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保俶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城市更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杭州的这些地名,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马塍路以前是养马场?孩儿巷过去专卖小孩玩具?西溪又名留下?杭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的很多地名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这9张图将带您走进杭州地名背后的故事。
孩儿巷孩儿巷最早的时候叫“砖街巷”,后来因为这里很多人出售泥孩儿,故又称“孩儿巷”。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经长居孩儿巷的小红楼,并在这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不朽诗篇。
三墩三墩古称兰里,相传孔子学生荀子在这沿河栽种兰花得名。
三墩是水乡古镇,三墩之水源于天目山脉,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瓜果之地之称。
“三墩”来历说法众多,常见说法是因境内有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三个较大的水上土墩而得名三墩。
西溪西溪是杭州城西,溪流密布,盛产芦花。
南宋皇帝赵构南渡之后,经过此处,被这“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美景打动,曾想建都于此,并说“西溪且留下”,西溪因此一度改名“留下”,至今西溪湿地旁边的小镇仍叫留下镇。
武林门武林门跟“武术”没有关系,它是老杭州十大古城门中最北的城门,始建隋朝,宋朝称余杭门,明代改称武林门。
据说当时门南面有一座虎林山,吴音承讹,转虎为武,称武林山,所以这座门就叫做武林门。
现在的武林门已成为杭州的城市地标,周围都是最繁华的商业区。
保俶路保俶(chù)路因路西侧之保俶塔得名。
保俶塔建于吴越时期。
传说宋朝灭后蜀、南唐后,宋太祖召吴越国国主钱俶入朝。
钱俶惶恐不已,害怕被扣留京城,所以在佛前许愿平安归来。
后来钱俶果然从京城平安归来,于是在西湖边造塔还愿,建起了这座保俶塔。
马塍(chéng)路不叫马塍(téng)路。
马塍是古地名,而且确实与马有关。
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在马塍这块地方养了3万多匹马,称作“马海”,也有的称作“马城”。
所以马塍也就是养马场的意思。
河坊街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它曾是古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经贸中心。
文章题目:探寻武林门西的保俶塔之谜在我国的西部山区,有一座独特的建筑物,它突兀层崖中,蔚为壮观。
这就是保俶塔,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将从武林门而西,来探寻保俶塔的故事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保俶塔的成因保俶塔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其建造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塔身为13层,高约67米,整体呈方形,是我国古代木塔建筑的典范之一。
保俶塔的建造是为了纪念佛教护国法师朱子真,他在此地传播佛法,因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2. 保俶塔的文化意义保俶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又是古代建筑技艺的杰作。
在保俶塔的壁上,隐含着许多佛经和历史故事,这些雕刻和文字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3. 保俶塔的地理位置保俶塔位于我国的西部山区,地势险峻,因而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它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胜地。
除了观赏建筑本身,游客还可以享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体验。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来说,保俶塔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份来自历史的馈赠。
通过对保俶塔的探寻,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保俶塔也让我明白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它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和传递者。
总结与回顾保俶塔的故事是如此丰富多彩,它将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瑰宝。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我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保俶塔的存在,让我更加自豪和骄傲,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保俶塔的探寻与理解,我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和爱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保俶塔,去感受它所散发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这将会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和自豪的力量源泉。
这就是我对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的理解和感悟。
一、概述西兴古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镇,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西兴古镇的历史文化根脉,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二、保护古建筑1. 对古镇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其历史原貌得以保存。
2. 支持有条件的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古镇的历史风貌。
三、文化传承1. 支持西兴古镇开展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手工艺。
2. 设立文化展览馆,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四、开展历史文化研究1. 组织专业人士对古镇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
2. 推动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西兴古镇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古镇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五、提升旅游体验1. 完善古镇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加强古镇的品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六、加强管理与监督1. 加强对古镇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得到落实。
2. 开展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七、结语西兴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
通过上述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古镇的历史文化根脉,让西兴古镇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八、促进文化交流1. 推动西兴古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促进文化交流。
