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最新初三物理教学案(30)总复习热现象知识点四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9.52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热现象教育科学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考复习:热现象二、重、难点1、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的判断2、晶体的熔化和凝固3、质量的概念及测量4、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5、天平的使用方法6、什么是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7、比热容的概念及相关计算8、热机的工作过程及热机的效率三、具体内容:(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规定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把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单位用符号℃表示。
2、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使得被测温度在温度计的测量X围之内,否则温度计会被损坏。
因此第一步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然后根据被测物体的温度确定所选温度计的量程,使用前,首先看清温度计的测量X围和分度值。
(2)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液体中,放在被测液体中部,不能与容器底和壁接触。
(3)要等温度计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读数时要保证玻璃泡不脱离被测物体,且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
也不能把温度计从测量对象中拿出来读数。
(二)物态变化1、物体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由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过程如图2、晶体与非晶体、熔点与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如,海波、冰。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如,松香,蜂蜡。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对于同一晶体,熔点与凝固点数值相同。
3、沸点、蒸发与沸腾4、物态变化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不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的条件:温度降到凝固点且不断向外界放热。
气体液化的条件: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体积压缩到足够小时都可以液化。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知识点物理热现象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现象。
初中物理课程中涉及的热现象主要包括热传递、热膨胀、凝固和融化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热现象的知识点。
一、热传递: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热通过物体内部的传递,对流是指物体内部的热周转运动,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波的传递。
2.热传导的条件:热传导需要有温度差才能进行,温度差越大热传导的速度越快。
3.热传导的影响因素:物体的热导率、物体的厚度和物体的面积是影响传导热的重要因素。
4.传热方程:根据传热的原理,可以得到物体的传热方程。
常见的传热方程有傅立叶传热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
二、热膨胀:1.热膨胀的概念: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称为热膨胀。
热膨胀包括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
2.线膨胀的计算方法:线膨胀系数是描述物体线膨胀程度的物理量,可以根据线膨胀公式计算出物体的膨胀量。
3.不同物质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物质的线膨胀系数不同,一般来说,固体的膨胀系数比液体小,液体的膨胀系数比气体小。
4.热膨胀的应用:热膨胀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温度计、电气元件的接触问题等。
三、凝固和融化:1.凝固和融化的概念: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凝固和融化的熔点:每种物质都有特定的凝固点和熔点,熔点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温度,凝固点是物质由液态到固态的温度。
3.凝固和融化的过程:在凝固的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会放出结晶潜热;在融化的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融化时会吸收熔化潜热。
4.凝固和融化的应用:凝固和融化在生活和工业上有很多应用,如冰块制作、合金的制备等。
通过学习和了解以上的热现象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九年级中考物理总复习4《热学》(word版可编辑修改) 九年级中考物理总复习4《热学》(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中考物理总复习4《热学》(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中考物理总复习4《热学》(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09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四《热学》【考点聚焦】1.了解摄氏温度及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会判断六种物态变化;3.认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4.体验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 5.知道什么是比热容,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6.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实例认识能量是可以转化和转移的;7.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考查的热点: 知道温度及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判断物态变化;会探究物质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热学计算及和电学结合的计算。
★考查的题型:除作图外,其他考试题型都会出现. 【考点链接】1.温度的国际单位是 ,摄氏温度的规定 。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温度前应观察它的和 。
正确使用时应注意:①测液体温度时,应使且不得 ,②待温度计 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应 。
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 。
3.讨论课本P71”想想议议”,问题1的答案是 ;问题2的答案是 . 4. 叫熔化, 叫凝固, 熔化要______热,凝固要_______热。
观察P77图4。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知识点热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指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过程。
热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了解热现象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初中物理中与热现象相关的几个基本知识点。
一、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是指物体之间热能的传递过程。
热能可以通过传导、传热和辐射这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1. 传导:传导是指热能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之间的碰撞传递。
传导是固体导热的主要方式。
热传导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导热性能好的物体传热快,反之则传热慢。
