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财产的范围和归属问题研究_冯玉军
- 格式:pdf
- 大小:541.61 KB
- 文档页数:12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冯玉军冯玉军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出生,甘肃白银人,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法律硕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法理学研究会理事,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朝阳法律评论》主编FENGYujunPh.D,Professor,RenminUniversityofChina,LawSchool新闻'>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L.L.M学位(2007.5-2008.1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2000-2003)兰州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95-1998)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1988-199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2008.5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2009.5至今)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6.5-2006.9),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爱德华基金项目访问学者(2005.8-2006.5)日本一桥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7.11-2007.12)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DanChen项目访问教授(2009.7-2009.8)2010.4.11-24,访问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法学院,组建中德比较法研究所;2010.9.20-22,参加越南国会立法研究院举办“立法监督的问题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5.26-6.1,参加俄罗斯立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举办的“变革世界中的国家”国际研讨会;2011.9.3-13,赴英国参加剑桥大学“反贪污和职务犯罪”国际研讨会;2011.9.27-10.2,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两国‘法律全球化’高层圆桌会议”;2012年4月,率人大法学院在职法官团赴美国进行“法律-媒体”专项考察访问;2012年7月8-23日,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LawandEconomics”暑期学校学习教学科研专长:法理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领域:法律经济学、现实法理论、立法学、法律与宗教研究、后现代法学、法律全球化理论、东亚法哲学、比较经济法、区域法制问题等主要讲授课程:法理学、法经济学、立法学、法律基础MajoredinJurisprudence,LawandEconomics,LawandGlobalization,ComparativeFinancialLaw,Scie nceofLegislation.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珠海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员)中国-欧盟信息社会项目特聘专家,美国法律与社会协会(LSA)会员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十二频道策划人,“故事与法”(2005-)、“法律大讲堂”节目主讲人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新安大讲堂》栏目主讲人北京电视台第三频道“电大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培训《法律基础》电视讲座”主讲人、“秘境观察”节目主讲嘉宾。
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研究我国的寺庙财产法律制度,是关于寺庙财产、管理和维护的一套规范性的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寺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机构,其财产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法律制度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现行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我国现行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现状目前,我国的寺庙财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寺庙管理办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其中《中国寺庙管理办法》是寺庙财产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
该办法规定了寺庙财产的种类、管理机构、财产权利归属等,旨在保护寺庙财产不受侵犯。
二、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寺庙财产法律制度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 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寺庙财产法律制度基本在保护寺庙财产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上,但缺乏对财产管理与利用的具体规定。
在实际管理中,各地寺庙多次因财产管理不善、权益维护不力等问题导致财产损失。
2. 寺庙财产管理混乱我国寺庙财产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机制,各地寺庙管理存在着管理混乱、权力滥用等问题。
3. 财产权利归属不明在寺庙财产的归属问题上,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特殊性,财产归属不清晰,很容易产生管理和纠纷难题。
三、案例分析1. 福建省诏安县国保古民居出让引发纠纷2015年,诏安县博物馆以古民居修缮为由,生效拍卖诏安昭陵海清寺一个僧房,拍卖价为118万元。
佛教界质疑公开拍卖了寺庙财产,博物馆回应称不以出让整个寺院为目的,仅出让被博物馆列入修缮计划的一个僧房。
2. 寺庙财产被骗案2014年4月,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警方破获了一宗涉及寺庙财产的特大诈骗案。