2.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引进外地文化元素,丰富西兴古镇的文化内涵,促进本地文化融合发展。
九、加强教育宣传1. 在学校课程中加入西兴古镇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古镇的历史。
2. 加大对古镇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古镇的历史文化,增强社会对古镇文化的认知度和情感通联。
十、科学规划发展1. 制定古镇的长期规划,科学谋划古镇的发展方向和步骤,综合考虑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平衡。
2. 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规划指导,探索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历史文化保护与当代生活需求的有效结合。
杭州 2014.10听母亲说她去许师母家里坐过。
许钦文先生的家我只进去过一次。
那天轮到我表姑母举着三角形的小红旗,傍晚挨家挨户去提醒“火烛小心,门窗关好”。
我表姑母说她一个人不敢走进许师母家去,要我陪她一同去检查安全和卫生。
从许家大院出来后,表姑母才心有余悸地告诉我,从前许师母家有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被人用菜刀斩杀……那年我才十五六岁。
自此,每当我路过许家大院的“赤膊”围墙时,总会望着围墙内那幢用波浪形白铁皮盖屋顶的砖砌楼房疑窦丛生:这么大的一幢房子为什么不住人?它是仓库吗?但从未见过运输货物的大卡车在围墙外停过。
许家既然造得起这么高档的房子,怎么连围墙也不用白石灰粉刷一下?表姑母说的被菜刀砍死的姑娘是谁?她是许钦文的什么人?她是被许钦文、裘天芳杀掉的?绝对不可能!那又是谁竟敢到许家围墙里去杀人?许钦文是著书立说的作家教授,许师母却常常说她自己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且她长相一般,如此不般配的夫妻真是不可思议!但这些仅是我自己觉得好奇而已,从来没有也不敢问大人和长辈。
时光回溯辨实情光阴如箭,白驹过隙,转眼我已从十多岁的少年变成了六七十岁的老人。
保俶路上的许家大院不知何时已成了省民政局。
我从多本书刊中了解了许千年前始建1933年重建的保俶塔,英俊挺秀地耸立在西湖北岸宝石山顶,它像一枝巨笔,在广阔的天幕上描绘着五彩云霞,蓝天白云。
前尘旧事话迷离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保俶塔下,宝石山旁,曾居住过闻名遐迩的四位文化耆宿:鲁迅先生十分赏识的文学翻译家黄源住在幽静的葛岭;1934年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的作者陈学昭住在龙游路;风范彪千秋,芳泽被后世的书坛泰斗沙孟海也住在龙游路;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同乡、执友许钦文住在宝石山东麓的保俶路,他家所在处应是现在的浙江省民政局。
上述四位老一辈的文化名人中,我最熟悉的是许钦文先生。
许先生的家离我家仅200米。
他有个儿子是我读普化小学(在昭庆寺东边,是佛教协会办的,就是后来的断桥小学,现在这两个小学都不存在了)时的同校同学,我读三年级时许先生儿子读五年级。
文化遗产视角下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6)二、宋都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7)(一)宋都古城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9)(二)宋都古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10)(三)宋都古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1)三、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 (12)(一)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现状概述 (13)(二)宋都古城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4)(三)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制约因素 (15)四、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16)(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7)(二)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 (18)(三)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19)(四)优化城市规划与布局 (20)(五)加强宣传教育与普及 (22)五、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 (23)(一)国内典型城市案例分析 (24)(二)国外典型城市案例分析 (26)(三)案例比较与启示 (27)六、结论与展望 (28)(一)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9)(二)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0)(三)政策建议与实践指导 (31)一、内容概览宋都古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遗产概述:介绍宋都古城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及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宋都古城保护:分析宋都古城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城市化进程、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古城的影响。
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宋都古城的利用策略: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实现宋都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探讨。
成功案例借鉴:通过对国内外成功的古城保护利用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其经验和教训,为宋都古城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
策略研究:提出具体的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策略,包括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建议。
总结研究成果,强调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作者:本刊报道组来源:《杭州》2021年第01期放眼钱塘大地,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
2020年12月28日上午,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正式开工。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出席,戚哮虎主持,许明、缪承潮、王立华参加。
以举办2022年亚运会为契机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含金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城市的根脉,文化底蕴的厚度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高度。
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塑造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注重以文铸城,持续放大三大世界遗产综合带动效应,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保护和申遗工作,高水平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努力成为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德寿宫是南宋都城内城仅次于南宋皇宫遗址的重要宫苑遗址,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遗址内铺设规整的青砖、园林、水井等园林遗迹逐渐显露,足可想象南宋皇城德寿宫的气派与辉煌。
