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4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一、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增长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⑵人口的增长速度: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P66中的图4.5)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②欧洲③北美洲东部人口稀疏区: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3、人口问题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粮食紧缺③住——住房紧张④行——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语言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总结要点图解一、世界人口1.人口增长率: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²)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
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1.三大人种: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四、世界宗教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全部重要知识点选择题1、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拉丁美洲D.大洋洲答案:B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人口自然增加数 (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 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
当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高,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
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故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牢记即可。
2、符合“北半球、发达国家、人口超过1亿”三个条件的一组国家是()A.美国、印度B.澳大利亚、法国C.中国、巴西D.美国、日本答案:D中国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印度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人口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巴西人口过亿,主要位于南半球,属于发展中国家;法国人口未过亿,位于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人口未过亿,位于南半球,属于发达国家,故排除ABC选项,故选D。
3、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答案:D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A正确;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B正确;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C正确;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优于乡村聚落,D错误。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第一节人口和人种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课本P65页活动题2(计算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完成题目)2、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堵塞、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23第2题 ,P24的第4题的②、③ ,P25的①、②第二节语言和宗教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2、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如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地理填充图册P26页第1题、第2题的②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自然资源、土壤、交通、位置人文条件:历史文化、宗教、政策聚落的形成条件了解即可,主要会使用聚落形成条件来进行分析2、读下图,思考下面的问题:(1)、三地为什么能形成聚落?(2)、假设你是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局长,你会选三地中哪个建设城市?并且阐明你的理由?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2)、选2.因为2位于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离1和3都很近,便于人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沟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开阔,发展空间较大。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超全)选择题1、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不属于同类型国家的是()A.印度B.巴西C.中国D.英国答案:D试题分析: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英国是发达国家,巴西、中国、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考点: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使用泛围最广泛的语言分别是()A.英语、法语B.汉语、英语C.阿拉伯语、西班牙语D.俄语、英语答案:B世界上的语言很多,目前正在使用的语言超过两千多种,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超过13亿人使用汉语;使用最广的语言是英语,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英语,故选B。
小提示:3、世界上教徒人数最多的宗教是()A.基督教B.佛教C.印度教D.伊斯兰教答案:A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故选A。
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4、下图所示建筑,属于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答案:B世界上的宗教种类很多,大部分宗教都有本宗教派别的标志性建筑,如图所示的是星月映照的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基督教的标志建筑是教堂,佛教的标志建筑是寺庙或佛塔,道教的标志建筑是道观,故选B。
小提示:5、读“世界人口分布图”,A、B、C、D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中,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是A.A地区B.B地区C.C地区D.D地区答案:C分析:根据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混血人种不属于世界三大人种,进行分析解答。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其中C地区主要是黄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故选C。
小提示:本题考查世界的人种分布。
6、关于世界人种和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B.黑色人种的故乡是南、北美洲C.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D.佛教建筑物为清真寺答案:A本题考查世界人种和宗教的概况。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汇总笔记选择题1、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A.就业困难B.劳动力短缺C.国防兵力不足D.社会养老压力增大答案:A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是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故选A。
2、下图中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B.两地纬度相同,气候类型相同C.两地都以水稻种植业为主D.两地都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区答案:A甲为阿拉伯半岛,乙地为印度北部,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两地纬度相同,但甲为热带沙漠气候,乙为热带季风气候;两地都以小麦种植业为主;甲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区,故选项A 正确。
故选A。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知识。
3、中东地区的大多数民居墙厚、窗小、色浅,这是因为A.受地形影响B.受宗教习惯影响C.抵御冬季的寒冷D.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答案:D西亚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多风沙,墙后窗小可以抵御高温和风沙,色浅是为了反射强烈的太阳光线的照射。
所以选D。
4、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世界三大宗教起源于()A.欧洲B.亚洲C.非洲D.北美洲答案:B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佛教发源于亚洲南部,故选B。
小提示:5、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均匀分布B.分布不均C.集中在几个地区,其他地区没有D.七大洲都有人口分布答案:B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考知识点归纳选择题1、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B.C.D.答案:AA、B、C、D中A是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建造,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住;故答案为A。
2、谷爱凌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接受采访时,她流利的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一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另一种是使用最普遍的,它们分别是()A.汉语、英语B.法语、汉语C.汉语、俄语D.汉语、西班牙语答案:A根据所学可知,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超过13亿人使用。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语言,由于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英语的影响也遍及世界,所以A符合题意。
排除BCD,故选A。
3、下图中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B.两地纬度相同,气候类型相同C.两地都以水稻种植业为主D.两地都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区答案:A甲为阿拉伯半岛,乙地为印度北部,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两地纬度相同,但甲为热带沙漠气候,乙为热带季风气候;两地都以小麦种植业为主;甲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区,故选项A 正确。
故选A。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知识。
4、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B.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C.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答案:B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故选:B。