2. 对流:对流是指热能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
流体的传热是指流体内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
对流是气体和液体传热的主要方式。
3. 辐射:辐射是指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辐射是一种无需介质传导的热传递方式,即使在真空中也能传热。
太阳辐射热能到达地球的过程就是辐射传热的例子。
二、热与温度的关系热和温度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热是指物体内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是一种能量的形式,具有传递性。
温度是反映物体热状态的物理量。
热现象的大小一般通过温度来表示。
温度高低决定了物体所具有的热能多少,温度的测量单位是摄氏度(℃)。
三、热膨胀热膨胀是指物体在受热时,由于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加剧,导致物体的体积、长度或面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热膨胀是热现象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热膨胀分为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三种形式。
线膨胀是指物体在受热时只发生线性长度的变化;面膨胀是指物体在受热时只发生表面积的变化;体膨胀是指物体在受热时发生体积的变化。
由于不同物质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在工程设计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考虑热膨胀对物体带来的影响。
四、热与热量热量是物体间传递的热能,是热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在实际应用中,还会用到卡路里(cal)和大卡(kcal)来表示热量的大小。
热量的传递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的传递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
九年级物理热知识点热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涉及到能量转换和传递。
在九年级物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热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热的传递方式、温度与热量、热膨胀、热导和热辐射。
一、热的传递方式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在物质中通过分子间碰撞传递热能的过程。
对流是指物质在热差驱动下形成的循环流动,随之带走或带来热能。
辐射是指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不需要媒质。
二、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的平均热动能的量度,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度等单位表示。
热量是指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的增加等于吸收的热量减去做功的热量。
三、热膨胀物体受热后,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热膨胀现象。
热膨胀可以分为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三种形式。
线膨胀指的是物体的长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面膨胀指的是物体的面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体膨胀指的是物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四、热导热导是指物质中热量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过程。
不同物质的热导率不同,金属类物质的热导率较高,是热导材料的重要属性之一。
热导的方式可以是传导、对流或辐射,具体取决于物体的性质和周围环境。
五、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因温度不同而发出的热电磁波的现象。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的辐射功率与其表面积和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黑体辐射是指能够完全吸收并辐射出所有入射辐射的物体,它对热辐射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九年级物理的热知识点包括热的传递方式、温度与热量、热膨胀、热导和热辐射。
熟悉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热的特性及其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九年级热现象的知识点物理九年级热现象是热力学的一部分,涉及到能量传递、温度、热量等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热传导、热辐射和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
根据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可以分为导热好的导体和导热差的绝缘体。
导热好的材料如金属,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而绝缘体如木材、橡胶等导热性差,不易传热。
导热的速度还与物体的面积、温度差和物体的厚度有关。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所有物体都会辐射热能,但辐射的强弱受到物体表面的特性和温度的影响。
根据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辐射功率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这意味着温度升高,辐射功率呈指数增长。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热传递方式有三种: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的对流传递,如水的沸腾和暖气散发的热量。
热传递的速率与温度差、传热介质的性质和几何形状有关。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热力学定律。
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三条:1.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2. 第二定律:热力学箭头定律,自发过程中,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3. 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定理,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任何物体都无法达到绝对零度。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的度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或开尔文(K)。
热量是物体内部的热能,热量和温度无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物体的热容量、质量和温度差。
热传导的应用热传导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热工和工程领域。
通过热传导,我们可以利用导热好的材料制造散热器散去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在建筑领域,合理利用导热差的绝缘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热辐射的应用热辐射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电炉利用热辐射加热物体;太阳能热能利用的核心就是通过太阳辐射将光能转化为热能;红外线设备利用材料的热辐射特性进行远距离测温及成像等。
物理九年级热知识点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能量传递方式,了解热的性质和热传递的方式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理九年级课程中,有几个热知识点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本文将从热的性质、热传导、热辐射和热膨胀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热的性质热是物体内部平均动能的表现形式,也是物质微观粒子之间相对运动的表现。
热的传递可以引起物体的温度变化,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热的性质主要包括热容、比热容和热与机械能的转换等。
1. 热容:热容是物体单位温度变化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它的计算公式为Q = mcΔθ,其中Q表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θ表示温度变化。
