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296.17 KB
- 文档页数:3
热管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研究第一章:热管技术的概述1.1 热管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热传输技术,通过利用液体在低温处蒸发后高温处重新凝结来完成热传递。
热管技术具有高热传导能力、无动力驱动、无噪声、无污染等优点。
1.2 热管技术的种类目前,热管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热管、微热管、超细微热管、新型复合热管等。
1.3 热管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航天事业的不断推进,热管技术逐渐引起航空工程领域的密切关注。
热管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第二章:热管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2.1 热管技术在航空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核心动力部件。
其热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热管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冷却系统可有效解决热平衡问题,提高发动机运行效率。
2.2 热管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是发动机的能量转换区域,其热问题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和寿命影响较大。
通过使用热管技术,可以实现燃烧室的高效散热和温度均衡控制。
第三章:热管技术在航空装备中的应用3.1 热管技术在航空电子设备中的应用航空电子设备是飞机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其高温环境会对设备的性能和寿命产生很大影响。
热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3.2 热管技术在航空仪表中的应用航空仪表是机组人员在飞行中进行控制的重要工具。
在高速飞行过程中,仪表产生的高温可能导致其性能降低。
热管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延长仪表使用寿命。
第四章:热管技术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4.1 热管技术在航空航天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航天器的温度控制是影响其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
在太空中,温度升高会导致航天器表面温度达到上千摄氏度,而降温则会导致器件工作异常。
热管技术可实现温度控制和热平衡,保障航天器的正常工作。
4.2 热管技术在航空航天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航天器的控制系统对于确保任务的安全和准确执行至关重要。
热管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电子设备的集成度也不断增加,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大。
因此,热管理成为了电子设备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寿命,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目前的热管理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散热装置、风冷、液冷等。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散热效率、降低散热成本等方面。
但是,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和集成度的增加,传统的热管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对热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的热管理技术,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为电子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1.热管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新型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3.可行的热管理解决方案的探讨4.研究新型热管理技术的可行性评估5.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望三、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期刊和专利,了解热管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新型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实验研究:实地开展实验研究,验证新型热管理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
3.数值模拟:建立数值模型,对新型热管理技术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
4.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成果1.热管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传统热管理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其在新型电子设备中的局限性。
2.新型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正在研究和发展的新型热管理技术,如热管技术、热电联合技术等,分析了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3.可行的热管理解决方案的探讨:提出了结合热管技术和热电联合技术的热管理解决方案,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
4.研究新型热管理技术的可行性评估: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对新型热管理技术进行了可行性评估,结果表明其在提高散热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热管理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热管理市场是指针对电子设备、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中产生的热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市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热管理市场正逐渐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告将对热管理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从市场概况、趋势分析、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为: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报告的整体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热管理市场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
