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亿有多大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案模板范例三篇模板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案范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优质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尊敬的陛下,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
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陛下,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
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
”同学们,你们猜猜看,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2、学生猜测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棋盘格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单位:粒)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131072 262124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1亿有多大》说课稿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
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五、学法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1亿有多大》说课稿一、说教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有,对大数的理解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因为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所以,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验证、类推和对照”等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中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使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尺、天平。
二、说设计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所以,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走进生活,感悟数学”,在教学中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为了体现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与学。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老师在课堂中,始终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猜想一副名画的价钱,一亿张纸有多厚,一亿粒米有多重,跑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一亿步够不够,“嫦娥一号”探月要飞多长的路程等。
在研究1亿这个数有多大时,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如珠穆朗玛峰的高,赤道的长,牛的体重等),通过对比,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很好的解决教学重点。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对比”的探究过程,借助具体数量和生活经验,感受1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由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数学方法。
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经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推算1000000000张纸的厚度是多少的这个过程,发现1亿张纸厚度的推算过程。
感受1亿有多大。
2.动手操作测量10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推算1亿枚硬币的高度和100粒米的重量及1亿粒米的重量。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知道从少量的物品的量推算多量物品的量的过程,会推算,会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通过测量、计算、填表、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会用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是13亿,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1亿是多少?指明学生到讲台上写出“1亿”这个数字来。
提问学生对“1亿”的数学认识。
学生可能讲出“是最小的九位数”,是10个1千万,100个100万,1000个10万等。
我们经常用到纸,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大家猜一猜,今天我们来学习和感知“一亿有多大?”(2)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呢?我们可能找到1亿张纸摞起来吗?不可能。
我们可以数100张纸测量摞起来的厚度,进行推算,推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出示课件:100张纸,厚度是1厘米。
1000张10厘米,推算10000张100厘米,100000张1000厘米,1000000张10000厘米……1亿张,1000000厘米=10000米。
10000米有多高呢?相当于飞机在空中的高度。
和我们的教学楼高度比较呢?(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大约高20米)。
填表,感知推算过程和1万米的高度。
(3)分组活动:1亿枚1元硬币摞起来有多高?以10元硬币摞起来的高度约为2厘米,开始推算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
课题:一亿有多大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33、34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一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2、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学习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获取成功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操作平台、计数器一、引入课题1、铺垫⑴师:一亿就是100000000 。
(板书) 1亿:100000000⑵师生口述:()个一千万就是一亿。
()个一百万就是一亿。
⑶关于“亿”,我们还知道什么?通过投影仪,再现课本小知识:(P4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P4 )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要画3年零2个月。
(P10 )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我们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跳一亿次要多久?100000000÷42000000 ≈2.4(年)2.4年就是2年又5个月。
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一亿次要2年零5个月。
2、引入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以亿作单位的数。
上网搜寻“横沥镇”,进入“横沥镇简况”,呈现如下资料: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财政收入2.38亿元,各项税收总额1.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1亿元,用电总量4.69亿千瓦时,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为6.21亿元。
师带学生进行资料的了解后,问:这些都是以亿作单位的数,但是1亿到底有多大呢?(学生面带茫然)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实践活动活动方案及步骤:三、交流推广小组汇报,师根据汇报的情况帮学生建立实体模型,感知1亿有多大1.引导学生把1亿张纸的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相比1亿张纸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引导学生把1亿个小朋友站的面积同我镇的面积相比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我们横沥镇辖区总面积为50平方千米,这样,1亿个小朋友正好站满一半;要站满全镇,则要2亿个小朋友。
一亿有多大数学优秀教案一亿有多大数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亿有多大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亿有多大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一、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
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篇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天*、卷尺、秒表、100米大米、实物投影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簿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
(将课题补充完整)二、实践操作1、数一数(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出一些练习簿,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即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
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数100本练习簿大约所用的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出示书本上的表格(学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为全班认同的其他秒数),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推算,并把推算结果填入表格。
小组反馈,指名读最后的得数。
(3)进一步探究问题。
谈话:9千万秒(或学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数),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2、排一排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呢!(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行,老师和学生共同测量出长度。
(可能会出现测量的结果不是整米数,取整米数的近似数来表示)(2)列表进行推算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测量的数据列个表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走进生活,感悟数学——《一亿有多大》说课稿作者:cyp1032@一、说教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验证、类推和对照”等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中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尺、天平。