以南宋皇城遗址为代表的临安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续被国家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百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专题调研西湖南线景区及南宋皇城遗址时曾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深入实施文化兴盛行动,积极推进西湖南线景区优化整合,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综合保护,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魅力。
周江勇指出,要以举办2022年亚运会为契机,加快西湖南线景区优化整合,将历史资源的保护、历史碎片的展示与城市功能的提升、公共游赏空间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西湖有故事可品味、有景观可休闲、有历史可寻根。
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工作,是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的实际行动,是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的重大举措,是有效保护文化遗存的迫切需要。
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在这些文物保护点中,有古老的建筑、传世的艺术品,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遗址和文化遗产。
它们各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
一、西湖文化区西湖文化区是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西湖、雷峰塔、苏堤、断桥残雪等著名景点,被誉为“人间天堂”。
西湖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传世的诗词和画作。
雷峰塔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它矗立在湖畔,历经沧桑,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和变迁。
二、钱江文化区钱江文化区位于杭州市中心,是古代吴越文化的重要遗址。
这里有钱江、钱塘江大桥、宋城等著名景点。
钱江是杭州的母亲河,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和繁荣。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斜拉桥,它连接了杭州市区和萧山区,成为了城市的交通枢纽。
宋城是一座复原的宋代古城,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
三、运河文化区运河文化区是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中的瑰宝之一。
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运河是中国最长的运河之一,它贯穿了整个城市,连接了东西两湖。
运河畔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吴山天池、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它们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和繁荣,也是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怀念。
四、丝绸文化区丝绸文化区是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中的一颗明珠。
杭州是中国重要的丝绸产地和交易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丝绸文化区有西湖丝绸博物馆、丝绸市场等,它们展示了丝绸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让人们了解到丝绸对杭州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让它们得以延续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让世人共享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杭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焕发出新的光彩。
杭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楼舒
【期刊名称】《城市》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一、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概况杭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秀丽的西湖山水、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始于1996年,在当时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邨和河坊街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2005年起,杭州市政府加大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扩大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数量和范围.截至2011年7月底,经市政府批准,杭州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5处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416万平方米.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楼舒
【作者单位】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
【相关文献】
1.杭州市思鑫坊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重点及难点 [J], 张倩如;彭程雯;马军山
2.杭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J], 楼舒
3.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 [J], 章菥妤;马军山;孔云节
4.基于"城市记忆工程"对历史街区肌理保护与更新的对策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 [J], 楚越; 段红晓; 王依涵
5.基于“城市记忆工程”对历史街区肌理保护与更新的对策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 [J], 楚越[1];段红晓[1];王依涵[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建筑,第38卷,第3期,2021年6月ZhejiangConstruction,Vol.38,No.3,Jun.2021收稿日期:2021-01-22作者简介:张 婷(1984—),女,浙江杭州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管理。
通讯作者:张玉瑜(1971—),女,台湾嘉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及传统营造技艺。
杭州保?塔名称衍变研究StudyontheNameofBaochuTowerinHangzhou张 婷1,沈楠菲2,张玉瑜2ZHANGTing1,SHENNanfei2,ZHANGYuyu2(1.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连横纪念馆),浙江杭州310001;2.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07)摘 要:杭州雷峰、保?二塔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因其分立西湖南北历代文献中,遂有“西湖门户”之称。
