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成与败摘要电影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而“美国梦”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它渗透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各个角落。
虽然美国电影有着丰富的题材,但是毫无疑问美国梦是一个主要题材。
本文从电影的角度分析美国梦这个核心价值观在影响美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本文会介绍美国梦的含义以及它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沿革,着重介绍美国梦的成功影响和消极影响,从美国电影看电影的价值以及当今国产电影的痛点。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电影种族歧视勤奋拜金主义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美国梦的含义: (3)二.美国梦形成的原因 (3)三.美国梦的历史沿革 (3)四.电影反映的美国梦的成:积极影响 (4)五.电影反映的美国梦的败:消极影响 (5)六.从美国电影看电影的价值和国产电影的痛点 (6)参考文献 (6)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成与败一.美国梦的含义: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
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着特征。
○1二.美国梦形成的原因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奠定了美国法治的基础,勾勒出立法的总体框架,这是美国梦的启蒙。
1776年《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梦的象征。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来到美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等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法治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美国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今“中国梦”、“美国梦”成了文人学者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的做比较、有的做解读。
对于“美国梦”过去中国的舆论是贬多褒少,其实不论是贬还是褒,最键之点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依博主所见,“美国梦”的精髓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公平机会”。
“美国梦”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
“美国梦”首先要打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异、这也包括种族、性别、年龄上的歧视。
老子英雄儿好汉、拼爹的游戏被摒弃,这种梦想召唤的是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地位或仰赖老子、世袭成为富二代。
1931年,亚当斯的巨著《美国史诗》使“美国梦”一词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
这部书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美国梦”倡导的是每一个人能够拥有富足、成功和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而这种梦想象的实现要依赖个人辛勤的工作和努力。
亚当斯在书中写道,在“美国梦”下,每一个人的生活应当变得更好、更富裕和更充实,社会为每一个人提供的机会是依据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社会地位以及出身。
美国的学者认为,“美国梦”的精神来之于美国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中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
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层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
时至今日,众多的美国人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是鼓励社会等级纵向流动的化身与代言人,相信一个人可以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家族关系而取得成功,即使是妇女与黑人也不例外。
“美国梦”的现实含义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如今“美国梦”意味着每一个儿童能幸福地成长和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受到人为的障碍;每一个人对人生都有一种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不是依据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种族和性别而受到限制。
< 论美国梦>“美国梦”从广义上讲,指作为“民主,平等,自由”国家的理念;从狭义上讲,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观念。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韧不拔士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
美国梦本身就是个多元化的概念,就个人而言,它既指物质领域的追求财富,金钱,地位荣誉等,也指精神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完善。
美国梦作为美国特有的精神追求,作为美国人民特殊的精神力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是贯穿美国的重要主题。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了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梅勒解释道,“人人都能成功”,缘于早期美国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
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经济为主,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
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
不过,这般“美梦”的背后,也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欧洲移民的大片土地,是屠杀了数百万印第安人而获得的“无主之地”;高产农田的耕种者,大多是从非洲劫掠来的黑奴;西进掘金的劳力,是血泪交加的华人苦工。
可以说,早期的“美国梦”,更多的是欧洲移民的梦。
梅勒指出,当代的美国历史学界也有不少人在正视和反思这段历史,这都是“美国梦”不义的一面。
经典影视艺术赏析姓名:罗照民学号:201218240419班级:2012级4班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浅析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关于“幸福”和“梦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的和解释,《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取材于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的真实故事,有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的好电影,也有人说这是关于上世纪“美国梦”的表达,我想,经典的意义就是让人们能读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吧。
一、故事结构克里斯·加德纳(威尔·史密斯饰演)是一个聪明的医疗设备推销员,他勤奋努力,可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推销的骨质扫描仪由于价格昂贵,很难推销出去。
而这些扫描仪花费了克里斯的全部积蓄,它们是克里斯夫妇对于幸福的最初期盼,装载着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夫妇俩曾经在这些扫描仪前面合影留念,但事与愿违,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妻子不堪生活的重压离他而去,只留下他和5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夫相依为命。
一次税收,让他彻底破产,银行账户里只剩下2l元钱。
被撵出了公寓,他带着儿子来到地铁站的洗手间里度过了艰难的一夜,次日清晨,儿子睡梦中,门外有人急促敲门要上厕所,为了不打扰儿子的睡眠,他用手捂紧儿子的耳朵,用脚使劲蹬住门,两行热泪顺着他的脸狭流了下来。
他最初的梦想破灭了,无家可归了,妻子也走了。
他开始带着儿子过着流浪的生活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皇天不负苦心人,六个月实习结束,在所有实习生当中,克里斯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正式录取,成为一名真正的证券经纪人。
后来克里斯·加德纳通过继续努力,于1987年成功地创办了GardnerRich投资公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二、画面特点《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拍摄于2005年,2006年年底上映。
