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网实验报告

通信网实验报告

通信网实验报告
通信网实验报告

实验一:路径选择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进行通信网选择路由时,首选路由和各个迂回路由通常都是按照路径最短的原则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使网络费用达到最小。在求解最短径的算法中常用的有D算法和F算法。D算法用于求指定节点到其他各节点的最短路径;F算法用于求任意端间最短径。在实际中都是由计算机实现这两种算法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路由设计。本次实验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算法并能用计算机实现这两种算法。

二、实验内容

用编程语言实现F算法。

F算法M文件内容如下:

function [w,r]=fsuanfa(m)

% F算法的函数文件

v_num=size(m);

v_num=v_num(1);

w=zeros(v_num);

r=zeros(v_num);

for i=1:v_num

for j=1:v_num

if i~=j

if(m(i,j)==0)

w(i,j)=inf;

else

w(i,j)=m(i,j);

r(i,j)=j;

end

end

end

end

disp W0=

disp(w)

disp R0=

disp(r)

for k=1:v_num

pause;

for i=1:v_num

if(i~=k)

for j=1:v_num

if(w(i,k)+w(k,j)

w(i,j)=w(i,k)+w(k,j);

r(i,j)=k;

end

end

end

end

fprintf('W%d=\n',k);

disp(w)

fprintf('R%d=\n',k);

disp(r)

end

%r=m./2;

end

三、实验结果

把fsuanfa .m添加到MATLAB的当前目录下,在MA TLAB的command window下运行:

lj=[0 2 8 1 0 0 0 0

2 0 6 0 1 0 0 0

8 6 0 7 5 1 2 0

1 0 7 0 0 0 9 0

0 1 5 0 0 3 0 8

0 0 1 0 3 0 4 6

0 0 2 9 0 4 0 3

0 0 0 0 8 6 3 0];

Fsuanfa(lj);

可得到如下结果:

W0=

0 2 8 1 Inf Inf Inf Inf

2 0 6 Inf 1 Inf Inf Inf

8 6 0 7 5 1 2 Inf

1 Inf 7 0 Inf Inf 9 Inf

Inf 1 5 Inf 0 3 Inf 8

Inf Inf 1 Inf 3 0 4 6

Inf Inf 2 9 Inf 4 0 3

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0=

0 2 3 4 0 0 0 0

1 0 3 0 5 0 0 0

1 2 0 4 5 6 7 0

1 0 3 0 0 0 7 0

0 2 3 0 0 6 0 8

0 0 3 0 5 0 7 8

0 0 3 4 0 6 0 8

0 0 0 0 5 6 7 0

W1=

0 2 8 1 Inf Inf Inf Inf

2 0 6

3 1 Inf Inf Inf

8 6 0 7 5 1 2 Inf

1 3 7 0 Inf Inf 9 Inf

Inf 1 5 Inf 0 3 Inf 8

Inf Inf 1 Inf 3 0 4 6

Inf Inf 2 9 Inf 4 0 3

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1=

0 2 3 4 0 0 0 0

1 0 3 1 5 0 0 0

1 2 0 4 5 6 7 0

1 1 3 0 0 0 7 0

0 2 3 0 0 6 0 8

0 0 3 0 5 0 7 8

0 0 3 4 0 6 0 8

0 0 0 0 5 6 7 0

W2=

0 2 8 1 3 Inf Inf Inf

2 0 6

3 1 Inf Inf Inf

8 6 0 7 5 1 2 Inf

1 3 7 0 4 Inf 9 Inf

3 1 5

4 0 3 Inf 8

Inf Inf 1 Inf 3 0 4 6

Inf Inf 2 9 Inf 4 0 3

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2=

0 2 3 4 2 0 0 0

1 0 3 1 5 0 0 0

1 2 0 4 5 6 7 0

1 1 3 0

2 0 7 0

2 2

3 2 0 6 0 8

0 0 3 0 5 0 7 8

0 0 3 4 0 6 0 8

0 0 0 0 5 6 7 0

W3=

0 2 8 1 3 9 10 Inf

2 0 6

3 1 7 8 Inf

8 6 0 7 5 1 2 Inf

1 3 7 0 4 8 9 Inf

3 1 5

4 0 3 7 8

9 7 1 8 3 0 3 6

10 8 2 9 7 3 0 3

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3=

0 2 3 4 2 3 3 0

1 0 3 1 5 3 3 0

1 2 0 4 5 6 7 0

1 1 3 0

2

3 7 0

2 2

3 2 0 6 3 8

3 3 3 3 5 0 3 8

3 3 3

4 3 3 0 8

0 0 0 0 5 6 7 0

W4=

0 2 8 1 3 9 10 Inf

2 0 6

3 1 7 8 Inf

8 6 0 7 5 1 2 Inf

1 3 7 0 4 8 9 Inf

3 1 5

4 0 3 7 8

9 7 1 8 3 0 3 6

10 8 2 9 7 3 0 3

Inf Inf Inf Inf 8 6 3 0 R4=

0 2 3 4 2 3 3 0

1 0 3 1 5 3 3 0

1 2 0 4 5 6 7 0

1 1 3 0

2

3 7 0

2 2

3 2 0 6 3 8

3 3 3 3 5 0 3 8

3 3 3

4 3 3 0 8

0 0 0 0 5 6 7 0

W5=

0 2 8 1 3 6 10 11

2 0 6

3 1

4 8 9

8 6 0 7 5 1 2 13

1 3 7 0 4 7 9 12

3 1 5

4 0 3 7 8

6 4 1

7 3 0 3 6

10 8 2 9 7 3 0 3

11 9 13 12 8 6 3 0 R5=

0 2 3 4 2 5 3 5

1 0 3 1 5 5 3 5

1 2 0 4 5 6 7 5

1 1 3 0

2 5 7 5

2 2

3 2 0 6 3 8

5 5 3 5 5 0 3 8

3 3 3

4 3 3 0 8

5 5 5 5 5

6

7 0

W6=

0 2 7 1 3 6 9 11

2 0 5

3 1

4 7 9

7 5 0 7 4 1 2 7

1 3 7 0 4 7 9 12

3 1

4 4 0 3 6 8

6 4 1

7 3 0 3 6

9 7 2 9 6 3 0 3

11 9 7 12 8 6 3 0 R6=

0 2 6 4 2 5 6 5

1 0 6 1 5 5 6 5

6 6 0 4 6 6

7 6

1 1 3 0

2 5 7 5

2 2 6 2 0 6 6 8

5 5 3 5 5 0 3 8

6 6 3 4 6 3 0 8

5 5

6 5 5 6

7 0

W7=

0 2 7 1 3 6 9 11

2 0 5

3 1

4 7 9

7 5 0 7 4 1 2 5

1 3 7 0 4 7 9 12

3 1

4 4 0 3 6 8

6 4 1

7 3 0 3 6

9 7 2 9 6 3 0 3

11 9 5 12 8 6 3 0 R7=

0 2 6 4 2 5 6 5

1 0 6 1 5 5 6 5

6 6 0 4 6 6

7 7

1 1 3 0

2 5 7 5

2 2 6 2 0 6 6 8

5 5 3 5 5 0 3 8

6 6 3 4 6 3 0 8

5 5 7 5 5

6

7 0

W8=

0 2 7 1 3 6 9 11

2 0 5

3 1

4 7 9

7 5 0 7 4 1 2 5

1 3 7 0 4 7 9 12

3 1

4 4 0 3 6 8

6 4 1

7 3 0 3 6

9 7 2 9 6 3 0 3

11 9 5 12 8 6 3 0 R8=

0 2 6 4 2 5 6 5

1 0 6 1 5 5 6 5

6 6 0 4 6 6

7 7

1 1 3 0

2 5 7 5

2 2 6 2 0 6 6 8

5 5 3 5 5 0 3 8

6 6 3 4 6 3 0 8

5 5 7 5 5

6

7 0

实验二:通信业务量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通信网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时,需要寻求能够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设计和优化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排队论为通信网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Elang B公式和C公式是分析通信网络的主要公式。Elang B 公式为阻塞呼叫清除系统提供了一个保守的GoS估算,对于有限用户的M/M/m(m,N)系统,通常会产生更小的阻塞概率。Erlang C公式定义为到达的呼叫需要等待的概率。在实际中都是由计算机实现这两个公式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通信网络的优化设计。本次实验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公式并能用计算机实现这两个公式。

二、实验内容

用编程语言实现Erlang C公式。

爱尔兰C公式的函数内容如下:

function pw=erlang_c(a,m)

%爱尔兰C公式

s=0;

for k=0:m-1

s=s+a.^k/factorial(k);

end

pw=a.^m./(a.^m+factorial(m).*(1-a/m).*s);

end

用来画图的M文件—huatu . m内容如下:

a=1:0.01:100;

m=[5 10 25 50 75 100];

for i=1:length(m)

pw=erlang_c(a,m(i));

loglog(a,pw); %对数坐标

set(gca,'XGrid','on'); %画网格线

set(gca,'XMinorTick','off');

set(gca,'XTick',[1 2 4 6 8 10 20 40 60 80 100]); %x坐标轴刻度设置

set(gca,'XMinorGrid','off');

set(gca,'Ylim',[0.001 1]); %限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set(gca,'YGrid','on');

set(gca,'YMinorTick','off');

hold on

end

gtext('m=4'); %用鼠标在图形上输入注释for i=2:length(m)

gtext(int2str(m(i)));

end

三、实验结果

把erlang_c.m和huatu .m添加到MA TLAB的当前目录下,

在command window下运行:

huatu;

运行结果如下:

实验三:Gompertz(龚伯兹)模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Gompertz模型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SPSS软件解决Gompertz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SPSS软件;

2.用SPSS软件实现Gompertz(龚伯兹)曲线预测。

三、实验步骤

1.打开SPSS for Windows软件,新建一个data文件并保存,打开VariableView界面,定义两个变量t,x,y,如图1所示;

图1

2.打开Data View界面,在变量t下面的栏里依次输入1995-2004各年份,在变量x下对应依次输入1-10(表示1995是第一年,1996是第二年,2004是第10年),在变量y下面的栏里依次对应输入各年份的普及率中间值,如图2所示;

图2

3.选择菜单栏中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下的Curve Estimation,将变量t放入Independent 下的Variable栏中,将变量y放入Dependent栏中,在Models栏中选择Linear,如图3所示;

图3

4.单击Save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的Save Variables栏中选择Predicted Values,Residuals和

Prediction intervals,置信区间选择95%,单击Continue,如图4所示;

