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CHARL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不充分、土地流转受让主体的资格规定不清晰、流转程序较混乱、相关责任不明确、部分制度内容不科学等,这些不足使土地流转实践中的纠纷不断,并且还难以解决,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形成了很大的社会隐患[8]。
其次,在我国其他的土地法律中,也欠缺农地流转的约束机制,这就使农地流转当事人违约的成本降低,自然就增大了其违约的可能性。
所以,目前防范农地流转失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吸取各地农地流转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已有的农地法律基础上,制定出农地流转的专门法规,在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同时,也保护新型经营主体依约获得的农地经营权,重点化解和防控农地流转中的可能风险,确保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顺利实施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还应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引导工商企业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功能性农作物生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增强他们的盈利能力。
最后,加强农地流转双方的法制教育、守信教育,维护社会的诚信体系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1]李长健,杨莲芳.三权分置、农地流转及其风险防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49-55.[2]童星.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道格拉斯·C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吕军书,贾威.“三权分置”制度下农村土地流转失约风险的防范机制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17(6):181-188.[5]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206.[6]曹新富,李美存.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失约风险及防范研究———以四川邛崃市为例[J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124-129.[7]秦晖.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 ].学术界,2002(6):39-61.[8]黄延廷.农地流转、规模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2012(1):58-64.王翌秋,徐登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受益公平性研究———基于CHARLS 数据的实证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311-314.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3.0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受益公平性研究———基于CHARLS 数据的实证分析王翌秋,徐登涛(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着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进而保障居民健康公平的重要责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减贫增收效应——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追踪调查”的实证检验范辰辰;陈东【摘要】以系统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离散选择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等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新农保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在全国范围内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的概率,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农民的经济保障能力.进一步地,对不同年龄群体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作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农村老年人受政策影响更为显著;但是处于缴费阶段的农民并不会因为参保致贫,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减贫效果.【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4(041)006【总页数】9页(P62-70)【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减贫增收;缴费阶段;领保阶段【作者】范辰辰;陈东【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89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人口老龄化加速、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小型核心家庭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大家庭模式,作为家庭保障物质基础的土地保障功能也不断弱化,农民养老脆弱性问题更加突出。
在家庭养老模式不再满足农村迅速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出台相关制度,以期对传统家庭养老进行转型和替代。
2009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农民的养老金待遇由个人账户资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前者源于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是一种储蓄型积累;后者则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具有转移支付性质。
新农保的实质是个人储蓄与国家责任相结合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1],其主要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户和谐、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保制度自2009年开始试点,至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制度的短期效应逐渐显现,本文所要关注的正是新农保试点的推行是否在短期内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的预期目标。
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检验李梦娜;王敏【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22(41)5【摘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会对农地转出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但其阻碍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弱化;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会对农地转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先减弱后趋于稳定的特征。
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新农保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新农合对农地转出的不利影响,且这种缓和作用不断增强。
新农合和新农保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对农村土地流转具有一定影响。
因而,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民土地流转。
同时,注重新农合政策和新农保政策的协同配合,完善相关机制,促进两者联动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总页数】11页(P62-72)【作者】李梦娜;王敏【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F323.89【相关文献】1.初始禀赋、土地依赖与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分析--基于23省5165个农户样本的实证分析2.土地转出农户权益纠纷与维权策应的双重探因——基于全国1030份农户的数据检验3.养老保险参与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基于CHARL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4.农户的职业分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5.农户的职业分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者:尹晓红田传浩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市场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亦逐年上升。
