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1)--刘中凯
- 格式:pdf
- 大小:213.30 KB
- 文档页数:11
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5)刘中凯2011年于北京《剥开零点能、真空能的画皮》文章的题目有些瘆人。
下面一字不漏,逐段对网上《真空零点能零点能自由能》这篇文章进行剖析,并不是真的要剥谁的皮。
但要永远牢牢记住:科学是真理忠贞不二的奴仆,而不是制造谎言、歪理邪说、迷信和垃圾的工具。
--------------------------------------------------------- 《真空零点能零点能自由能》量子真空零点能现代科学认为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这种过程的动态能量可以作为工业能源、未来星际航行能源以及家庭生活等诸多领域的能源。
量子真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它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点线值上涨落的能量场。
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能量,被称为零点能,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
早在1891年,科学家忒斯拉(Nikola Tesla)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几个世纪之后,也许我们可以从宇宙中的任意一点获取能量来驱动我们的机械。
用今天的科学语言解释,这种能源就是真空零点能,或称空间能、自由能等。
【刘注】不要到处搬祖师爷,而且全是大鼻子蓝眼睛,这样很不好,有损国格,这是从阿Q正传到今天,一些假洋鬼子的共同特征。
我们只知道忒斯拉(Nikola Tesla)是无线远距传输能量的鼻祖,从未听说过他搞过真空能、零点能!他是第一个用无线传输的方法点亮远处电灯的人,这件事人人尽知。
如果能点亮一百米以外的电灯,从理论上讲,就可以点亮宇宙中任意一地点的电灯,因此他说:“几个世纪之后,也许我们可以从宇宙中的任意一点,获取能量来驱动我们的机械”。
从这种角度理解这句话,我看就对了。
海森伯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阐明了量子力学诠释的理论局限性,该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测不准原理的。
反重力结构原理一、引言反重力结构是指可以抵消或减小物体所受重力的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成果。
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反重力结构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反重力结构可以帮助飞行器克服地球引力,实现太空探索;在建筑领域中,反重力结构可以帮助建筑物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等。
二、什么是反重力结构反重力结构是指可以抵消或减小物体所受重力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艺手段,在物体所处环境中产生与地球引力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虚拟”重力场,从而达到减小或抵消物体所受地球引力的目的。
三、反重力原理1. 引力与惯性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表示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合外部作用力,m表示该物体质量,a表示该物体获得加速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基本但至关重要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这个关系也可以被解释为“物体越重,它对外部作用力的反应越强”。
2. 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每一个物体都会受到其他物体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F=G(m1m2/r^2),其中G是一个常数,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3. 反重力原理反重力原理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在物体所处环境中产生与地球引力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虚拟”重力场,从而达到减小或抵消物体所受地球引力的目的。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改变物体所处环境中的电磁场、磁场、压强等因素,使得这些因素产生一个与地球引力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从而抵消或减小地球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四、反重力结构设计1. 电磁作用电磁作用是一种可以产生“虚拟”重力场的手段。
通过在物体周围放置一系列电极,并在这些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就可以在物体周围产生一个电场。
如果这个电场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地球引力的方向相反,那么这个电场就可以抵消或减小地球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2. 磁场作用磁场作用也是一种可以产生“虚拟”重力场的手段。