在正文部分,将针对热管理市场的概况、趋势分析和竞争格局进行深入分析。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热管理市场的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整体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热管理市场分析。
1.3 目的目的:本报告旨在对热管理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便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市场概况、趋势分析和竞争格局的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热管理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报告对热管理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创新。
文章1.4 总结部分的内容应该总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发现,指出热管理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展望和建议。
可能包括对热管理市场的概况、趋势分析和竞争格局进行概括性的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展望。
最后,可以提出对热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期望和预测。
2.正文2.1 热管理市场概况热管理市场概况热管理市场是指针对电子设备、汽车、工业设备等领域中的热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市场。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和集成度的不断提升,热管理成为了制约电子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热管理市场主要包括散热器、热导产品、风扇、热管、热界面材料等产品,以及热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
热管制冷原理的应用热管制冷概述热管制冷是一种利用热管的传热和传质特性来实现制冷的技术。
热管是一种热传递器件,由工作介质填充的密封通道组成。
它利用工作介质在管道内的汽化和冷凝过程来完成热量传递。
热管制冷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电子设备以及工业制冷等领域。
热管制冷原理热管制冷的原理基于热管运载的工作介质的汽化和冷凝。
当热管的一端加热时,工作介质在热管内汽化成气体,从而产生大量的蒸汽。
蒸汽被压缩到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冷凝器将热量传递给外部环境。
冷凝后的工作介质液化成液体,被毛细力或重力送回到加热端,循环往复。
这样循环运行下去,实现了热量的传递和制冷效果。
热管制冷的优势热管制冷技术相比传统的制冷技术具有以下优势:•高效能:热管制冷技术利用工作介质的汽化和冷凝过程进行热量传递,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
•节能环保:热管制冷过程中无需使用机械压缩制冷剂,没有动力设备产生噪音和振动,因此具有低能耗和环保的特点。
•可靠性高:热管制冷技术无机械运动部件,减少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体积小巧:热管结构紧凑,适合小型化应用,可以节约空间。
•适应性广泛:热管制冷技术可适用于各种工况下的制冷需求,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温度控制性。
热管制冷的应用领域热管制冷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的几个典型应用领域:航天器制冷在航天器中,由于外部环境的极端温度条件,需要对设备和宇航员的生活空间进行冷却。
热管制冷技术可以高效地将热量传递给航天器表面,从而实现冷却效果。
而且,由于热管制冷技术的微重力适应能力,使其在航天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航天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电子设备冷却电子设备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无法及时散热,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性能下降甚至损坏。
热管制冷技术可以将电子设备内的热量传递给外部环境,实现设备的有效冷却。
与传统冷却技术相比,热管制冷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冷却效率和更静音的工作环境。
电脑CPU散热技术解析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CPU(中央处理器)的散热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CPU散热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性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脑CPU散热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散热原理CPU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散热,就容易导致CPU过热,从而降低计算机的性能甚至损坏CPU。
因此,了解散热原理是理解CPU散热技术的基础。
1. 热传导热传导是CPU散热的重要环节。
它通过固体材料的导热性能,将CPU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中。
通常使用的导热材料有金属导热膏和热传导片等。
2. 散热器散热器是CPU散热的核心部件。
它利用导热技术,将CPU传导过来的热量尽快散发到空气中。
散热器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风冷散热器和水冷散热器。
风冷散热器通过安装在散热片上的风扇,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将散热片上的热量带走。
而水冷散热器则通过水泵循环,将CPU的热量传导到水冷系统中,再通过散热片和风扇将热量散发出去。
3. 散热风扇散热风扇通常与散热器配合使用。
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散热器进行强制散热,增加空气对流,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风扇的转速和噪音产生情况,可以分为普通风扇和PWM风扇。