图4

5.在Curve Estimation栏内右上角单击ok,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和拟合曲线,计算结果是对拟

合精度的分析,其中b0,b1分别是线性拟合公式中的a,b;如图5所示;

图5

6.选择菜单栏中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下的Curve Estimation,将变量x放入Independent

下的Variable栏中,将变量y放入Dependent栏中,在Models栏中选择Linear,如图6所示;

图6

7.单击Save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的Save Variables栏中选择Predicted Values,Residuals和

Prediction intervals,置信区间选择95%,单击Continue,如图4所示;

8.在Curve Estimation栏内右上角单击ok,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和拟合曲线,计算结果是对拟

合精度的分析,其中b0,b1分别是线性拟合公式中的a,b;如图7所示;

图7

9.用计算结果中的b0,b1根据算法原理算出A,k,带入Gompertz模型中即可得到Gompertz

模型曲线。

实验四:Logistic(罗吉特)模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Logistic模型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SPSS软件解决Logistic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SPSS软件;

2.用SPSS软件实现Logistic(罗吉特)曲线预测。

三、实验步骤

1.打开SPSS for Windows软件,新建一个data文件并保存,打开VariableView界面,定义两个变量t,x,y,如图1所示;

图1

2.打开Data View界面,在变量t下面的栏里依次输入1995-2004各年份,在变量x下对应依次输入1-10(表示1995是第一年,1996是第二年,2004是第10年),在变量y下面的栏里依次对应输入各年份的普及率中间值,如图2所示;

图2

3.选择菜单栏中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下的Curve Estimation,将变量t放入Independent 下的Variable栏中,将变量y放入Dependent栏中,在Models栏中选择Linear,如图3所示;

图3

4.单击Save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的Save Variables栏中选择Predicted Values,Residuals和

Prediction intervals,置信区间选择95%,单击Continue,如图4所示;

图4

5.在Curve Estimation栏内右上角单击ok,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和拟合曲线,计算结果是对

拟合精度的分析,其中b0,b1分别是线性拟合公式中的a,b;如图5所示;

图5

6.选择菜单栏中的Analyze下的Regression下的Curve Estimation,将变量x放入Independent

下的Variable栏中,将变量y放入Dependent栏中,在Models栏中选择Linear,如图6所示;

图6

7.单击Save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的Save Variables栏中选择Predicted Values,Residuals和

Prediction intervals,置信区间选择95%,单击Continue,如图4所示;

8.在Curve Estimation栏内右上角单击ok,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和拟合曲线,计算结果是对拟合精度的分析,其中b0,b1分别是线性拟合公式中的a,b;如图7所示;

图7

9.用计算结果中的b0,b1根据算法原理算出A,B,带入Logistic模型模型中即可得到Logistic 模型曲线。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2013211124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 一实验内容 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 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 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 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 1 实验思路 使用MA 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程序界面 3流程图 4主要的函数 符号规定如下: b(Blocking):阻塞率; a(BHT):到达呼叫量;

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 B s,a= a?B s?1,a s+a?B(s?1,a) 代码如下: function b = ErlangB_b(a,s) b =1; for i =1:s b = a * b /(i + a * b); end end 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 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s = ErlangB_s(a,b) s =1; Bs = ErlangB_b(a,s); err = abs(b-Bs); err_s = err; while(err_s <= err) err = err_s; s = s +1; Bs = ErlangB_b(a,s); err_s = abs(b - Bs); end s = s -1; end 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 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a的值(步长为s/2),同时调用B 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结束循环,得到a值。 代码如下: function a = ErlangB_a(b,s)

计算机通信网复习提纲

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复习提纲 题型:单项选择、判断(不改错)、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含简单计算) (友情提醒:注意教材中的黑体字、常用英文缩写) 仅列出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教案中有而教材没有的仍属于考试内容;教材中有而教案没有的,大部分不属于考试内容。 第一章概述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对“自主”的理解)* P1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资源共享、信息交流…… P2~4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从传输技术:广播式、点到点式 P12~13 从覆盖范围: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P14~17 4、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作用* P23 5、什么是协议体系* P23 垂直分层 P23、协议栈 P24、封装P25、解封P25、接口 P23、服务访问点(教案)、实体 P23 6、服务方式:面向连接服务、无连接服务,服务质量 P27(主要是特点和对比) 7、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P30 8、OSI模型* 七层结构和各层功能 P32~33 互连设备:中继器 P231、桥P267、路由器P290(工作层次教案) 9、OSI模型与TCP/IP模型* TCP/IP模型结构和各层功能 P35~36 OSI与TCP/IP模型的关系 P37~41(教案有很好的总结) 10、计算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与距离有关的(传播)延迟、位长、封装的开销等有关的计算。 第二章物理层 1、物理层功能* P76 2、傅立叶级数与数据传输速率的限制(不要求傅立叶级数公式及推导)P72~73 教案 3、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公式(要求公式和计算)* P75 4、传输介质:分类、特点(带宽、距离、应用特点等)* P75 5、电话系统: 结构:(本地回路、交换局、干线)P100 干线上的多路复用技术(分类:FDM、TDM、SDH等)P115~117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南京晓庄学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SQL Server 2005常用服务与实用工具实验 所在院(系):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14软工5班 学号:14551204 14551206 姓名:花元凯罗文波 1.实验目的 (1)了解Microsoft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 (2)了解SQL Server 2005的主要组件、常用服务和系统配置。 (3)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图形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使用“SQL Server 2005 联机从书”获取帮助信息的方法;了解“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收集整理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和主要功能特性。 (2)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查看和管理SQL Server 2005服务。 (3)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帮助系统获得 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主题/技术文档。