通过在物体周围放置一系列磁铁,并在这些磁铁之间施加电流,就可以在物体周围产生一个磁场。
这是我整理的网上的关于飞碟工作原理的文章,其实是三篇文章的合集,作者是程翔宇1张燕2(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合肥 230031; 2.安徽水利水电技术学院合肥)个人觉得写的还想挺有道理的样子,很多其他的都不怎么靠谱。
个人觉得英国黑客加里·麦金农比较给力,大家可以查查这位黑客。
没有他就没有透露出来的这些东西。
飞碟工作原理本文从51、52区获得的一些信息以及英黑客加里·麦金农获取的有关美国反重力器的一些资料入手,结合电磁爆发相关原理,分析了美国反重力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成。
这些功能结构与产生电磁爆发现象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由此分析,美国的反重力器的工作过程利用的是电磁爆发原理。
文章的后面部分分析了研制这种反重力器目前所面临的技术瓶颈。
并对将来中国在这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展望。
1.引言从51、52区采集的各种情报资料来看,美国似乎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飞行装置,外形似碟。
美国是否在研制反重力飞碟,一直以来外界都处于猜测状态,而且这种飞行装置的飞行原理是什么,内部构造是怎样的,都一无所知。
直到最近英国黑客加里·麦金农于2001年到2002年间,麦金农入侵了包括美国军方、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内的多个敏感部门的计算机网络。
获得了部分研究资料,美国正在做的研究情况以及美国正在研制的碟形飞行装置的大致结构才稍微被人们所了解。
本文从51、52区获得的一些信息以及英黑客加里•麦金农获取的有关美国反重力器的一些资料入手,结合电磁爆发相关原理,分析了美国反重力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成。
但是,对于加里·麦金农获取的一些资料,只能说是一种情报资料,没有过于清晰的表明美反重力装置的完整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所获取的有关反重力飞行装置的相关技术细节没有完全向社会公开,对于美正在研究的反重力飞行器和技术现状,大家仍然不甚了解。
作为研究电磁爆发现象及飞碟原理多年的笔者,对这些情报资料作出了自己的解析和看法。
10个令⼈惊叹的科学现象:反重⼒的磁铁1.反重⼒的磁铁磁铁在铜管中产⽣感应出电流,产⽣磁场。
该磁场具有与磁体的磁场相反的⽅向,因此磁体被排斥,使磁体缓慢下降。
2.挤⽛膏当碘化钾加⼊到过氧化氢中时会使其分解成氧⽓和⽔。
当两者与肥皂结合时,氧⽓被困在肥皂⽔中形成⽓泡,产⽣⼤量泡沫。
由于这种化学反应放热,所以产⽣的泡沫是热的。
3.消失的勺⼦镓是⼀种在30℃时就会融化的⾦属。
因此,当你⽤镓勺搅拌⼀杯温⽔时,它就会慢慢消失。
4.液氮炸弹将超冷液氮倒⼊饮料瓶中,拧上盖⼦,然后将瓶⼦放⼊装满温⽔的箱⼦中,顶部放置1500个乒乓球。
随着液氮升温,它变成了⽓体,需要更多的空间,瓶⼦发⽣爆裂,使乒乓球飞到各处。
5.复燃的蜡烛点燃蜡烛时,⽕焰会使周围的蜡蒸发,产⽣热和光。
如果你吹灭蜡烛,释放的烟雾中仍然含有⼀些蒸发的蜡,如果你点燃它,它会产⽣⽕焰回到灯芯。
6.重⼒紧⾝正如你看到的,弹簧的底部悬浮在半空中。
这是因为,弹簧下降时,弹簧的底部受到两个作⽤⼒;重⼒将其向下拉,线圈的张⼒将其向上拉。
这个⼒相互抵消,最终导致弹簧底部完全不动。
7.固体?液体?⾮⽜顿流体,就像流沙⼀样,当受到压⼒时,它会变稠甚⾄变成固体。
这是因为它们由⽐常规液体更⼤的分⼦组成,当它们⾮常快速地变形时没有时间移动。
因此,如果您轻轻地将⼿放在液体中时,它将表现为流体,但如果快速击打它,它将变得像固体⼀样。
你可以在家中将⼀些⽟⽶淀粉与⽔混合,制作⾃⼰的⾮⽜顿体。
8.弯曲的⽔流当带负电的物体靠近⽔流时,它会排斥⽔中的⼀些电⼦。
这会使⽔流中产⽣正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它将被吸引到物体⼀侧。
当梳⼦在⽔流附近时,这种电⼦的转移将带正电的⽔拉向梳⼦。
这种将两者吸引在⼀起的⼒称为静电⼒。
9.塌陷的油罐通常,油罐能够保持固有形状是因为其内部的⽓压与周围空⽓的⽓压相平衡。
如果您使⽤真空泵从油轮内部抽出空⽓,周围的空⽓对油罐的压⼒差会变得⾮常⼤,并且能够像捏饮料罐⼀样压扁油罐。
On the Antigravity Technology Principle of UFO——Essential Connection of Unified Field, Inertial
Mass,Vortex Magnetic Field
作者: 丁荣培[1]
作者机构: [1]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5
出版物刊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6-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统一场论;惯性质量;飞碟;反重力
摘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出发,推导出反映惯性质量本质的统一场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
析正、负电子对转化为伽马光子对时惯性质量抵消基本原理,得出惯性质量不等同于能量质量,物体惯性质量即静止质量可以抵消且当惯性质量为零时物体将以光速前进的结论.同时,对飞碟反重力原理及技术实现途径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揭开螺旋状、扇状UFO的神秘面纱摘要:关于螺旋状、扇状UFO的本质问题,根据自己对大量天文奥秘的研究,参考了刘炎、王思潮和张周生三位天文研究员的不同见解,进行了总结性的分析和研究。