5、中东地区的大多数民居墙厚、窗小、色浅,这是因为A.受地形影响B.受宗教习惯影响C.抵御冬季的寒冷D.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答案:D西亚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多风沙,墙后窗小可以抵御高温和风沙,色浅是为了反射强烈的太阳光线的照射。
所以选D。
6、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世界三大宗教起源于()A.欧洲B.亚洲C.非洲D.北美洲答案:B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佛教发源于亚洲南部,故选B。
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2.xx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4.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6.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7.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
人口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2.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三.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生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四.不同的人种1.不同人种产生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2.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人种的分布:黑色人种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白种人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黄种人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语言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知识汇总笔记选择题1、如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该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时段是()A.①~②和②~③B.①~②和③~④C.①~②和④~⑤D.②~③和④~⑤2、湖北省的总人口数约6568万人(2010年),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人口密度约为A.36 .5平方千米/人B.365人/平方千米C.0 .0027平方千米/人D.300人/平方千米3、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天取经故事,取回的“真经”属于哪种宗教著作?()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犹太教4、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A.汉语B.英语C.法语D.阿拉伯语6、下列不属于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的是( )A.亚洲东部B.欧洲西部C.非洲北部D.北美洲东部7、佛教主要分布在()A.东亚、东南亚B.欧洲C.西亚、北非D.北非、东非8、读世界人种分布图,选择下列描述正确()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的主要是黑色人种B.西亚、北非分布的主要是白色人种,信基督教C.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主要分布的是白色人种D.亚洲的东部、中部主要分布的是黄色人种填空题9、人口的发展必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
10、世界各洲人口增长:(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增长非常________,1900年的人口总数比1700年的人口总数增加近________倍。
20世纪以。
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三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亚洲和非洲在20世纪以来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大为改善,人口________迅速。
(2)各大洲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很不________。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超全)选择题1、小明和小强对人口增长问题争执不休,小明说:“人口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
”小强说:“人口越少越好,人少不仅住房宽敞,分到的资源也多。
”你认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再快再慢都行B.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C.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因为人多力量大,利于开发资源D.人口增长越慢越好,这样就不会有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答案:B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社会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方面遇到巨大的困难,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财政压力巨大;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A,C、D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故正确的选B。
2、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形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A.防御风沙B.防御台风C.防御风雪D.防御地震答案:C依据题意,喀纳斯地区是多雪地区,人字型屋顶是为了让雪顺势而下,不会压塌房屋,窗户较小是为了防御风雪,防风保温,故本题选C。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3、当你到我国某城市旅游时,应当选择的导游图是()A.中国地图B.该市比例尺较小的地图C.世界地图D.该市比例尺较大的地图答案:D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表示的范围较大,不适合去城市旅游使用,AC错;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所以去城市旅游,适合用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的地图。
故选D。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图的应用。
4、小雪想去美国留学,她首先要过的语言关是A.阿拉伯语B.法语C.英语D.西班牙语答案:C小雪想去美国留学,她首先要过的语言关是英语,因为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人口主要是英国的后裔,在美国是通用英语的,所以要去美国留学,一定要先过英语关,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世界语言的分布.5、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国之间的资源、技术共享,人才和信息的共享,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生产分工十分明显,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6、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B.bC.cD.d答案:D读图可知,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沿河沿岸)等, 规模大、呈团块状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与支流的汇合处或河流的入海口处,地形一般是平原地区,如图中d区域;故答案选D。
初一地理备考重点来啦!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重点考查人口的分布特点和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学习,希望对大家期末备考有帮助!知识点第一节、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数量: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到65亿。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详见教材64页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3.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等于0,表示人口停止增长;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汉语是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共和国、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汉语是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的工作语言之一。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学会了呢?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最后的时间复习备考,预祝大家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必背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1.人口增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这一数据为特定时间点,但展示了人口增长的显著趋势)。
人口的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通常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较高。
2.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面积总数(平方千米)。
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人种与分布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北部。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南亚、北非、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部,以及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二、语言和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三、聚落与民居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聚落是人们居住、生产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聚落的分布与形态聚落多形成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河口和沿海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3.民居特色与差异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河南省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超全)选择题1、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
为了更好地承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市、张家口市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
其主要原因是A.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C.英语是联合国的唯一工作语言D.英语的发源地是美国答案:B由所学知识桥,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AC错误B正确。