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
2. 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的热容。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它反映了物质对热的敏感程度。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
3. 热与机械能的转换: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热可以通过热机、热泵和热管等转换为机械能,或者通过电热效应将机械能转换为热。
二、热传导热传导是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可分为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1. 导热:导热是指热通过物质的传递方式。
在物体中,热量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直到两者温度达到平衡。
导热的速率与物质的导热系数、面积和温度差有关。
2. 对流:对流是指伴随着物质的流动而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比如空气受热升温,密度变小,会上升,形成对流气流。
3. 辐射: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热辐射可以穿过真空,并且不受介质的影响。
辐射的速率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黑体是理想的辐射体,它能够将所有的吸收能量都以热辐射的形式重新辐射出来。
三、热辐射热辐射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它是由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引起的,可以穿过空气、真空和介质等。
热学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0C、沸水的温度为1000C在00C -1000C 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0C体温计:量程350C ——420C 分度值0.10C。
玻璃泡与玻璃管间有一根细管。
用法特点:用前甩一甩。
使水银由于惯性回到玻璃泡。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实验用温度计:量程-200C ——1100C 分度值10C(1)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读数时不可离开被测液体寒暑表:量程-300C ——500C 分度值10C2物态变化2.1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热)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奈(蜡)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结论: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AB 段是熔化过程OA:固态,温度升高A 点:固态AO B C T/0Ct/minAB: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B点:液态BC:液态,温度升高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可能状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结论: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蜡、玻璃、沥青。
实验注意事项:1为缩短试验时间采取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杯盖;2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3用水加热试管的目的:试管均匀受热。
4搅拌器作用:使被探究物体均匀受热。
5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图示时刻试管中的冰会熔化吗?2.2凝固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如水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如蜡水等。
晶体凝固特点:放热但温度不变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2.3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 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沸腾:在一定温度下/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 剧烈的/汽化现象探究液体沸腾特点的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搅拌器等实验结论: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有确定的温度为﹋℃实验注意事项1缩短试验时间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加盖;2如何验证沸腾必须吸热(沸腾时将热源移走,沸腾停止。
九年级物理热学复习知识点一、导言物理热学是研究热量的传递、转化和量度的科学,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回顾九年级物理热学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大家复习和加深理解。
二、热量的传递方式1. 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方式。
导热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系数、长度和温度差有关。
2. 热辐射: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一种方式。
辐射的强弱与物体的温度和表面特性有关。
3.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通过流体的运动,将热量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方式。
对流传热受到流体性质、速度和温度差的影响。
三、热力学基本概念1. 热量:热量是指能够传递热量的物体之间因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
2. 定义: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
3. 内能: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变化等于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对外做功之和。
四、比热容1. 比热容定义:物质的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单位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2. 比热容计算: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Q = mc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c为物质的比热容,ΔT 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实验测定:可以通过加热实验或混合实验来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五、相变1. 相变定义:相变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物态转变到另一种物态的现象。
2. 相变过程:常见的相变有凝固、熔化、升华和凝聚等过程,它们伴随着特定的温度和热量的变化。
3. 相变潜热:相变潜热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固定质量的物质的相变潜热与物质的种类相关。
六、温度计1. 温度计原理: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 水银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利用水银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温度,通过读取水银柱上的标度来确定温度值。
3. 电子温度计:电子温度计利用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电阻变化来测量温度,通过测量电阻值来确定温度值。
初中物理热现象知识点总结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热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热现象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热传导、热扩散、热辐射以及热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存在热传导的现象。