并加以去伪存真,提取其精华认为,螺旋状UFO不断由内向外喷发物质,应是负引力物质组成的彗星碎片的杰作。
这是科学上的一个突破性的重大新见解。
关键词:螺旋状、扇状UFO、由内向外喷发物质、负引力物质组成、彗星碎片的杰作引言当年,哥白尼只揭开了一个天文奥秘,仅仅把宇宙的中心由地球转移到太阳上,这么简单的问题,由于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提出的“日心论”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和接受,经过三百多年的辩论和斗争才由假说上升为真理。
今天假如有人把观测到的天文奥秘全部揭开,必然更会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现代人们更是无法理解和接受。
如果全盘托出一定会认为,是疯子的想像,完全是在胡说八道!这就需要寻找一些直接的有关证据一步一步的来证明。
自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论”后,刻普勒从大量零散杂乱无章的天文材料中,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牛顿从树上苹果向下掉受到启发,通过联想行星运动三定律,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从此以后天文学家,根据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基本原理研究天文学,创立了天体演化学理论。
致今也没有人从天文奥秘中独立的发现新的重大物理规律。
随着科学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越来越多的天文奥秘,根据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合理的解释。
由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对立统一的。
那么,如何才能对立统一的揭开大量的天文奥秘呢?因为现代理论物理学家们,目前已经深深的陷入困境不能自拔,旁观者清(只有从物理学上空的“乌云” 或者从艰深的谜题中才能寻找到出路)。
所以这个重担历史的落在现代天文学家的身上。
天文学是否还能一展当年的雄风,从不明飞行物和大量天文奥秘中帅先发现新的重大科学规律呢?揭开螺旋状、扇状UFO的神秘面纱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的天文学家敢为人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国内磁能自由能研究动态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刘中凯2015年1月于北京博客:/u/2940475465国内磁能自由能研究动态磁能讲座(40)《电控磁动发电机实现自运行的几个要点》作者50后灰太狼 1. 驱动电磁铁的铁芯不能用永久磁铁也不要用空芯,只能用纯铁一类的铁芯,断电吸引,通电排斥,转子上的永磁用强磁,越强越好。
2. 转子边缘的永磁要切向摆放,以达到最大受力。
3. 驱动线圈在空间允许、同等功率的前提下,尽量用粗漆包线绕制。
4. 开关管不要用带阻尼二极管的场效应管,因为其中的阻尼二极管限制了反电势的利用,同时场效应管的放大系数不如普通三极管高。
5. 三极管要用达林顿管,这样既可减小静态电流,又能得到大的输出电流,使转子得到强有力的推动,用8050和3DD102C组合成的达林顿管就很好用。
6. 驱动磁铁要用排斥模式不要用吸引模式,因为在电源关断后可利用反电势继续给转子一个排斥力。
7. 机械占空比(转子边缘上的磁铁总宽度与转轮周长的比)不是越小越好,实践中1:3的效果不错。
8. 飞轮的磁重比(飞轮总质量与飞轮上的永久磁铁的总质量的比)接近机械占空比较理想,具体原理不详,简单说就是一百斤的飞轮,磁铁总重要大于33斤。
9. 发电线圈要用铁芯,为平衡铁磁吸力铁芯要做成闭环状,象环牛那样,线圈绕法参照磁悬浮列车的线圈。
10. 发电效率50%只能自维持而无输出;60%可输出10%,70%可输出20%,,,,,以此类推11. 最关键一点,要在我的专利申请受权后公布,呵呵,给大家3个月时间,若大家能猜出这最关键一点是什么,我就放弃专利申请。
顺告:我的电控磁动发电机,目前已能自运行,并有输出,只是体积略大,不便装到电动车上,同时输出还不大,不足200瓦,还不够家用范畴,本人正在不断改进,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制造出实用样机,也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超过我。
说明:最关键一点,是输出增加一倍而输入增加零倍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如同一层窗户纸,所以暂不便公布图片或视频,敬请原谅。
飞碟:一个静态的磁能装置(下)
刘仲凯
【期刊名称】《飞碟探索》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飞碟:一个静态的磁能装置(下)●刘仲凯四、重点验证(主要包括外型,内部结构,壳体厚度,重量,比重等几个方面)1.外形:首先要抽象出飞碟的典型形状。
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主要错误是把碟型飞碟所占比例大大估计过低了(20%~30%),原因是在基本概念上就犯...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刘仲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11-13
【相关文献】
1.三参数电磁能量收集装置机电耦合性能研究 [J], 刘海平;史文华
2.利用配电型超导磁能量存储装置防止电压崩溃 [J], 曾乃鸿
3.磁能存储装置对于负载一频率控制的应用 [J], Baner.,S;刘巍
4.摆动式电磁能量收集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J], 张端;陈挺任;王满州
