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代词
- 格式:ppt
- 大小:626.50 KB
- 文档页数:1
一年级语文认识简单的代词代词是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它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表达更加简洁。
在语文学习中,一年级的学生需要认识一些简单的代词,以便能够正确地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一年级语文代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词语,用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和与说话人、听话人有关的人或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
1. 我:代替说话人自己。
比如,“我喜欢画画。
”2. 你:代替听话人。
比如,“你好吗?”3. 他/她/它:代替第三人称,分别指男性、女性和无生命的事物。
比如,“他是我的朋友。
”,“她是老师。
”,“它是一只小猫。
”4. 我们:代替说话人和一个或多个人(包括说话人在内)。
比如,“我们一起去公园。
”5. 你们: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听话人(包括听话人在内)。
比如,“你们好好学习。
”6. 他们: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人称(包括第三人称在内)。
比如,“他们在玩游戏。
”这些人称代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简化句子结构,提高表达效果。
二、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人或事物的词语,用来表示离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或者方向。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个、那个、这些、那些。
1. 这/这个/这些:指示离说话人近处的人或物。
比如,“这是我的书。
”,“这个苹果很好吃。
”,“这些花很漂亮。
”2. 那/那个/那些:指示离说话人远处的人或物。
比如,“那是我妈妈。
”,“那个房子很大。
”,“那些糖果很好吃。
”通过使用指示代词,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所指的人或物,减少语言歧义,使交流更加顺畅。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用来提问的词语,用来代替一个不确定的事物或人。
比较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什么、哪个、哪些。
1. 谁:用来询问人。
比如,“谁是你的朋友?”2. 什么:用来询问事物。
比如,“你在读什么书?”3. 哪个/哪些:用来询问特定的人或物。
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12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前6种是实词,后6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实词。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的词。
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四、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现代汉语各类代词汇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他们、她们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怎么样、多少、、、
3、指示代词:这、这里、这样、这么、这些
那、那么、那里、此、如此。
文言文各类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余、予、朕、孤、寡人、仆、妾、愚、臣、自、己、其等;
第二人称: 女(汝)、尔(而)、若、乃、子、君、卿、公、足下等;
第三人称: 之、其、彼、伊、焉等;
复数形式: (人称后加)侪、属、曹、辈、伦等。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斯、是、兹、之、然等;
远指代词: 彼、夫、其等;
无定代词: 虚指(肯定性): 某、或
实指(否定性): 莫、无、靡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等。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现代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刻的:春天、明年、凌晨、星期天、如今、刚刚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往常、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面、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判、宣传、保卫、学习、研究、举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逝: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进展、生长、死亡、泯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计划、喜爱、希翼、害伯、担心、讨厌表示推断:是表示也许意愿必要(助动词):能、可以、会、能够、愿、情愿、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到里面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能够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说——说说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判——批判批判讨论——讨论讨论歇息——歇息歇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讲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啥”或“属于啥”。
例如“鲁迅算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基本上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确信,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能够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知道了”、“他〔是〕勇敢”、“如此做〔是〕好”。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1.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2.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3.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4.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5.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1.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3.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4.表示判断:是5.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6.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现代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如: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表示可能意愿必要: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例如: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李光有在吗?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李老师有教过你吗?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有受伤吗?受伤没有?3.助动词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格式里的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及用法登高编辑一、实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一)、名词:1、表示人或者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河流水果衣服表示抽象事物:教育交通事物战争和平语法科学民主道德表示时间:昨天晚上黎明秋天将来刚才表示处所:郊区附近到处左近表示方位:东西南北中里外上下前头后头东面西方上边下边以前2.语法功能:A.一般名词能与数量短语组合,受数量短语修饰。
B.集体名词、抽象名词受不定量的数量短语修饰。
例如:一片树林一些纸张C.名词不受“不”、“很”修饰。
少数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可以受“不”、“很”修饰。
例如:不道德不礼貌很科学很民主D.表示人的名词后面可以加“们”表示多数。
E.名词一般不重叠,有些能重叠,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
例如:人人年年家家户户世世代代。
对举的方位名词重叠后有“到处”的意思。
例如:前前后后上上下下F.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
名词也可以做谓语。
例如:今天星期日昨天晴天他独身他肺炎。
(只有少数表示日期、节日、气象、疾病等的句子里,不用判断词“是”,名词直接做谓语。
G.名词或名词短语连属成句,在诗词曲里常见。
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H.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主语.定语。
例如:他们下午开会前面、后面都种满了花西边的墙修好了I.名词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可以做状语、补语等。
3.使用名词应注意的问题A. 要正确使用简称。
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可以紧缩为“数理化”,而“人造革”决不能紧缩为“人革”。
B. 使用名词要注意时代性。
例如不要把“环卫工人”说成“清道夫”,把“司机”说成“开车的”。
C. 掌握名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防止误用。
名词和名词组合,即使是并列组合,也受逻辑事理的制约,它反映客观事物在性质、状态、范围、程度、等方面的轻重、主次、强弱、大小的差别,这些情况反映到并列短语中,直接影响着他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语序。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按其性质能够分为12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前6种是实词,后6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办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进展、变化的实词。
1、有的动词表示普通的动作,如:来、去、讲、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恭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如此的动词前面往往能够加上“非常、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可以、情愿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可以、应该、应当、情愿、能够、也许、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普通的动词前面,如“得去、可以做、能够思考、情愿学习、应该讲明、也许进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普通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推断动词。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的词。
如:“多、少、高、肥、死板、奢靡、胆小、丑恶”。
四、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能够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分类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是用来提问某一事物、情况或者特征的代词。
疑问代词在交流中起到引导对话、询问信息的作用。
根据其所指代的内容或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分为人称疑问代词、物主疑问代词、指示疑问代词、数量疑问代词、方式疑问代词和选择疑问代词。
人称疑问代词主要用来询问人物的身份、职务、姓名等信息,常见的有谁、哪位、什么人等。
例如:“你找谁?”、“哪位先生有意见请举手。
”通过使用人称疑问代词可以准确地了解对方是谁,有助于提高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物主疑问代词则用来询问物品的归属、所有权。
常见的有谁的、哪个人的、什么的等。
例如:“这本书是谁的?”、“你们公司用的是哪个品牌的电脑?”物主疑问代词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物品的主人,做出针对性的回答或行动。
指示疑问代词用于询问某个事物的具体位置或情况。
常用的有哪里、什么地方等。
例如:“这里的饭店很好吃吗?”、“你们公司在哪里?”指示疑问代词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具体情况或者位置,方便后续的行动和安排。
数量疑问代词则主要用来询问某件事物的数量。
常见的有多少、几个等。
例如:“你们公司有多少员工?”、“你们家有几口人?”通过数量疑问代词的使用我们可以获得准确的数字信息,有利于了解具体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
方式疑问代词则用于询问某个事物或情况的处理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有怎么、如何等。
例如:“你是怎么学习英语的?”、“请告诉我怎样制作这道菜。
”方式疑问代词的使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具体的处理方式,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实施。
最后是选择疑问代词,常见的有哪个、哪种等。
选择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在若干事物或情况中的选择。
例如:“你想要哪一种颜色的布料?”、“你们更喜欢哪个牌子的手机?”选择疑问代词指导了我们在众多选择中进行决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个人需求和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日常交流中,疑问代词的正确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询问信息,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