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蔡雅如【摘要】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隐蔽性、传统性和多样性,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并构建全社会合力育人体系,将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启示【作者】蔡雅如【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一、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1.隐蔽性在英国,存在着“公民教育”的说法,从表面上看,“公民教育”意味着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但是从实质上看,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其本质是要通过系统性教育,用各种教育手段将英国统治阶级的需要内化为全社会每个成员普遍遵循的价值尺度。
“公民教育”从其名称上看是一个非政治性的表述,但是其具体的实施手段却处处体现了政治性的要求[1]。
在英国学校道德课程中也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关名人、英雄道德情操的教育被内化为英国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在学校其他的课程设置中也随处可见爱国主义教育的痕迹,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国,这类课程往往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
2.传统性英国具有浓厚的宗教传统,英国爱国主义教育也体现了鲜明的宗教特征。
在英国,1/3的学校由教会开办,集体的宗教礼拜成为法定的学校活动。
在中世纪,宗教教育就是英国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宗教教育对集体意识的形成、公众道德的养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育做法在当代也留下痕迹,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在英国年轻一代的观念形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
英国当代的宗教教育对于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和也具有积极意义,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形成了相似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中世纪时代宗教教育对神性的认识被转化为对道德标准的认同。
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一、教育制度1.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美国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3.英国的教育制度英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
4.法国的教育制度法国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
5.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6.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概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
2.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3.学校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4.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5.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需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校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6.学校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学校文化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的关系1.教育制度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教育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学校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反作用学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的互动发展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各国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的特点1.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中国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学校文化建设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美国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国内外关于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
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国内: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成为了其中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意义、原则、方法、路径等,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策略和方法等,旨在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
研究者们从技术、教学、课程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1.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高,如韩国、日本等国在教育领域也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
这些国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欧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合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通过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等,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环境、文化背景和制度设计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浅谈英国绅士教育与我国君子教育的比较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由贵族传统文化、骑士精神和近代工业资产阶级进取的价值观念等融合而成。
而我国古代的教育一贯以培养君子为最高目标,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
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都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时代需要的精英人才为目的,对维持本国的长治久安和持久发展,以及在形成本国特色文化、塑造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堪称世界教育的经典。
本文在对此两种教育思想进行简单分析与比较,以期对我以后的教育思想带来些许启示。
标签:绅士教育;君子教育;中西差异;启示一、绅士教育与君子教育的概念1、绅士教育在15 世纪,“绅士”首先的和主要的含义是指国王、王后、公、候、伯、子、男等五爵。
而“绅士”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领域是由法国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提出。
绅士教育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教育目的一一培养良好公民。
12~16世纪风行一时的骑士教育对绅士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哲学家蒙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懂得生活艺术的绅士教育目的。
I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集各种绅士教育理论于一家,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
他主张培养一种“绅士”一一“有德行、有用、能干”,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项特质的教育。
2、君子教育“君子”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的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道德高尚、刚健有为的贤者能人。
君子本意为“君之子”。
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
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即君子。
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
后来春秋时期,君子变成士大夫的统称。