(4)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编辑器”编辑并执行Transact-SQL查 询语句。 (5)查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模板,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6)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1) 简要总结SQL Server系统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与主要功能特性。 SQL Server是由Microsoft开发和推广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并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1996年,Microsoft 推出了SQL Server 6.5版本;1998年,SQL Server 7.0版本和用户见面;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于2000年推出,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 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SQL Server 2008是一个重大的产品版本,它推出了许多新的特性和关键的改进,使得它成为至今为止的最强大和最全面的SQL Server版本。目前最新版本是SQL SERVER 2014。 1,SQL Server 2005学习版当保护和管理应用系统内外部的信息变得至关重要时,通过提供一套免费、易于使用和健壮的数据库,学习版帮助开发人员建立强健的和可靠的应用系统。

通信网复习资料

《通信网理论与应用》主要教学内容 1.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通信系统定义:以电信号(或光信号)作为传递和交换信息手段的通信方式所构成的系 统; 3.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六部分; 4.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 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5.交换的信息包括用户信息(语音,图像,数据等)控制信息(信令信息路由信息)和网 络管理信息三类。 6.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实际的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每 一次通信都需要软硬件设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从硬件构成来看:通信网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构成,他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设施则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7.如何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及各层的作用?答:在垂直结构上,根据功能将通信 网分为应用层、业务网和传送网。应用层表示各种信息应用与服务种类;业务网层面表示支持各种信息服务的业务提供手段与装备,它是现代通信网的主体是向用户提供诸如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各种通信业务的网络;传送网层面表示支持业务网的传送手段和基础设施,包括骨干传送网和接入网。此外还有支撑网用以支持全部三个层面的工作,提供保证通信网有效正常运行的各种控制和管理能力,传统的通信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电信管理网。在水平结构上:可分为用户驻地网(CPN)、接入网(AN)、和核心网(CN)或者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用户驻地网指用户终端到用户网络接口之间所包含的机线设备,是属于用户自己的网络。核心网包含了交换网和传输网的功能,或者说包含了长途网和中继网的功能,在实际网络中,一般分为省际干线、省内干线、和局间中继网。接入网位于核心网和用户驻地网之间,包含了连接两者的所有设施设备与线路。 8.现代通信网有哪些分类方法? (1)按通信业务类型分: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广播电视网 (2)按通信的传输媒介分:载波通信网、光纤通信网、无线电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 (3)按通信传输处理信号方式分:模拟通信网、数字通信网 (4)按通信服务对象分: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 (5)按通信服务的区域划分:本地通信网、长途通信网和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6)按通信的活动方式分: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 9.(7)按网络拓朴分:星型、网状、环型、树型、总线型、复合型基本组网结构: a)网状网: 优点:1各节点之间都有直达线路,可靠性高2各节点间不需要汇接交换功能,交换费用低; 缺点:1各节占间都有线路相连,致使线路多,建设和维护费用大 2通信业务量不大时,线路利用率低。如网中有N个节点,则传输链路数H=N(N-1)/2; b)星形网: 优点:线路少,建设和维护费用低2)线路利用率高; 缺点:1)可靠性低2)中心节点负荷过重,会影响传递速度,如网中有N个节点则传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1)

南京晓庄学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 SQL Server 2005常用服务与实用工具实验 所在院(系):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实验目的 (1)了解Microsoft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 (2)了解SQL Server 2005的主要组件、常用服务和系统配置。 (3)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图形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使用“SQL Server 2005 联机从书”获取帮助信息的方法;了解“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收集整理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和主要功能特性。 (2)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查看和管理SQL Server 2005服务。 (3)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帮助系统获 得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主题/技术文档。 (4)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编辑器”编辑并执行Transact-SQL 查询语句。 (5)查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模板,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6)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1) 简要总结SQL Server系统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与主要功能特性。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 数字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熟悉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的工作原理。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进行下列观察: (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 (2)用开关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仍用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开关K4置于左方AMI 端)波形和HDB3码(开关K4置于右方HDB3端)波形。再将K1、K2、K3置为全0,观察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观察时应注意AMI、HDB3码的码元都是占空比为0.5的双极性归零矩形脉冲。编码输出AMI-HDB3比信源输入NRZ-OUT延迟了4个码元。

计算机通信网复习题.

