌的形象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引入课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理解课文大意。
3. 诗意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分析课后的典型题目,如“课文描绘了哪些景象?”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自己解答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春江花月夜》2. 诗人:张若虚3. 课文意象:春江、明月、花、夜4. 课文韵律:五言律诗5. 情感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家乡的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描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到位,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张若虚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意象的分析2. 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3. 诗歌韵律美的体验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课文意象的分析1. 意象的描绘:详细解读诗句中意象的描绘,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秀9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
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
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
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
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感知: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意境。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学会分析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如“沧海”、“夜阑珊”等,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讨论。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春江花月夜》,了解诗的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春江花月夜》,了解诗的背景,标记生僻词语,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 讲解生僻词语:针对诗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语,如“沧海”、“夜阑珊”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5.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6. 诗歌主题探讨: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境,理解诗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诗意环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古典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高二课文《春江花月夜》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春江花月夜》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第二部分,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第三部分,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江花月夜》全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感知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描绘的景象。
3.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探讨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歌鉴赏题目,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春江花月夜》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重点词语:明月、花影、春江、渔火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5. 诗歌主题: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景象,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高二课文《春江花月夜》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春江花月夜》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赏析;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读;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挖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情感美。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课文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挖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词的意境,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词解读: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讲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春江花月夜》2. 板书内容:(1)课文结构:总分总(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3)课文主旨:赞美自然、歌颂爱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江天一色、皎皎空中孤月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的理解。
2. 答案:(1)江天一色:江水与天空的颜色相同,形成一片。
皎皎空中孤月轮:形容月亮明亮、孤独。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3)意境美:课文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人陶醉其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导入、生字词解读、课文解析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春江花月夜》教案(最新8篇)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一》课件展示前四节生齐读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春江,月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板书)月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赏析“生”字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似霰月如霜月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朦胧)该怎么读?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指导师范读展示课件白云五句生齐读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思妇游子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
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赏析其中的“卷”和“拂”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生示范,指导,师示范《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落花(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6篇)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有关“月”的诗句。
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明确:月。
写月的诗句最多。
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
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
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相思愁情(情)十、拓展练习(作业):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拓展阅读:《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和文学共同的美。
4、学习如何将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音乐简介《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
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
