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4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科导学案(1)课题: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主备:审核:初三备课组班级姓名学号家长签名学习目标:熟记菱形的定义,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一、知识回顾(课堂完成,小测)1.ABCD中,若∠A=48,BC=3cm,那么∠B=_____,∠C=_______,A D=________.2.如图,□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OA=3,BD=8,则AC= ,OB=3.已知:如图,在□ABCD中,E,F分别为AD和CB的中点,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二.预习交流(课前完成)阅读第2—4页,回答:1. 定义:有一组邻边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数学语言表示:∵在□ABCD中,AB=______∴□ABCD是菱形2.从以下几方面探究菱形的性质:(1)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称性:是___对称图形,它有___条对称轴;又是___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小结:定理(1):菱形的四边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 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较于点O.求证:(1)AB=BC=CD=AD;(2)AC⊥BD 证明:CFB三.互助探究(先各自独立完成,再师友互助)例1 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较于点O ,∠BAD=60°,BD=6,求菱形的边长AB 和对角线AC 的长.四.分层提高基础题: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24cm ,那么菱形的边长是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8cm 和10cm ,则边长是3、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已知AB=5cm , AO=4cm ,则AC= ,AD= ,OB= ,BD=4、已知菱形边长为4cm ,一个内角为60,那么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提高题:5.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求证:AC 平分∠BAD 和∠BCD ,BD 平分∠ABC 和∠ADC.6、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一、温故互查:(二人小组互述)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哪些?二、设问导读:阅读教材P 2-4完成下列问题: 1.从“菱形的定义”中可知,菱形是特殊的_________四边形。
2.菱形具有某些特殊性质。
例如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3.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思考,从而可获得哪些结论?4.在菱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哪些过程用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证明是通过等腰三角形的什么性质得到结论的?6.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哪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自学检测:1.在菱形ABCD 中,∠ABC=60°,AC=6,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______.2. 在菱形ABCD 中,AC=6cm,BD=8cm,则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四、巩固训练:1. 如图,P为菱形ABCD的对角线上一点,PE⊥AB于点E,PF⊥AD于点F,PF=3cm,则P点到AB的距离是 _________ cm.2.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是2cm,E是AB的中点,且DE丄AB,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cm2.3.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MNPO的顶点P的坐标是(3,4),则顶点M、N的坐标分别是()A.M(5,0),N(8,4)B.M(4,0),N(8,4)C.M(5,0),N(7,4)D.M(4,0),N(7,4)4.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之比为3:4,则菱形的面积为 _____ cm2五、拓展探究:1.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BE⊥AD、BF⊥C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BE=BF;(2)当菱形ABCD的对角线AC=8,BD=6时,求BE的长.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110°,E,F分别是边AB和BC的中点,EP⊥CD于点P,求∠FPC的度数.。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课标要求】理解特殊菱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以及它的判定定理;【教材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其次,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
再次,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情感与态度: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以及证明【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以及证明【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2-3内容,并完成下列题目1、理解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试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3、看会例1,并完成课后随堂练习二、课内检测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已知菱形ABCD中,AE⊥BC于E,若S菱形ABCD=24,且AE=6,则菱形的边长为()A.12 B.8 C.4 D.23.菱形ABCD中,如图5,∠BAD=120°,AB=10cm,则AC=________cm,BD=________ cm.三、合作探究探究一:设置情境,提出课题1、观察衣服、衣帽架和窗户等实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