ARQ 1.在连续ARQ 中,若采用3比特对数据帧进行编号,则发送窗口的尺寸最大为( A A.7 B.8 C.127 D.128 2.数据链路层采用连续ARQ 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5的帧,当计时器超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1、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个数是( C A.2 B.3 C.4 D.5 3.在计算机通信网中,可以解决因数据帧丢失而造成的死锁问题的方法是( C A.设置缓冲区 B.发送端发完一帧后等待确认 C.设置定时器 D.使每个数据帧带上不同的发送序号 4.关于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发送端可以连续地发送多帧 B.通过设置超时定时器解决帧丢失的情况 C.为减小开销,没有对帧进行编号 D.若接收到重复帧,直接丢弃,不做其他处理 1.在连续ARQ 协议中,只有当接收到的数据帧的发送序号落在__接收______窗口内,才允许接受该帧。 2.在停止等待协议中,WT 等于 1 。 一、在使用连续ARQ 协议时,发送窗口W T =5,采用最少比特位进行编号,发送4帧后收到连续2帧的确认,此时发送窗口后沿指向序号1,试计算: (1进行帧编号的比特数? (2发送窗口的初始前、后沿分别是多少? (1因为, 21N T W -≥ 215,3N N -≥≥ 所以N=3 (2根据滑动窗口协议,发送端发送4帧后,发送窗口后沿向前移动4, 所以初始发送窗口后沿为1+8-4=5 所以初始发送窗口前沿为5+5-1=1(mod8 二、在使用连续ARQ 协议时,采用7比特序号编码方式,设初始窗口后沿指向序号32,前沿指16,试问: (1发送窗口多大? (2发送100帧,接收到100帧应答后,发送窗口前后沿各指向什么序号?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数据查询)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三数据查询 班级:××× 姓名:××× 学号:××× 数据查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QL的单表查询操作

2.掌握SQL的连接查询操作 3.掌握SQL的嵌套查询操作 4.掌握SQL的集合查询操作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 1.简单查询操作。包括投影、选择条件表达,数据排序,使用临时表等。 2.连接查询操作。包括等值连接、自然连接、求笛卡儿积、一般连接、外连接、内连接、左连接、右连接和自连接等。 3.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中,使用IN、比较符、ANY或ALL和EXISTS操作符进行嵌套查询操作。 4.组合查询与统计查询。 (1)分组查询实验。该实验包括分组条件表达、选择组条件的表达方法。 (2)使用函数查询的实验。该实验包括统计函数和分组统计函数的使用方法。 (3)组合查询实验。 (4)计算和分组计算查询的实验。 三、[实验方法] 1.将查询需求用Transact-SQL语言表示。 2.在SQL Server查询分析器的输入区中输入Transact-SQL查询语句。 3.设置查询分析器结果区为Standard Execute(标准执行)或Execute to Grid方式。 4.发布执行命令,查看查询结果;如果结果不正确,进行修改,直到正确为止。 5 查询分析器的主要作用是编辑Transact-SQL,将其发送到服务器,并将执行结果及分析显示出来(或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功能主要是通过测试查询成本,判断该查询是否需要增加索引以提高查询速度,并可以实现自动建立索引的功能。 图5- 错误!未定义书签。SQL Server 2000查询分析器 查询分析器的界面如图5- 错误!未定义书签。所示。在查询生成器中的左边窗口是对象浏览器,其中按树结构列出了数据库对象;右上方是SQL代码区域,用于输入SQL的查

通信求职笔试面试前必备材料___通信与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在传统的多载波通信系统中,整个系统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互相分离的子信道(载波)。载波之间有一定的保护间隔,接收端通过滤波器把各个子信道分离之后接收所需信息。这样虽然可以避免不同信道互相干扰,但却以牺牲频率利用率为代价。而且当子信道数量很大的时候,大量分离各子信道信号的滤波器的设置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提出了频带混叠的多载波通信方案,选择相互之间正交的载波频率作子载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OFDM。这种“正交”表示的是载波频率间精确的数学关系。按照这种设想,OFDM既能充分利用信道带宽,也可以避免使用高速均衡和抗突发噪声差错。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通信方案,单个用户的信息流被串/并变换为多个低速率码流,每个码流都用一个子载波发送。OFDM不用带通滤波器来分隔子载波,而是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来选用那些即便混叠也能够保持正交的波形。 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无线信道的频率响应曲线大多是非平坦的,而OFDM技术的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并且各子载波并行传输。这样,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因此就可以大大消除信号波形间的干扰。由于在OFDM系统中各个子信道的载波相互正交,它们的频谱是相互重叠的,这样不但减小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OFDM技术属于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M)技术。有些文献上将OFDM 和MCM混用,实际上不够严密。MCM与OFDM常用于无线信道,它们的区别在于:OFDM 技术特指将信道划分成正交的子信道,频道利用率高;而MCM,可以是更多种信道划分方法。 OFDM技术的推出其实是为了提高载波的频谱利用率,或者是为了改进对多载波的调制,它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使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从而减小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在对每个载波完成调制以后,为了增加数据的吞吐量、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它又采用了一种叫作HomePlug的处理技术,来对所有将要被发送数据信号位的载波进行合并处理,把众多的单个信号合并成一个独立的传输信号进行发送。另外OFDM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利用离散傅立叶反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IDFT/DFT)代替多载波调制和解调。 OFDM增强了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抗窄带干扰的能力。在单载波系统中,单个衰落或者干扰可能导致整个链路不可用,但在多载波的OFDM系统中,只会有一小部分载波受影响。此外,纠错码的使用还可以帮助其恢复一些载波上的信息。通过合理地挑选子载波位置,可以使OFDM的频谱波形保持平坦,同时保证了各载波之间的正交。 OFDM尽管还是一种频分复用(FDM),但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FDM。OFDM的接收机实际上是通过FFT实现的一组解调器。它将不同载波搬移至零频,然后在一个码元周期内积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PCM编译码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加电后,将交换模块中的跳线开关KQ01置于左端PCM编码位置,此时MC145540工作在PCM编码状态。 2. 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 (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输出时钟信号(TP503),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分析和掌握PCM编码抽样时钟信号与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同步沿、脉冲宽度等)。 (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3. PCM编码器 (1)方法一: (A)准备:将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跳线开关K001置于右端选择外部信号,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B)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分析为什么采用一般的示波器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 (2)方法二: (A)准备:将输入信号选择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将交换模块内测试信号选择开关K001设置在内部测试信号(左端)。此时由该模块产生一个1KHz的测试信号,送入PCM编码器。(B)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内部测试信号(TP501)做同步(注意:需三通道观察)。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帧同步时隙信号、发送时钟的对应关系。 4. PCM译码器 (1)准备: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K504设置在正常位置,K001置于右端选择外部信号。此时将PCM输出编码数据直接送入本地译码器,构成自环。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2) 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解码器输出信号端(TP506)和编码器输入信号端口(TP501),观测信号时以TP501做同步。定性的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质量、电平、延时。 5. PCM频率响应测量:将测试信号电平固定在2Vp-p,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观测输出信号信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