热传导的特点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热量到温度较低的物体。
热传导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性以及温度梯度有关。
在导热性方面,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导热性能。
金属类物质的导热性能较高,而空气等绝缘体的导热性能较差。
热传导的速度也与温度梯度有关,即温度变化的快慢。
温度梯度越大,热量传递越快。
二、热扩散热扩散是指物体内部温度的均匀分布。
当物体的一部分受热后,热量会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给周围的物质,使其温度也逐渐升高。
这种现象就是热扩散。
在热扩散过程中,热量会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
而若想减慢热扩散的速度,可以通过增加隔热层或者降低温度梯度来实现。
三、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受热后发出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
它是在真空中也能传递热能的唯一方式。
热辐射的特点是无需介质传递热量,速度与光速相同。
热辐射中,发射热辐射的物体叫做热辐射体,而吸收热辐射的物体叫做热辐射体。
物体的热辐射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发射的热辐射越多。
四、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与能量转化关系的一个学科。
它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叫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转化成不同的形式。
在物体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热量和功是两种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从特定热现象出发,描述了自然界中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例如,热量自然地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而不会反向传递。
这也是冷热水混合自动均匀的原因。
总结初中物理的热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热传导、热扩散、热辐射以及热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热传导与物体的导热性和温度梯度有关,热扩散使物体内部热量均匀分布,热辐射是物体发出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而热力学则研究热现象与能量转化关系。
初三物理热现象一. 本周教学内容:热现象 (一)知识梳理 1. 热学物理量2. 物态变化(1)固态(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吸放()()Q Q −→−−−←−−−−液态 (2)液态汽化蒸发和沸腾液化两种方法吸放()()()()Q Q −→−−−−−−←−−−−−−−气态 (3)固态升华凝华吸放()()Q Q −→−−−←−−−−气态 3. 分子动理论及扩散现象(二)重点基本技能及要求1. 温度计、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2. 会查熔点表、沸点表、热值表、比热容表。
3. 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2)图像法;(3)通过宏观物理现象研究微观物理问题的方法。
4. 热量计算【典型例题】例1. 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方法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
为了使含水的糖汁在沸腾时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沸腾的温度要低于100℃。
为此,下列可行的做法是()A. 将糖汁盛在密闭的高压容器内加热B. 将糖汁盛在具有减压装置的容器内,加热时使得容器内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C. 缩短加热的时间D. 降低加热炉火的温度分析与解答:为了达到尽快除去水分,同时又使糖汁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需使糖汁在低于100℃的情况下沸腾。
由于液体的沸点跟液体表面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C和D中的方法,水就可能达不到100℃,虽然糖不会变质,却不能达到“较快除去水分”的目的。
如果用高压容器加热,水只能在100℃以上才会沸腾,糖的变质就会更严重。
因此题中A、C、D不可行。
只有减小糖汁表面上的气压才能降低含水糖汁的沸点,糖汁在低于100℃的情况下沸腾,使得糖汁中的水迅速汽化,而糖不变质。
本题正确答案选B。
例2. 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如果蹲下身子抱成团又会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 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岸上的气温比水温低B. 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离水近一些有利于从水中吸取热量C. 上岸后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D. 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减慢了蒸发吸热分析与解答:夏季的气温是较高的,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低。
热现象知识点一:热传递与热膨胀1. 热传递(1)_______:热量从_____物体传到_____物体,或从物体的______部分传到_____部分的过程。
(2)热传递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3)热传递的三种方式: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a) 热传导: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沿着物体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i. 热的_______: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如各种金属。
ii. 热的__________:不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如液体(除水银)、气体,固体中陶瓷、纸、木头、毛皮、棉花等。
b) 热对流:热量依靠液体或气体的循环流动从高温部分传给低温部分的过程。
例子:烧水,空调装在房间上方,暖气装在房间下方c) 热辐射:热量由发热体沿直线向外射出去,它不需要任何媒介物。
例子:颜色深的物体吸收热和辐射热的本领比颜色浅的物体要________。
2. 热膨胀(1)_________: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其体积缩小。
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
(2)水的反常膨胀:0℃~4℃时,水温升高,水的体积________;高于4℃时,水温升高,水的体积_______.因此,水在4℃时的体积最______。
知识点二:温度1. 温度:物体的__________。
2. 温标:温度的测量标准。
(1)常用温标:____________,符号______,单位______。
a) 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__________;b) 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温度为__________;c) 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等分100份。
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注意:冰水混合物指冰水可以长期稳定共存的状态。
(2)国际温标:____________(开尔文温标),符号______,单位_____。
a) 把__________(绝对零度)作为热力学温标的起点,即0开尔文。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知识点总结自然界中与物体冷热程度(温度)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人对冷和热会产生生理上的感觉,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人感觉热。
下面是整理的初中物理热现象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知识点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4、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5、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8、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9、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0、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霜、冰花、雾凇)。