5.飞碟:一个静态的磁能装置(上) [J], 刘仲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飞碟制造技术之静态磁能发电20101028发布科学家研究,静态磁能发电和反重力技术是飞碟制造技术的两大关键。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两项技术均取得突破。
现在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中之一。
刘忠凯先生论“永动机”飞碟研究既然是一种实证的科学,那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再一次仔细认真地去看看飞碟吧。
你会惊异地发现,静态磁能增值的谜底其实早就清清楚楚地写在飞碟上面了,只不过我们过去一直没看到,没留意到,或者虽然看到了,却没理解,没理会罢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磁能发电装置利用磁的或电磁的特殊转换实现能量增值的一种装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科学家林安东和纽曼等人的研究。
对磁能装置为何会产生增值,目前尚无统一的理论。
本书作者认为,导致这种能量增值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一类特殊的电磁装置中,电动势的平衡遭到了破坏;经典电磁学是建立在电动势平衡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因此无法解释这种反常增值现象。
随着磁能发电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对电磁和其他基本力场的认识会更加深入,今天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
磁能磁场本身具有能量,过去人们所说的“磁能”一般泛指这种能量。
在本书中磁能的概念与众不同,已有了很明确的含义。
在电磁型磁能装置中,磁能指的是在电磁能量转换中,由于电动势的平衡遭到了破坏,使输出输入能量之间的平衡也同步被破坏了,这种破坏很奇特,可以产生正负两种效应,正效应可使装置的输出能量增大,负效应则相反,使装置的输出变小。
静态磁能装置是一种更高级的磁能发电装置,主要特征是抛弃了机械旋转这种落后的形式,用微观的运动代替了宏观的运动。
本书认为飞碟使用的磁能装置就就属于此类。
简单地说,静态磁能装置,就是将磁能原理应用或移植到静态的电磁器件,如变压器,之中的一种磁能装置。
反重力技术反重力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沿革性,在不同的研究者的笔下,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试图切断引力场,或屏蔽引力场,从而摆脱地球的吸引力,使飞行器自由飞翔等设想,都是这种观念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水中飞碟科学小实验原理
水中飞碟科学小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浮力和表面张力的相互作用。
当在水中放入一个飞碟状的物体时,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使得物体部分浮出水面。
此外,水的表面张力也会将物体包裹住,增加物体在水中停留的稳定性。
浮力是指水或其他液体对于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升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会减轻物体的重量,使得物体的净重减小,从而导致物体部分浮出液体表面。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液体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得液体表面呈现紧绷的状态,使得液体表面上的分子抱团紧密。
在液体的表面上,分子的吸引力不平衡,使得液体表面有一种类似薄膜的效果。
当放入一个飞碟状的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和液体的表面张力相互作用,使得飞碟能够在液体表面上停留,而不下沉。
综上所述,水中飞碟科学小实验利用了浮力和表面张力的相互作用,使得飞碟状的物体能够在水中漂浮并保持稳定。
反重⼒讲座·道学篇之⼗四(第三部分)《飞碟、磁能、反重⼒讲座》刘中凯 2011年于北京第⼆部分.反重⼒提纲反重⼒讲座·道学篇之⼗四(第三部分)这句话:“⾮⾃然长⽣之道”,⽹上流⾏的版本⼏全被篡改成:“⾮⾃然⽣长之道。
⼀字之差,要了所有⼈的命!长⽣和⽣长颠倒混乱,以致如此,罪孽!罪孽!《诀法精要》下卷四《古经集录》(⼆)刘中凯集校标注《周易参同契》长⽣阴真⼈注卷上乾坤者,易之门户系辞⽈,乾坤其易之门户邪?乾阳也,坤阴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阴阳者⽓也,刚柔者形也,禀阴阳之⽓,成⾦⽔之形。
易者变易也,象其物宜,⾦象乾以其刚直,⽔象坤以其柔顺。
⾦⽔合体凝⽽正坚,是变易也。
⾦性不败朽是为万物宝,是不易也。
万物变化必由阴阳之中,如⼈出⼊皆从门户也。
众卦之⽗母易⽈,乾,天也,故称其⽗。
坤,地也,故称其母。
震⼀索⽽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索⽽得⼥,故谓之长⼥。
坎再索⽽得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得⼥,故谓之中⼥。
⾉三索⽽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得⼥,故谓之少⼥。
众卦之⽗母,即乾坤之谓也。
坎离匡郭,运毂正轴坎为⽔,离为⽕,⽕性常动,⽔性常静,静以⽐轴,动以⽐毂。
⾔坎离⼆⽓含受匡郭,运转以毂轴。
坎卦彖辞⽈,习坎重嶮也,⽔流⽽不盈盈,刚在中也,即是⽔注器中。
离卦彖辞⽈,离,丽也。
刚化成柔,故亨通丽著也。
重明者阳也,柔者阴也,⽕著器外⽔著器中,⽔⽕⽓交,然后通达其情化成其宝。