二、说设计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走进生活,感悟数学”,在教学中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为了体现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教与学。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老师在课堂中,始终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猜想一副名画的价钱,一亿张纸有多厚,一亿粒米有多重,跑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一亿步够不够,“嫦娥一号”探月要飞多长的路程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滑县新区英民学校张春艳一、教学背景及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一亿有多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3、34页的内容。
课程标准: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设计学习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内容标准。
1、学习内容分析《一亿有多大?》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充分体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2、学情分析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学习目标1: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具体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小组合作,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
3:通过具体情景,养成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4、学习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
5、学习准备⑴、学生:计算器、新版一角硬币若干。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感受“1亿”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存在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从而对1亿有一个表象的认识,确定“1亿有多大”为主题,在全班开展数学实验活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和“说一说”的实验活动,能从不同角度来感受一亿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上述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验中,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难点:感受到一亿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准备:教师用材料:100粒大米、天平、秒表、50本练习簿、卷尺学生用材料:100粒大米、天平、秒表、50本练习簿、卷尺研究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故事引入(1)提问:第28格有多少粒米?(2)学生猜测,交流。
(3)验证猜测,课件出示。
(4)小结:我们把这些米粒以亿为单位,大约就是一亿粒。
2.1亿粒米有多重?二、实验操作、初步感知1.实验1:1亿粒米有多重。
(1)学生猜测。
(2)指名交流。
(3)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法。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
③小结方法:先称一部分大米的重量,再推算出所有大米的重量,采用测小算大的方法。
因为1粒米太轻了,所以选择称100粒米的重量。
(4)开展实验活动实验要求:①测量100粒米大约是多少克?②推算出1亿粒米的重量,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结论:1亿粒米大约重2200000克。
2.提问: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1亿个人1天就能节约一亿粒米,就有2200000克。
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2200000克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3.谈话:刚才我们先测量出100粒米的重量,再推算出1亿粒米的重量,在这样的活动中,你对1亿有什么感受?4.小结:刚才通过开展称一称的活动,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一亿是个非常大的数,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一亿粒米的重量的?下面我们还可以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深入感受一亿有多大。
《1亿有多大?》练习课一一、活动主题:为让学生感受“1亿”在我们生活中的没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从而对1亿有一个表象的认识,确定“一亿有多大?”为主题,在全班开展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一)认知目标: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摸的简单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推算、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信息技术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行热爱集体,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品德教育。
三、活动准备:每组准备100张纸、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计算器、大米、记录表等四、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猜想,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
生A: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生B:1亿枝铅笔能装满一个大游泳池;生C: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2质疑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能不能沿地球环绕一周吗?1亿粒大米够1个人吃1年吗?1亿个垃圾袋铺开有多大呢?制造1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呢?1亿元人民币可以建多少座我们这样的教学楼?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第二阶段:探究阶段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选择探究内容师: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
3、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师:我们真的要找1亿张纸来测量吗?生:我们可以先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再进行推算。
4、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1)准备实验材料。
(100张纸和尺子)(2)进行测量。
(3)得出测量结果。
(约1厘米)(4)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操作和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生:首先我们测量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1000张纸高度就是10厘米,依次类推1亿就是1000000厘米=10000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亿”这一大数单位的概念,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亿的大小。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理的估算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大数进行估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大数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理解“亿”的概念,感知1亿的大小。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大数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包含大数感知活动案例)•实验器材(如:米粒、纸张等)•计算器五、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发现。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提问学生:“你们知道1亿有多大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引入主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亿有多大”,并明确学习目标。
2. 知识讲解•解释“亿”的概念:介绍“亿”是一个比“万”更大的数单位,1亿等于10000万。
•感知1亿的大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1亿相关的事物(如:1亿粒米、1亿张纸等),让学生初步感知1亿的大小。
•举例说明: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全国人口数、某地区年降雨量等)为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亿的大小和含义。
3. 巩固练习•实践活动一:估算米粒数量。
给学生一定数量的米粒,让学生尝试估算这些米粒如果堆成1亿粒会有多大。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并分享估算方法和结果。
一、1亿有多大——认识数字的规模二、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的规模,认识一亿这个数量级。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实例来感受一亿的大小,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口数量、车辆数量等,让学生对一亿有个初步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一亿的组成,即1亿=10000万=100000000。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与一亿相关的实例,如国家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等。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计算一亿里面包含多少个一千、一百等。
5.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亿的大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一亿的概念和组成。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一亿的大小。
3. 设计练习题,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题的正确率。
2. 学生对一亿的认知程度,能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一亿的概念和规模?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是否存在教学盲点,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六、1亿有多大——生活中的数字七、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更深入地理解一亿的大小。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一亿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九、教学内容:1. 生活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与一亿相关的日常生活实例,如人口数量、车辆数量等。
2. 数字运用: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一亿的知识,如计算一栋楼里有多少个家庭、一个城市有多少辆汽车等。
《一亿有多大》实践活动报告
实验课题:人的生命有一亿分钟吗?
实验人员:*****
实验准备:了解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活到几岁?