“美国梦”起源于18 世纪70 年代,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美国人,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是一味通过勤奋、勇气以及决心去创造繁荣。
两百多年来“美国梦”一直是激励世界各地青年人来此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尽管许多人认为“美国梦”过于重视物质财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但美国人始终坚信获致成功的机会只存在于美国。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公民对于经济拥有绝对的自由,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能力有限,较强的社会流动性使得他们坚信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迈向成功,在这片土地上机会平等人人平等,成功与否就在于你是否具备抓住机会的能力。
“美国梦”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从不寄希望于上帝,只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开拓进取来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对生活他们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个人奋斗是“美国梦”的核心,也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同时也是渴望成功者的必备品质。
“美国梦”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术语,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自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探险殖民,当17 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赋予了一种梦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权利开垦占有,他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难,幸存下来的都是一些异常能干、勇敢、有进取精神的人。
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促成了“美国梦”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美国梦”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来看,“美国梦”是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美国梦”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具体目标———享受高等教育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群可爱的孩子,拥有昂贵的汽车和豪华的住宅,等等。
“美国梦”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
地下的石油又冒出来了。
“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每次都会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
因而,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而《独立宣言》的颁布则更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
(邢艳,2004:49)《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裴孝贤,1985:12)一个繁荣似锦的自由国度自然充满着幻想。
在移民的努力下,美国得以迅速发展,从最初的13个州发展到23个州,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
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这对开发美国西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欧洲旧大陆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灰姑娘”只是童话里的人物,而在美国,白手起家——“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大亨比比皆是。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要能抓住机会,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自然而然梦想就成了一种美国人十分看重的天赋人权。
(史敏,2004 :66)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2.2“美国梦”的定义“‘美国梦’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理想精神之一。
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
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聪明和刻苦,人人都可以成功达到‘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从社会底层到上流阶级’的目标这样一种信条。
”(黄开红,2006 :143)“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条件下(尤其在新大陆‘开拓’时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具有相当普遍吸引力的理想或追求。
”(谢元花,1998:69)“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
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
”(杜菁琳,2005)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人都有实现梦想和成功的可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梦”视角下“乔布斯热”产生的根源探析“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后又演变为一种为众多所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信念,即:美国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国度,只要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无论家世、背景如何,人人都有获取成功、实现自我的机会。
平民乔布斯缔造的“苹果神话”,再次向全世界昭示了“美国梦”的存在。
本文论证“乔布斯热”产生的根源在于其成为“美国梦”的化身。
美国梦乔布斯热机会平等信仰自由拼搏进取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因癌症去世,终年56岁。
随即,这则不幸消息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各大网站追忆乔布斯的报道接踵而至。
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为其祈祷默哀。
乔布斯为何具有如此魅力?有人总结到:“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
”道德,科学,生活,每一个词都掷地有声,单从这句话就可看出乔布斯的影响不容小觑。
乔布斯这个名字,已经幻化成一个精神符号。
他受追捧的根源与美国文化和美国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他所代表的精神符号为何物?使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书写下不朽的诗篇。
一、美国梦的定义和特征“美国梦”曾经风靡一时,它是美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和美国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一直受到美国舆论界的大力宣扬,成为世代普通美国人深信不疑、奋力追求的理想,成为推动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维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精神力量。
演变到21世纪,“美国梦”时刻面临考验。
在这个声称“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里,财富分配极为不公,道德日益沦丧,社会弊病日渐明显,单凭个人努力和勤奋不可能实现“美国梦”。
曾经,它的确是一种能催人奋进的理想,但随着历史发展,美国社会源自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解决的弊端,即少数人发财正是在千百万人的破产和贫困基础之上实现,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美国梦”由原来崇高的境界逐渐向世俗化转变,演变成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梦想。
一谢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的小说语言平实,擅长描述日常生活,主人公就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人,通过对人物感情的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是美国首位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在小说中来诠释书中人物的动机和挫败感的作家。