坎中盛阳,离中盛阴,亦匡郭之义。
牝牡四卦,为橐为籥,覆冒阴阳牝牡者,雌雄也。
雌雄者,阴阳也。
乾坎⼆卦为阳,坤离⼆卦为阴,橐籥⽔⽕之⽓运于其中。
覆冒,犹包裹也。
⾦为阳,⽔为阴,⼀阴⼀阳,变易之道也。
道犹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处中⽽制外,数在于历纪车中者君也,驾车者马也,马虽⾄顺,⾮⼈君⽆所制之,君虽在车,⾮马不能⾏。
以⾦为君,刚之极也,以⽔为马顺之⾄也,⾦在中⽽时动,⽔居外⽽常转,⽔欲逃逸⾦能制之,故⽈,处中以制外也。
⽉节有五六五六者,三⼗也,为⼀⽉之数,刚柔各半。
UFO飞碟的技术和原理解密飞碟技术是一种阴谋论,大家要熟知,虽然网传很多飞碟技术原理,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制造出飞碟来,就好比理论科学一样,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空气动力学使人类制造出飞机、火箭等飞行器,同时也把人类航天技术的研究带入一个死胡同,致使目前我们还没有造出更快的飞机以及达到光速的宇宙飞船。
要制造出达到光速甚至超光速的飞行器,只能应用另一种更大的力作为动力!什么力?静电力! 当然,如我们能直接俘虏一架巨型UFO的话,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开了。
掌握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的人也许还记得,静电力是万有引力的2.3×1039倍!所以,人类想要轻松地飞离地球,乘着达到光速的飞船翱翔宇宙,就应该使用比引力大2.3×1039倍的静电力去推动飞船,而不是使用弱小的空气动力。
静电力很容易产生,力的大小可由库仑定律的公式求出。
下面我举个用静电力使一个重达10吨的大飞船摆脱地球引力悬浮空中的例子:要使这个飞船摆脱地球引力,就需要一个与引力大小一样、方向相反的静电力,所以这个飞船的外壳一定要带上电荷(Q1),而且在飞船下方距离较近处要有一个由相同电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电场(Q2);假如在飞船下方10厘米处存在一个持续的电场,那么代入库仑定律的公式就可求出Q1和Q2的乘积应达多少,才能有足够大的静电力托起飞船悬浮于空中?答案是Q1×Q1=1.1×10-7c2。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只要飞船带的电荷量乘以其下方10厘米处电场的电荷量等于1.1×10-7c2,飞船就能摆脱地球引力;如果大于1.1×10-7c2,飞船就能升空而起! 用静电力作为动力的飞船能达到多大速度呢?速度的大小取决于作用力的大小,作用力的大小则与Q1和Q2的乘积成正比。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要使这个10吨重的飞船在1分钟内达到光速,理论上Q1和Q2的乘积应为多大。
这里要应用到以下公式:速度计算公式、加速度计算公式及库仑定律的公式,其中v=3×108米/秒、t=60秒、m=104千克、k=9.0×109牛?米2/c2、r=10-1米。
纳粹飞碟原理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曾经涉足飞碟技术的研究,并试图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飞行器,即纳粹飞碟。
虽然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是关于纳粹飞碟的原理和技术仍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纳粹飞碟的原理主要基于反重力技术。
据传言,纳粹科学家奥托·哈恩和维克托·舒伯格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飞碟技术,并声称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可以抵消重力的装置。
这种装置被称为“磁力驱动器”,据说可以通过操纵磁场来产生反重力效应,使飞碟脱离地面并实现飞行。
纳粹飞碟的磁力驱动器原理据说是基于哈恩和舒伯格的“飞碟磁场理论”而设计的。
根据这一理论,通过在飞碟周围产生一个特殊的磁场,可以实现对重力场的控制,从而使飞碟获得反重力效应。
这一理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实际的科学依据和可靠的实验证据,其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纳粹飞碟原理的猜测和假设。
有人认为纳粹飞碟可能利用了一种未知的能源,如零点能或者反物质,来实现对重力的控制。
还有人认为纳粹飞碟可能利用了一种超高速旋转的引擎来产生反重力效应。
然而,这些都只是纯粹的猜测,缺乏实际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关于纳粹飞碟的原理,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可靠的科学理论来支持。
虽然有一些传言和假设,但是它们都缺乏实际的实验验证和科学依据。
因此,纳粹飞碟的原理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来揭开其真相。
在二战结束后,盟军曾经对纳粹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接收和调查,但是并没有发现关于纳粹飞碟的实际技术和原理。
有些人认为纳粹飞碟只是纳粹政权的一项科幻计划,根本没有真正的技术基础。
而另一些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纳粹飞碟的技术可能被秘密转移或者被其他国家所获取。
然而,至今为止,关于纳粹飞碟的真相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总之,纳粹飞碟的原理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来解开其真相。
