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 格式:pptx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9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同步练习题(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带电体:定义: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
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正电荷、负电荷两种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
用Q表示。
定义:电荷的多少。
用Q表示。
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判断方法:金属箔张开角度则物体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摩擦起电的原因: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实质:电子的转移练习一、单选题1.“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口罩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在口罩防护作用当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使无纺布经过驻极处理后具有极好的静电吸附能力,下列哪种材料可以检验口罩静电吸附效果()A.小纸屑B.铝块C.石块D.铜块2.一个小球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则小球()A.不带电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C.带正电D.带负电3.下列关于“电”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中电荷发生了转移B.摩擦起电中增加了电荷C.摩擦过玻璃棒的丝绸上带的电是正电荷D.带负电的橡胶棒能吸引小纸屑,则纸屑一定带正电4.如图所示,小女孩的头发被两个带正电荷的气球所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头发原来一定带正电B.头发原来一定带负电C.头发原来一定不带电D.无法判断头发原来是否带电5.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B.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就是电流方向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D.给手机电池充电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6.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泡沫小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泡沫小球一定带负电B.泡沫小球一定不带电C.泡沫小球可能不带电D.泡沫小球可能带正电7.下列有关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B.失去了电子的物体带负电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了电荷D.两个物体原子核发生了转移8.如图某材料M快速摩擦整个塑料板,使塑料板带上电荷,则M()A.与塑料板摩擦后,塑料板一定带负电B.与塑料板摩擦后,塑料板一定带正电C.与塑料板摩擦时,正电荷发生了转移D.与塑料板摩擦时,负电荷发生了转移9.用毛皮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A,A 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如下图所示。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