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无线电航标.doc - 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十三章航标基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沿海航标划归交通部管理以后,为了适应海区和辖区分级航标管理要求,开始逐步建设航标基地。
近十几年来,中国航运经济快速发展,船舶数量增加,船舶的大型化和高速化趋势,对沿海港口和航道建设所需配套的助航安全保障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交通部海事局提出了加快航标建设发展战略,在组织沿海港口和航路助航服务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分年分批实施了东海沿海重点水域、港口航道航标配布调整工作,沿海公用干线航标数量从2001年的931座,增加到2007年的2327座,对航标进行现场维护管理和基地保养修理等工作量非常大。
在东海沿海建成了RBN-DGPS基准站和AIS岸基站等一批重要的助导航设施,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同时,为了加强航标应急反应管理,对各辖区失常航标进行及时恢复和快速组织在各辖区范围实施应急沉船航标的设置等工作,通过辖区分级管理运作模式,实施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航标管理基地,来得到落实和保障。
第一节浮标维护基地目前在东海海区仅规划建设有一处浮标维护基地,坐落在上海航标处场地内,由于上海港设置有大量的浮动航标,因此浮标基地的任务主要是对浮标进行统一的维修。
浮标维护基地内建有喷丸除绣和装配车间,有备件仓库、起重机、铲吊车、浮标标体堆放场,锚链堆放场,蓄电池组充电室,灯器修理和测试室等设施,配备了办公室和作业人员,负责把从海上被更换下来带到基地来的浮标标体、锚链、沉石、灯器、蓄电池等设备进行维护、修理、油漆后组装,供重新使用。
此外还进行航标专用器材采购和保管,以供野外航标作业时领用。
为应对不断增加的浮标的维修工作量,和分担浮标维护基地的部分维修任务,一般还在各辖区航标处的航标管理站设立浮标堆场,临时保管经维修后的待用浮标标体、锚链、沉石等大型航标器材和其他航标应急反应所需材料等,和通过外包维修形式,进行轻度、适当的维修工作任务。
第八章音响航标第一节概述通过发出音响信号,为船舶提供助航服务的设施。
包含了雾号、雾钟、雾笛、雾哨等各种音响设备,主要的音响航标是雾号。
雾号的种类较多,都是通过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来警告过往船舶。
声响的传播距离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如果气候适宜,同一具雾号的听程能达10海里,当遇到气候变化时,也许只能在1-2海里内才能听到,甚至在较远处能听到,而近在雾号所在的山脚下,却反而听不到。
声响传播距离的不稳定是雾号的主要缺点,但对近海航行的小船和没有导航设备的船只,雾号也是一种重要的助航设备。
第二节雾号设备和雾情探测器常用的雾号有电雾号和气雾号两大类。
气雾号中又分旋转式气雾号、活塞式气雾号和振荡膜片式气雾号三种。
它们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推动发生器,只是发生器的构造各有不同。
由于气雾号需要空气压缩机组、多个用于储存压缩空气的储气包等大型设备组成,设施规模大、使用成本高,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电雾号的设备规模小,可靠性高,一般在有市电条件的地点安装使用,现在还有一些短听程的电雾号,能够使用太阳能源直流供电,满足了沿海孤岛等特殊条件下的应用需求。
电雾号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旋转式,另一种电喇叭式。
旋转式电雾号由电动机带动一个圆形旋转筒,在旋转筒外有一套筒,二者周围都有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槽孔。
当旋转筒高速旋转时,外界空气被不断切割,使空气振荡发声,在旋转筒前设一喇叭筒用来引导声响传播方向。
电喇叭式电雾号由变流机、配电板、控制器和电喇叭发生器组成。
在电磁铁前面装有振荡膜片,当中频电流通过电磁铁时产生中频电流频率二倍的音频,通过膜片前面的喇叭发声,控制器用于产生规定的音响特征。
为了准确判定当时气象清晰度条件,和在无人值守条件下,雾号能够按照规定及时启闭,为船舶提供及时助航服务。
因此,在设置雾号地点一般都同时设有雾情探测器,用于对当地气象清晰度的监测记录和实时控制雾号投入使用或关闭。
第三节音响航标的应用近二十年来,随着各种先进船舶导航定位设备的广泛应用,对使用音响航标的助航需求不断降低,东海沿海设置的音响航标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厦门湾航标配布评估及建议厦门湾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近年,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及邮轮母港建设加快推进,促使沿海港口、航路、航道、码头调整变化加快,船舶交通流量急剧增大,船舶大型化趋势显现,沿海通航环境日益复杂,对包括助航标志为主的通航环境安全保障需求不断增强。
为使该水域内航标整体效能更能满足和适应现有通航安全的保障需求,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助导航信息,文章经充分评估所涉及的十一条航道的航标效能现况,提出问题和建议,以期更好发挥航海保障作用,保证海上船舶航行安全。