尽管有一些传言和假设,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其存在。
断裂磁场与地震预报——与《飞碟探索》20年鲜为人知的故
事
厉树忠
【期刊名称】《飞碟探索》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 20年前我在一家工厂的机械性能实验室做钢铁的拉伸实验,屡屡发现被拉断的试棒产生了磁力现象,把两半断口搭在一起时,手感明显相吸,尤以断口缩颈处的磁力最大.如用10毫米直径钢棒拉断的一半断口,能在垂直方向上吸住3.15毫米直径的钢球2年之久;如把两半断口相互靠近在一起,可以吸住6毫米直径的钢球;如把两半断口相互吻合,裂缝处就不再吸引钢球,而另外两头仍旧吸引铁屑.【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厉树忠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购飞碟探索丛书,赠《飞碟探索》杂志欢迎加入“飞碟之友”读书会 [J],
2.鲜水河断裂带近20年磁场变化特征 [J], 李菲菲
3.G20:中国主导全球治理的首轮探索——来自智库层面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思考[J], 王文;
4.首次中国地震预报探索及海原断裂发现60周年 [J], 本刊编辑部;任栋;郭安宁;
5.首次中国地震预报探索及海原断裂发现60周年 [J], 《地震工程学报》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UFO,这样获取动能
鲁虎
【期刊名称】《飞碟探索》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近年来一股UFO热席卷世界各地,各种目击报告、第三类接触报告、实物照片和外星人的遗体等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不知从何日何时起.人们把它与外星文明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外星人的运载工具.一时间世界各国政府到民间纷纷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UFO究党是何所为.千百年来一直困绕着人们的思想,人们的心.它给人类留下了千万个难解之谜,做为一种现象是不可否认的.面对形形色色的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鲁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11
【相关文献】
1.一种用于振动能量获取的接口电路 [J], 王静敏;杨正;杨银堂
2.史大永:从海洋中获取新动能 [J], 唐凤;仇梦斐;王晨
3.移动车辆桥梁系统中的振动能量获取 [J], 朱培;任兴民;秦卫阳;杨永锋;王元生;周志勇
4.获取数据动能戴尔Power家族正当时 [J], 赵志远
5.获取数据动能戴尔Power家族正当时 [J], 赵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刘中凯 2011年3月于北京第二部分.反重力提纲(1)A、什么是反重力技术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附录词语详解反重力技术条目中写道:反重力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沿革性,在不同的研究者的笔下,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试图切断引力场,或屏蔽引力场,从面摆脱地球的吸引力,使飞行器自由飞翔等设想,都是这种观念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这个观念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反重力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展开,日美、前苏联和西欧的一些先进国家,先后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以前苏联科学家A-N.魏尼克的研究,英国发明家基德的研究,法国物理学家利格雷·加斯东的“静能”研究较具特色。
通过对这些装置的分析可以看到,反重力装置同磁能装置一样,也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主要类型,其共同的特征是会使实验受体本身的质量产生变化,这种现象应用经典物理理论同样是解释不清的,这涉及到对物质质量的来源,本质的理解。
这一问题由于涉及相当复杂的研究,作者将另著文加以探讨,本书只将这个研究的部分重要结论加以了透露,这些结论对正确理解飞碟和磁能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这些结论主要包括:l.反重力技术是一种可以自如控制物质质量的技术。
2.反重力场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场,可由多种方法产生,这种场除了可以使物体的质量产生变化外,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奇特的物理效应,例如引起时间、空间的变化,导致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等等。
3.反重力技术同静态磁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即可制造出以超高速飞行的新一代航天装置,本书作者认为这种装置也就是外星人的飞碟。