二、常见散热技术1. 大散热面积设计大散热面积设计是提高CPU散热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增加散热片的数量或表面积,可以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2. 风扇技术针对风扇的技术也是提高散热效果的关键手段之一。
风扇的转速和叶片的设计都会影响散热效果。
一般来说,高转速的风扇能带走更多的热量,但会产生更大的噪音。
3. 液冷技术液冷技术通过将水冷片与CPU连接,将热量传导到水冷系统中,再通过散热器和风扇进行散发。
相比传统的风冷散热技术,液冷技术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散热效果。
4. 热管技术热管技术是一种较为普遍使用的散热技术。
它通过将散热器与CPU连接,利用热管的导热性能,将CPU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到散热器上,再通过风扇散热。
车辆工程技术55车辆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锂离子电池产热机理以及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说明电池组热管理的重要性及热管理系统设计要求;对常见热管理技术手段进行阐述,指出热管技术的优势并重点介绍基于热管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研究;最后,提出基于热管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研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展望。
1 锂离子电池产热特性与热管理需求 锂离子能在电池中的充放电化学过程它在本质上就是电池离子能的迁移与放电化学反应,在电池层状金属结构中的碳纤维材料和层状金属的氢氧化物之间内嵌并从人和人中脱出,正常电池工作温度条件下,电池内生产热能的来源主要包括欧姆热、电化学反应热和放电极化热。
随着工作温度不断升高,电池内部可能发生的是一系列的充放热和电化学反应,包括正极电解液的热分解、负极热分解、负极与外部电解液的放热反应、膜层的分解和热反应等,过高的工作温度变化可能直接导致放电热反应失控,不同工作温度下检测电池内部可能发生的不同反应。
温度也会引起您的电化学性能迅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您的电池正常使用性能与电池寿命。
有研究结果表明,索尼18650锂电池在25c每次循环持续工作800次后电池容量寿命损失速度为30%,而在50c每次循环持续工作800次后电池容量寿命损失速度接近60%,过高或过低的电池存储空间温度也可能会直接导致索尼锂电池持续容量寿命衰减,加速电池老化。
2 电池加热技术 外部直接液体空气加热主要加温方法一般包括直接液体内部空气直接高温加热方式加温法和直接外部液体储能电池直接加热法。
前者主要方法采用外部液体空气电热丝直接进入加热后的液体内部空气进而直接高温加热外部液体储能电池,温度均匀但直接加热期间能耗较高。
后者通过小型高压液体加热小型电池组主流道内的大量高压液体进而给整个小型电池组液体进行高压加热,结构较复杂且高压液体沿着升温方向移动时的速度较慢。
除上述基于小型高压对流的多种高压液体加热对流管理保温方式,亦可能是通过一种采用基于一个ptc或小型对流大功率膜的对流高压加热保温管理膜直接对整个小型电池组的液体表面进行液体加热进行小型对流管理加热,该对流管理加热方式对整个小型电池组的对流散热管理性能只会造成一个——不确定量的直接影响。
电脑散热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散热问题也日益凸显。
过高的温度对电脑硬件的稳定性和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电脑散热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目前电脑散热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液冷散热技术液冷散热技术是电脑散热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散热技术,液冷散热技术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和稳定性。
它通过将电脑内部的热量传导到冷却系统中,再利用水泵等设备将热能带走。
这种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还能降低噪音和能耗。
据专家预测,液冷散热技术将成为未来电脑散热的主流趋势。
二、多风扇散热系统多风扇散热系统也是近年来电脑散热技术的热点之一。
通过在电脑内部设置多个风扇,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同时,多风扇散热系统还可以针对不同部位的散热需求进行精准调控,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这种技术无论在散热性能还是在使用寿命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电脑和游戏主机中。
三、热管散热技术热管散热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散热方式,通过利用热管对热量进行传导和散热。
热管由内部充满工质的金属管组成,工质在吸热器内部被汽化,然后在冷凝器中重新凝结释放热量。
这种散热方式具有传递效率高、结构简单、体积小等优点。
目前,热管散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和高档台式机等领域。
四、石墨烯散热材料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出色导热性能的材料,被广泛研究用于电子散热领域。
石墨烯具有极高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能够快速将电脑内部的热量传导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实现高效的散热。
与传统的硅胶散热材料相比,石墨烯散热材料具有更低的热阻和更好的散热效果。
预计在未来,石墨烯散热材料将逐渐替代传统材料,成为电脑散热的首选材料。
五、智能散热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散热系统也逐渐得到应用。
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的配合,智能散热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电脑的温度和散热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控。
浙江建筑,第27卷,第1期,2010年1月Zhejiang Constructi on,Vol .27,No.1,Jan .2010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郭卫琳(56—),女,浙江温岭人,副教授,从事暖通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浅议热管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D iscuss i o ns on App li ca ti o n of Hea t P i p e s i n B uil di ng Ene rgy Savi ng郭卫琳G UO Wei 2li n(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摘 要:根据热管传热系数高、传热温差小及热二极管性等优点,结合国内外热管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热管在建筑节能应用中的主要优点:是一种高效的换热元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器进出口压降低及无需消耗辅助动力等优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热管;建筑节能;换热装置;太阳能中图分类号:TU83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0)01-0057-031 热管的工作原理热管以其传热系数高、传热温差小及热二极管性等优点在建筑节能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典型的热管由管壳、吸液芯等组成,见图1。