标签:厦门湾;航标;配布;评估Abstract:Xiamen Bay is the core area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an important fulcrum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recent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Xiamen Southeast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and cruise home port has been accelerated,and the adjustment and change of coastal ports,shipping routes,waterways and wharves have been accelerated,the traffic volume of ships has increased sharply,and the trend of ship size has emerged. The coastal navigation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and the demand for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navigation environment,including navigation assistance signs,is increas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navigation aids in the waters more able to meet and adapt to the existing navigational safety requirements,and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and complete navigation informa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vigation aids effectiveness of the 11 waterways involved has been fully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avigation security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navigation of ships at sea.Keywords:Xiamen Bay;navigation mark;distribution;evaluation前言航标作为船舶航行安全的助航设施,是海上交通运输畅通的重要保障手段,也是航海安全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海事局航标导航处关于公布东海海区航标应急联系方式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0.03.26•【字号】•【施行日期】2010.03.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关综合规定正文上海海事局航标导航处关于公布东海海区航标应急联系方式的通告各有关单位:为完善东海海区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切实提高航海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保持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能力,及时开展应急航标设置工作,特此通告东海海区航标应急反应航标应急联系方式:上海海事局水上安全指挥中心:电话:(021)53931419 传真:(021)53931420E-mail:*************.cn连云港航标处值班室:电话:(0518)82310662 传真:(0518)82383305E-mail:******************.cn上海航标处值班室:电话:(021)68466286 传真:(021)68466286E-mail:**************宁波航标处值班室:电话:(0574)86274043 传真:(0574)86274812E-mail:****************温州航标处值班室:电话:(0577)88332788 传真:(0577)88338038E-mail:*****************.cn福州航标处值班室:电话:(0591)83311304 传真:(0591)83377564E-mail:**************厦门航标处值班室:电话:(0592)5612175 传真:(0592)6011080E-mail:***************.cn上海海事局航标导航处2010年3月26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海域
使用申请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01.28
•【字号】闽政文[2013]26号
•【施行日期】2013.01.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海域使用申
请的批复
(闽政文[2013]26号)
省海洋与渔业厅:
你厅《关于报请审批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湄洲湾航标设施补点建设工程海域使用申请的请示》(闽海渔〔2013〕8号)文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研究,同意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使用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附近0.7956公顷海域,其中填海0.422公顷、港池用海0.3736公顷,用于湄洲湾航标设施补点建设工程建设(用海范围坐标见附件)。
请严格按有关规定,给予办理相关手续。
自此批复之日起1年内未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的,本批复文件自动失效。