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作者简介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3、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共3篇《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选修)1《春江花月夜》是宋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春江之夜的美景,包括江水、花鸟、月色等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介绍一个优秀的教案,帮助高一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教案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高中选修三《现代文学名著导读》中的《春江花月夜》一章。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学修养,包括诗歌基本元素、诗歌体裁、韵律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春江花月夜》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征,学会用现代汉语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诗歌展开丰富想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导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几幅江南水乡春景的图片,让他们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
然后可以让学生朗诵诗歌,体味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2. 阅读和理解导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意境,例如:- 诗歌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些词句?为什么?-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的?- 诗歌中的宏伟山河、飞花落叶、明月照江等景象是如何描绘的?为什么?3. 形式表现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形式特征,例如:- 诗歌的韵律、格律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4. 情感分析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 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诗歌中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5. 经典赏析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价值,例如:-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是否有普遍性?是否有时代性?- 诗歌中所展现的人生态度和人文精神有什么启示?四、教学方法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本教案采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具体来说,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形成思考和深入理解诗歌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教学方法:1、多媒体2、诵读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一)赏析美景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3、概括景物特点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4、方法指导: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探究研讨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3、诵读诗文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三)体悟月下情思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明确: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4、解读明月意象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教师点评齐读,感受相思四、鉴赏小结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五、美读诗文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教师范读学生再自读揣摩六、课堂总结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七、作业布置自读,背诵全诗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二专题目标:1、能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导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的学习要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即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一、水浅能容月何为意象?成何意境?我稍举一例:“望月湖”,(请写下)。
当你写下这个名字,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有月亮吗?昔人已乘明月去,此处空余望月湖。
明月一去不复返,望湖千载空虚虚。
月亮到哪里去了?那天下了考,来上晚自习,从走廊望去,云轻天淡,明月初上。
不正是当天我们诗歌鉴赏题的意境“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你再看那岳麓山恬静秀美,烟霭淡退,不正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吗?我在望月湖生活了十几年,朝晖夕月,忧乐相伴。
临江仙并跋(读《浮生六记》有感))百度眸回前世,一粥缘定今生。
红绳偏系绿罗裙。
纤纤携素手,共醉沧浪春。
明月不谙离恨,仙侣亦妒凡尘。
可堪头白对孤樽?秋侵花影瘦,春梦岂无痕?贺新郎感怀国事把卷无心读。
叹今生,吾衰甚矣,诗词尽误!唾壶击缺如意杖,敲得惊人几句?更休说,风鹏正举!闻道西戎卷海雾,倩何人、巨擘苍龙缚?愧纸笔、羞杯箸。
一川夜月流江渚,想鉴湖,龙泉鸣壁,此时心绪。
非是离愁别恨苦,不关恩怨尔汝。
虽女流、亦识国辱。
目尽青天怀今古,抛却那红尘碌碌。
鼓劲楫,浩歌去。
玉蝴蝶重阳应是星霜暗染,几番月白,几度菊黄。
木叶犹红,为谁流下潇湘?雁南飞,负谁青简?风缱绻,烟水微茫。
数流光,恼人风味,最是寻常。
寻常?新词半阙,旧弦一调,九曲回肠。
且莫思量。
逢人且道不思量。
扫庭除,荷锄花径。
洗纤指,持作羹汤。
补诗囊,闲拈针线,长待西窗。
访贾太傅故居太傅祠堂何处寻?江流千古笑太平。
红尘滚滚歌台暖,落日融融板石青。
兴废岂因文夕火?亲疏自有帝王情。
闲居谁慕屈原赋?长是孤月映井亭。
春夏秋冬,四时明月不相同。
总结:1、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因为钟爱,往往把情感倾注特定的意象,比如,杨柳之送别;鸿雁之传信,明月之于相思。
这种运用,用得好,能够引起共鸣;用得不好叫做套板反应,极易落入窠臼。
故而后来的作者往往力求推陈出新,让同一个意象也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承载的不同的情感。
2、从形象到从意象再到意境,关键点在于联想想象。
而联想想象又植根于对生活的体悟,对万物的体察。
庄子说,“盲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独形骸有是哉?夫知亦有之。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望月湖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望月湖。
这就叫做水浅能容月。
板书:水浅能容月体悟生活体察万物二、春江花月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现在,我们就从望月湖出发,借助音乐和画面,至抵大唐,去领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配乐朗诵(3分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布置了两个作业:1、熟读成诵,体悟情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原本就是第三单元的侧重点,诗歌鉴赏的方法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2、把握意象,概括意境。
(以音韵为依据,将全诗分为九个小节。
请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画面)小组呈现,分组讨论:1)整体胜出者(意境浑成之美)2)佳句胜出者(含英咀华之美)3)炼字胜出者(一字千金之美)月共潮生春水明意境:高远澄澈、幽美恬静如霜似霰照花林:春江花月夜孤月高悬江畔问:江月待何人谁是当年赏月人月自多情江自流江浮云游子意月下相思两处愁:落月思妇情情怀:怀古幽情思人幽怨月惹离愁愁不断:逐月寄情情难收:千年复万里斜月梦惊春欲尽:共此孤月轮我今乘月觅归舟:备用诗词: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恨君不似江楼月⑵,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⑶,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晏几道《菩萨蛮》)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清平乐》)总结:境界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境界的作品,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
板书:春江花月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千江有水千江月以意逆志雅译造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能够用中国古文化给予我的双眼去看世界是快乐的,因为一只是辩士的眼,另一只是情郎的眼。
(木心)分层赏析春江花月夜(1-2):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江月待何人(3-4):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浮云游子意落月思妇情(5—9):“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