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体外培养物的生长生物学060209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21
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支原体的形状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支原体可以认为是______。
2、病毒的外壳为______,核心为______,两者共同组成______;有些较复杂的病毒还含有包膜,主要由______或______组成。
3、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是指当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时,优先利用______,当其耗尽后,细菌经过一段停滞期,不久在______的诱导下开始合成______,细菌开始利用______。
该碳代谢阻遏机制包括______和______的相互作用。
4、培养基的主要理化指标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数种。
5、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构成。
6、微生物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中分别属于______界、______界、______界和______界。
7、无菌室杀菌通常采用_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方法。
8、在工业防霉剂的筛选中,经常要用8种霉菌作为模式试验菌种,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9、根据感受态建立方式,可以分为______转化和______转化,前者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后者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10、周围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11、细菌的鞭毛是通过其顶端生长而非基部生长而伸长的。
()12、促进扩散可实现营养物从外界环境中逆浓度梯度输入到细胞内。
()13、丙酮丁醇发酵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该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
()14、朊病毒是以蛋白质为主并含有微量核酸的分子病原体。
()15、菌核和子实体都是由菌丝形成的。
()16、(G+C)mol%值的差别,可作为微生物系统分类工作中正确设置分类单元的可靠依据。
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过程-V1
体外培养细胞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细胞在培
养基中的生长和增殖过程,被广泛用于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基因工
程和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过程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基的选择
1.基础培养基:常用的包括DMEM、RPMI1640、MEM等。
2.补充因子:用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如FBS、B27、N2等。
3.抗生素:防止培养基被细菌、真菌等污染。
二、接种细胞
1.消化细胞:用酶或化学方法将细胞从组织或原代培养中分离出来。
2.计算细胞数目:使用细胞计数板或细胞计数仪。
3.培养皿:选择适合细胞生长的培养皿,如培养瓶、6孔板、96孔板等。
4.接种密度:根据细胞的不同特点和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接种密度。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
1.温度:常规为37℃。
2.气氛:常规为5% CO2/空气混合气氛。
3.液面:检查并调整液面,避免干涸和培养基变质。
4.培养时间:根据实验需求,适当调整培养时间。
四、细胞的观察与处理
1.细胞生长状态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分裂状态等。
2.细胞处理:进行细胞冻存、传代、取样等操作。
细胞在培养基中的生长与增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的控制和监测。
只有在做好基础工作、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之后,才能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
2022年重庆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放线菌的代表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______和______。
3、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是指当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时,优先利用______,当其耗尽后,细菌经过一段停滞期,不久在______的诱导下开始合成______,细菌开始利用______。
该碳代谢阻遏机制包括______和______的相互作用。
4、微生物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的量有一定的比例,从含量最多的______开始,其他成分的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真核生物鞭毛杆的横切面为______型,其基体横切面则为______ 型,这类鞭毛的运动方式是______。
6、由科赫提出的确证某病原体为某传染病病因的学说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内容有: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④ ______。
7、为获得微生物的高密度生长,常可采用以下几个措施:① ______,② ______,③______,④ ______等。
8、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2还原为NH3的过程称为______。
该过程中根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固氮体系可以分为______、______ 和______3种。