一名男子滥用佛教寺庙信仰,通过骗取寺庙信徒的财物达到敛财的目的。
3. 浙江金佛山和尚钱袋被盗案2016年2月,浙江省衢州市某寺庙金佛山一名和尚睡觉时被盗。
被盗之后,金佛山暴露了很多基础的管理问题,诸如安全防范、监控巡逻等都没有完善。
总结:以上案例充分表明了目前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的存在的问题: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财产归属不明、安全防范措施不足等,亟待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管理。
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研究我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寺庙是我国宗教信仰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寺庙的财产权问题却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为了明确寺庙的财产权,我国对寺庙财产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我国制定了《寺庙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寺庙财产管理的法律责任。
其中,规定了寺庙必须加强对财产的保管,不得出卖、转让、抵押、借贷、挪用等行为。
此外,规定了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侵占、盗窃寺庙财产,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其次,在案件审理中,法院也会根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对寺庙财产权进行保护和维护。
例如,2017年,南京高院审理了一起盗窃寺庙财物的案件,严惩了犯罪行为,同时也明确了寺庙财产权的合法性和司法保护。
此外,在涉及到寺庙财产纠纷的案件中,法院会通过调查取证、法律分析等手段,维护寺庙财产权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最后,我国的税收法规也为寺庙的财产权提供了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寺庙作为宗教场所,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寺庙以非盈利形式开展宗教活动,不需要纳税,这也为寺庙的财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
总之,我国对寺庙财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建设和法律意识的普及,加强对寺庙财产的监管,维护寺庙财产的合法权益。
案例一:2017年,山东省章丘市某寺庙发生大火,并导致一座古佛殿被烧毁。
随后,该寺庙要求保险公司赔偿损失,但保险公司拒绝承认该寺庙的合法财产权。
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需向寺庙赔偿损失。
案例二:2019年,云南省中甸县佛教协会原会长因侵占寺庙资产被判刑。
该会长在担任会长期间,通过虚构为寺庙捐献,违规收取寺庙资产等手段,骗取20余万元的财物。
案例三:2020年,四川省雅安市某寺庙一佛像被盗。
经警方调查,其行为被认定为盗窃行为,最终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法律的明确规定和司法维护,为寺庙财产权保驾护航。
除了以上提到的案例,还有一些涉及到寺庙财产权的案例值得关注。
中国宗教财产的范围和归属问题研究冯玉军*内容提要宗教财产是宗教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其在法律上的清晰界定和全面保护对促进宗教发展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财产法制化趋势愈益明显,颁行了专门的宗教事务条例与宗教财产财务管理规定。
但依然存在宗教财产权归属主体不统一,宗教房产的登记、管理和使用混乱,调整方式欠缺法定性和可持续性,寺庙宫观“被承包”、“被上市”的事件屡屡发生。
要解决当前我国宗教财产政策法律保护的现实问题,必须不违反现行法律体系,与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宪政政策、立法体例相适应,符合宗教教义的要求、尊重信教群众的意愿、尊重标的物的历史传统。
具体建议是:确立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财产区分所有权;依法保护国家(或集体)对宗教财产的所有权;依法保护私人对宗教财产的所有权;加强宗教行政部门和宗教协会管理职能,坚决制止乱建寺观和各种借教敛财行为;从而促进宗教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宗教财产宗教政策范围和归属法律保护对策建议加强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推进宗教事务法制化的关键环节,亟需认真研究和落实。
然而,“在敏感的宗教财产尤其是宗教房产的归属问题上,我国实践中的政策和做法相当混乱,对这些财产的法律关系的认识及保护措施相当缺乏。
”1由于宗教财产权的归属一直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实践中的宗教财产权属关系不明导致的社会乱象比比皆是,宗教团体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宗教财产纠纷频频发生,商业化、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寺庙宫观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了宗教界的权益与形象,也对目前实行的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辅的宗教财产保护体制提出挑战。
本文拟从宗教财产、宗教财产权的概念界定出发,梳理辨析建国以来我国宗教财产法律保护的历史沿革,针对当前我国宗教财产法律保护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概念和范围界定(一)宗教财产宗教财产简称“教产”,是一种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因宗教信徒捐助或国家扶持而积聚形成的特殊财产。
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研究近年来,我国寺庙财产的保护和管理愈加受到关注。
然而,寺庙财产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法律、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并列举几个案例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对于寺庙财产的管理划分主要是国有财产和宗教团体财产两种类型。
宗教团体财产主要是指寺庙、教堂等信仰场所自行管理的财产,而国有财产则主要是指被政府收归管理的寺庙财产。
此外,我国的寺庙财产法律制度也从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规定。
