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案例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102.02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龙门石窟的神话故事一、龙门石窟的丰饶之地在中国的河南省,有着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这座庞大而庄严的石窟群被誉为北方的石雕世界奇观,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龙门石窟内有数以千计的佛像、浮雕和壁画,它们揭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丽与神秘。
据传,龙门石窟是由一位富商所建。
这位商人名叫顾云,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富有的一位人物。
顾云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和对佛教的信仰,决定用巨额财富来修建一个供奉佛祖的宫殿。
他耗资巨大,动员了大批匠人,历时数十年才完成了这座宛如巨龙盘踞的石窟。
二、佛祖的指点与龙门的威力相传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顾云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僧侣。
这位僧人身穿金衣,头戴金冠,手持一把金色的杖,宛如来自天界的神明。
这位神秘僧人表示,他是佛祖的使者,特意来到龙门石窟修建的现场,为了指点顾云如何完成这座石窟。
佛祖的使者告诉顾云,龙门石窟将拥有非凡的力量。
这座石窟将成为信仰佛祖和平的象征,所有虔诚的人只要走过这座门洞,就能得到佛祖的庇佑。
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则会因为触犯了神圣之地,而受到毒龙的惩罚。
顾云听完佛祖使者的话后,感到无比震撼,并立刻按照佛祖使者所指示的方法进行修建工作。
整个建造过程异常顺利,就连那些最难以处理的石块也能迅速切割成需要的形状。
三、来自远古世界的龙神当龙门石窟落成之时,一个隐含于传说中的意外事件也悄然发生。
根据当地的传统故事,当顾云从石窟中出来,准备进行奠基时,一条巨大的龙从天而降,降落在石窟前的池塘中。
这条龙据说来自远古世界,它在自己遗留下来的传说中具有维护正义、护佑人类的使命。
这位龙神一直观察着龙门石窟的建造过程,他为顾云的坚定信仰,为整个石窟代表的荣耀感到赞叹。
于是,他决定留在龙门石窟附近,守护这个神圣之地。
龙神的到来给龙门石窟的神话色彩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石窟前沉思,畅想着庙宇修建的历史与庄严,他们也会感受到那略带沧桑感的龙神眷顾。
2018年第11期*●王利荣/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471000)摘要:文章以“龙门石窟地质地貌”研学为例,对近距离区域如何开展研学实践,在活动过程中对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为以后开展远距离研学旅行积累经验,以达到深度研学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研学学案;研学实践;生成问题;深度研学2018年2月12日,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地理社团和洛阳七彩眼河洛研学坊一起策划了龙门石窟地质地貌的研学实践活动,想通过研学实践这一新兴形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感受、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使学校课程与研学实践紧密融合。
一、教师踩点,确定主题(图1)图1 师生踩点图片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伊河两岸,有典型的地质地貌、河流、旅游、历史等研学资源,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研学主题。
经过七彩眼河洛研学坊招募的各科教师们两次踩点后,针对高一学生制订了此次地质地貌研学主题,同时确定了研学地点和研学路线。
二、精心筹备,制订学案研学旅行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预习案是架起实地研学和学生传统教学的桥梁,为实地研学提供知识支撑,是实地研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地理社团的师生根据高一所学内容整合课本知识内容制订了预习案,因为研学实践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没有经验可循,再通过教师的提前踩点后,由教师主导在禹王泉、潜溪寺、摩崖三佛龛等五个地点为学生预设研学活动问题,教师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写出了详细的教学设计。
为让实地研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提前开研学筹备会,强调研学中的安全措施,让学生学会风速仪、地质锤、罗盘仪、指南针、pH 试纸的使用方法。
使研学实践达到了“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图2 学生为实地研学前做准备1.龙门石窟地质图(图3,出自中国地质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建锋,洛阳龙门石窟地温场研究,中国岩溶,1995年04期)。
图3 龙门石窟地质图2.洛阳卫星图(图4)。
洛阳龙门石窟历史艺术与旅游融合的成功案例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3公里处的龙门山中。
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数百年,形成了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凭借着卓越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龙门石窟成功地将历史与艺术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本文将探讨洛阳龙门石窟历史艺术与旅游融合的成功案例,并讨论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龙门石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93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石窟中共有234个洞窟,保存着数以千计的佛像、佛龛和浮雕,展现了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独特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征,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存。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价值1. 历史意义: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对于佛教信仰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石窟,了解我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艺术欣赏:龙门石窟的石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
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石刻风格,领略到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
3. 学术研究:龙门石窟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研究。
石窟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旅游体验:游客可以在参观石窟的同时,感受到神圣和宁静的氛围,并且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魅力。