9、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______,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______,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10、中枢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11、蓝细菌是一类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的原核生物。
()12、用涂抹法测微生物活菌数时,每个平皿中的菌液加入量是0.1ml。
()13、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系统只能传递电子而不能传递质子。
()14、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辅助病毒颗粒中的卫星RNA,故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植物和得到复制。
体外培养:将活体细胞成分(活体组织、活体器官、活体细胞)甚至活的个体(病原微生物)从体内或寄生体内取出放在类似于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让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2、器官培养:将活体器官或器官原基放在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3.器官的体外培养:值整个器官、器官的一部分或器官原基放在体外环境中,让其生存和生长的过程。
4、组织培养:将活体组织放在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5、细胞培养:将活体细胞(分散的细胞)放在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6.体内培养:将活体结构成分,从生物体内或寄生虫体内取出放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然后进行生长发育的过程。
7.细胞系:原代培养植物经首次培养后获得的种群。
8、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法,从原代细胞器中或培养物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
9、原代培养:指第一次培养将培养物放置在体外培养环境中持续培养,中途不分割培养物的培养过程。
10、传代培养:指培养物长满培养空间,并发生相互接触性抑制现象,需要将培养物分割成小部分,重新将培养物放入另外的培养器皿内进行培养的过程。
11、生长基质:泛指培养物附着的各种介质。
狭义特指在塑料或玻璃表面涂布一层能够促进培养物吸附,帖壁与铺层的生物活性物质。
12、复苏:以一定的复温速率将冻存培养物恢复到常温的过程。
13、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人工条件下(设定PH值,温度溶氧,培养工艺等)在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大量的培养有用动物细胞,以生产珍贵生物制品的技术。
14、悬浮培养:质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自由悬浮培养的过程。
15、固定化培养:将动物细胞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起来在进行培养的过程。
16、结缔组织:是动物体内主要的支持性组织,由结缔组织和大量间质构成。
17、寄生虫的体外培养:模拟宿主体内环境,对寄生虫某一生活史阶段的虫体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过程。
间充质细胞:各种结缔组织细胞的干细胞。
体外培养细胞的种类和命名体外培养细胞的名称,随培养细胞技术的发展和细胞种类的增多而演变。
最早采用的名称为细胞株(Cell strain),以后又出现细胞系(Cell Line)一词,两者曾一度混用致概念不明确,导致文献中也很混乱。
我国也曾有类似情况,在我国尚未制定出统一名词前,本书用的名词基本参考Schaeffer,W.I.(1979)和国内有关会议、以及国内外杂志常用名词为准。
(一)初代培养初代培养又称原代培养,即直接从体内取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的第一次的培养物。
一旦已进行传代培养(Subculture)的细胞,便不再称为初代培养,而改称为细胞系。
(二)细胞系初代培养物开始第一次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之为细胞系。
如细胞系的生存期有限,则称之为有限细胞系(Finite Cell Line);已获无限繁殖能力能持续生存的细胞系,称连续细胞系或无限细胞系(Infinite Cell Line)。
无限细胞系大多已发生异倍化,具异倍体核型,有的可能已成为恶性细胞,因此本质上已是发生转化的细胞系。
无限细胞系有的只有永生性(或不死性),但仍保留接触抑制和无异体接种致癌性;有的不仅有永生性,异体接种也有致瘤性,说明已恶性化。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无限细胞系,在国内外文献中对这些名词的应用上也常不十分严格。
为概念上的明确,本书中对有恶性的无限细胞系采用“恶性转化细胞系”一词表示可能更妥。
而对那些只具永生性而无恶性的细胞系,则用无限细胞系或转化细胞系即可。
当前流传的NIH3T3、Rat-1、10T1/2等均属这类细胞系。
由某一细胞系分离出来的、在性状上与原细胞系不同的细胞系,称该细胞系的亚系(Subline)。
(三)克隆细胞株从一个经过生物学鉴定的细胞系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称细胞株。
再由原细胞株进一步分离培养出与原株性状不同的细胞群,亦可称之为亚株(Substrain)(四)二倍体细胞细胞群染色体数目具有与原供体二倍细胞染色体数相同或基本相同(2n细胞占75%或80%以上)的细胞群,称二倍体细胞培养。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因工程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1.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至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是“分子手术刀”,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使其断开,具有专一性。
DNA连接酶是“分子缝合针”,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形成重组DNA分子。
载体是“分子运输车”,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和重组DNA鉴定和选择。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和高效地表达。