附件:湄洲湾航标设施补点建设工程用海界址拐点坐标表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8日
附件
湄洲湾航标设施补点建设工程用海界址拐点坐标表。
上海海事局关于印发《东海海区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海事局•【公布日期】2007.02.07•【字号】沪海航标[2007]67号•【施行日期】2007.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海事局关于印发《东海海区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沪海航标〔2007〕67号)局属各航标处:为规范东海海区AIS岸基系统的运行管理,根据交通部海事局下发的《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规定(试行)》。
我局组织编写了《东海海区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处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附件:东海海区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二OO七年二月七日附件:东海海区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东海海区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系统(以下简称“AIS系统”)的运行管理,根据交通部海事局下发的《AIS岸基系统运行管理规定(试行)》,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东海海区AIS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系统运行、设备管理、用户接入管理、AIS历史数据提供等。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AIS系统包括构成东海海区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系统的各类设备、设施和软件,以及支持系统正常运转、使用所必需的各类专用及附属设施、设备和软件等。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东海海区航标主管部门负责海区AIS系统运行管理工作:1、负责海区、辖区AIS管理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2、负责组织海区AIS系统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保障系统安全优质运转;3、负责推广AIS应用成果,充分发挥AIS系统效用;4、负责组织实施海区AIS系统业务技术培训;5、负责AIS用户的配置以及接入审核。
第五条海区AIS管理中心负责海区AIS的具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1、接受海区航标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2、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和上级有关办法,制定海区AIS内部管理制度、维护计划及应急预案,并报备海区航标管理部门;3、负责海区管理中心AIS系统所属各类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护,保障系统正常运转;4、负责海区管理软件的日常操作、数据维护、数据备份及系统管理软件升级;5、负责指导辖区AIS管理中心的业务工作;6、负责实施海区AIS系统巡检;7、协助本海区海上搜救、应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和其它紧急事务,支持联合行动和海事调查;第六条各辖区AIS管理中心负责本辖区AIS系统的具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1、接受海区航标主管部门和海区AIS管理中心的业务指导监督考核;2、贯彻执行各项AIS相关标准和办法;3、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和上级有关办法,制定辖区AIS内部管理制度、维护计划及应急预案,并报备海区航标管理部门;3、负责辖区AIS系统各类设备及附属设施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保障系统正常运转。
前言国际航标协会《助航指南》将对所有提供助航服务的组织和与航标使用相关的个人产生重要影响和提供帮助。
《助航指南》第四版将该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它也是对最初版本不断改进的见证。
该书第一版由国际航标协会运行委员会承担。
IALA运行委员会,包括来自许多负责提供助航服务的组织的代表,在IALA其他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了该指南的编纂工作。
尽管突出某一个具体人员可能招致妒忌,但是,应该说如果没有澳大利亚代表ALLAN CROSSING 先生的全力以赴的工作,《助航指南》的出版可能还不能完成。
此部著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感谢世界各地那些在各自繁忙岗位上辛勤工作的人们,是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航运界的同行共同分享。
最后,衷心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将来修订和完善这本指南。
