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别人”话题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5
2019高考语文备考:话题作文“他人与自己”写作指导与范文点评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盲人在夜间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
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走路提灯笼不是多余吗?”盲人正色道:“我提灯笼是为了给别人照路,别人看到路就不会撞到我了。
这样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照亮别人等于照亮自己,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也能惠及自身。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请以“他人与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下你的见闻感受、经历体验、思考认识。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话题。
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深刻认识“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他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世界是一张互相联系的网,自己与他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生活中,服务他人,惠及自身的人和事也很多;但一心只想自己,不关心他人甚至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只要我们联系生活,运用好辨证思维,就一定能写出思想深刻、新颖别致的文章来。
例文:关爱他人善待自己麦坚读过一首很有意味的诗歌:我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一次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时,心里想,别人帮助了自己,自己又成全了别人,这可真的是两全其美。
它让我们看到了他人与自己的双赢的智慧所在,让人为之动容。
看过一那么很有意味的故事:一位很有经验的农夫研究出一种新型高产的稻种。
第一年的种植收获后,他发现结果不近人意。
后来他发现原来是邻田花粉不一样造成了他新稻种试用的失败。
于是他辗琢磨了好几天,才下决心把稻种分给全村的人,让大家一起种植这种优质的水稻,第二年,全村果然大丰收。
这位农夫也得到了很好的收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爱他人的同时也可能惠及了你自己。
一首诗,一个故事,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这世界其实就是一张互相联系的网,自己与他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作文指导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别别人,/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说真的,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能离得开别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请你以“自己与别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对于处在成长期和转型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选择路口的青年具有特殊意义。
话题表现出了对青年的特殊关怀,并将这种关怀转化为青年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
这个话题的写作范围是很广的,体裁的选择也是很多的。
那么可以从哪些方向展开写作呢?其一,从记叙类文体角度构思,可记叙一个曾经怎样对待自己的故事,如对过去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贴他人的反省,可可讲述一个在体贴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故事等。
其二,从议论类问题角度构思,可阐述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
其三,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有很宽泛的范围,可写关爱世情唤真情,可写关爱亲情吐挚情,也可写关爱弱者见人情;还可以诗句中的某句诗为切入点,选取相应的内容,如倾听别人、走近别人、帮助别人等。
总之,在写作时要选择好切入点,要选择有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内容,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把情,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读诗有感614班曾华杰冬天,沉寂封锁着大地。
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独钓寒江雪。
何等地孤傲,何等地豪迈啊!可就是这孤傲使他只能侣重虾而友麋鹿,举鲍樽自属,真是凄惨之至!是啊,人活在这世上若不与此同类交往,便也成了野人。
因为人得穿,就得明白何为衣。
因为人得吃,就得明白何为农。
因为人会得病,就得明白何为医。
……而柔载着这一切的是一大堆的人,你必须学会与他们交往。
题目萨特说:“我们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
”而王鼎钧在《我们的功课是化学》中说: “咱们同年同月同口我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结束千口防贼,百年披挂。
上帝为我们造手的时候说过,你不能永远握紧拳头。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从材料呈现的形式来看,这道作文题给出了两句名家名言,并用一个“而”字连接。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每一句话进行解读和阐释。
其次,要求学生主动发现并明确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诸如对立或者互补等。
命题人用一个“而”字连结前后两句名家之言,从内容来看,我们较易确定两者间为对立、矛盾的关系,即,萨特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冲突是必然会发生的,“冲突”可以理解为观点的对立与矛盾、利益的争夺、族群间的争斗乃至人类的诸多战争等,而王鼎钧包容的态度告诉人们要主动传达善意。
由此,将两句名言提炼成“冲突与和解”“矛盾与宽容”,从而将两概念对立进行写作,表明自己更赞同以博爱之心、宽容之心取得共同发展。
以上是审题的一种方向。
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一问自己:这样处理材料是否将萨特的意思浅显化、片面化了?我们能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处理这两则材料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互相对立、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萨特的名言中“我们与他人关系”“本质”这些字眼值得推敲。
“我们与他人关系”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而“本质”提示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透过诸多日常交流,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性格脾气、爱好和思想的个体,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别人的情绪、思想等影响,或者主动影响别人。
萨特的话使用的词语是“冲突”而非“影响”,这告诉我们,这种“影响”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成熟而言是值得审视的,它揭示的是一个残酷的真相:在身边诸多人的影响之下,我们很难保持原本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无数个“我”会不断地被改变。
而此时,王鼎钧的话语可以视作在认识了上述残酷真相之后,一种充满了人文理想的呼吁,是人面对上述困境所找寻的解决之道,而人的精神之可贵也正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