到了孔子时期,孔子对君子概念进行迁移、规范和系统化,认为具有高尚人格境界和高尚美德品行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這是孔子定下的作为君子的三条标准,也是孔子对“君子”的“仁”“智”、“勇”的人格特征最生动、最形象、最全面的表述。
英国和中国的文化观念存在哪些异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英国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它们之间的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英国和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异同。
一、时间观念1.英国人的时间观念英国人的时间观念来自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他们注重时间的守时和效率,以及时间与金钱的价值等。
英国人坚持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大多数英国人把时间看做是一种有限的、珍贵的资源,因此他们会把时间分配给一个特定的活动或人。
2.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影响,中国文化注重历史传承和传统,强调和谐共处,所以不太注重时间的精确性和效率。
在中国文化中,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非常重要,因此中国人更注重自然的节奏和时间的流动,更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互信和情感的交流。
二、礼仪观念1.英国人的礼仪观念英国人非常注重礼仪,礼貌的言语和姿态在英国社会中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工具。
他们更注重表达个人意愿和独立思想,而不是别人怎么看他们,因此他们看起来相对冷漠。
在英国社会中,许多礼仪规范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如宴会上不能从共同的盘子里取食物,不能提及敏感话题等。
2.中国人的礼仪观念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礼仪被视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信奉和传统文化的维护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礼节和规则非常重要。
中国人习惯于表现出谦虚、和蔼和热情的面孔,重视集体的利益,强调群体意识,所以他们看起来更为热情和亲近。
三、态度与价值观1.英国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英国人非常注重个人的隐私权和独立性。
在英国社会中,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非常流行,因此个人自由和独立意识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英国人重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技能,认为这些是成功的关键。
在英国社会中,强调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要。
2.中国人的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非常注重团体的意识和亲密性,家庭和社区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
英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英国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报告旨在对英国传统文化进行调研,了解其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现状,并探讨其对英国社会和国际影响的意义。
二、概述英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领域广泛,包括文学、音乐、戏剧、艺术等等。
这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当属英国教育、乡村生活、皇室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等。
三、英国教育文化英国教育一直以严谨、专业、注重学术自由著称。
著名的大学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是世界顶尖的学府。
英国的教育体系深受敬重,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与学科设置为世界其他国家所借鉴。
四、乡村生活与皇室文化英国乡村生活充满了古老的传统和美丽的景色,是英国人骄傲的一部分。
乡村地区的建筑风格、农田景观、乡间小道、历史悠久的教堂等都代表了英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皇室文化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王室作为欧洲唯一的君主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世袭传统。
英国皇室的成员们都非常注重形象和仪态,他们的婚礼、加冕典礼等重要活动也是世界观众瞩目的焦点。
五、传统节日与民俗英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圣诞节和复活节。
圣诞节是每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享受美食,并举行音乐会和舞会等活动。
复活节则是庆祝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人们会举行教堂仪式、寻找复活节彩蛋等活动。
六、英国传统文化现状在现代社会,英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受到高度重视。
英国音乐、文学、电影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传统节日和民俗依然活跃且举办规模庞大。
英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自豪,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维护和传承。
七、英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英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英国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和各国人民学习的重要因素。
英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助于推动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际交流与理解,增进民众认同感和幸福感。
八、结论英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特点和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英国社会和国际文化。
关于英国传统文化的作文用英文
British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ich and diverse, reflecting the country's long and storied history. From Shakespearean plays to afternoon tea, from iconic landmarks like Big Ben to the royal family, British culture is a blend of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modern influences.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politeness, resilience, and a love for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form the foundation of British society. Embracing British traditional culture allows one to appreciate the depth and beauty of this fascinating country.
中文翻译:
英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这个国家悠久而有故事的历史。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英式下午茶,从像大本钟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到皇室家族,英国文化融合了历史遗产和现代影响。
彬彬有礼、坚韧不拔、热爱文学艺术的传统价值观构成了英国社会的基石。
拥抱英国传统文化让人能够欣赏这个迷人国家的深度与美丽。
作为视文化遗产为珍宝和十分崇尚传统的国家,英国传统文化教育历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文化得到有效的复制、保护、传承、创新或更新。
同时,英国还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和身体方面的发展。
英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程和课堂教学中,而且也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文化遗产资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分强调通过学科教育体现英国传统文化内容。
在选择有价值的知识时,文化是很重要的方面。
英国1988年开始实施国家课程,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了如下原则:(1)尊重儿童和学生的兴趣和选择;(2)经济相关原则;(3)职业相关原则;(4)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5)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观,强调知识和理解本身的价值。
