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41.04 KB
- 文档页数:6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标题: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引言: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在过去几十年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厄尔尼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究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1.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和起源2. 厄尔尼诺现象的命名和发现历程3. 全球范围内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第二部分: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1. 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2.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关键因素3.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第三部分: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1. 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降水分布的关系2.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温度和海洋循环的影响3. 地球气候变化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反馈机制第四部分:厄尔尼诺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1. 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和食物生产的影响2. 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厄尔尼诺现象对天气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总结:厄尔尼诺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气候现象,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已被广泛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全球降水、温度和海洋循环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它对人类社会的农业、渔业和天气灾害也有重要影响。
了解和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观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是气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以应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此外,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共享数据,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挑战,并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注:以上为结构化的文章大纲,字数不满3000字,后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充和完善。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自然界中一对相互联系的气候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上升,往往伴随着气候异常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每2-7年间发生,并持续数月至一年左右。
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特征如下:1. 海温异常上升: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升高,有时可达到2-3摄氏度以上。
2. 降雨分布异常: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赤道东部地区的降雨增多,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降雨则减少。
3.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如影响气温、风力、湿度等。
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与太平洋海表温度、大气环流以及海洋生物生态等因素相关。
科学家利用各种观测和模拟手段,对厄尔尼诺现象进行研究和预测,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机制和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其影响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如干旱、洪涝、风暴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2. 生物多样性: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物的繁殖和迁徙产生重要影响,增加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风险。
3. 农业生产: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各地的农业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如降雨分布异常导致农作物减产。
为了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和准确预警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和减缓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二、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下降的现象,通常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对立面。
拉尼娜现象的主要特征如下:1. 海温异常下降:拉尼娜现象使得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明显下降,有时可低于正常水平。
2. 降雨分布异常:拉尼娜期间,太平洋赤道东部地区的降雨减少,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降雨增多。
近十年厄尔尼诺现象数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其中包括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大气环流和降水格局发生变化的现象。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在逐渐增加,对全球的气候和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自2012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导致了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被认为是导致部分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全球每隔两到七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给各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带来了严重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发生,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异常高温和干旱的情况,导致了粮食生产减产、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极端降水事件,也给部分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和水灾风险。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应对能力有限,厄尔尼诺现象所造成的灾害对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除了对气候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气温升高和降水格局的变化会改变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繁衍,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或减少。
尤其是在一些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系统中,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国际机构和科研机构也在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预测工作,以提前做好灾害防范和救灾工作。
一些国家也在加大减排力度,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议程,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近十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都在逐渐增加,对全球的气候和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气候变化议程的目标,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
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
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
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
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
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
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二、走近厄尔尼诺――成因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大气的状态和变化呢?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世界气象组织制定过从1985年开始为期十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其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提高对厄尔尼诺及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是地球上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现象的周期性变化,引发了许多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它们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一种短期的气候现象,通常发生在太平洋地区。
它是指东赤道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
厄尔尼诺的发展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温变化:厄尔尼诺期间,东赤道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海洋循环发生变化。
例如,厄尔尼诺引发的海洋温度上升可能导致珊瑚礁白化和破坏,同时也对渔业资源影响较大。
2. 降雨分布:厄尔尼诺会导致降雨模式的改变。
在厄尔尼诺年份,一些通常湿润的地区可能会遭遇干旱,而有些地区则会面临洪涝灾害。