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第五章飞碟的各种神奇效应及其他中写道:反重力研究涉及了反重力场的多种复杂的效应的问题,从这种研种研究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反重力场既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变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改变物质的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特性等等。
对这些效应的理解,必须在反重力的本质认清之后方能彻底了悟。
这里谈到的现象还仅只触及了这些效应的一个极浅的表层,远没涉及到那些意义深远的,对人类自身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寿命极大延长的问题。
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第六章拥抱未来,世上本没有路中写道: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与当前流行观念完全相反的结论,即外星人同地球上的气功大师所以表现出如此奇特的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外星人是什么天生的奇人,或是靠着苦行僧式的痛苦磨炼,靠着抱一守中,抽铅添汞,阳神冲举,面壁还虚等等练出来的特异功能大师。
外星人所以个个都能表现出气功大师的非凡功能,其根本原因是飞碟技术的影响,是飞碟技术,特别是反重力技术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合情合理的结果。
B、这些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结尾写道:至于孔洞和舷窗中为什么会射出亮光,以及这种静态磁能装置究竟是怎样变成了飞碟,成了宇宙中一种赖以生存,延长寿命,及普遍应用的“三位一体”式的奇特交通工具,我们将在反重力的研究专著中进一步透彻地加以说明。
〖反重力思想、认知的四个来源〗:Ⅰ.现代物理科学实验及西方经典科学理论----Ⅱ.飞碟目击资料----提供了海量的实证,事实和奇特的科学现象。
《飞碟·磁能·永动机》无疑是飞碟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体科学研究,磁能研究,飞碟研究的最重要总结。
Ⅲ.人体科学----有海量的实证,事实和奇特的科学现象。
有近100年的实验,但无理论,无核心突破。
Ⅳ.中国古代道学、丹经(圣经,佛经)----有实践,有理论,有海量的实证,事实和奇特的科学现象。
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人体科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实验。
古代道学、丹经就是古代的人体科学,神仙传就是古代的特异功能人大全。
道学、丹经=圣经=佛经,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真理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多元论是过时反动的哲学认识。
正统科学对人类远古发展史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颠倒的。
道学、丹经(圣经,佛经)的起源是人体自发特异功能,经过古代圣人的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道学和丹经。
《道德经》中的圣人,指古代修炼者。
《阴符经》: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科学——道学,的最高理论总结。
其地位相当《相对论》在正统科学中的地位。
《道德经》是针对圣人——古代科学家和人体科学实验专家,的讲学和最高的理论指导。
重阳祖师《论得道》:夫道者,神异之事。
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其然而然。
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
〖反重力思想、认知来源之一〗Ⅰ.现代物理科学实验及西方经典科学理论㈠现代物理科学实验①与反重力能直接扯上关系的东西不多,主要发现是:1. 一个、两个、乃至三个高速旋转体的重量减轻现象。
国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有多次实验报道,并有重要专利。
【刘注】前苏联科学家A-N·魏尼克的研究,英国发明家基德的研究,法国物理学家利格雷·加斯东的“静能”研究,日本的高速陀螺实验等等。
2. 广为流传的加拿大的哈奇森效应。
见百度哈奇森效应视频:纪录片《发明的故事,哈奇森效应》3. 1987年,中国发明家刘武青,通过实验发现电磁力对重力有影响,同年申请了《建立电磁力减轻物体重量概念的教具》的专利。
【刘注】200?年,中科院范良藻教授在重庆,观看刘武青有关永磁体相吸时,磁体重量增加约千分之二,相斥时减轻约万分之四的实验全过程。
同时还观看了冯劲松用红外测温仪,测量永磁体相吸时的表面温度变化,与样品原有的温度环境对比,样品有一个升温和降温的过程。
在室温是13.6°C时,样品表面温度最高升温有7~8°C之多,随着样品材料的不同,低的也有2~3°C左右。
全过程从升温到降温到复零,再降温,最后再复零,全过程达到二十分钟之多。
经过专家咨询和查新,尚未发现有类似的记载,因此,它有可能是两个崭新的、从未被人发现过的物理现象。
另两个有趣的实验是《被屏蔽的电磁力影响万有引力效应》:当一个物体内部有被屏蔽的电磁力后,外部测量不出有电磁力存在的条件下,此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不能用现有的万有引力公式计算。
说明了两个物体在质量、距离不变的条件下,而且两个物体之间无法测量出有电磁力存在的条件下,当其中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内部的原子、分子、电子的排列发生变化后,此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有改变。