安德森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影响并栽培了不少有名的作家,其中最有名得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福克纳称安德森为他们这代美国作家之父,他将美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转变,其行文风格影响了一代人。
《鸡蛋的胜利》是他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该年度美国著名《Dial》杂志颁发的最佳优秀短篇小说奖,“使得安德森获得国际声望”。
《鸡蛋》就是出自此小说集,该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在开篇就告诉读者“父亲本性快乐、和蔼”,他原本是个安分守己的农场工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三十五岁那年,结婚娶了一个女教师,第二年就有了“我”。
然后,“这两人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
他们变得野心勃勃起来”,父亲先后两次想通过从事跟鸡蛋有关的事业来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但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在整个追求的过程中,他变成了“畸人”。
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原型的原意是最初的形式,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而神话就是“某种类型的故事,讲述主角是神或比人类力量更为强大的存在物的故事”。
《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
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
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
03 Equality and greatness 平等与伟大Between persons of equal income there is no social distinction except the distinction of merit. Money is nothing: character, conduct, and capacity are everything. Instead of all the workers being leveled down to low wage standards and all the rich leveled up to fashionable income standards, everybody under a system of equal incomes would find her or his own natural level. There would be great people and ordinary people and little people, but the great would always be those who had done great things, and never the idiot whose mothers had spoiled them and whose fathers had left a hundred thousand a year; and the little would be persons of small minds and mean characters, and not poor persons who had never had a chance. That is why idiots are always in favour of inequality of income (their only chance of eminence), and the really great in favour of equality.By George Bernard Shaw注释distinction[dis´tiŋkʃən]: the condition or fact of being dissimilar or distinct;difference 区别,差别merit[´merit]: 功绩,荣誉,价值eminence[´eminəns]: a position of great distinction or superiority卓越作者简介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was an Irish-born playwright, pamphleteer and music and theater critic. Shaw was a ruthless social critic and irreverent toward institutions. By forging a drama that combined moral passion and intellectual conflict and experimenting with symbolic farce, Shaw helped to reshape the stage of his time and to mold the thought of his own and later generations. His play The Devil’s Disciple became a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haw’s next work, Man and Superman (1903) helped establish Shaw’s reputation in London.Among the plays that followed was Saint Joan (1923), for which Shaw received the 1925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萧伯纳,英国戏剧家,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
英语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观赏析电影能够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同时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制约。
经典的英语电影向观众传递出了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宗教价值观和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对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赏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当今世界的一切艺术形式中,电影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摄影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综合地反映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等丰富的内容,包罗人间万象,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语言和视觉符号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职业的界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许多人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一词常常被人使用,但人们并不清楚它所指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抽象概念有多种含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定义。
但总的来说,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解可表示如下: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其精神和物质产品中的构想、信念、观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价值观构成了深层的隐性文化,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一、经典英语电影展现出的文化价值观电影并不是由“与价值观无关”的审美规范和形式原则构成的,它也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体现出了特定的文化。
社会与文化影响并制约着电影,他们永远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电影又充当了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它兼容着其他艺术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弹性,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变迁,人类思维方式的延展变化,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佳媒介。
经典的英语电影向我们传递出了英语国家的价值体系、人际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一系列核心的深层隐性文化价值观,本文重点从宗教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精神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浓厚的宗教价值观美国现代派文学大师艾略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马林洛夫斯基也说过:“凡有文化必有宗教。
”尽管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埃德华·阿尔比戏剧《美国梦》的主题分析作者:赵靓靓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0期摘要:埃德华·阿尔比是20世纪荒诞派的杰出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情节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
阿尔比借鉴荒诞派的表现手法,揭示了美国现实主义戏剧永不枯竭的主题。