通信网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通信网概述 1.根据子网的功能对通信网进行分类: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 2.复用的概念,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的比较及其应用 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条逻辑通信信道,同时传输若干路信号的技术就叫做多路复用技术。 同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分复用帧,占用时长125us,每个帧分为若干个时隙,并按顺序编号,所有帧中编号相同的时隙组成一个子信道,可传递一个话路的信息,这种信道也称位置化信道,缺点:信道独占性,带宽利用率低,PSTN网络使用同步时分复用技术 异步时分复用:将信息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前附加标识码,相同标识码的分组占据的信道为一个子信道,这种信道也称标志化信道,优点:带宽利用率高,按需分配,分组交换网络一般使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 3.协议分层模型中的数据单元:PDU,SDU,及其封装过程 第二章电话网 1.数字中继线接口的作用:码型变换、时钟提取、帧/复帧同步、帧定位、信号提取 2.T接线器基本原理

3.S接线器基本原理 4.硬切换和软切换比较 硬切换:指移动终端被连接到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不同的频率分配或不同的空中接口特性时,必需断掉原来小区的无线信道,才能使用新小区的无线信道进行通信,是“先断后通”模式,用于GSM网络 软切换:指当移动终端的通信被连到另一个小区的业务信道时,不需要中断当前服务小区的业务信道,是“先通后断”模式,用于CDMA网络 5.小区分裂、功率控制的概念及其作用 当蜂窝系统覆盖区内部分地区业务增长时,可将该部分的蜂窝小区分裂成多个较小的区域,称为小区分裂 功率控制:用于解决远近效应问题 6.GSM系统组成结构 第三章广域数据网络 1.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检错纠错技术(冗余校验码)、可靠递交技术(三种ARQ协议:停止等待ARQ、回退N帧重发ARQ、选择性重发ARQ) 2.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技术:滑动窗口概念 发送窗口: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表,当收到确认时,向前滑动 接收窗口: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表,接收到帧时,向前滑动 3.Bellman-Ford算法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 实验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4080522 姓名龚敏 指导教师李爱英

一.概要设计 1.教学数据库各表的关系模式:(加下线的属性为主键) 学生 (学号,姓名,性别, 出生日期,所在系) 英文缩写对照:student(s_no,s_name,s_sex,s_age,s_birthday,s_department) 课程 (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英文缩写对照:course(c_no,c_name,c_score) 教师 (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 英文缩写对照:teacher(t_no,t_name,t_sex,t_duty) 选课 (学号,课程号,成绩) 英文缩写对照:choice(s_no,c_no,score) 讲授 (职工号,课程号) 英文缩写对照:teaching(t_no,c_no) 2.教学数据库E-R 图: 实体:课程,学生,选课 联系:选课(学生同课程之间多对多的联系m:n),讲授(教师同课程之间多对多的联系m:n)。 二.逻辑设计 代码: use master go create database stu go use stu go n m m n 课程 教师 讲授 选课 学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成绩 职工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 学生

create table student (s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s_name char(8) not null , s_sex varchar(8) not null, s_birthday smalldatetime not null, s_department varchar(13) not null) drop table student use stu go create table teacher (t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t_name char(8) not null, t_sex varchar(8) not null, t_duty char(8) not null) create table course (c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c_name char(8) not null, c_score varchar not null) create table choice( s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c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score varchar not null) create table teaching( t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c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insert student values('101','袁敏','女','1982-2-3','机电') insert student values('102','李志强','男','1983-4-5','计算机') insert student values('103','张亮','男','1984-10-9','建筑') insert student values('104','李平','女','1984-5-6','计算机') insert student values('105','王丽','女','1983-2-1','机电') insert student values('106','刘明耀','男','1982-4-16','计算机') select* from student insert course values('1011','C语言','6') insert course values('1012','数据结构','4') insert course values('1013','微机原理','6') insert course values('1014','数字电路','5') insert course values('1015','高等数学','6') select* from course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1','张大维','男','副教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2','林楠','女','讲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3','韩晓颖','女','副教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4','李辉','男','讲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5','孙丽','女','助教') select* from teacher insert choice values('101','1011','82.5') insert choice values('101','1012','79') insert choice values('102','1012','92.5') insert choice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常用信号的表示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MATLAB的信号工具箱来表示常用信号的方法。 【实验环境】 装有MATLAB6.5或以上版本的PC机。 【实验内容】 1. 周期性方波信号square 调用格式:x=square(t,duty) 功能:产生一个周期为2π、幅度为1 ±的周期性方波信号。其中duty表示占空比,即在信号的一个周期中正值所占的百分比。 例1:产生频率为40Hz,占空比分别为25%、50%、75%的周期性方波。如图1-1所示。 clear; % 清空工作空间内的变量 td=1/100000; t=0:td:1; x1=square(2*pi*40*t,25); x2=square(2*pi*40*t,50); x3=square(2*pi*40*t,75); % 信号函数的调用subplot(311); % 设置3行1列的作图区,并在第1区作图plot(t,x1); title('占空比25%'); axis([0 0.2 -1.5 1.5]); % 限定坐标轴的范围 subplot(312); plot(t,x2); title('占空比50%'); axis([0 0.2 -1.5 1.5]); subplot(313); plot(t,x3); title('占空比75%'); axis([0 0.2 -1.5 1.5]);