其次,我国的寺庙财产法律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寺庙财产的拥有和管理仍然存在着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同时,寺庙与政府、商业等机构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加强研究和解决,保护寺庙财产,维护宗教信仰的权益。
下面,我将列举几个我国寺庙财产法律制度方面的发展和案例:案例一:2019年,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发现自己开出的一辆车被寺庙占用,不知情的司机在查找车辆时还受到了寺庙人员的阻挠。
经过该司机的举报,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该寺庙已经非法占用了多辆车辆,属于违法行为。
案例二:2015年,法国里昂市政府决定将某寺庙的一块土地收归国有,以便扩大学校的面积。
寺庙方面认为此举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
最终,法院判决市政府必须赔偿寺庙约300万欧元的损失。
案例三:2020年,四川德阳市因一家寺庙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地图管理手续,在政府的强力整治下,该寺庙被取消了税收优惠资格,并被要求停止所有经营活动。
可以发现,我国寺庙财产的管理和维护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在法律制度和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和不透明的情况。
为此,有关部门需要更加关注和加强对寺庙财产法律制度的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寺庙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保障寺庙的经营和宗教信仰的权益。
目前,在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对寺庙财产的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复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日期】1981.01.27•【文号】〔81〕法民字第2号•【施行日期】1981.01.27•【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复函(1981年1月27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事务局:1980年11月11日(80)沪高法民字第441号、沪宗请字(80)第41号请示报告收悉。
关于寺庙、道观等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经研究,原则上同意请示报告所提的处理意见。
鉴于这类房屋产权纠纷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处理时,一定要认真执行宗教政策,妥善地处理好公私关系;必要时,应征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共同做好工作。
此复附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等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请示报告(1980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最近期间,本市郊县陆续发生有关寺庙、道观房屋产权归属纠纷,要求人民法院处理。
据了解,这些寺库、道观一般都早已停止宗教活动。
房屋在城镇的,一般由转业僧、尼、道士及其家属居住;在农村的,都已由该寺庙、道观的转业僧、尼、道士于土改时集体或个人登记取得房屋所有权凭证。
目前有些转业僧、尼、道士因死亡、出嫁或下落不明,部分继续居住的僧、尼、道士要求房屋所有权全部归其所有;有些则是转业僧、尼、道士的子女要求继承房屋产权;有些则因生产建设需要对居住的转业僧、尼、道士或其家属动迁而发生纠纷。
正确处理这类纠纷,关系到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维护土改成果及保障这些人正当权益的问题。
经与市宗教事务局确定,特提出如下处理意见:1.本市寺庙、道观不论当前是否进行宗教活动,其房屋大都是由群众捐献而建造。
因此除个别确系私人出资修建或购置的小庙,仍可归私人所有外,其它房屋的性质均应属公共财产,其产权归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与市道教协会所有。
关于宗教财产范围和归属问题的研究*导读:加强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推进宗教事务法制化的关键环节,亟需认真研究和落实。
由于宗教财产权的归属一直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加强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推进宗教事务法制化的关键环节,亟需认真研究和落实。
由于宗教财产权的归属一直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实践中的宗教财产权属关系不明导致的社会乱象比比皆是,宗教团体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宗教财产纠纷频频发生,商业化、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寺庙宫观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了宗教界的权益与形象,也对目前实行的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辅的宗教财产保护体制提出挑战。
宗教财产简称教产,是一种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因宗教信徒捐助或国家扶持而积聚形成的特殊财产。
其在物质形态上包括四种类型:第一,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员占有或使用的主体建筑及附属设施。
包括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中供奉神明的寺院、庙宇、宫观、教堂、清真寺,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住宿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其他房屋设施,寺院、庙宇内的佛像、神像等其他构筑物;第二,宗教建筑及附属设施占用的土地,附属的山林、草原、田地等;、第三,宗教经籍文献、法物以及宗教无形资产(例如属于宗教建筑或设施所特有的标志等,以及宗教作品、刊物包含的知识产权等);第四,其他宗教财产及获取的合法收益,如信徒捐赠财产、房租、宗教活动收入等。
我国《宗教事务条例》虽然没有对宗教财产的含义进行清晰界定,但《条例》第五章所用的标题是宗教财产,因此宗教财产一词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需要在学术研究和法律规定两个角度加以阐明。
我国《宗教事务条例》第30条第一款对宗教财产的范围作了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构筑物、设施,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收益,受法律保护。
