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共18页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20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及干预策略摘要:自闭症儿童自发现以来,一直引起学者的关注。
文章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典型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找寻其背后的原因,并指出合理的干预方法,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自闭症;问题行为;干预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84-02一、引言自1943年kanner第一次提出“自闭症”以来,自闭症就引起了许多学者专家的重视。
自闭症被定义为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主要以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固执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自闭症在中国的患病人数已经达到60万,增长迅速。
目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在自闭症单一问题行为的研究上,而整体分析自闭症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分析自闭症的问题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对我们治疗自闭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一)刻板行为与侵犯行为。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国内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分为四大类别:一是动作的刻板重复,包括拍手、转圈等;二是发音的刻板重复,如“鹦鹉士”的语言;三是异常的兴趣爱好。
四是固定形式的行为,如固定的路线和步骤。
另外的研究者把刻板行为分成自我刺激性的刻板行为和自份性的刻板行为。
可见刻板行为在自闭症儿童中经常存在,影响着儿童正常行为的发生发展。
自闭症儿童的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言语、动作和暴力行为,有意与无意的攻击,敌对与非敌对攻击等。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临床自闭症儿童的侵犯行为主要是身体层面的攻击,常常表现出的是:推、抓、乱摔东西和咬人等。
这些侵害行为对自闭症儿童本身的发展造成损害,也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侵犯行为一旦发生,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二)自伤行为与自我刺激性行为。
自伤行为在自闭症儿童中经常可见,发生率极高。
国外的学者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打自己发生率高达93%,而咬自己的行为发生率是80%,还有一些自闭症孩子表现出刮、戳身体的某一部位,打人骂人,撕扯他人的衣服等。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自闭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障碍,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幼儿园是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何进行行为矫正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的相关内容。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即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精神病。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2-3岁时,出现社交互动能力缺陷、语言发育滞后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这些特征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困难。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各不相同,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交互动缺陷: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联系,缺乏眼神交流、无法理解他人表情和语言的含义等。
2.语言沟通困难: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滞后,在幼儿园中无法与教师和其他孩子正常交流,表达能力较差。
3.刻板重复行为模式: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重复性的行为模式,比如重复摆弄玩具、执着于某个主题或话题等。
4.注意力不集中: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常常难以持久集中,容易分心或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的重要性幼儿园是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
通过行为矫正,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社交互动能力、促进语言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模式,并提高他们的关注力和集中力。
行为矫正的目标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其他孩子正常互动。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为了有效地矫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幼儿园应该采用综合的干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化教育计划: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
这包括设定清晰的目标,制定具体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2.社交技能训练: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互动缺陷,可以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技巧和策略。
3.语言发展培养:为了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可以采用语言疗法和语音训练等方法。
轻度自闭症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矫正中国今天至少有五十万到一百万左右的自闭系列症患者,其中包括典型意义上或严重的和非典型意义上的或轻度的自闭症患者。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特殊教育的兴起。
有很大一批程度较轻的自闭症儿童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班。
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支,他们在培智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矫正与一般智障儿童有明显地差异,对于特教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一、轻度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自闭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性障碍,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
它表现为社会交往的障碍、语言交往的障碍以及兴趣与行为的异常。
(一)社会交往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1.不能进行课堂的交流与互动自闭症儿童因其缺乏社会兴趣,对人往往不加区别地表现出冷漠。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态度也非常冷淡,甚至是不屑一顾,没有眼光的接触是自闭症儿童的一大特征,他不仅对教师的眼光神态不加注意,对教师的声音也不感兴趣。
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能进行课堂的交流与互动。
2.不能建立学习伙伴关系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很难与其他同学建立学习伙伴的关系,他们很难理解与别人相处时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
因此课堂教学中一些需要同学们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任务,或者是需要两人配合完成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连和别人一起齐声读词语都是很难办到的。
(二)语言交往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1.语言应用能力的障碍语言应用能力不同于语言能力,有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较低,但是他们仍然可用有限的词汇进行有效的交往,如表达自己想要或不要什么东西等等。
与此相反,有的自闭症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其使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却有相当大的缺陷。
究其原因,既是一种语言的障碍,同时又与其认知能力的缺陷有关。
2.语言的重复语言重复,也就是对他人话语的复述现象,也许是自闭症的一个最具特色的病症。
语言的重复又可分为即时语言重复和延迟语言重复两种情况。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增强法: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
奖励;负性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撤销惩罚。
2.惩罚法:是通过呈现不愉快的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比如给予批评、处分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惩罚并不能让儿童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只能让他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
因此,在使用惩罚法时,必须明确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
3.消退法: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使某种行为逐渐消失。
比如,对于儿童的某种不
良行为,家长可以不予理睬,使其自然消退。
4.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通过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
代币可
以是一些小物品或标记,儿童可以通过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代币,然后用代币来兑换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机和兴趣。