同时,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也是一个优美的自然风景区,提供了更多的旅游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
三、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与旅游融合1. 保护与修复: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珍品需要得到保护和修复,以保证其长期保存和展示。
相关部门对石窟进行了维修和修复工作,保持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艺术特点。
2. 开发与宣传:为了将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相关部门开展了宣传活动,包括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
历史遗址改造经典案例——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约13公里处,是中国古
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在
近年来的修缮中,洛阳龙门石窟以独有的方式紧密结合文物修复和
文化旅游。
这一经典案例不仅保护了历史遗址,也不失现代气息,
探索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结合。
洛阳龙门石窟步行区和电动游览车的设置,满足人们不同的出
行需求,打造了一个分居配套、功能完备、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体系。
此外,洛阳龙门石窟还对旅游设施进行着重改造,完美融合了新建
设备和旧设施,给游客们带来了极佳的旅游体验。
对于文物保护方面,洛阳龙门石窟采用微创技术解决了文物保
护领域难题,将拆卸的文物雕塑进行分块拆解,清洗、除锈、修补、改进等状况。
而在整个文物修缮工程中,洛阳龙门石窟始终以严谨
的科学态度和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对工程进行有序、细致、持续跟
踪监测,确保了修复工作的高质量和值得信赖的科学性。
此次洛阳龙门石窟的改造成功地守护了文化遗产、提升了旅游质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历史遗址改造的一个典范案例。
总之,洛阳龙门石窟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文化遗产的修缮,更是一次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的有机融合,值得全国范围内的同行和其他旅游景点的深入借鉴与参考。
龙门石窟中的佛传故事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
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美丽刚劲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
“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
”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
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
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
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
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
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
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2、武皇出巡据史料记载,后周女皇武则天崇佛,生前曾多次带领文武百官到龙门礼佛。
相传她曾捐出自己的20万贯脂粉钱,用其中的10万贯镌刻了闻名中外的卢舍那大佛;用另外10万贯组建了一个名师云集的宫廷乐舞团,专门在重大庆典活动中演出,后人称之为“十万宫廷乐舞”。
武皇礼佛,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宫廷乐舞团每次要演奏《颂升平》等曲子,表演舞蹈。
3、白象投胎有一天晚上,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正在帐中熟睡,梦见有一菩萨骑白象凌空飞来,直投怀中,醒后即觉有娠。
4、游园摩耶夫人怀孕后,一直在宫中深居简出。
CITY GEOGRAPHY 城市地理/082-083/Longmen Grottoes洛阳•龙门石窟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Luoyang文+易安图+庄琮葵渝帆来洛阳,必到龙门石窟。
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造像、最 丰富的石刻艺术,也是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横向看,它具备世界视野,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能在 这里找到;纵向看,它一千多年的开凿历史,生动地反 映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龙门石窟石刻数置 繁多,造型多样〇 上图为龙门石窟的 全景及内景。
地标河南洛阳,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此 建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城市。
北宋司马光曾写下 诗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 阳城。
”拥有数千年建城历史和万年人 类史的洛阳,人文底蕴之深广,令人 赞叹。
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找出代表诸 多朝代的遗迹和景观。
其中,龙门石 窟无疑名声盛广,它的开凿历史自北 魏起,清雜,营造时长1400雜。
其中北魏、盛唐两个时期是龙门石窟 的主要建造年代,它既肇始于我国文 艺发展的巅峰时期,便演绎了我国石 窟建造艺术最为繁盛的一幕。
始凿于北魏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龙门山和香山上,山水相依的峭壁之间南北蔓延一公里壮阔的佛迹在此沉睡,它正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门石窟现保存有窟龛2345个,佛像10万余座,其中最大的一座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碑刻题记2800余品。
虽沉寂千年,“魏骨唐风"丝毫不减。
如此庞大的规模,可以想见龙门石窟的开凿工作绝非十年、几十年之功。
在《魏书■任城王》中记载了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为讨伐南朝,亲率大军出发,行至洛阳,适逢秋雨连绵,无法征战,就在洛阳驻扎下来。
孝文帝驻扎洛阳期间,察看了东汉、曹魏和西晋的洛阳都城遗址,意识到要想统一中国,就必须掌握中原。
于是,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带领皇室群臣,浩浩荡荡迁都洛阳。
据后世分析,龙门石窟的第一次开凿巅峰是在公元493年至528年间,正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当政时期。
2020年2月下半月刊121洛阳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管理——以龙门石窟景区为例杨依琳在提倡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战略性经济产业飞速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成为研究的热点,洛阳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数量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为例,从龙门石窟景区开发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龙门石窟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龙门石窟景区开发管理提出对策,期望对洛阳市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有所帮助。