制作热管时将管内抽成1.3×(10-1~10-4)Pa 的真空后充以适当的工作液体,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氨、水、丙酮及甲醇等)后加以密封。
热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加热段),另一端为冷凝段(冷却段),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在蒸发段与冷凝段中间布置适当的绝热段。
当热管的蒸发段端受热时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冷凝段,被凝结成液体而放出热量,冷凝后的液体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
如此循环往复,热量从热管的蒸发段传至冷凝段。
如蒸发段在下而冷凝段在上,则冷凝后的液体工质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回蒸发段,因而不需要吸液芯,该类热管通常称之为重力热管[1]。
2010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2010第26卷JOUR 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 IL IN PROV INC EVo l 26(总251期)T ota l N o 251收稿日期:20100920作者简介齐俊峰(6),男,吉林磐石人。
硕士,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郑立秋(6),女,吉林德惠人。
学士,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
孙世梅(66),女,吉林磐石人。
博士,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热能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金项目。
振荡热管研究进展及振荡热管型太阳能集热器应用展望齐俊峰郑立秋孙世梅(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振荡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独特高效的传热元件,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传热良好、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太阳能集热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本文综述了振荡热管的结构、工作原理;概括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振荡热管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应用前景;指出了振荡热管在太阳能集热器领域应用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振荡热管;太阳能;集热器;传热机理;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O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1022702当前我国的建筑用能已占整个社会能源消费的30%,为此,建设部提出到2010年,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要基本实现节能50%,到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超大城市,要实现建筑节能65%。
开展建筑节能,除了要开发节能的建筑材料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建筑节能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结合起来。
振荡热管作为新型、高效、独特的传热元件,在太阳能集热器领域显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振荡热管工作原理振荡热管的工作原理:在一封闭的蛇形回路毛细管路中,将管内抽真空后,充有一定量的工作介质,在管内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加热段的液柱被加热膨胀,变成气泡推动液柱和气塞从加热段向冷却段运动,到冷却段后,汽化的工质遇冷,气泡破裂冷凝成液体,由于压差推动,冷却液体又回流到加热段。
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热控中的应用研究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热管理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和光电领域等高端技术领域。
航天器对热管理的需求十分严格,因为航天器在飞行中会受到极端的高温和低温影响,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多种温度区域平衡,保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和航行安全。
本文主要讨论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热控中的应用研究。
一、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热控中的基本原理热管技术是利用热管内的工作流体的相变循环来实现高效的热传导。
热管由恒温器、蒸发器、冷凝器和传热管道组成,其中蒸发器和冷凝器交替出现,传热均匀。
当热源作用于热管的蒸发器时,热管内的工作流体沸腾变成气体形成气态冷凝器侧,并在该侧的传动管道内引起气流流动,将热量沿着传热管道传导到冷凝器侧,冷凝器侧的工作流体会液化成为液态,循环回到蒸发器侧,并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吸收热量,完成热量传递和热控调节。
热管技术不依赖于外部能源及动力驱动,具有环保、高效、可靠、长使用寿命、重量轻等特点。
二、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热控中的应用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热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热负荷的平衡、热管散热和温度控制。
1.热负荷平衡航天器在空间中飞行时,受到太阳辐射的照射,太阳能散热系统需要大量的热量传递。
但是,在地球影子区和月球影子区,航天器需要利用电池等设备进行能量储存和供应,该区域温度较低,需要使用热管技术将能量散热。
2.热管散热航天器的引擎和仪表等设备需要通过热管来实现热量的对流和散热。
尤其是火箭发动机对温度要求更高,使用热管技术可以将热量快速传递到热散器处进行散热。