国际航标协会秘书长TORSTEN KRUUSE2001年12月目录第一章国际航标协会(AISM-IALA)1.1 引言1.2 会员资格1.3 国际航标协会组织机构1.3.1国际航标协会理事会1.3.2 国际航标协会大会1.3.3 委员会1.3.4 国际航标协会顾问组1.3.5 国际会议和展览会1.3.6 专题工作会和研讨会1.4国际航标协会出版物1.4.1 国际航标协会出版物的种类和目的第二章导航的概念和精度2.1 航行2.1.1 航行的方法2.1.2 航行精度的标准2.1.3 航行区域2.1.4 测量误差和精度2.1.5 水道测量的考虑事项第三章航标3.1 航标的定义3.2 范围3.3 视觉标志3.3.1 种类3.3.2 视觉航标3.3.3 信号颜色3.3.4 标志的可见性3.3.5 观察因素3.3.6 视觉标志的作用距离3.4 航标灯光3.4.1 光源3.4.2 海上航标信号灯的光度测量 3.4.3 节奏/特征3.4.4 天文现象的计时3.4.5 夜间工作3.4.6 日间工作3.4.7 灯光射程曲线图3.4.8 灯光射程曲线图的应用3.5 灯塔和固定标志3.5.1 概述3.5.2 灯塔和立标的性能衡准3.5.3 技术上的考虑3.6 浮动航标3.6.1 概述3.6.2 国际航标协会海上浮标制度 3.6.3 大型浮标3.6.4 浮标的性能衡准3.6.5 浮标技术上的考虑3.6.6 浮标系碇的参考3.6.7 浮标的定位3.6.8 标识和顶标3.7 扇形灯光和导标3.7.1 扇形光灯3.7.2 导标3.7.3 导标技术上的考虑3.8 叠标3.9 引航3.9.1 将引航视作一种航标3.9.2 引航的种类3.9.3 引航的其它考虑3.10 船舶交通服务(VTS)3.10.1 定义3.10.2 VTS服务3.10.3 VTS组织3.10.4 VTS通信3.11 无线电导航系统3.11.1 无线电航标政策3.11.2 航海无线电指向标3.11.3 岸基雷达3.11.4 雷达信标(雷康)3.11.5 罗兰/柴卡第四章通用自动识别系统(AIS)4.1 系统概述4.1.1 目的4.1.2 AIS的基本应用4.1.3 效能4.2 系统组成4.2.1 AIS站4.2.2 船载AIS部分4.3 AIS信息4.3.1 船舶数据内容4.3.2 技术信息4.3.3 显示要求4.4 AIS服务和应用4.4.1 应用4.4.2 服务4.4.3 台站4.5 应用4.5.1 与雷达的应用4.5.2 播发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改正 4.5.3 播发雷达目标数据4.5.4 船舶交通管理应用4.5.5 便携式引航仪(PPU)4.5.6 中继站4.5.7 远程应用4.5.8 轮询和设定模式4.5.9 AIS在搜寻和救助中的应用4.5.10 VTS、雷达和语音通信4.6 AIS作为航标的4.6.1 潜在用途4.6.2 虚拟航标4.7 AIS站航标报告电文4.7.1 电文内容4.7.2 其它数据项的使用4.7.3 建议的“虚拟航标目标标示”4.7.4 AIS技术的战略应用和效益4.7.5 国际航标协会在制订AIS标准中的作用 4.7.6 现有的AIS标准4.7.7 AIS参考资料第五章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5.1 国际航标协会的政策5.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5.2.1 全球定位系统(GPS)5.2.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5.3 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5.3.2 DGPS的海上应用5.3.3 DGPS的其它应用5.3.4 系统特性5.3.5 性能衡准5.3.6 工作要求第六章其它设备6.1 音响信号6.2 雷达反射器6.2.1 概述6.2.2 应用6.2.3 雷达目标反射截面(RCS)6.2.4 雷达反射器的种类6.2.5 有效性6.2.6 性能衡准6.2.7 技术上的考虑6.3 雷达目标增强器6.3.1 概述6.4 雷达询答器(TRANSPONDER)6.5 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6.5.1 概述6.5.2 性能衡准6.5.3 商业可用性6.6 潮汐测量和潮流仪6.6.1目的6.6.2政府间海道测量委员会(IOC)第七章能源7.1 种类7.1.1 国际航标协会能源的调查数据7.2 非电能源7.2.1 乙炔7.2.2 丙烷7.3一次性电能源7.3.1 一次性电池7.3.2 内燃机/发电机7.3.3 其它7.4 可再生电能源7.4.1 太阳能7.4.2 风能7.4.3 波浪能7.5 蓄电池7.5.1 国际航标协会电池专题讨论会1-4 7.5.2 基本种类7.5.3 铅酸电池7.5.4 镍碱电池7.5.5 技术上的需考虑7.5.6 电池的处理7.6 电负荷和雷电保护7.6.1 电负载7.6.2 雷电防护第八章改变管理8.1 问题和管理工具8.2 质量管理8.2.1 质量体系8.2.2 ISO 9000系列标准8.2.3 ISO 14000系列标准8.3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8.3.1 风险8.3.2 风险管理8.3.3 IALA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序8.4 服务水平(LOS)8.4.1 服务水平的评价方法8.4.2 发展过程8.4.3 服务水平综述第九章规划和设计9.1 国际公约9.1.1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9.1.2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第五章9.2 复审和规划9.2.1 复审9.2.2 战略规划9.2.3 工作计划9.2.4 海岸初见陆地和水道风险因素9.2.5 航标的组合(服务层次)9.3 定线制9.3.1 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定线制9.3.2 进出港航道9.3.3 船舶操纵需考虑的问题9.3.4 实时模拟第十章运行管理10.1 航标管理当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10.1.1 环境问题10.1.2 标准化趋势10.1.3 维护10.1.4 服务的实施10.1.5 信息技术10.1.6 历史航标10.1.7 第三方使用航标10.2 人力资源问题10.3 提供给航海人员的信息10.3.1 航行警告10.3.2 航标表10.3.3 标准解释10.3.4 位置和方位10.4 有害物质10.4.1 一般问题10.4.2 水银10.4.3 油漆第十一章性能指标11.1 性能指标11.1.1 目的11.1.2 术语的定义和注释11.2 可用性指标的衡量11.2.1 历史11.2.2 可用性计算11.2.3 IALA对传统航标的分类11.2.4无线电导航服务的可用性和连续性11.2.5 超过和低于可用性目标第一章国际航标协会(IALA)1.1引言航运业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产业,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应该从世界范围着眼,有效地和适当地规范和管理航运业。