这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都会带来重大挑战。
3. 风速变化:厄尔尼诺时期,东赤道太平洋地区的风速也发生明显变化。
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飓风形成以及航海安全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向现象,在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引起海温异常下降。
与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相反。
以下是拉尼娜现象的主要特征:1. 水温变化:拉尼娜期间,东赤道太平洋的海温下降,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冷。
这一现象会对全球气候引起诸多影响,例如导致洋流系统改变等。
2. 降雨分布:拉尼娜也会对降雨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原本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大量降水,而原本湿润的地区则可能遭受干旱。
3. 气候极端事件:拉尼娜还会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如干旱、洪水、风暴等。
这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等都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人类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这两个现象对全球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升高,然后用南美周边的海水温度和气压异常增强并扩大纬度范围的现象。
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解析,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热带大气环流变化:热带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和年份之间存在变化,当热带太平洋东部的季风环流减弱或反转时,会导致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2. 热带大气和海洋系统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洋和大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异常会导致厄尔尼诺的发生。
例如,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大气的上升运动增强,从而引发热带降水异常增加,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3. 太平洋波动:太平洋中的海洋和大气系统存在一些内部波动,当这些波动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触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会导致全球气候格局发生变化。
例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东部通常会出现干旱,而印度尼西亚和厄瓜多尔沿海地区则经常会遭受洪灾。
2. 农业影响:厄尔尼诺事件会对全球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会破坏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环境,导致农业产量下降,进而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
3. 生态系统影响:厄尔尼诺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海洋温度异常升高可能导致珊瑚礁大规模白化和死亡,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
4. 经济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和渔业受损会导致粮食和海鲜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国际贸易、能源供应和旅游业等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应对措施针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 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各国建立气象监测系统,不断监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和发展趋势,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走近 "圣婴"-谈谈厄尔尼诺现象自1997年8月以来,发生在印尼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了近三个月,被梵毁的热带森林多达1000平方千米,估计损失高达1250万美元。
这场大火不仅使印尼的大片林地、耕地和数以万计的珍稀动物惨遭灭顶之灾,而且其产生的有害烟尘及不可避免的酸雨还波及到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经济秩序。
在这场"世纪性环保灾难"中,印尼邻国中受害最严重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浓烈而令人窒息的烟尘迫使街上行人和中小学生不得不戴上防烟口罩。
尽管如此,受烟雾危害而起的呼吸道感染、咽喉疼痛和皮肤不适症患者成倍增加。
许多烟雾笼罩地区的大气能见度降至几百米甚至仅有1米左右,交通部门陷于瘫痪。
在印尼伊里安查理省,由于火灾阻断交通,有270多人死亡、失踪29人的重大海难空难事故。
印尼这场本世纪世界最大的森林大火,究其原因,是印尼在1997年夏天遭受了严重干旱,当地居民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与烧荒时引发的上千处火情蔓延所致,而自1997年3月起再次出现的"ENSO"现象更为这场森林浩劫的发生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1998年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普降暴雨,洪水猛涨,沿江多数地区水位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数百万军民上堤严防死守,仍然险情迭出,九江长江大堤决口达123小时之久,引起全国上下关注。
据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天气灾害调查报告说,90年代初至1995年期间所发生的气候灾害比80年代增加了5倍,且每次天灾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的竟达成16次。
1997年-1998年由于"天灾"给全世界造成了百多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和7000多人的死亡。
"老天爷"为何狂躁不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由于赤道东南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近几百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厄尔尼诺而引起了世界天气、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解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解析引言: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自然事件之一。
它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旨在加深读者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一、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定义与原理1. 定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自然气象现象。
该现象通常发生在每隔数年到十几年之间,并导致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
2. 原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与强化是由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
这种异常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赤道太平洋中的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海洋中较暖的海洋温度。
当这些暖水向东移动并覆盖了本应凉爽的东太平洋海洋表层水时,就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该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形成一个由厄尔尼诺暖区和拉尼娜冷区组成的异常温度分布模式。
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1. 气候影响:a. 全球范围内: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大气环流变化会对全球气候带来巨大影响。
例如,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亚洲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干旱,而美洲西海岸却可能面临异常降雨。
b. 区域范围内:厄尔尼诺现象对各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在南美洲,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降雨量减少,造成干旱,对农业和水资源供应造成巨大影响。
2. 生态系统影响:a. 海洋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浮游植物数量减少以及珊瑚礁白化等。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挑战。
b. 陆地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对各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各不相同。
在某些地区,可能出现干旱、火灾和疾病爆发等问题,而在其他地区,可能会出现过度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科学研究进展1. 气候模型和预测:科学家们通过气候模型和数据分析,努力改进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能力。
这有助于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减轻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的原理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现象。
它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模式之一,并且对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的原理,包括其形成机制、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机制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它的形成涉及到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东部太平洋的东北贝塔利流和西南赤道洋流会在赤道两侧形成“换向流”,这导致了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和海洋循环的正常状态。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部太平洋的东北贝塔利流变弱,表层水温升高,西南赤道洋流增强。
这导致了一个连锁反应,使得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更加复杂且持续。
具体来说,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而下沉气流增强,从而导致了大气压力和风向的变化。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中国东部地区通常会出现温暖且干燥的冬季。