3.温度控制航天器的不同部位需要进行密切的测控,在不同海拔、温度和湿度环境中需要适时进行温度调节,以确保仪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热管被广泛用于保持设备的温度稳定,通过热传导调控温度,保证航天器的正常运转和维护。
三、热管技术在未来航天器中的应用展望未来,在探测和载人的空间发射器中,热管技术将更加被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月球探测器、太空站等基地设施,热管将会在太阳能、冷凝、热散热和温度控制方面进一步应用和完善。
低温热管的现状分析和展望
低温热管,也称低温多股热管,是一种通过控制多股热缆的芯数、结构和其他设计参数,使多股热缆整体的拉伸温度达到-45℃,从而控制热缆的拉伸温度,实现低温控制的多股热缆。
本文对目前低温热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低温热管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低温热管在国内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市场上,低温热管分为多股热管、绝缘热管和耐高压低温热管等多种。
能够满足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各种拉力热管及附件的需求,在行业领域开拓新的应用前景。
此外,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生产工艺也日趋成熟,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低温热管行业也正在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
在航空航天、船舶、船舶和轨道工程等行业,新型低温热管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可以将低温热管应用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从而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低温热管行业已经发展至今,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并且正在持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低温热管将能够在新能源、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前景。
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1)Heat pip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什么是热管?热管从何而来?有什么作用?热管工作的原理是什么?有何特性?热管跟普通的“管”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热管换热器?常见的热管有哪些种类?如何设计热管换热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场合使用了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的研究发展前景如何?第一章绪论一.热管换热器的研究背景当今传热工程面临两大问题:研究高绝热材料和高导热材料。
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材料有铝[(λ=202W/m•℃)]、柴铜[λ=385W/ m•℃]、和银:λ=410W/ m•℃)],但其导热系数只能达到102W/m•℃的数量级,远不能满足某些工程中的快速散热和传热需要,热管的发明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热管的相当导热系数可达105 W/m•℃的数量级.为一般金属材料的数百倍乃至上千倍。
它可将大量热量通过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地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
由于热管具有导热性能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温度均匀等良好性能.热管是传热领域的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实用价值。
热管的发展史· 热管的原理首先是由美国俄亥俄州通用发动机公司的R.S.Gaugler于1944年在美国专利中提出的。
· 1962年L.Trefethen再次提出类似于Gaugler的传热元件用于宇宙飞船,但因这种建议并未经过实验证明,亦未能付诸实施。
· 1967年一根不锈钢-水热管首次被送入地球卫星轨道并运行成功,从此吸引了很多科学技术工作人员从事热管研究。
· 1970年在美国出现了供应商品热管的部门,热管的应用范围从宇航扩大到了地面。
· 1980年美国Q-Dot公司生产了热管废热锅炉,日本帝人工程公司也成功地用热管做成锅炉给水预热器,解决了排烟的露点腐蚀问题。
· 1984年Cotter较完整地提出了微型热管的理论及展望,为微型热管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航天器热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的热管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要经受着极端的温度环境,控制好航天器内部的温度不仅可以保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也可以延长航天器的寿命,从而提高整个航天任务的成功率。
本文将从航天器热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现有技术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航天器热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航天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极端的气温条件。
在受到太阳辐射的照耀时,航天器表面可达到1500℃以上的高温,而在太阳不照耀时,则会降温到-150℃以下的低温。
如何控制航天器的温度,使它始终保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
航天器热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采用合适的热控制方式,将航天器内部的热量合理地输送到外界,共同维持航天器的稳定工作。
一般来说,航天器热管理系统包括下列部分:热控件、热控制器、热控链路和热控策略。
其中,热控件用于内部热量的产生或消耗,如太阳能电池板、放热器等等;热控制器负责调节热控件的工作状态;热控链路则将热量输送到外部,如热管、热电偶等等;热控策略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控制参数,进行调控。
二、现有的航天器热管理技术目前,用于航天器热管理的主要技术包括大小不同的红外线辐射寿命热控制(IRPLCS)、热电控制、相变材料热管和热管技术等。
其中,IRPLCS技术最为常用,通过放热器对航天器进行散热,从而保证了航天器内部的正常工作。
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航天器所处的轨道,决定放热器的数量和布局。
另外,IRPLCS技术也可以通过增加航天器的红外辐射吸收量来提高其散热能力,如增加航天器表面的粗糙度或者表面吸收材料的厚度等。
热电控制技术则可以利用材料的热电效应,将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电偶传输出去,然后由热管理系统进行调控。