英语最初是英国的民族语言,后来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的扩展,英语的使用就越来越广,现在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2、下列各地的区域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组合正确的是()A.俄罗斯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气候湿热的自然条件B.恒河平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C.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多住高脚屋一多地震D.中东地区的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气候严寒答案:B关于以上四个地区区域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组合,俄罗斯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是适应当地气候严寒的自然条件;恒河平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是因为该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多住高脚屋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中东地区的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故选B。
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A.白种人B.黄种人C.黑种人D.混血种人答案:C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黑种人,占90%以上,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
故选C。
4、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B.C.D.答案:AA、B、C、D中A是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建造,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住;故答案为A。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总结要点图解知识清单一、世界人口1.人口增长率: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²)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
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1.三大人种: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语种分布地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英语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班牙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但巴西为葡萄牙语)俄语俄罗斯及其邻近的几个国家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阿拉伯国家”或“阿拉伯世界”)法语法国及其相邻的国家、非洲西部和中部四、世界宗教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节人口与人种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XX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④候适宜⑤通便利⑥水源充足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居民。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列入历史遗产名录中的有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多的大洲:亚洲,非洲,欧洲。
.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少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在大洋中。
南极洲没有国家和地区。
.世界国家面积前六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
.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发达国家共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150多个,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独立成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²)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
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种分布地区
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但巴西为葡萄牙语)
俄语俄罗斯及其邻近的几个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阿拉伯国家”或“阿拉伯世界”)
法语法国及其相邻的国家、非洲西部和中部
四、世界宗教
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五、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
城市和乡村。
聚落规模大小,生产等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西双版纳竹楼—气候湿热,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气候严寒,黄土高原窑洞—降水少、黄土直立性强。
2.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
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考题中出现世界人口分布的问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进行考查。
1.用世界(或区域)人口分布图考查人口密度或人口分布情况。
此类型的考题,如果图中给出图例,应结合图例看某个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如果没有给出图例,应该结合世界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山区、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判断人口密度大小。
2.用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纬度的关系统计图考查人口密度或人口分布情况。
此类型的考题,根据图中所给数据判断人口分布。
读图时,关键要看清图示所表示的内容。
[典例分析]
例1. [•赤峰]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2)A处人口稀疏,原因是。
(3)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半球。
(4)B大洲除了严寒外,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因此该大洲还被称为地球上的“”。
[答案](1)平原;(2)气候过于湿热,是原始的热带雨林;(3)北;(4)白色荒漠;
[解析](1)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的平原地区,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
(2)A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该地区人口稀疏,原因是气候过于湿热,是原始的热带雨林。
(3)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4)B是南极洲,该大洲除了严寒外,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因此该大洲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
故答案为:(1)平原;(2)气候过于湿热,是原始的热带雨林;(3)北;(4)白色荒漠;
二.世界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题一般借助漫画或某个国家的实例考查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方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②资源方面: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等;③社会方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2)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2.解决措施
各国针对本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典例分析]
例3. [•湘西州]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A.就业困难
B.劳动力短缺
C.国防兵力不足
D.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解答]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
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压力增大等。
故选:A。
三. 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考题中一般以景观图出现聚落建筑的形式,考查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民居特点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都决定了民居的构造。
如我国云南在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
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因气温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
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热量,小窗可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典例分析]
例3. [•无锡]五一节期间,5名驴友穿越虎山时遭遇大暴雨,被困在深山中等待救援。
如图为虎山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请你根据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5名驴友被困在山中的溶洞口下坡约200米远的地方,那么5名驴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图中A、B、C、D四地中的地。
(2)图中白水河的两条支流都发源于(地形部位)。
(3)图示区域最高处的海拔在米之间,E处的地形类型。
(4)图中民居点分布特点,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是。
(5)图中上方的山峰位于居民点的方向,若两山峰图上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千米。
如果要在图示区域建一个视野广阔的瞭望台,那么瞭望台应该建在哪座山峰上。
[答案](1)A;(2)山谷;(3)900﹣1000;高原;(4)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5)西北;1;上方山峰。
[解答](1)读图可得,A点位于溶洞口下坡约200米远的地方,则5名驴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图中的A地。
(2)图中白水河的两条支流都发源于山谷,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3)图示区域等高距是100米,最高处的海拔在900﹣1000米之间,E处的地形类型是高原,该地海拔高,地面较平坦。
(4)图中民居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是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
(5)图中上方的山峰位于居民点的西北方向,若两山峰图上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5×200=1000米=1千米。
如果要在图示区域建一个视野广阔的瞭望台,那么瞭望台应该建在上方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