其中后两点主要强调通过对英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教学,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文化的传承和了解。
因此,国家课程的总目标规儿童提供广泛的、不仅限于经济和职业目标的课程,其基本主题是文化重建,尤其是强调国家意识、国家的文化遗产、正统的基督教和道德观以及家庭方面的价值观。
传统主义者认为,“学校的历史课试图有意剥夺英国儿童对本国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他们的文化遗产,而这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传统主义认为,“我们的文明不仅受到具有不同态度和价值观文化的威胁,而且也受到具有自我毁灭性的威胁”。
因此,新保守主义者普遍支持“以一系列确定的、已>>皮尔斯女子学校的学生在上小提琴课年发表的《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将资产阶级的“高贵和文雅的青年”培养为绅士。
他说:“我认为完善的、高贵的教育就是培养人在平时和战时能公正地、熟练地、高尚地履行其公私职责的那种教育。
”7世纪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
洛克认为,品德应是绅士的首要素养,所要培养的绅士既不是教士、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集德行、智慧、礼仪与学问为一身的人。
国外传统文化传承经验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战下,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以下将从立法保护、财政支持、教育体系、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传播、社区参与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介绍国外传统文化传承的经验。
1.立法保护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护传统文化和促进其传承。
例如,美国在1917年通过了《历史遗产法》,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国于191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法》,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了保护。
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和政策,如印度的《2005年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韩国的《2003年韩国无形文化财保护法》。
2.财政支持许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保障。
例如,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法国政府也设立了基金,支持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一些国家还设立了奖项和补贴,以鼓励个人和企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教育体系许多国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例如,中国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法国则在高等教育中设立了文化遗产专业。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学徒制和培训等方式,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技能培训和传承。
4.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广传统文化并促进国际间的文化理解。
例如,英国的“文化年”活动和美国的“国家遗产节”活动,为展示和传播本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展览、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以推广本国传统文化。
5.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政策。
例如,意大利的“人间国宝”制度,认定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制度,认定并传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
此外,一些国家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和专项资金,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古代英国教育
古代英国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学校主要由教堂管理,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和修道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向广大民众开放,形成了以拉丁语教育为基础的传统学校体系。
中世纪的学校注重宗教教育,以经院哲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教育开始注重人文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逐渐脱离了对拉丁语的过分依赖。
在古代英国,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
教会通过教堂学校、修道院等机构进行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教士和修士,他们具备识字和书写能力,成为当时社会上最有文化的人群。
这些教士和修士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对英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英国的教育主要以宗教和道德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具备信仰、道德和虔诚的教徒。
教育方式主要是经院哲学、神学和文学的教授,缺乏科学和实用技能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古代英国教育的发展受到教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虽然当时的教育资源有限,但英国的教育事业在教会和修道院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为后来英国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谦让是一种美德]
谦让是一种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许多让的佳话,如“尧舜让位”、“相如让廉颇”、“孔融让梨”等。
现在就以孔融让梨为例看看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让”。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翻开《辞海》,“让”字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这里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
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让”作为一种精神,是国家加强安定团结的胶合剂。
在古代,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就把互相谦让的事当作古今佳话,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和谦让有关。
如果人人都能从大局出发,宽怀让人,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大家就会感到温暖,社会问题就会减少,构建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缺乏让的风格,相互间斤斤计较,白眼相视,攥拳相持,那社会生活的车轮就不能正常运转。
其实说到底,有的人之所以不让,主要还是怕吃亏。
让,是要吃一点亏的,但作为情操高尚的人,还是应该有敢于吃亏的精神。
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
其实,谦让就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谦卑与互让,就是一种心明眼亮的谦虚与互利,就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谦逊与互惠,就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谦敬与互存。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品质。
我们在学会谦让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谦让自己,谦让人生。
面对生命的挫折,我们要学会谦让,必要时,我们更要感激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来的勇气。
学会谦让,它将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风帆。
然而,谦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并不是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无动于衷;而是在不伤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作出合理的让步,对于没有道理,存在伤害的对峙,我们是不应该谦让,应当肯定的坚持。
人生的旅途总有坎坎坷坷,带上“谦让”,总能找到避风港;人生的小路总有弯弯曲曲,握住“谦让”,总能披荆斩棘,看到胜利。
相互谦让,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
出处:1.《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辞海》“厚人自薄谓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