与IRPLCS技术相比,热电控制技术优点在于能够对温度进行更为精细的控制,缺点则在于热电偶本身的效率不高,可能会导致能量浪费。
热管应用于供暖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卞爱萍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1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热管应用于供暖领域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采用热管与墙面结合的供暖末端装置用于供暖,讨论其可行性,并提出研究方法。
关键词:热管;供暖;现状;展望;可行性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heatpipe in the field of heating,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a newapplication way: the heating heat pipe and wall bound for heating, its feasibilityis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s.Keywords: heat pipe; heating; status; prospect; feasibility中图分类号:V243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相当大。
分析人士称,到2020年,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5%左右,建筑能耗将成为用能第一领域;供暖及空调毫无疑问是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在已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只有1%属于节能建筑,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将会使能源消耗有大幅的降低[1]。
本文一方面综述了热管这一高效传热元件应用于供暖领域的现状,同时对在未来热管应用于供暖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将热管与墙面结合,利用低温热源供暖来节约能源,并讨论了它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法,对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热管及热管应用于供暖的研究现状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性热管由一个密封的壳体和管芯组成。
三花热管理技术路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随之而来的是散热问题日益突出。
三花热管理技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深入探讨三花热管理技术路线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未来展望。
一、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趋势愈发明显,由此产生的散热问题逐渐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三花热管理技术的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早期的三花热管理技术主要通过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但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散热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微电子、纳米技术的发展,三花热管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液体冷却、热管技术、微通道冷却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为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技术原理1. 自然对流散热:利用热空气与冷空气密度差产生浮力的原理,将设备中的热量传递至外部。
这种方式简单可靠,但散热效率较低。
2. 强制对流散热:通过风扇等机械装置,强制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率。
但随着风扇转速的提高,噪音问题也逐渐凸显。
3. 液体冷却:利用液体的高导热性能,将设备中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冷凝端。
常见的液体冷却技术包括水冷和油冷。
4. 热管技术:利用热管内部的工质蒸发和冷凝的循环过程传递热量。
由于热管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能,使得热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
5. 微通道冷却:通过在芯片表面制造微型通道,使冷却液在微通道中流动,实现高效散热。
这种技术适用于大规模集成芯片的散热。
三、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花热管理技术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三花热管理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智能化。
新型环保制冷剂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能技术的研发则有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能耗;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三花热管理技术更加精确和高效。
此外,跨界合作也将成为三花热管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结合,有望为三花热管理技术的发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单束热管的电池热管理模组低温预热动力电池国外研究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池热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单束热管作为一种有效的电池热管理方法,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单束热管的电池热管理模组低温预热动力电池进行深入探讨。
一、理论分析1.1 单束热管的基本原理单束热管是一种高效的热传导器件,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工质的相变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当工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反之,当工质从气态回到液态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种热量的传递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热管理的效率。