图1-1 周期性方波 2. 非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rectpuls 调用格式:x=rectpuls(t,width) 功能:产生一个幅度为1、宽度为width、以t=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矩形波信号。该函数横坐标范围同向量t决定,其矩形波形是以t=0为中心向左右各展开width/2的范围。Width 的默认值为1。 例2:生成幅度为2,宽度T=4、中心在t=0的矩形波x(t)以及x(t-T/2)。如图1-2所示。 t=-4:0.0001:4; T=4; % 设置信号宽度 x1=2*rectpuls(t,T); % 信号函数调用 subplot(121); plot(t,x1); title('x(t)'); axis([-4 6 0 2.2]); x2=2*rectpuls(t-T/2,T); % 信号函数调用

现代通信网络复习资料

1-1概述 1.现代通信网的结构 水平视图(根据用户接入网络的实际物理连接来划分) ?用户驻地网、接入网、核心网 垂直视图(根据功能划分) ?应用层、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 ?CPN是用户自有网络,指用户终端至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之间所包含的传输及线路等相关设施。小至电话机,大至局域网。 ?实现用户和业务的集中,信息的变换与适配、复用与交换、寻址与选路等功能。 ?Core Network ?核心网是电信网的骨干,由现有的和未来的宽带、高速骨干传输网和大型中心交换节点构成。 ?发展:统一的IP核心网 ?所有的业务,从传统电话、移动通信漫游、新一代综合业务VoIP,到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服务,乃至交互式电视业务全部都由统一的核心IP网来完成,差别仅 仅在于接入网。 ?统一的IP核心网用统一的设备代替了原来各系统的独立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开发和运营成本。 应用层: ?业务 ?模拟与数字视音频业务:电话/IN/IP Phone etc. ?数据通信业务:电子商务/email ?多媒体通信业务:分配型/交互型 ?终端技术 ?音频通信终端:电话/数字电话/手机 ?图形图像通信终端:传真机 ?视频通信终端:显示器/视频监视器 ?数据通信终端:MODEM/可视电话 业务网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 ?如X.25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数字数据网、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rnet等。 ?智能网技术 ?移动通信网技术 传送网技术: ?传输媒介 ?电缆、微波、通信卫星、光纤 ?传输系统 ?传输设备 ?光端机、微波收发信机、卫星地面站收发信机等 ?传输复用设备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 支撑网技术: ?信令网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分析

2013级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计算机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2015年5月

实验一 SQL Server 2005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了解SQL Server 2005组件; 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组成; 掌握SQL Server 2005界面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开始->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打开后进入到SQL Server 2005主体界面 (2)点击?数据库?前面的?+?,可以展开查看数据库,并且可以继续展开下级目录,查看数据库中的表、视图等。 (3)了解SQL Server 2005菜单栏的一些主要工具的使用。 (4)学生动手操作SQL Server 2005,打开数据库,打开表,打开查询界面;查看数据库的属性、表的属性等。 三、实验总结 进行这次实验有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答:此次实验我们一步一步按照实验内容操作的,基本上没有遇到问题。

实验二数据定义 一、实验目的 掌握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创建; 掌握SQL Server数据定义语言; 掌握SQL Server 2005数据定义的SQL语言定义与管理器定义两种方式。 二、实验内容 (1)创建、修改、删除数据库。 创建要求:数据库Employee中包含一个数据库文件Empdat1.mdf和一个日志文件Emplog.ldf。其中,数据文件大小为10MB,最大为50MB,以5MB速度增长;日志文件大小为5MB,最大为25MB,以5%速度增长。 修改要求:增加第二个数据库文件Empdat2.ndf,其中,数据文件大小为5MB,最 大为25MB,以2MB速度增长。 (2)利用SQL创建人员表person、月薪表salary及部门表dept。 见上页图 要求:按表2-1、表2-2及表2-3中的字段说明创建。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实验一常用信号的表示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MATLAB的信号工具箱来表示常用信号的方法。 【实验环境】 装有或以上版本的PC机。 【实验内容】 1. 周期性方波信号square 调用格式:x=square(t,duty) 功能:产生一个周期为2π、幅度为1±的周期性方波信号。其中duty表示占空比,即在信号的一个周期中正值所占的百分比。 例1:产生频率为40Hz,占空比分别为25%、50%、75%的周期性方波。如图1-1所示。 clear; % 清空工作空间内的变量 td=1/100000; t=0:td:1; x1=square(2*pi*40*t,25); x2=square(2*pi*40*t,50); x3=square(2*pi*40*t,75); % 信号函数的调用 subplot(311); % 设置3行1列的作图区,并在第1区作图 plot(t,x1); title('占空比25%'); axis([0 ]); % 限定坐标轴的范围 subplot(312); plot(t,x2); title('占空比50%'); axis([0 ]); subplot(313); plot(t,x3);