被屏蔽的电磁力强度大小影响万有引力强度大小,证明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绝对化的“任何”二字应删除。
和《光源旋转效应》:同一束光,光源与光电池受光面的距离、入射光单位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入射光源、光源所在物体的运动状态,影响光电池的输出功率。
物体的运动速度愈高,光电池的输出功率愈大,光源、光源所在物体的动量影响光量子的能量。
增加的能量证明了机械能直接转换为光能。
光与物理运动相互作用的量子效应,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的能量公式、光电方程中没有涉及到,由于地球、宇宙中大部份光源、光源所在物体是运动的,因此,爱因斯坦公式、方程不具备普适性,仅在光源、光源所在物体静态时适用。
爱因斯坦公式、方程中的普朗克常数不是普适常数。
4. 美国华裔科学家李宁,1991年曾阐发过在强磁场中旋转的超导体可能会破坏周围地心引力的理论。
【刘注】1996年,该理论据说在芬兰坦佩雷大学所进行的一项例行实验中偶然获得验证,实验显示,所有处在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由于受引力场效应的影响,其重量减轻了百分之二。
该验证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非常搞笑,捡着个芝麻,以为是西瓜,可谓眼瞎耳聋,大惊小怪。
再对比下面两则报道:1992年,芬兰坦佩尔大学的尤金.波德克列诺夫博士发表了他用瓷超导材料做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把用超导材料制成的一只盘磁化后悬置起来,并使它在有外磁场存在的情况下高速旋转,直至每分钟数千转,在实验过程中,波德列诺夫注意到,预先放在转盘上的物体出现了一种变化的、但可测量的失重现象,失重的比例在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二之间。
本报讯在芬兰坦佩雷大学就职的俄国物理学家欧仁.波德克勒特诺夫通过试验发现一种反重力现象。
这一发现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反响,这几周来世界科学界尤其物理学界对此争论激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决定重做这一试验。
波德克勒特诺夫做的这一实验实际并不复杂。
他将一个超导陶瓷盘在摄氏-210的温度下以每分钟5000转的转速旋转。
盘上放着一个物体,物体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木质或塑料的。
旋转的结果发现,物体的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平均减少1%。
根据其材质不同,重量减少辐度在0.5%至2%之间。
芬兰坦佩雷大学所进行的实验详情不得而知。
什么叫“所有处在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是悬在高速旋转超导体之上,还是放在高速旋转超导体之上一起转?近100年来,正统派的东西大部分是这种含糊不清的玩意儿。
如果是放在高速旋转超导体之上一起转,如后两则的报道,那么这种关于高速旋转超导体存在引力场效应的理论,就值得认真检查一下了。
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任何高速旋转的物体的重量都可以减轻,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国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就有多次实验报道,并有极重要的,物体已升空的专利。
最后再对比另一则报道:李宁博士1991年在世界上首先提出自然界存在超导引力场效应的理论。
她认为:超导中的晶格离子在吸收了外界电磁场的能量后,将处于同一个量子态并快速旋转,由此会产生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引力场,若将不受电磁作用的物体置于该引力场,则其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将发生变化,并预言这种超导引力场应完全能够抵消物体的原有重量。
什么叫不受电磁作用的物体?什么叫所有处在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什么叫物体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木质或塑料,这些物体叫什么物体?正所谓学术不明,流祸无极。
另外,这个理论中的晶格离子的快速旋转同高速旋转的超导体有什么关系,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禁让人生疑,这个所谓的理论疑点甚多,暂时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5.最近几乎同时被中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发现的,金属物体加热引起重量减轻的现象。
6.最近报道的,俄罗斯科学家鲁世金和果鼎研发的磁能转换器MEC。
据称,该MEC能够自我维持运行,并且使7公斤的负载减少35%的重量,及其他种种奇异效应。
【刘注】注意,后两条不是上述所说反重力结论的依据,可以看做是对我们就反重力所做预言的小小验证,而惊人的的验证还在后面。
在96年以前还没有人敢公开提反重力。
反重力是超级永动机,比永动机还永动机,在今天,这已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但是在96年,当我在《飞碟——一个静态的磁能装置》中第一次使用“反重力比永动机还永动机”这句话时,结果《飞碟探索》的编辑因为完全不理解,把它给改了,记得好像是改成了“反重力是最大的永动机”,结果意思全变了,变得文理不通了,如果反重力是最大的永动机,那请问,最小的永动机又是什么?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