为了实现基因工程,需要准备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DNA的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宿主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基因表达。
目的基因的获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目的基因的序列已知,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或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另一种是目的基因的序列未知,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目的基因在内的基因文库,从中寻找目的基因。
形成重组DNA分子的方法是使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NA,然后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重组DNA分子。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使用适当的方法将形成的重组DNA分子转移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需要使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因为并不是所有细胞都能接纳重组DNA分子。
最后,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能产生人们需要的功能物质。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而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质粒载体的发现与应用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2022年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革兰氏阳性细菌肽桥的种类很多,例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是______,在藤黄微球菌中是______,而在猩猩木棒杆菌中则是______。
2、病毒可分真病毒与亚病毒两大类。
从组成的化学本质来划分,真病毒至少含有______和______两种成分;亚病毒中的______只含______, ______只含______或______,而______则只含______。
3、在生物氧化中,以葡萄糖为代表的四条脱氢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4、放线菌为7.5~8.@5、酵母菌菌为3.8~6.@0、霉菌为4.0~5.@8、藻类为6.0~7.@0、原生动物为6.0~8.0。
@43、培养基按所含成分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按物理状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按用途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5、真核生物细胞中核糖体附着在______的表面。
6、在微生物学历史上,固体培养基的发明人是______,用于固体培养基的优良凝固剂琼脂的发明人是______。
7、测微生物大小使用的主要工具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8、在菌种资源开发中,筛选菌种的四个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9、检出营养缺陷型一般有四种方法: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和④ ______。
10、细菌性病原体会通过产生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物质危害宿主;病毒会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式危害宿主;而真菌则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式危害其宿主。
二、判断题11、在芽孢萌发前,可用加热等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活化,这种活化过程是可逆的。
微⽣物⼯程题库参考答案第⼀部分微⽣物⼯程原理第⼀、⼆章微⽣物⼯程概论、⽣产菌种的来源SOS⽣⾊检测法:利⽤DNA损伤时,可活化yecA蛋⽩,进⽽分解噬菌体的阻遏蛋⽩,再引起sifA(sulA)基因启动⼦启动LacZ基因的表达,从⽽达到检测能损伤DNA的抗肿瘤药物的⽬的。
⽣化诱导分析法(BIA):采⽤测定溶原性λ噬菌体阻遏物⽀配下的启动⼦控制的转录和表达的酶活性的⽅法。
1、微⽣物⼯程的应⽤领域有(1)在⾷品⼯业的应⽤微⽣物技术最早开发应⽤的领域,⾄今产量和产值仍占微⽣物⼯程的⾸位。
⾷品加⼯、含醇饮料、发酵乳制品、调味品等(2)在医药卫⽣中的应⽤抗⽣素、氨基酸、维⽣素、⽣物制品、酶抑制剂(3)在轻⼯业中的应⽤糖酶、蛋⽩酶、果胶酶、脂肪酶、凝乳酶、氨基酰化酶、⽢露聚糖酶等(4)在化⼯能源中的应⽤醇及溶剂、有机酸、多糖、清洁能源等(5)在农业中的应⽤⽣物农药、⽣物除草剂、⽣物增产剂等(6)在环境保护中的作⽤污⽔处理(厌⽓法、好⽓法)(7)在⾼技术领域中的应⽤基因⼯程的各种⼯具酶等2、抗肿瘤药物产⽣菌的分离原理临床上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多是直接作⽤于核酸或抑制核酸⽣物合成的物质,⼤部分具有抗菌或抗真菌的活性,现发展出利⽤微⽣物筛选作⽤于DNA 的抗肿瘤药物的⽅法,如⽣化诱导分析法、SOS⽣⾊检测法⽣化诱导分析法(BIA):采⽤测定溶原性λ噬菌体阻遏物⽀配下的启动⼦控制的转录和表达的酶活性的⽅法。
将lacZ 连接在噬菌体的PL启动⼦下,当DNA损伤时,诱发阻遏蛋⽩CI分解,PL启动⼦启动lacZ 基因转录,表达出-半乳糖苷酶。
测定-半乳糖苷酶活性,可检测能损伤DNA的抗肿瘤药物的存在X-Gal。
作显⾊底物;反应后呈蓝⾊SOS⽣⾊检测法:利⽤DNA损伤时,可活化yecA蛋⽩,进⽽分解噬菌体的阻遏蛋⽩,再引起sifA(sulA)基因启动⼦启动LacZ基因的表达,从⽽达到检测能损伤DNA的抗肿瘤药物的⽬的3、利⽤DNA修复能⼒突变株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原理⽣物--两个以上的DNA修复基因,⼀个DNA修复基因损伤或变异,仍能存活,但对能引起DNA损伤的化合物⼗分敏感,易发⽣死亡4、抗病毒药物产⽣菌的筛选分离⽅法(1)作⽤于核酸的⽅法--药物毒性⾼;(2)⼩平板测定由病毒引起的细胞变性效果(CPE);(3)病毒复制中特有的DNA复制酶和核酸合成酶的酶抑制剂第三章优良菌种的选育结构不稳定:由于重组质粒DNA发⽣缺失、插⼊或重排引起的质粒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