然杭州保?塔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历史现象,在其千年历史中,流传记载下来的名称并不固定,有“应天塔”“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宝叔塔”“保?塔”等多种叫法,与中国传统古塔名称基本从一而终的常态完全不同。
在此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对其多名衍变现象进行追本溯源,通过保?塔特殊案例的研究,获得文献研究视野下对建筑文化及其书写特质更为深刻的历史认识。
关键词:保?塔;名称衍变;建筑文化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07(2021)03-0028-031 应天塔———初建之名“应天塔”可能为保?塔初建时的名称。
保?塔的初建在五代吴越钱?时期,为吴越臣吴延爽所建。
延爽为罪臣,因此史册隐去了其造塔功绩,也未曾记载当时的塔名为何,直至咸平年间僧人永保重修该塔后,才命名为保叔塔。
“应天塔”之名曾出现在《咸淳临安志》[1]《武林旧事》《武林梵志》三处文献中。
《咸淳临安志》为南宋临安府(治今浙江杭州)地方志书,成书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其云:“僧永保建,故名保叔塔,旧又有应天塔、极乐庵、落星石在焉,有《屏峰院记》《封山记》石刻,今不存。
杭州城市更新的研究介绍作者:李云川来源:《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11期【摘要】城市更新是当今面临的重大城市发展课题。
本文主要介绍杭州城市改造更新的若干关键问题,旨在为城市更新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整体设计一、概述目前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常常提到城市更新问题,我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现有环境的进化,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对旧有建筑、道路、水系的局部调整和改动。
改造更新的成果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以及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杭州城市形成自南宋,建都以来一直都是文人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
变化自国民政府时期,确立为浙江省会。
杭州便拥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优美城市空间。
然而,钢筋混凝土虽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城市之魂。
那些看上去破破烂烂的旧房子,恰恰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有了它,城市才能不陷于浅薄,不流于浮躁。
于是,杭州市政府重新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保护文化生产力”的新口号,156万平方米的老房子、古街道由此得到保存,并继而得到妥善的更新、修缮,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城市“改造”到城市“更新”,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两者对如何实现城市的发展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
前者强调破旧立新的大规模改造,而轻视由此带来的文化断层、社会震动;后者则注重维护城市社会的多元性,以和谐为基础求发展。
应该怎样建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近年来吸取从前“大拆大建”的教训,提出老建筑要保护,原住民和产业形态也应继续;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只能“更新”,不能“改造”,从而延续历史文脉,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随着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
广泛采用特殊的保护方法以招商带动保护的工作。
“保护─招商─利用─保护”为杭州近代建筑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思路,在解决更新保护资金来源的同时实现近代建筑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实现双赢。
杭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自己的内部网站上公布近代建筑的招商公告。
杭州老余杭宝林西路最新方案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是2020年度余杭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之一。
我区制定四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旧改工作,拟定通过四年时间,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125个,面积约171万方。
其中,2020年计划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65个、面积约94万平方米。
按照试点先行有关要求,先后推动临平街道梅堰小区、南苑街道河畔新村等7个镇街实施改造提升,涉及小区12个,建筑面积46.35万平方米。
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改造老旧小区,以关注民生,解决居民切身相关的生活需求为根本,以优化升级内部基础设施为关键,统筹考虑“水、电、路、气、消、垃”等项目。
各改造项目多管齐下治好疑难杂症,全面落实二次供水、雨污分流、道路“白改黑”、架空线路“上改下”、天然气“瓶改管”等内容,彻底消除“蜘蛛网飞线”,排查整治消防管网设施,同时结合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增设环卫设施。
如临平街道梅堰小区将通过基础改造,解决屋面漏水、地下室渗水、排水不畅等诸多问题,缓解停车难,补齐缺失的社区服务功能。
推进电梯加装老旧小区改造以建设老有所需、老有所乐的老年宜居社区为目标,充分考虑老年人日常出行的舒适便利,加大力度有序推进电梯加装工作。
余杭区已制定《余杭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方案的调整完善意见》等文件指导加梯办法,鼓励“愿装尽装”“成片加梯”。
目前,东湖街道超峰小区项目已基本实现小区成片加装电梯,南苑街道河畔新村已有大部分楼幢单元同意加装电梯,梅堰小区部分单元电梯加装己签约,正在加大推进力度。
缓解停车难停车问题具有复杂性,老旧小区改造通过盘活整理土地、优化地面车位布局、新建地面地下车库、调整小区道路单行等方式增加停车位;小区内部空间不足的,与周边停车设施构建资源共享系统。
塘栖镇改造小区为解除消防隐患,新增3个集中停车场,有停车位近200个。
打好服务“组合拳”老旧小区改造以服务性功能提升为突破点,在建筑体量上做减法,在公共空间服务上做加法,着力“利用好现有空间、挖掘出潜藏空间”,增设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配套,尤其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打好功能配套“组合拳”。
保俶塔:历史传说与建筑价值的融合保俶塔(也作“保淑塔”,但“俶”字读音为chù,非sh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宝石山的东麓,南临西湖,是西湖胜景的标志性建筑。
以下是对保俶塔传说的史记解析:一、保俶塔的建造背景与初名据史书记载,保俶塔初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为吴越国王钱弘俶的娘舅吴延爽所建。
然而,吴延爽在建塔时并未正式命名,民间因此称之为“宝塔”,或因其位于宝石山上而称为“宝石塔”。
二、保俶塔名称的由来与演变1.“保俶塔”名称的由来:o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吴越国王钱弘俶被宋太祖赵匡胤召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俶进京平安,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并取名为“保俶塔”,意为保佑钱弘俶平安归来。