杜品华,1886年04月22日出生
于四川乐山,2006年4月22日,被上
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上“最
长寿的人”的杜品华老人,在四川省犍
为县家中度过了她的120岁生日。
于
2006年12月逝世。
实验步骤:
1.将1亿分钟换算成“年”计量单位。
1亿(分钟)=1亿÷60(时)
=1亿÷60÷24(天)
=1亿÷60÷24÷365(年)
≈190(年)
2. 1亿分钟与最长寿老人年龄进行比较。
1亿分钟(190年)>120年
实验结论:
虽然1分钟很短,但目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一生都活不到1亿分钟,说明1亿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
【课前沉思】《一亿有多大》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
这部分内容,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让学生结合实践操作活动,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具体感觉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同时,也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课堂行走】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步认识“亿”1.故事引入:西方人把国际象棋称为“国王的游戏”。
据说国际象棋是由古波斯王国的一个人发明的。
当时该国正在与邻国交战,不分胜负。
于是两国国王决定下一盘国际象棋,定输赢。
最后,波斯国王赢了。
国王很高兴,决定给发明家奖赏大米千斗,但发明家却说“只是一粒米?”他要求在棋盘上的第一格放一粒米,在第二格放两粒米,在第三格加倍至四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倍数,直到放满整个棋盘为止。
国王听了,心想:这人真是个傻瓜,给多的还不要。
2.设疑揭题:这个人是傻瓜吗?师:他不仅不傻,还很聪明呢?当棋盘上的米粒放到第28格时,就已经超过了1 0000 0000粒米。
读一读,说说是多少?(板书:一亿)3.猜测:一亿粒大米是多少呢?你能想象出来吗?如果要数1亿粒大米要多久?二、估计验证充分感受体验一亿的大小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你们的……猜测,有事实根据吗?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测,我们可以动手来研究一下。
(一)数一数1.探讨数的方法。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是否真的要找来1亿粒大米然后数一数呢?那怎么办?生1:先测算数1粒米所需的时间,再推算出数1亿粒米的时间。
生2:先测算数10粒米所需的时间,再推算出1亿粒米的时间。
生3:先测算数100粒米所需的时间,再推算出1亿粒米的时间。
师:哪种方法测算出来的时间更科学一些,为什么?(误差大)2.实际操作。
那我们就先来数100粒大米。
《一亿有多大》教案【设计片段一】感受对比物,估计实验结果,大胆猜测。
1、感受珠穆朗玛峰的高提问:我们金坛有个著名的山峰你们知道吗?你爬过吗?你们觉得它高吗?它大约高400米。
师:茅山是我们金坛最高的山,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介绍的是世界最高的山。
(出示珠穆朗玛峰课件图并配话音:10月12日,我们中国自行测量出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身高8844.43米,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准确的数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又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当于多少茅山叠起来的高?(学生估算)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想象一下,用20几座茅山叠起来,你们觉得珠穆朗玛峰高吗?选择高度组的同学你们先估计猜想一亿张纸或一亿本书叠起来的高度和珠穆朗玛峰比,结果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想)2、感受大象的重师:我们班的陈江龙又高又壮,能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是多少吗?有没有人愿意当当大力士背一背他。
指名学生背一背,背后说一说背的感觉……课件出示大象图:(我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我的体重是4000千克……)师:4000千克有多重呢?它相当几个陈江龙同学的重量?(学生估算)师:大象的体重相当于90几个学生的重量,确实很重,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和大象比,结果又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想)3、感受天安门广场的大(略)……师:到底结果是什么我们只好等这几组测出结果我们在来看看。
【评析】一亿这个数对学生、甚至是对成人来说,是很大,也很抽象的。
因此,选择参照物时,戴老师首先考虑到的是接近学生活动结果。
于是选择了珠穆朗玛峰、大象、天安门等大的参照物。
虽然这些参照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实际上它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是很远的,并不一定真正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图片上,并没有真正感受它们的具体大小,如果按教材的意图先算出一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再与珠穆朗玛峰比较,学生并不会产生惊讶的感觉,对一亿这个数的感受仍是不深。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戴老师在这里又巧妙的借助学生周围的茅山、班上的学生和学习环境,作为认识参照物的铺垫,真正做到利用学生的可想象素材,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
课题一亿有多大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
•
教学目标:
•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
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
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
教具准备:天平,卷尺,秒表,100粒大米,实物投影。
•
学具准备:计算器,练习薄。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
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吗?(指名回答)
•
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将课题补充完整)
•
二、实践操作
•
1、数一数。
•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
(3)进一步探究问题。
•
2、排一排。
•
(1)实际测量长度。
(2)列表进行推算。
•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
3、称一称。
•
(1)实际称一称。
(2)列表推算,解决两个问题。
•
三、全课总结
•
谈话: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对"一亿到底有多大"有认识了吗?
你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亿有多大"吗?
•
学生自由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