基于2011年和2013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综合利用倾向值匹配和双重差分的方法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
通过对比参与土地流转和未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的收入,我们发现:整体而言,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农地流入还是流出,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此外,相比于未流入户,土地流入户的总收入、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受雇工资收入和个体私营收入等非农收入明显减少;相比于未流出户,土地流出户的农业收入明显减少,但受雇工资收入和个体私营收入等非农收入获得明显增加。
发生土地流转后,非农务工和出租土地的收入对土地流出方总收入的贡献率高达75%。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倾向值匹配,双重差分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5-0029-41 收稿日期:2016-03-121 引言促进增长、消除贫困是发展的两个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土地政策对于提升穷人的生活福利及获取经济机会至关重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政府能够构建合理的土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机制,鼓励土地交易,实现土地产权在不同生产能力和需求的主体之间流转,那么,土地利用的效率将获得提高,农民的福利也将得到改善。
一个功能良好的土地流转市场在优化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的配置、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收入、生活水平)和增强公平性(缓解收入差距)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和非农部门。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引人注目。
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及城镇转移并率先获得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之后,对于仍然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来说,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土地资源,耕作更多的土地,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改善其收入的关键所在。
新农保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CFPS (2020)的
实证分析
徐晓童
【期刊名称】《应用数学进展》
【年(卷),期】2022(11)7
【摘要】新农保制度已于2012年便已覆盖全国的县级行政单位,是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的最新数据(CFPS2020)进行研究新农保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
基于嵌套模型的思想,采用OLS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CFPS2020的数据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参加新农保能够促进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同时也会受到个体异质性影响。
为此,应该做好新农保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大新农保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适当提高新农保的给付待遇。
【总页数】8页(P4387-4394)
【作者】徐晓童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
【相关文献】
1.对影响“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非经济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广西4县市农村的调查数据
2.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捆绑制度看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层面
和制度层面的实证分析3.农村留守妇女新农保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四川两省692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4.中国农村宗族网络对新农保参与的影响\r——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5.子女代际经济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参与新农保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一阶段土地改革,包括明晰土地产权,即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以及通过市场交易推动土地流转,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角度而言,土地流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农民离开农地转而流入城市务工,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和经济社会不平等。
所以,本文将对农地流转对农户分化的影响展开讨论。
从概括的角度看,学术界已有研究通常从职业类型、收入水平、消费层次和要素配置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分化现状。
比如,农业农村部根据农业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将农户划分分为纯农户,兼业农户,另外,一般而言,兼业农就是指“半工半耕”农户,比如,张建雷(2018)认为“半工半耕”分为两种类型: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纵向“半工半耕”,和以夫妻分工为基础的横向“半工半耕”。
文长存等(2017)和黎翠梅等(2018)在研究中,以家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把农户水平分化定义为四类;将农户非农收入占家户年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对农户垂直分化特征做出定义。
关于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国内学者已经做出大量研究,并且存在众多不同的观点。
比如,文长存等(2017)发现,以职业分化为主的水平分化对于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和农地流转规模都存在正向促进影响。
李荣耀等(2019)认为,农户分化不仅没有促进农地转出,反而农户分化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农地转出的意愿越低。
,苏群等(2016)研究发现,对于兼业化农户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愿意参与农地流转,而承包地规模大且农业对家庭收入贡献高的农户则更愿意转出农地。
聂建亮等(2014)认为,以职业为依据的农户水平分化对农地转出规模具有正向影响,以经济收入为依据的农户垂直分化对农地转入规模具有负向影响。
张蕾等(2013)认为,农户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对林地转出具有一定显著影响,农业经营者的身份越偏离农业,农户越倾向于转出农地,但对农地转入没有显著影响。
新农合提升农民幸福感了吗?——来自CHARLS面板数据的
验证
马万超;汪蓉
【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
【摘要】基于CHARLS2011年和2013年的追踪数据,建立稳健标准误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对比分析和全面评估新农合的绩效,并采用面板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新农合影响农民幸福感的机制。
实证研究发现新农合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增加了自付医疗支出,改善了健康,提升了幸福感;新农合通过医疗服务利用率、自付医疗支出和健康等中介渠道间接显著影响农民的幸福感;新农合显著提升较低受教育程度群体、高年龄群体的幸福感,但是对较高受教育程度群体、低年龄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
【总页数】15页(P114-128)
【作者】马万超;汪蓉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9;C912.6
【相关文献】
1.“新农合”改善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了吗?--来自苏鲁皖豫四省的经验证据
2.新农合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基于5省份的面板数据
3.新农保
能否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分析r——基于CHARLS 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4.市场一体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了吗?——来自22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5.市场一体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了吗?——来自22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