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航标配布浅析王超洪平县摘要:航标是助航标志的简称,是标示航道方向、界限与障碍物的标志,是帮助引导船舶航行、定位和标示碍航物与表示警告的人工标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沿海航标管理办法》、《海区航标设置管理办法》及其它有关规定和标准航标配布应根据海区通航水域的水文气象条件、设标水(陆)域地形条件和航道情况等自然条件,航行于该水域的船舶和设施、货物、事故信息和航行规则等交通状况,以及航标配布现状,确定这些水域的航行风险程度和航标需求,本文以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的航标配布为例、对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航道航标配布进行研究。
关键词: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航标配布1.引言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是厦门新机场建設的重要通道,通航环境复杂。
作为厦门新机场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高效、安全的航道对于机场的生产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配套的航标助航设施的配布设置、维护管理更有利于为航运提供保障。
2.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概况及需求厦门新机场运输航道工程设计范围为从厦门东南海域采砂区起,绕金门岛禁止水域线东外侧至大小嶝岛造地区附近的储砂坑,航道全程约55.3KM。
本工程包括东线工程及延伸线工程。
东线工程航道通航标准与建设规模为:建设万方级耙吸船双线航道,满足万方级耙吸船不乘潮双线通航,为满足机场造地需要,在H6~H7航段南北侧水域设置6个储砂坑(东储砂坑,编号为#1~#6)。
延伸线工程航道通航标准与建设规模为:中一区H6?"~H9"航段按满足万方级耙吸船全潮通航,局部航段按单线控制;中二区H9"~H12"航段按满足万方级耙吸船乘潮通航要求建设,同时满足万方级耙吸船与2000m?自卸砂船交汇通航要求;在H8"~H9"航段北侧水域设置4个储砂坑(编号#7~#10),在H11"~H12"航段北侧水域设置3个储砂坑(编号#11~#13)。
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介绍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 )是一种新型、高精度、全天候的海上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海事局“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截止2000年底,中国沿海20 个RBN/DGPS 基准台站已全部建成,并于2002 年1 月1 日零时起全面开通,正式向公共用户无偿提供服务。
1. 中国沿海RBN/DGPS 系统建设规划及台链布局为适应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航行在我国主要港口、重要水道和沿岸的海上公众用户、国防、海洋测绘、海洋石油开发、海洋渔业、海洋资源调查、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疏浚、引航等和其它需要高精度导航服务的用户需求,中国海事局结合我国国情,在分析我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参照国际组织有关标准、规定和建议,于1995年制定了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建设规划,规划根据各海区特点,采用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的成熟技术,充分利用现役无线电指向标站的设施,统一部署,分期实施,在国家“九五”期间建成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链,信号完全覆盖中国沿海海域,使之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化、现代化的助航系统,达到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根据这一规划,统筹考虑我国航行水域现状,并结合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中国海事局从1995年—2000年分三期在我国沿海地区共建设20座RBN/DGPS台站,按规定强度信号覆盖(或多重覆盖)整个沿海水域和部分陆域。
完善性监控台与基准台和播发台同步建设,且同台址。
一期台站包括大三山、秦皇岛、北塘、王家麦、大戢山和抱虎角,共6座,于1996年改造建成。
二期台站包括燕尾港、石塘、镇海角、鹿屿、三灶、硇洲岛和三亚,共7座,于1998年建成。
三期台站包括老铁山、成山角、蒿枝港、定海、天达山、防城和洋浦,共7座,于2000年建成。
台站位置及信号覆盖范围见附图。