引言洛阳市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古都之一,道家、儒家、佛教、理学均由洛阳产生或传出,作为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古都和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历史给洛阳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自然风光秀美的洛阳,拥有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白云山、龙峪湾以及伏牛山滑雪场等风景区,同时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洛阳还有白马寺、关林等历史文化色彩浓重的人文景区,开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具有天然优势。
一、龙门石窟景区开发优势与管理现状(一)龙门石窟景区开发优势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 级风景区,闻名中外,近年来,河南省在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一直将龙门石窟和少林寺作为重点景区宣传和培育。
龙门石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河南省旅游的品牌景区,可以被称为河南省的旅游名片,是前往河南省旅游的客人的必到之处。
在提倡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龙门石窟景区由于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了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以文化为主脉,以旅游为载体,真正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让人们在游览参观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气息。
另外,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龙门石窟景区同样敢于创新,积极实践,2015年开始与腾讯合作打造全国首家智慧景区,截至2018年已初具规模,游客可以依靠手机完成在线预定门票、电子导游讲解、园区信息实时推送等,让游客可以在游览中体验智慧旅游、智慧景区,通过互联网技术感受传统文化,加强游客与景区的互动,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加游客满意度。
龙门石窟景点简介: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龙门石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龙门石窟故事传说一:龙门开不开洛阳南边,有两座峻峭的山峰,夹着玉带似的伊河。
这个山口就是著名的游览地龙门。
传说很早以前,这两座山峰是连在一起的没有龙门,他没有伊河,只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石头山,山上树少草多,山南是一望远际的湖泊。
在龙门山的北边,住着一个大财主,外号叫笑面虎。
笑面虎胖得成了皮球,平时上山看自己的田地时总要让两个家丁搀扶着。
不然,他一抬脚,准会失去平衡,骨骨碌碌一下滚到山底。
笑面虎的脸上整天挂着笑容,可肚里整天在捣鼓着坏主意,因此他家的财富越聚越多。
笑面虎家有个放羊娃,穷人家孩子没正名,生在山边,就叫山娃。
山娃天天赶着羊群上石头山上放牧。
一天,羊儿散开吃草去了,山娃就躺在山顶上休息。
他隐隐感到身下的山肚子里有隆隆的震动声,就侧转身,耳朵贴近石头细听听。
山肚子里似乎有人在问:龙门开不开龙门开不开山娃好惊奇,回家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乡亲们。
一位白胡子爷爷说:你可不敢乱接腔呀!听老人们说,谁要答一声开!大山就会裂开,山那边的洪水就会冲过来了! 山娃赶着羊回到笑面虎家,笑面虎嘿嘿一声奸笑,说山娃回来得晚了,早开过饭没饭吃了。
山娃生气地回长工房躺下,心想,总有一天,我要叫这大山裂开,叫那洪水淹死你这狠心贼!他慢慢睡着了。
忽然,有人轻轻在叫山娃。
山娃睁眼一看,是丫头水秀偷偷给他送来了一块窝窝。
山娃和水秀互相体贴,天长日久,俩苦命的孩子有了感情。
笑面虎看出来了,嘿嘿一笑,对山娃说:你给我好好放羊,啥时候把羊放得满山坡了,我就把水秀嫁给你山娃盼望着能和水秀结婚过上好日子,从此起早摸黑地为笑面虎放羊。
冬去春来,草青草黄,终于,满山坡都成了老财家的羊时,山娃向笑面虎提出要与丫头水秀成亲。
笑面虎嘿嘿一笑:好吧!三天后让你们成亲。
山娃把这喜讯告诉水秀,两人高兴得跳了起来。
第二天,山娃照样赶着羊群上山。
谁料,笑面虎竟把水秀卖到了洛阳城里!其他长工跑上山把消息告诉山娃,山娃气得立即下山去找笑面虎论理。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篇(1):游河南龙门石窟我的家乡在洛阳,洛阳是九朝古都,它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龙门石窟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洛阳八大景之首的“龙门石窟”游览。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南十公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它全长大约有一公里。
走进龙门石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龙门”二字。
前方不远处有一眼清澈的泉水从山上淙淙地流下来。
我们边走边看,最小的石佛只有两厘米大小,雕刻得非常精致,叫人惊叹。
随后,我们来到了龙门最大的石窟——奉先寺。
我们先看到的是卢舍那大佛,她大约有十七米高,头有四米高,耳朵有两米长。
从正面看卢舍那大佛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地俯视着我们,从下面仰望,她威严地盘坐在莲花座台上,她的手一只在上,手心朝下,另一只手在下,手心朝上,据说:因为它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她的这个动作表示“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
导游说:奉先寺完工于武则天统治的唐朝鼎盛唐时期,所以她的面容与武则天有些相似。
在她的身旁还雕刻有七尊佛像,两尊是她的弟子,五尊是天王,这七尊佛像神形兼备,巧夺天工。
游览了龙门石窟,我心中不由得赞叹:龙门石窟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宝库啊!我是个洛阳人,我为洛阳而骄傲!河南龙门石窟篇(2):游河南龙门石窟作文第一篇:游河南龙门石窟星期天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爸爸说要带我去洛阳的龙门石窟游玩,我高兴极了,一下子就从床上蹦下来。
天气格外清朗,爸爸驾着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我们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达了洛阳的著名景点龙门石窟。
一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群结队的游客,随后我们找了一名导游,我们一边观赏,一边听导游解说龙门石窟的来历: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的伊河两岸,从北魏至北宋400余年开凿有2100多个窟龛,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更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书法碑刻艺术。
一路上几乎所有的石壁上都凿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有的躺着、有的立着、有的在微笑、有的在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