本文以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美国梦》为文本分析对象,对美国梦的产生、幻灭过程进行分析,探索梦想破灭背后的深层因素: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中人们信仰的迷失。
关键词:埃德华·阿尔比;美国梦;荒诞派;破灭中图分类号:I7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78-03埃德华·阿尔比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活跃在美国戏剧舞台上的一位艺术家,他属于荒诞派戏剧作家,他的作品影响力巨大且深远,通过荒诞不经的艺术手法,来描述和解构社会,直击社会问题的深处。
他在当时的美国的戏剧界属于冉冉升起的新星,可以说是除了阿瑟·密勒和田納西·威廉斯之外最有影响力的荒诞派戏剧作家。
总的来说荒诞派作品特点就是作品内容奇怪、荒诞、虚幻,通过极其夸张和不可思议的艺术艺术表现方法,探究和表达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冲突与矛盾是人类社会中贯穿始终、不可回避的主线,在这个大背景下,人类的存在和挣扎显得毫无意义和无力,给人类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阿尔比的戏剧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就在于他能够将作品和现实紧密结合,内容荒诞但是作品精神严肃、深邃,表现手法夸张但反应的问题却真实而深刻,看似脱离了美国的社会现实而仔细琢磨却又会发现作品深深扎根于美国的现实社会,可以说这也是他和同时代其他荒诞派作家的最大的区别。
他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比如《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美国梦》、《动物园的故事》,在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共鸣,这几部作品俨然成了美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戏剧的发展,成为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摘要]《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以追求梦想为主题的励志电影,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克里斯奔跑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美国梦”的内涵,结合影片中奔跑的深刻寓意,剖析克里斯在一次次的奔跑中,在一次次的与时间、与金钱赛跑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美国梦”的历程。
[关键词]“美国梦”; 奔跑; 追求幸福“美国梦”是一个被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一直是美国文化研究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传统的“美国梦”激励着不计其数的普通美国人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走向事业的成功,也吸引世界各国的移民憧憬着“美国梦”的理想涌向美国,成为这个世界文化大熔炉的一分子。
尽管它的内涵随历史不断演变,但获取财富、实现人生财富自由、追求幸福似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而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依靠个人奋斗、个人的聪明才智也成为实现美国梦的最主要的途径。
这是个人实现“美国梦”的不二法则,也是好莱坞励志电影创作的主线。
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态影像艺术,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较多的直观感受,更能唤起观众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是语言文化与生活的一扇窗口。
通过一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国家和民族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感受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广泛。
很多人对美国的认识都是从观看美国大片开始的。
凭借其独特的美国文化元素、普泛性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好莱坞电影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和票房,强力渲染了一种所谓的“美国梦”文化,加速和深化了人们对“美国梦”的理解。
小小的银幕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依靠聪明、勤奋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种种困难而实现事业成功的“美国梦”典型。
《当幸福来敲门》就是展现这种现代“美国梦”的代表影片,奔跑中的克里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断鼓励着在成功之路上深受打击的人们去努力奋斗,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
一、“美国梦”的内涵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美国梦”的内涵理解不一,尽管说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其共同点。
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梦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美国人尊崇的信条,它强调依靠个人奋斗而非社会背景而取得成功。
“美国梦”是许多美国电影的主题,这些经久不衰的影片鼓励人们艰苦奋斗,不懈追求,催人向上、发人深省。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梦;个人奋斗“美国梦”是指只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他们强调个人奋斗,推崇自我缔造者(self-made person)。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
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1]两百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成功人士的摇篮。
“美国梦”有许多杰出代表,比如早先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银行家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从赤贫到巨富(from rags to riches),成为传奇人物。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
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尤其是美国现任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当选更为古老的“美国梦”平添一份新意。
许多美国电影选择“美国梦”为主题,它们通过展示美国普通人依靠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事例来反应“美国梦”的文化内涵,本文选择三部经典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追求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和《站在教室前》(Front of the Class)来加以分析,深层次探讨“美国梦”的含义。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
1931年5月,正当经济大萧条时期,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的史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美国梦。
亚当斯写道,他书中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从此,美国梦流行开来,成为美国人的共同信念。
美国梦意味着什么?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在美国,人们相信,只要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个人便能获得更好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或他人的援助,这就是美国梦。
简单地讲,只要你努力工作,就可以成就一切。
只要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从广义来理解,美国梦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国生活,代表的是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多的物质财富和最平等的成功机会,主要体现为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
从比较形象的角度来理解,“美国梦”是这样的一幅图景——宽敞静谧的洋房别墅里,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庭,靠着天赋能力和个人奋斗,享受着自由市场所提供的实现自我的机会。
美国梦的核心是美国人信奉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民主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梦是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被誉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代表的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这句话从18世纪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美国人的重要信条,成为“美国梦”的重要价值支撑。