第九章无线电航标第一节无线电航标政策无线电导航系统是航海导航的新技术。
与视觉航标相比,无线电导航系统通常有更大的覆盖区,且如果足够数量的船舶载有相应的接收机时,它有较好的成本效益。
不过,一些具体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在相对短的时空内已经淘汰了,包括台卡、奥米加、拉那和罗兰。
无线电导航系统可分为三类:(1)定位系统:例如罗兰C/台卡、全球定位系统(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2)参考系统:例如电子海图系统(ECS)、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和海图标绘仪;(3)信息服务:减少碰撞和搁浅的危险及保护海洋环境。
这些采用船舶交通服务(VTS)、船舶报告系统(SRS)和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形式。
一、国际航标协会的作用在建立世界范围的海上无线电导航过程中,国际航标协会已经起着和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过去几年中,发生了许多如下所述的显著变化:(1)伴随着正在发展和研究中的更多系统,提供了一些新型和改进的无线电导航系统;(2)国际海事组织承认GPS和GLONASS作为目前世界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3)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未来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海上要求(A.860(20));(4)伴随着无线电导航的有关变化,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修改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第五章,特别引进了配载电子无线电导航接收机、AIS和航行数据纪录仪(VDR)的要求;(5)通过了新的和修正无线电导航性能标准,特别是无线电导航接收机、AIS和ECDIS。
二、政策的范围这些政策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内容:(1)卫星系统:能够用于获得定位的空间站的手段,例如GPS和GLONASS;(2)陆基系统:能够用于获得定位的陆基手段,例如罗兰C;(3)增强系统:能够用于改进定位的空间基和/或陆基辅助手段,例如WAAS/EGNOS、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GNSS)和自备完善性监测(RAIM)接收机;(4)雷达信标(雷康):基于航标的获得航标的身份和位置的方法;(5)混合/集成系统:能够用于改进定位的上述手段的任何组合,例如Eurofix和混合/集成接收机;(6)辅助集成驾驶台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对用于定位的任何船载驾驶台系统的作用,例如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和航行数据纪录仪(VDR);(7)辅助通信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对用于向它船和/或岸上传输定位的任何船载无线电通信手段的作用,例如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
海西潮涌风帆正航标指路坦途明——上海海事局福州航标处佚名
【期刊名称】《福建理论学习》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上海海事局福州航标处成立于1983年,是垂直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
履行福建省中、北部沿海海区公用干线及主要港口各类航标的设置、维护及行业管理等职责,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全处现管辖各类航标480座,质量指标均达到或
超过交通运输部标准,为辖区内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可靠的航海保障服务。
【总页数】1页(P49-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2.7
【相关文献】
1.永举责任不止进取——记广东海事局湛江航标处航标管理员隋永举 [J], 陈国雄;刘静
2.海口航标处:保护通航环境共建安全水域--海口航标处联合海事和海洋管理有关部门开展防航标电池被盗宣传活动 [J], 肖小月
3.航标闪闪指征程--记广东海事局北海航标处 [J], 冯心恺
4.上海航标处航标运维移动办公信息化建设 [J], 李锋
5.上海海事局镇海航标处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九章无线电航标第一节无线电航标政策无线电导航系统是航海导航的新技术。
与视觉航标相比,无线电导航系统通常有更大的覆盖区,且如果足够数量的船舶载有相应的接收机时,它有较好的成本效益。
不过,一些具体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在相对短的时空内已经淘汰了,包括台卡、奥米加、拉那和罗兰。
无线电导航系统可分为三类:(1)定位系统:例如罗兰C/台卡、全球定位系统(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2)参考系统:例如电子海图系统(ECS)、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和海图标绘仪;(3)信息服务:减少碰撞和搁浅的危险及保护海洋环境。
这些采用船舶交通服务(VTS)、船舶报告系统(SRS)和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形式。