1.2 单束热管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在电池热管理中,单束热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热传导将电池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管中,然后通过蒸发器将热量散发到环境中;可以通过控制热管内的温度分布,使得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以通过添加吸湿剂等物质,降低电池内部湿度,进一步提高热管理的效率。
二、实践应用2.1 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单束热管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
例如,美国某公司研发出了一种基于单束热管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德国某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单束热管在电池热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表明,单束热管在电池热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热管理的主流技术之一。
2.2 我国的研究进展虽然我国在电池热管理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单束热管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将单束热管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热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在单束热管电池热管理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结论与展望单束热管作为一种有效的电池热管理方法,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成果涌现出来。
第28卷第3期2006年9月甘 肃 冶 金G ANS U MET ALLURGYVol.28 No.3Sep.,2006文章编号:167224461(2006)0320098202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魏新宇1,李树勋2,吴 奇2(1.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陕西 西安 710077; 2.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摘 要:简单介绍了热管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以及热管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总结出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热管;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K172.4 文献标识码:AAppli ca ti on and D evelop m en t of Hea t P i pe TechnologyW E I Xin2yu1,L I Shu2xun2,WU Q i2(1.Xi′an Aer otechnical College,Xi′an710077,China; nzhou University of Tech.,Lanzhou730050,China)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p r opertie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 licati on of heat p i pe in s ome fields are su mmarized, then analyzed the p resent status and discussed its devel op ing tendency in the future.Key words:heat p i pe;app licati on;devel opment1 引言热管的构想1942年首次由美国人R S Ganger提出。
1964年,美国Loe A la m科学实验室的G M Gr over及其合作者T P Cotter与G F Ebon制成高温钠热管,并定名为Heat Pi pe。
40多年来,美、日、德、意、英、法、原苏联等国相继对热管的理论和应用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使之发展速度较快。
热管是利用密闭管内工质的蒸发和冷凝来进行传热,其热阻很小。
它是由管壳、起毛细管作用的多孔物质———管芯以及传递热能的工质等组成的一个高真空封闭系统。
在热管内部,因热量的传递是通过沸腾、冷凝过程进行,沸腾与冷凝系数都很大,蒸汽流动阻力小,则管壁温度相当均匀。
由热管的传热量和相应的管壁温差折算而得的表观导热系数,是最优良金属导热体的100~1000倍[123]。
热管以其优良的性能首先在卫星的温度控制上使用,随即在电子、电机的散热冷却和余热利用等诸方面得到普遍应用。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从空间到地面,从军工到民用,在航天、航空、电子、电机、核工业、热工、建筑、医疗、温度调节、余热回收以及太阳能与地热利用等方面已有数以万计的热管正在运行中。
1972年,我国第一根自制钠热管成功地投入运行,之后从航天技术到民用工业,热管技术都取得进展并获得应用。
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热管技术的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使热管在空间技术、电子电器、能源动力、化工、轻工、冶金等多方面获得应用[1]。
2 热管技术的扩展与展望2.1 热管的小型微型化在容积受限的条件下,普通的换热措施无法实现,一般热管也难以安置,小型和微型热管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难题。
微型热管一般指直径10~500μm、长约10~30mm、无吸液芯的热管。
美国研制的小型手持开式液氮热管手术器,质量仅1kg,包括液氮贮存器、热管和探针尖3大件。
借助毛细作用,使液氮从贮存器流过305mm长的探针内腔到达镀金的铜尖,液氮蒸发吸收汽化潜热由尼龙帽排出,保证在半小时内探针尖温度都在77K(-196℃)左右,可用以冻杀肿瘤组织[3]。
日本开发的一种热管温热治疗仪,是外径1.48 mm、内径1.l mm的不锈钢热管,蒸发段外设循环恒温的热水管套,控制热管的运行温度,冷凝段制成针头状,可刺入皮下数十毫米,保持针头43~46℃温热以杀死癌细胞[2]。
传统的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 U)都使用微型风扇和金属翅片来散热冷却,散热量一般为2~4W。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的CP U的发热量增加了5~6倍,以后的发热量就会越来越大,将会达到5~12W或者更高,常规的自然散热方式及风扇强制散热都难以满足要求。
热管散热有体积紧凑、无噪音、高度可靠性等优点,是首选的散热手段。
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的热管属于小型热管,热管的外径为3~5mm,内径一般为2.6~4mm,长度一般小于300mm,可以弯成各种形状。
见图1。
2.2 热管的大型超大型化大容量的余热回收、融化道路积雪(防冻)、地下电力电缆的冷却、地下煤气化的冷却以及地热开发利用和保持永久冻土层的稳定等领域都要求热管的大型甚至超大型化。