1989年,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在就职演说中对自由价值观的颂扬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正是经过这个自由的通道走向民主;全世界人民也正经过这个繁荣之道走向自由市场;全世界人民为了自由的表达和自由的思想而进行着疾呼。
他们通过这条路达到思想和道德上的满足,也只有自由方可以做到这一点!”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对民主价值观进行了大力颂扬,1993年在第一次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民主制度不仅应该是世界的典范,而且还应该是我们自我振兴的动力。
”自由、民主价值观成为支配美国人生活的基本信条,反映到思想层面,主要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这些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
美国梦是激励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
在美国,个人成功是美国梦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亿万富翁等拥有财富者是美国人崇拜的偶像。
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银行家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
特、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等,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财富,服务大众生活,这些人都是“美国梦”的象征和美国人的偶像。
西奥多?罗斯福、约翰?肯尼迪、巴拉克?奥巴马、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金达尔、布什政府的劳工部长赵小兰、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长朱棣文、驻华大使骆家辉、奥巴马政府内阁秘书卢沛宁等,都是人们特别是华裔族群崇拜的偶像。
2006年奥巴马出版《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2012年9月,其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表演说称赞丈夫实现了“美国梦”,并将帮助其他人实现梦想。
美国梦启迪人们: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多么卑微,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这种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纵向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美国梦是美国的价值旗帜。
美国当政者极力在世界范围内宣扬自己的美国梦,目的是通过美国梦向世界推行美国的价值观。
基辛格说:“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
”“美国自建国以来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理想。
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
”“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世性”。
美国政治家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对自由、民主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
2009年11月奥巴马就任总统后首次访华,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着力宣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他说:“美国的文化是由指导我们民主制度的那些建国文献所决定的,这些文献描绘了人类的朴素愿望和核心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基本权利,政府应当反映人民意志,尊重人民的意愿,开放贸易,信息获取自由,通过法治而非人治实现社会公正……我们不寻求把任何政治体制强加给别国,但也不认为我们所支持的这些原则是我们所独有的。
我们认为,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信息获取自由、政治参与自由,是普世的权利。
”美国梦是美国宣称的普世价值观的化身。
美国梦把美国历史上的不光彩和社会发展中的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掩盖起来。
第一,贫富差距悬殊,“占领华尔街”
运动中的“占领者”,即99%的穷人,与1%的富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加深。
第二,种族歧视严重,美国梦最初是实现白种人价值的梦想,土著印第安人、被作为奴隶的黑人、华裔等都没有实现梦想的权利,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才对历史上派兵支持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二战”时期把日裔美国人关进集中营、奴隶制度、对印第安人的不公平待遇、排华法案等作出道歉。
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其自传中表达了对美国民主、人权的愤怒。
鲍威尔的父
母来自牙买加,他本人被看作是实践“美国梦”的典型人物。
在1999年出版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中表达了对黑人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看法。
作为一名美国军官,他不能与白人在同一饭店吃饭,不能用同一厕所,甚至走在大街上连看一眼白人妇女也犯法。
他在自传中写道:“多少年多少代,我们为这个国家而战,早在17世纪,黑人自由人和黑奴就应征当民兵。
美国革命时期曾有数千名黑人在华盛顿麾下为这个国家争取独立而战,可是胜利后他们自己却未享受到独立。
内战时期,有几十万黑人在联邦军中英勇战斗,近4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黑人曾帮助白人获得土地并保卫土地,但他们自己却无立锥之地。
这个国家拒绝给予我们基本权利,还怎能叫我们为它服务呢?我们又干吗为它而战?”科林?鲍威尔著,王振西主译:《我的美国之路》,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
从中我们似乎可以听得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林肯纪念馆前发表的打动人心的演说:100年前,林肯在这里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
然而,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
100年后,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
100年后,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质繁荣瀚海的贫困孤岛上。
100年后,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间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
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把这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第三,文明冲突加剧,西方发达国家自称为是“文明世界”,以文明的名义、通过战争的手段把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特别是近年来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都是在美国梦耀眼光环下被侵略的国家。
美国梦境下的世界,是一些弱小国家的主权肆意受到践踏、社会长期动荡、人民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世界。
美国代表的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仅得不到缓解,而且进一步加剧。
事实证明,美国主张的是在“文明的冲突”中重建世界。
第四,资本主义模式受到质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呈衰退迹象,特别是2008年美国引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金融动荡,至今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的财务状况陷入重重困境。
在美国梦的笼罩下,美国人极力追求自主,过度消费,纵容种种欲望,浪费地球的丰饶,如今,美国人消费了多达1/3的世界能源,以及份额惊人的其他地球资源,尽管他们的人数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不足5%,国际金融危机加上不加节制的消费,美国梦再也难以使世界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美国梦作为人类福音的象征意义正在失去吸引力。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
“恰恰是对财富的过度追逐,使…美国梦‟也在变味,逐步丧失了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力。
”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迅速和平崛起的中国,希望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得到启示和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