title('占空比75%'); axis([0 ]); 图1-1 周期性方波 2. 非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rectpuls 调用格式:x=rectpuls(t,width) 功能:产生一个幅度为1、宽度为width、以t=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矩形波信号。该函数横坐标范围同向量t决定,其矩形波形是以t=0为中心向左右各展开width/2的范围。Width 的默认值为1。 例2:生成幅度为2,宽度T=4、中心在t=0的矩形波x(t)以及x(t-T/2)。如图1-2所示。 t=-4::4; T=4; % 设置信号宽度x1=2*rectpuls(t,T); % 信号函数调用 subplot(121); plot(t,x1);

南邮通信网复习提纲及答案

第1章 1、传输系统的硬件包括哪些? 线路接口设备、传输媒介、交叉连接设备等。 2、在垂直结构上,可以将通信网分为哪三层? 应用层、业务网和传送网。 3、从水平分层观点来看,网络结构是基于用户接入网络实际的物理连接来划分的,如何划分?可以分为用户驻地网、接入网和核心网,或者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等。 4、利用网络的基本结构形式可以构成任意类型的非基本拓扑结构。实际常用的非基本结构形式有哪些?(1)复合网;(2)格形网;(3)树形网; 1、简述现代通信网的定义、构成要素和每一要素的基本功能。 (1)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 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2)实际的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每一次通信都需要软 硬件设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从硬件构成来看:通信网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 系统构成,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设施则包括信令、 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 通信网的智能化。 2、为什么要在通信网中引入分层结构? (1)可以更清晰地描述现代通信的网络结构; (2)使网络规范与具体实施方法无关,从而简化了网络的规划和设计; (3)使各层的功能相对独立。 3、分别按以下标准对通信网进行分类:(1)通信服务的范围;(2)通信的活动方式。 (1)按通信服务的范围进行分类:本地通信网、长途通信网和国际通信网或局域网(LAN)、 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等。 (2)按通信的活动方式进行分类: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等。 4、通信网组网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四种?假如网络节点数为N ,请写出每种结构的链路数。 (1)全连通网;)(1-2 1N N H = (2)星形网;1-N H = (3)环形网;N H = 5、一般通信网的质量要求可以通过哪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影响接通的任意性和快速性的因素有哪些? (1)对于一般通信网的质量要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信息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 (2)影响接通的任意性和快速性的因素有:通信网的拓扑结构;通信网的网络资源;通信网的可靠性.

现代通信技术复习资料全

现代通信技术》复习资料、写出下列有关通信技术术语英文缩写的中文含义: 1.CAT 有线电视 2.PSTN公用交换网 3.2ASK二进制振幅键控 4.2FS 二进制频移键控 5.2PSK二进制相移键控 6.2DPSK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7.FDM频分复用 & TDM时分复用 9.FDM 频分多址 10.TDMA时分多址 11.SDM 空分多址 12.CDMA码分多址 13.WD——光波分复用 14.DWD—M —密集光波分复用 15.BS基站 16.MS移动台 17.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18.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19.ITU ――国际电信联盟 20.ITU-T ——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 21.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2. 3 第三代移动通信 23.N-IS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24.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25.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26.ATM异步转移模式 27.IP ――网际互联协议 28.AN接入网 29.NG 下一代网络 30.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31.HDSL高速数字用户线 https://www.doczj.com/doc/35910714.html,N——局域网 33.MAN城域网 34.WAN广域网 35.TMN电信管理网 36.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 37.VoIP ――基于IP的语音通信 38.PDH准同步数字系列

39.SDH同步数字系列 40.QoS服务质量 41.DDN数字数据网 42.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43.RSVP----资源预留协议 44.MSTP----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45.VDSL----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 46.WLAN----无线局域网 47.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 二、填空题: 1.电信号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若以频率划分,可分为基带信号和频带信号; 若以信号的状态划分,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对信号的描述可以有两种方法,即时域法和频域法。 3.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它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类,有线信道包括明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4.信息的传输方式按照通过传输线路信息的形式不同,可以将传输方式分为模拟 传输和数字传输;按照传输方法可分为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按照信号的流 向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通信方式。 5.通信系统包括信源、发送设备、信道、噪声源、接收设备和信宿六部分组成。 6.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优劣,最重要 的两个指标是有效性和可靠性。 7.通信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构成三要素是终 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 备,其中交换设备是构成通信网的核心要素。 &若信息源发出是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等数字化处理后以 数字信号形式传送的通信方式叫数字通信。 9.模拟调制有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方式。 10.时分数字传输链路有两种数字传输体系:P DH 和SDH 。 11.卫星通信线路由发端地球站、上行线传播路径、卫星转发器、下行 线路传播路径和收端地球站组成。 12.卫星通信常用的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 时分多址、空分多址和 码分多址。 13.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光发射机、光纤和光接收机三个基本 部分组成; 如果进行远距离通信,则应在线路中间插入光中继器。 14.光波波长围在近红外区,一般采用的三个通信窗口波长分别为:0.85 m> 1.31 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