这一规定的缺陷是用其他合法财产、收益涵盖宗教无形资产、财产运营收益和捐助收益等,不够周延。
目前,地方宗教立法中也有对宗教财产的代表性定义。
我国宗教财产所有权问题初探
我国宗教财产所有权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探:
1. 宗教财产的定义:宗教财产是指宗教组织拥有的、具有使用价值、可供支配的物质财富,包括土地、房屋、金银珠宝、书画、器物、文物等,以及宗教组织所得的捐赠、教务收入等财产。
2. 政策法律规定: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的自由权利,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事务条例》明确规定,宗教团体依法享有财产所有权。
同时,《宗教事务条例》也规定,宗教团体接受信教群众和社会组织捐赠的物资,应当报告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3. 宗教财产的管理和使用:宗教组织的财产应当由其自行管理和使用,但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风气。
同时,宗教组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对于违法违规的宗教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包括没收其财产等处罚措施。
对于存放文物等有历史价值的宗教财产,应当由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措施。
总之,宗教财产所有权问题与宗教自由权利、公共利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存在关联和冲突,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平衡和处理。
我国宗教财产的归属与监管问题探讨一、我国宗教财产的社会团体归属学说及其反思有关宗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是宗教立法的基本问题。
考察20 世纪中国在涉及宗教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上的一系列重要立法实践以及当时社会上涌动的宗教财产保护运动潮流可得知,以宗教财产归属于社会团体所有的学说影响较为深远。
尽管宗教财产的社会团体归属学说得到了《民法通则》的承认,但该学说在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争议,并未得到严格落实与适用,大量寺庙道观的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 一) 我国宗教财产社会团体归属学说的缘由宗教财产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法学理论研究,我国《民法通则》采用的表述是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
将宗教财产的所有权归之于社会团体的缘由在于,清末明初佛教界所经历的规模巨大、历时持久、无比粗暴的庙产征用运动。
当时的佛教界为了保护宗教财产免受政府的征用和侵占,就以整个佛教社团的名义对全部佛教的寺庙财产主张所有权。
正由于此,揭开了宗教财产的社会团体归属学说的序幕。
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堂。
由于清政府财政匮乏,兴办新式学堂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于是一些朝廷官员建议征用全国的寺庙道观用于办学,以缓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拮据,该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谕旨支持。
这就是所谓的庙产兴学政策。
民国初,该项政策继续实施且方法也更加激进,甚至派军警直接强行侵占一些寺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还有庙产兴学事件的发生。
在推行庙产兴学政策期间,宗教财产被大规模地强制征用,宗教界为了维持生存,便采取反抗政府的强制征用行为的对策,如成立全国性的宗教团体组织,要求政府保护宗教财产并支持开展宗教事业。
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渐出台了针对我国宗教寺庙财产的一些立法文件。
北洋政府于1913 年6 月颁布了《寺院管理暂行规则》,其中规定寺院财产要以管理为中心,维持寺院财产的宗教使用目的。
1915 年8 月,袁世凯政府发布总统令宣布寺庙财产其所有权未经让与以前,当然属诸寺庙。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冯教授主讲我院第35届教授沙龙9月26日中午,我院第35届教授沙龙在601会议室举行。
本次活动由冯教授主讲,主讲的题目是《中国宗教事务法制化调研报告》,韩院长及我院部分老师参加,张教授主持。
作为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宗教成为人们实现心灵安顿与获取生活意义的重要社会系统,在我国当前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但是从法学的视角对我国宗教事务法制化进程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却几乎空白。
冯玉军教授带领团队从2006年开始集中调研,按照国内的五大宗教分东中西部等不同地域,分别向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等类别的目标人群分发了大量的调研问卷,并从多个角度结合各种现实和理论问题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次讲座结合调研报告中具体数据对我国宗教立法的现状与未来、宗教事务管理现状、宗教信仰自由实现状况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这些数据所呈现的我国宗教法律与政策规定现状、不同地域宗教信徒对《宗教事务条例》中权利义务配置的感受、宗教人士的宗教立法理想图景,分析国内各大宗教对外交往情况、五大宗教信教人士受歧视感受等多个方面的结论。
在展示调研成果的同时,对宗教信仰自由现状进行评析,最后,提出完善宗教立法及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应对策。
我院“教授沙龙”学术活动自2005年11月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34期。
该学术活动通过我院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一个相互沟通的组织形式和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对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的阐述,了解法学各个学科的研究动态,打破专业界限,进一步提高我院科研工作水平。
本学期,为了使“教授沙龙”活动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将邀请更多的老师针对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设想,参与“教授沙龙”活动。
第36届教授沙龙将于10月24日举办,由刘副教授主讲,题目是《信息时代证据理论与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