一、国际航标协会的作用在建立世界范围的海上无线电导航过程中,国际航标协会已经起着和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过去几年中,发生了许多如下所述的显著变化:(1)伴随着正在发展和研究中的更多系统,提供了一些新型和改进的无线电导航系统;(2)国际海事组织承认GPS和GLONASS作为目前世界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3)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未来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海上要求(A.860(20));(4)伴随着无线电导航的有关变化,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修改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第五章,特别引进了配载电子无线电导航接收机、AIS和航行数据纪录仪(VDR)的要求;(5)通过了新的和修正无线电导航性能标准,特别是无线电导航接收机、AIS和ECDIS。
二、政策的范围这些政策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内容:(1)卫星系统:能够用于获得定位的空间站的手段,例如GPS和GLONASS;(2)陆基系统:能够用于获得定位的陆基手段,例如罗兰C;(3)增强系统:能够用于改进定位的空间基和/或陆基辅助手段,例如WAAS/EGNOS、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GNSS)和自备完善性监测(RAIM)接收机;(4)雷达信标(雷康):基于航标的获得航标的身份和位置的方法;(5)混合/集成系统:能够用于改进定位的上述手段的任何组合,例如Eurofix和混合/集成接收机;(6)辅助集成驾驶台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对用于定位的任何船载驾驶台系统的作用,例如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和航行数据纪录仪(VDR);(7)辅助通信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对用于向它船和/或岸上传输定位的任何船载无线电通信手段的作用,例如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
三、国际航标协会的政策1992年通过的国际航标协会关于无线电航标的政策,考虑以下方面:(1)使用无线电航标能够增进船舶的安全、经济和有效的航行,且有利于航海界和保护环境;(2)国际航标协会成员能够通过改进无线电航标的性能来增进无线电导航对这些目标的贡献;(3)国际航标协会为国际航标协会成员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便调整和协调有关无线电航标的目的和活动。
还考虑到:(1)其它国际组织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CIRM、航海会议常设国际协会(PIANC)以及联合国专业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对无线电导航的兴趣日益增加;(2)无线电航标技术的加速发展;(3)船载无线电导航设备技术的加速发展,包括与其它船载航行/驾驶台系统如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航行数据纪录仪(VDR)、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等;(4)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航行数据纪录仪(VDR)和其它手段将来自无线电航标/航行设备的定位向它船和岸上报告日益增加;(5)其它海上用户如渔船和游览船、内陆水道、陆地和非运输用户使用无线电航标日益增加;(6)无线电航标的引进日益增加,这些无线电航标不仅仅为海上使用而建立,且是多模式的;(7)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无意和有意干扰的潜在危险。
决定:通过如下的促进和实现措施,国际航标协会应继续在适当的和适宜的航海领域支持和发展无线电航标:(1)就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发展和标准化事宜,加强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2)调整和协调航海界无线电航标的引进、运行、维护和使用,也包括不仅仅为海上使用而发展的航标;(3)综合所有航海界用户的利益,包括渔业、游览业等,与用户协商,特别是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关闭(见国际航标协会关于关闭无线电指向标的建议,R115);(4)集成航海领域不同无线电航标和无线电航行设备;(5)掌握船载无线电航行设备与其它船载航行/驾驶台系统的集成,如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航行数据纪录仪(VDR)和无线电通信系统如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
第二节海上无线电指向标当无线电测向设备与工作在海上无线电导航频段(283.5-325kHz)的岸基无线电指向标配合使用时,船舶在200海里范围内具有定位和归航的措施。
由于方位测量的准确度通常是5°,定位的准确度明显比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准确度差。
根据目前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海上无线电导航频段可用于发射GPS的差分修正,且可作为单独DGPS服务,也可作为测向服务的辅助数据。
世界上有几千座海上无线电指向标。