但此说法存在争议,因为吴延爽在建塔后不久就因犯“谋叛重罪”被流放,可能并未有机会为塔命名。
o另一种说法认为,“保俶塔”的名称是后来文人墨客根据塔的地理位置和寓意而命名的。
2.名称的演变:o在历史上,保俶塔曾有过多个别名,如“保叔塔”、“宝所塔”、“保所塔”等。
其中,“保叔塔”一名尤为流传,据传是因为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一位名叫永保的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
然而,这一说法也并未得到确凿的史证。
o明朝末期,有文人大儒对“保叔塔”一名感到有伤风化,于是发起“正名运动”,编撰了“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的新故事,使得“保俶塔”的名称逐渐流传开来。
三、保俶塔的历史变迁与现状1.历史变迁:o保俶塔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损毁和重建。
从元、明、清三朝开始不断修缮,直至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仍为七层重檐楼阁式,可登高眺远。
o民国十三年(1924年),塔倾斜,后重修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为明代旧物。
o1997年,杭州园文局对保俶塔进行了维修,更换了朽坏的塔刹及相轮。
杭州市保俶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城市更新
1.杭州主干道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更新综述
1.1
近几年来,杭州为了提高普通市民的生活品质先后完成了“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十纵十横”等民心工程,最大程度的落实了“生活品质之城”的现实目标。
不过在杭州近代的城建历史上主干道路的更新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日渐深入,在杭州的特定核心区耸立起了非常现代化的街道,既无杭州特色,也无市井生活,老街遭到严重破坏,其中的功过得失不言自明。
1.2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杭州市政府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提出了“由摊大饼到蒸馒头”的想法。
也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由单纯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的战略性转变。
杭州市委市政府以每年一次道路更新的速度,通过改造挖潜和修缮保护并重的方法有力的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道路更新运动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路带整治、以路带改造、以路带开发、以路带保护”,杭州已经以道路更新为契机,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更新的创新之路来。
1.3
“道路空间”这一最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是非常值得全方位研究和考察的。
在吸取了国内外先进城市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以
后,杭州认识到以往单一的涂脂抹粉和大拆大建是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而应该走综合改造之路。
杭州在2005年实施的“一纵三横”综合整治工程就是这些工程中的典型,它包含了凤起路、庆春路、体育场路、曙光路和保俶路等五条城市核心道路。
改造中形成了众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杭州之后的城市更新改造受益匪浅。
其中又以保俶路改造工程最为典型,于2006年获得改造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杭州最佳人居环境奖”。
2俶.保路改造更新工程详析
2.1
保俶路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范围内,本次整治工程南起北山路,北至天目山路,长约1.6公里。
是连接西湖景区与城市纵深的重要道路,两侧用地性质以住宅和省政府综合用地为主,整治内容包括道路拓宽、立面改造、景观提升、管线敷设等。
(1)建筑现状:多为近代建筑,集中建造于70年代到90年代,立面杂乱,品质参差不齐,基本没有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该区段上的松木场自古为入杭进香泊船之处,紧邻的宝石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不过这些历史大多流于文字而已,给我们深挖历史,展现西湖文化带来
2.2
我们的东方文化讲究和谐和中庸,正切和了这次改造的中心命题。
对历史要尊重,对文化要体现,对设计要创新。
基于保俶路自身的特点,我们从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两方面入手把它定位为充分
体现西湖文化的园林化大道。
建筑上讲究“灵、秀、雅致”,景观上刚讲究亲近自然,体现园林文化。
2.3
2.3.1.重夺控制权,追求和谐的城市风格与色彩——“和而不同”
日本著名建筑学家芦原义信先生曾表示:他很欣赏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那种整体统一的文化精神。
其实这种相对的整体统一的文化精神,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捷径。
中国建筑大师程泰宁也说过:“像杭州这样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本可以建设成为以山,湖,水系为脉络的山水城市。
”
“和而不同”引申到城市发展的层面,正切合杭州近年来道路更新的全新命题。
对于色彩要和而不同,对于风格要和而不同,对于材质也要和而不同,力争做到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恢复历史街巷的传统韵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2.3.2.反对泛文化,尊重城市的原生历史与文化——“拣起历史的碎片”
在历史遗迹和街区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失的背景下,对杭州城
市历史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以便能够流传后世、泽备后人,不让城市历史中的任何一个链条断裂,这就是“捡起历史的碎片”的意义所在。
如此大规模的发掘保护工作,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也程中,碰到了实施难、资金难、利益协调难的问题,投诉较多,有些甚至非常过激,值得在以后的改造实施过程中吸取教训。
但项
目评审专家著名作家开彦的话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通过改造来挖掘老路交通潜力,但推土机开过去的同时,往往也挖断了老路的历史文化命脉,保俶路的这种做法,可以成为老路挖潜的榜样,杭州走出了一条非常和谐的道路,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2006年底,经过市民、专家近三轮严格的评选,保俶路有幸突出重围被评为“杭州最佳人居环境奖”,也开启了道路改造工程获得该奖的先例。
3.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截至11年底,杭州主要的城市干道都得到了系统性的更新,而且正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从城市中心向城市周边不断的延伸。
实践证明,杭州的城市道路更新改造是成功的,他构成了杭州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点(单体建筑)与面(城市规划)之间的重要界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相信随着量的积累,杭州必将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城市品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