以上方法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家长或教育者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矫正儿童行为时,一定要遵循尊重、理解、引导、鼓励的原则,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及其教育措施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摘要: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言语发展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行为刻板异常、感知觉反应异常的行为综合症。
自闭症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障碍以及一些问题行为等。
在实际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应采取一些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的措施,如:克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及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等。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教育措施一、引言:自闭症儿童也称为孤独症儿童,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
它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发病为特征。
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闭症儿童关注越来越多,对自闭症发生的原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矫正与治疗方面。
患自闭症的儿童需要同时发展的能力很多,不同能力之间彼此影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应该是针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根据患病儿童目前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总结了自闭症儿童的一般行为表现并提出了关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应采取的一些教育措施,希望能为家长和教师对此类患儿的干预训练提供一些帮助。
二、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自闭症儿童自从1943年公布世界以来,它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人们也更加关注地去研究它,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发育,不同年龄也有不同表现。
自闭症不同于儿童期精神疾病以及发育障碍。
自闭症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交往障碍自闭症患儿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技巧。
他们不能与他人沟通感情,不能理解及遵从一些社会习俗。
他们多数不愿与别人进行眼神之间的交流,不愿用眼睛与其他人凝视。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Sports Games Intervention
作者: 郭雷祥
作者机构: 皖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139-14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自闭症 问题行为 体育游戏干预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一直是自闭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活动,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章通过对自闲症康复中心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关于自闭症的文献资料,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及体育游戏干预对自闭症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体育游戏干预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的对策及重要性。
自闭症儿童某些行为问题的矫正一、处理尖叫和发脾气问题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或其他遭遇的感受,大人们也往往揣摩不透孩子所有的想法,及时地去满足他们的愿望或需求,去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常出现尖叫和发脾气。
处理办法:对孩子的表现特点,做出正确的猜测,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因为没有语言可用,来达到他想要的东西(1)当孩子为了得到糖果、糕点、冰淇淋或想要(买)感兴趣古怪的东西时,会持续几个小时的尖叫或大声叫喊、跺脚、踢东西、撞头、大发脾气等。
(2)处理的办法——消退法a) 在街上或商店等场所里发生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快地把他从现场拖走(即逃离现场)。
b) 在家里,一旦出现尖叫、发脾气时,只要没有自伤行为,就应当不予理睬,并坚持到他平静为止。
还可以把带到单独的房间(隔离室)内,隔离一段时间,待他停止尖叫、发脾气后,立即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抚或给他表扬和赞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记住,不予理睬的终了不给奖励是无用的。
在不予理睬到他安静时,需要时间才能起作用,“还需要(训练者)钢铁一般的神经,加上聋子一样的耳朵”,才能获成功。
(3)当孩子发生尖叫、发脾气时,千万不要想以某种东西来“安抚”孩子,达到平静。
其结果,反而让孩子“意识到”,想要得到东西,就要用尖叫、大发脾气来达到。
另外,也不要用拍打、吓唬的办法来阻止。
(4)当孩子稍大些时,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和使用词语时,若发脾气,可能用坚定的声音或态度对他做出反应会有效。
即是他可能去听从这些“常规的”控制方法。
二、处理破坏性行为问题由于自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存在着障碍,不会做建设性的游戏,往往想通过考察他们身边一些事物的简单性质来消磨时间,而出现的许多破坏性的行为。
破坏性的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
如为了“探索”周围事物是怎样的,他们可以把书本、窗帘等撕开,用积木去打破电灯,从撕裂声或破碎声中得到令他们满足的刺激。
他们不理解,大物件装到小物件是不行的道理,就把它们统统地破坏掉。
4 方法措施首先,对于东东和阳阳的教育应当采用多感官教育,要用视觉(图像),听觉(音乐),感官觉(物品)等对他们进行耐性的教育,而不是仅仅依靠语言说教。
应当充分考虑患儿的认知水平,自身特点,思维方式和任职特点等,帮助他们应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完整的概念。
其次,在教育自闭症儿童时教师(我)要和他们建立起师生依恋情感。
大家都知道要想自闭症儿童接受你的教学,首先要让他们能接受你、喜欢你,在我们特教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有很多自闭症儿童他们非常胆小,愿意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与任何人交往,喜欢独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动与李睿康和李睿健接近,用肢体语言表达我喜欢他们,使他们打消了对我的戒备,这样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也非常愿意接近我、愿意听我说的话了。
最后,除了尊重他们的特殊性和与他们保持友好健康的关系以外,还需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
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
品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活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
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有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2.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我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东东和阳阳打气。
并在依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每天的时候都针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得他们在幼儿园里能满怀信心。
3.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我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
这样,能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4.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
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
自闭症行为矫正方法一览表一、榜样法1.定义: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思想、态度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这种行为改变技术被称为榜样法。
2.理论基础:榜样法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条件:(1)儿童具备模仿能力(2)榜样为儿童接受(3)及时给予奖励(4)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价值4.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选择好榜样(3)榜样展示良好行为并受到奖励(4)儿童模仿并展现该良好行为,得到奖励5.应用范围:学习良好行为;表现已获得的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多表现良好行为二、塑造法1.定义:塑造法是指系统地、及时地对儿童所表现出的那些接近目标行为的一系列相似行为进行强化,从而使儿童最终建立起目标行为的方法。
2.理论基础:斯金纳训练小白鼠压杠杆试验望着杠杆望着杠杆并鼻子靠近杠杆鼻子靠近杠杆且前肢离开地面前肢离开地面并碰着杠杆抬起前肢且完全压下杠杆3.条件:(1)有效的划分各个中间行为(2)组织好各个中间行为之间的替代4.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2)合理的划分起点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各个中间行为(3)确定行为塑造的方向(4)儿童表现出中间行为后方可获得强化(5)顺序地强化各个中间行为,直至目标行为(或终点行为)的完全建立5.提示与渐隐提示: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如身体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指导等。
渐隐: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减少。
3.应用范围:塑造新行为三、合同法1.定义:教师或家长组织或安排一种情境,让儿童按照成人要求完成任务,之后儿童可以从事自己喜欢且是被成人认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