据报道,20世纪末世界最大的热管直径达300mm,长度达图1 笔记本电脑热管散热器的散热示意图100m 。
英国研制开发了一种由4500根长16m 的热虹吸管(单管功率达20k W )组成的大型热管空气预热器。
日本制成40m 和100m 长的热管用于道路融雪和地下电缆的冷却。
美国制造的直径33.8mm 、长24m 的热管在西佛吉尼亚道路融雪上应用。
美国阿拉斯加有600多千米的输油管需要架设在地面之上。
为防止夏季冻土化解使地面下沉以及冬季再次冰冻使地面拱起造成输油管道支架及输油管破裂,要求保持永久冻土层的稳定。
为此采用约10万支9.4~20.1m 的液氨———碳钢重力热管,每根支架支柱内壁两侧插入两支重力热管。
冬季把地下热量排入大气,使支柱下土壤冻结范围扩大而又结实,保证支柱基础稳定。
夏季因重力热管的二极管性能,热管上部冷凝段外热源(大气)的温度接近或超过下部蒸发段外热源(土壤)的温度时,热管自动停止工作,不会使大气热量传入冻土层内,从而保持永久冻土层的稳定。
试验表明,安装热管后,支柱壁面和6m 深处的温度很快下降,1月初达到-24℃,4月中回升到-7℃,夏天也在0℃以下,10月初热管又开始工作,如此循环,冻土保持稳定。
公路为防冰埋设地热热管的混凝土路面剖面图见图2。
我国在“十五”期间的四大工程中“青藏铁道”常年冻土区域占不少比例,在过渡区冻土防化问题的解决;“西气东输”管道大多处于我国北方,冬天管道地基的防冻问题的解决;“西电东送”工程中也有不少工程地处北方,电线杆地基的防冻问题也特别突出;西部大开发已经展开,高速公路遍及全国,大多数在冬季处于降雪地带,如能解决高速公路防冰问题,将极大地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车率。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热管技术一定会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图2 公路为防冰埋设地热热管的混凝土路面剖面图2.3 各种类型的热管在不同领域的纵深方向发展当前,各种类型的热管在不同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比如,重力热管与重力辅助热管,重力热管(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去掉了吸液芯而使结构简化并强化传热量,特别是碳钢-水热管以其成本低廉、无毒无害而受到民用常温余热利用的青睐,但是相容性问题始终是个重要问题。
重力热管和热管换热器的寿命和可靠性受到关注,国内外已对钢水相容性问题作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有关理论、工艺和方法的总结和扩大及改进,无疑会对我国更广泛地应用重力和重力辅助热管起到重大作用。
热管以其优良性能和逐步成熟的技术应用领域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尤其表现在节能方面,热管低品位热量发电引擎就是其中的例子[4]。
2.4 热管结构的新兴发展在传统意义上的热管应用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热管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针对热管应用的一些问题乃自特殊领域的应用,研究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热管的新型热管,比如,无相变热管、无机热管、两相半开式热管、变热导率热管、制冷热管等等[326]。
为克服普通热管在高温工况下长期使用时寿命较低,由于相变而易爆管以及长期使用产生不凝汽直接影响传热效果等缺点,我国物理学家梁玉芝教授历经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无机工质高效热管,其基本原理就是无相变传热。
传统意义上的热管是一种二次间壁式热管,热源和冷源分开,工质与冷、热介质均不接触。
浙江大学针对传统意义上的热管由于相变,管内要求真空度,从而制造工艺要求高;热管工质在使用中不能根据工况的不同而更换;长期使用产生不凝汽直接影响传热效果等缺点,提出了两相半开式热动力热管。
根据介绍可知,这种热管已不是二次间壁式热管。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热管的传热效率,一些科研机构在研究变热导率热管,以便于提高温度变化范围大的场合的传热效率。
多年以来,热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种工质、相对恒定热传导率热管的研究与应用,而变热导率热管则提出了如何改变热导率,怎样保证传热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不仅丰富了热管的内容,更推进了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从总体而言,热管技术的理论与实验仍在深化,众多领域的应用仍在扩展,不同功能的各型热管的出现使热管技术的应用日趋向纵深方向发展。
热管向小型微型化和大型超大型化两极延伸以及适应某些特种用途所需的进展,尤其是当今世界受到普遍关注的节能迫切需求,使热管技术倍受青睐,从而更加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此外,同国外热管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热管研究还有较大差距,这就为相关科研院所、企业提出了开拓新思路,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基础研究,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开发新型热管技术和新的应用领域,使热管技术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下转第102页)99第3期 魏新宇,等: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 性,电解二厂取得了一定效果。
两个系列生产技术指标状况见表2、表3。
表2 75kA系列2005年1~9月份指标状况月份V工作V平均效应系数η(%)W直W交1月 4.306 4.3310.9191.09814169.814760.2 2月 4.257 4.3020.5391.03614196.614673.5 3月 4.264 4.2860.5291.00314037.914622.9 4月 4.277 4.2990.509114037.514644.2 5月 4.283 4.2890.469114058.414634.4 6月 4.255 4.2660.299114049.114556.1 7月 4.234 4.2590.289113973.814531.6 8月 4.234 4.2520.21691.313888.014458.7 9月 4.255 4.2450.2391.16313879.314457.6表3 200kA系列2005年1~9月份指标状况月份V工作V平均效应系数η(%)W直W交1月 4.172 4.2030.3192.0013617.7914111.7 2月 4.219 4.2450.2792.0113751.8314250.6 3月 4.212 4.2400.2492.00213734.914233.1 4月 4.209 4.2310.2192.04813699.214196.1 5月 4.208 4.2210.169213676.714172.7 6月 4.207 4.2160.149213659.114154.5 7月 4.182 4.1930.149213581.514150.5 8月 4.193 4.2170.13192.20113631.614199.6 9月 4.167 4.1990.1309213604.214171.16.2 槽电压的变化2005年9月,75k A系列电解槽平均电压4.245V, 200k A系列电解槽平均电压4.199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