同时,南方的降水量会增加,而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则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地区性的气候灾害,如旱灾和洪灾的增加。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导致中国夏季的降雨量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可能面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对于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产生了重要的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环境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环境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海洋温度升高,这使得中国沿海地区更容易受到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
这给沿海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异常,一些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链可能会受到破坏。
这对于中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最后,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增加能源需求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这可能对中国的农业、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厄尔尼诺现象记录1. 引言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现象,通常持续数个月到两年左右。
它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降雨模式的改变、风向的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扰动等。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现象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记录。
2.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和特征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海水温异常增暖,并伴随着大气环流的变化。
其主要特征包括: - 海水温度异常升高:通常在赤道太平洋东部观测到海水温度显著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 大气环流变化: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大气环流发生改变,包括风向和降雨模式等。
- 全球气候系统影响:由于厄尔尼诺事件与全球气候系统紧密相连,因此它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3.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和周期厄尔尼诺现象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潜伏期: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发生变化,海水温度开始升高。
2. 发展期:海水温度上升进一步加剧,大气环流也开始发生变化。
3. 成熟期:海水温度达到最高点,大气环流进一步调整,对全球天气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4. 衰退期:海水温度逐渐下降,大气环流趋于恢复正常状态。
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通常为2-7年,但其具体周期并不固定,且每次事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
4.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方面的记录:4.1 降雨模式改变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降雨模式发生改变。
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通常会观察到以下现象: - 赤道地区降雨增加: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赤道地区的降雨量显著增加,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 半干旱地区干旱加剧:一些原本半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遭受更严重的干旱。
4.2 风向和风强度变化厄尔尼诺事件还会导致风向和风强度发生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 东太平洋地区风弱: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东太平洋地区的风速通常较弱。
厄尔尼诺现象对生态的影响学院:海洋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班号:120512
学号:12051215
姓名:周盛志
提交日期:2015年12月14日
厄尔尼诺现象对生态的影响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天津,300457
摘要: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
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
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
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关键词:厄尔尼诺;灾害;温度;气候异常。
1 、厄尔尼诺现象概念: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1997年由卫星观测到的厄尔尼诺事件,原意是"小男孩"或"小女孩",也指圣婴,即耶稣,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2、厄尔尼诺产生的原理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东太平洋热带地区(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
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
其中1997年发生的一次最为严重。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
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气压较低,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气压较高,降水量极少。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原因不明),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
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3 、运行周期
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
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性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
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
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
厚度达30多米的暖洋流覆盖在冷洋流之上,使大量冷水性的浮游生物遭到灭顶之灾,纷纷逃离或死亡。
4、科学研究
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由于水下火山熔岩喷发引起的。
熔岩从大洋底部地壳断层喷出,将巨大的热量传给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流,使海水增温变暖,从而导致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及海流方向的异常。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基于高质量的空气温度数据,提出一种新方法,可提前6个月到一年及时精准地预报厄尔尼诺的发生。
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根据舍恩胡贝尔开发并测试的这种新方法,不仅可将预报时间提前,也增强了可靠性。
事实上,新方法在2011年正确预测出2012年不存在厄尔尼诺事件。
5、造成影响
今年夏天,致命的热浪横扫印度各地,部分地区气温达到了48 度,导致超过1100人死亡。
据印度媒体报道,这次高温持久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季节开始前降雨骤减。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场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克塞尔·蒂默曼认为,这次很可能是一个“超级厄尔尼诺”,“这次海面下的水温非常高,它不仅向东移动而且将要抵达海面。
”据蒂默曼介绍,目前美国的气候模型分析显示,这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可能堪比1997年至1998年的那轮厄尔尼诺。
1.在亚洲和东非,天气将会异常炎热。
特别是印度,已经遭遇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
雨季对印度农业至关重要,印度有一半农田缺乏灌溉,这些农田产量占印度经济的14%。
2.在美洲,气候将更加潮湿。
美国南部和南美洲的降水量可能猛增。
目前,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连日来遭受罕见暴风雨袭击,目前已经造成至少9人死亡,不少地区已经成为“水乡泽国”。
5.在澳大利亚,降雨量将骤减。
目前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已经呈现出厄尔尼诺的一些早期现象:今年澳大利亚昆士兰雨季降水量较少,维多利亚的秋天气候干燥。
6.在中国,厄尔尼诺会使雨带南移,导致北旱南涝,北方地区有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参考文献:
∙[1] A·J·特鲁普,毕慕莹. 南方涛动[J]. 海洋科技资料. 1975(05)
∙[2] 莫嘉琪,王辉,林万涛.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时滞海-气振子耦合模型[J]. 物理学报. 2006(07) ∙[3] 莫嘉琪,林一骅,林万涛. 海-气振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模型的近似解[J]. 物理学报. 2010(10) ∙[4] 王雯,徐燕,鲁世平.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时滞海气振子耦合模型的周期解[J]. 物理学报. 2011(0
3)
∙[5] 中国科大重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指数变化对中长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J]. 科技传播.
2011(17)
∙[6] 蒲书箴,于惠苓.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频率响应特征[J]. 海洋通报. 1987(02)
∙[7] 徐洪达. 南方涛动年际变化的周期[J]. 黄渤海海洋. 1987(03)
∙[8] 李正心. 华盛顿海军天文台天顶筒纬度观测残差与厄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相关性[J]. 天文学报. 1995(01)
∙[9] 缪启龙,杜德亮. 中国地表热源与南方涛动的相关分析[J]. 气象科学. 1996(02)
∙[10] 刘坤儒.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J]. 河南气象.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