现在用于发射DGPS修正的数量正在增加而用于测向的指向标数量正在减少。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1974,第五章第12(P)条目前要求1600总吨及其以上的从事国际航线的船舶应配备无线电测向设备。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五章的最近修正案于2002年7月1日以后撤消配备无线电测向设备的要求。
第三节雷达应答器一、概述雷达应答器(RACON)是一个收发信设备,当收到船载雷达信号时,它能自动地发回一个能在询问雷达显示器上显示的识别信号。
这个应答信号可以提供距离、方位和识别信息。
雷达应答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助航的设备,其频段被分配在X和S两个船用雷达波段,而且当前大多数雷达应答器都工作在X波段。
二、基本工作原理雷达应答器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收信机,一个发射机和一个收发共用天线。
当雷达天线重复、间隔地指向雷达应答器时,在雷达应答器作用距离以内的雷达就能触发它。
雷达应答器的接收机将这个雷达的脉冲信号放大到能够触发应答器发射机的水平,发射机对每一个触发都回答一个脉冲信号。
但更多的是用一系列脉冲编码(摩尔斯码)进行应答,以便于识别。
触发后应答器的响应,应允许有一个短暂的应答时间。
这就产生了一个相对装有应答器的标志的被动反射回波在发射上的延迟(或距离),这个延迟一般等效为一个小于100米的距离,通常在作用距离大于几海里时就可以忽略了。
三、应用虽然雷达应答器提供了一个正确识别目标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需要把它们装在一个特定的工作位置上,所以它们的使用也受到了某些限制。
通常雷达应答器不加控制的增加会导致船用雷达显示屏上的应答信号多得令人不可接受。
这会降低显示屏的可用度,同时也会引起众多的应答器和其他响应之间的混乱。
通常雷达应答器是安装在已用灯标标示的地点上的辅助航标。
但使用雷达应答器并不能增加船舶对目标的发现能力。
大部分船舶能够使用雷达应答器。
对SOLAS公约第五章第20条提出的修正要求:(1)所有超过300总吨的船舶配载一台9这些中,雷达;(2)所有超过10000总吨的船舶配载辅助雷达,优选3GHz雷达。
雷达应答器能用于:(1)没有明显特征的海岸线上的位置测距和识别;(2)海上和陆上航标的识别;(3)初见陆地的识别;(4)标示警戒区或分道通航制的中心线和转向点;(5)标示危险物;(6)标示桥梁下可航行的桥孔;(7)作为导标。
四、雷达应答器的种类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1)代表目前技术的频率捷变雷达应答器;(2)早期的和基本过时的扫频雷达应答器。
频率捷变雷达应答器:在被触发的频率上响应,进而响应可在每次雷达扫描上再显象。
不过,为了避免遮蔽雷达显示屏上的其它特征,响应通常以预定的周期开启和关闭。
频率捷变雷达应答器也能制作成用户选择型,因此雷达操作员可选择是否抑制雷达应答器响应的显示或者其它雷达反射的显示。
有两种技术可供使用,ITOFAR和USIFAR,且在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ITU-R)建议M.824中定义。
扫频雷达应答器:有在整个9.3至9.5GHz频段上调谐的接收机和在扫描周期内从最低频变化至最高频的发射机(振荡器),扫描周期一般为1至2分钟。
当雷达应答器接收机搜索到船舶雷达时,雷达发射机被触发,但船舶雷达不显示雷达应答器的响应,直至雷达应答器和雷达之间产生频率匹配。
在扫描周期内,可能需要雷达天线持续转动几转后才能产生频率匹配。
五、信号特征工作在9GHz的雷达应答器用水平极化,工作在3GHz雷达用水平极化和可选的垂直极化。
雷达应答器的最大作用距离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1)应答器的输出功率和灵敏度,包括天线增益;(2)应答器天线和船用雷达天线相对水面的高度;(3)雷达波多路径传播的影响。
表中的参数只适用于X波段的应答器.对于S波段的应答器需要有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更高的天线高度。
表中功率参数已将天线增益包括在内:辐射输出功率=发射功率*天线增益七、雷达应答器的天线如果选用一个高增益天线,那么,雷达应答器的作用距离还可以增加.然而,应答器天线的型号和增益通常是根据应答器所处目标的类型来确定的.浮标要求一个宽垂直波束的全向天线,而这种天线不可避免地是一个低增益天线。
在固定目标上应安装一个窄波束天线。
为了对应答器进行识别,应答器的响应用摩尔斯码编成代码,对应答器的编码有下列要求:(1)为了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更好地识别应答器的位置,一般要求应答器的编码以“划”开始;(2)其余为三个“点”或“划”;(3)摩尔斯码“D”专门用来指示新的危险物,如沉船;(4)应答器编码的总长度不得超过应答器额定作用距离的20%。
然而,某些特定的应答器的编码长度有时也会由船用雷达询问时的量程来决定。
九、应答器的安装在大多数场合,由于应答器的尺寸小\重量轻\强度高,应答器的安装并没什么问题.而对所有在应答器服务范围内的雷达来说,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自由视线”。
也就是说应答器相对于水平要有一个足够的高度并在应答器天线前无障碍物。
如果在有固定雷达站的地方使用应答器,就要让这个应答器对该固定雷达进行屏蔽,以防止被雷达站的雷达长时间触发。
第四节海区雷达应答器配布指南一、适用范围为指导海区雷达应答器的配布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助航效能,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部海事局组织编制相关指南。
适用于我国沿海水域及相关陆域各类雷达应答器的配布,用于军事、渔业生产的雷达应答器除外。
二、分类与用途雷达应答器是增强雷达目标的识别效果而工作在航海雷达频段的接收/发射设备,是沿海通航水域、海港、通海河口的重要助航设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