w物理中表示什么意思W作为物理量,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功,W=FXcosa,单位j(焦耳)。
2、W作为单位,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P=W/t,单位w(瓦特)。
功也叫机械功,是物理学中表示力对物体作用的空间的累积的物理量,功是标量,大小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焦耳。
专题4 热现象知识点的把握1.能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状态,并能描述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5.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及改进的意见。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命题方向专题的中考热点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常见的汽化、液化、升华及凝华现象、各类物态变化中吸放热的规律。
本专题的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课改区中考试题的特点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探究熔化、凝固、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和利用所给数据来作图象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本专题试题的常见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作图题、实验讨论等。
考试重点一、温度计学习本考点,我们要明确的重点内容有: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正确测量温度及读数,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重点:正确测量温度及读数。
这个考点在中考试题中常涉及到的是:温度单位的写法和读法,估计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温度计的读数等。
复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获取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真正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1】 (2006四川眉山) 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1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水温度计B.水银温度计水水银酒精乙醚熔点/℃0 -39 -117 -114沸点/℃100 357 78 35和沸点,若温度计中的液体变为固体或气体,则温度计不能正常工作。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三章热现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温度、内能、热量等热学基本概念,掌握物态变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及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
2.科学思维:通过热现象的分析和实验回顾,培养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热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树立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热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温度、内能、热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
•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热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理解内能与温度、物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热量传递的微观机制。
•分析复杂情境下物态变化的过程及其能量转化。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热现象图片、动画、实验视频等。
•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热学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冰块、酒精灯等,视条件而定,主要用于演示或学生回顾)。
•近年中考热学部分真题及模拟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回顾热学基础知识,强调重点难点。
•实验演示法:利用实验器材或视频,直观展示热现象,加深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热学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例题解析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练习巩固法:安排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几个与热现象相关的生活实例(如烧开水、冰箱制冷、冬天呼气形成白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热学原理,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回顾:简要回顾第三章《热现象》的主要知识点,为后续复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复习)(1)温度、内能、热量•概念阐述:明确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度量。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初三物理教学案(30)总复习热现象知识
点四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课题总复习热现象知识点四主备张继维审定时间
内燃机的应用
1、在燃烧的过程中,燃料的____能转化为_____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燃烧时放出的______。
2、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量(放出的热量),叫做____________。
3、锅炉__________的热量与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锅炉的效率。
4、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和锅炉效率的措施,把煤磨成煤粉,用空气吹进炉堂,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办法加大受热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煤和石油等燃料往往含有杂质,在燃烧时会产生__________等有害气体,在燃烧不充分时,还会产生_______和________等,这些烟尘是__________污染的主要来源。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的机器,统称热机。
2、汽油机的结构主体是 ,内有 ,它通过 与 相连。
上部有 和 ,顶部有 。
汽油机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1、请你阅读课本155页,简单叙述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2、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只有_____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都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________来完成过。
热机
柴油机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1)汽油机的应用
汽油机比较轻巧,常用在汽车、飞机和小型农业机械上面。
(2)柴油机的应用
柴油比较便宜,但柴油机比较笨重,主要用在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上面。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
汽油机柴油机
不同点燃料结构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点火方式
相同点工作循环
能量转换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活塞、曲轴运动
运动
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