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第5章.
- 格式:ppt
- 大小:10.87 MB
- 文档页数:107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
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4、综合评价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1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a 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b 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c 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d 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灾害地质学资料灾害地质学第⼀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1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1.1.1地质灾害的内涵⼀灾害的基本涵义1灾害的定义与类型联合国减灾组织:⼀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期间当地的⼈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损失,以致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按成灾条件:⾃然灾害和认为灾害形成条件:⾃认动⼒和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前者称为致灾体,后者称为承灾体)按成灾潜势:⾼潜势灾害,中潜势灾害,低潜势灾害认为灾害有两⽅⾯含义:1由于⼈类活动在⾃然界诱发的灾害2在⼈⼯环境中发⽣的灾害,有时称为技术灾害2灾害效应灾害效应:原⽣效应,次⽣效应,后续效应灾害对⼈类的影响⽅式: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然的、认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类⽣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实践。
地质灾害的内涵:致灾的动⼒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产⽣的,包括内动⼒地质作⽤和外动⼒地质作⽤。
灾变是量变,灾害是质变1.1.2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地质灾害既有⾃然属性,⼜有社会经济属性。
1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型2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 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性5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 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 地质灾害⼈为成因的⽇益显著性10 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1.1.3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灾害种类:(1)由地质作⽤引发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然灾害都归为地质灾害(2)仅限于以岩⽯圈⾃然地质作⽤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然灾害1 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陆地:地⾯和地下海洋:海底和⽔体2 按灾害的成分划分地质灾害可分为⾃然动⼒型、⼈为动⼒型、复合动⼒型3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地质灾害分级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
(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
(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D.产状E.沉积体形状(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B.间接地貌标志(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B、无机气候标志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课程教学探索穆文平,张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旨在为我国培养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方面的高素质科研与工程实践人才,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主要介绍课程背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特色、课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机融入地质报国的思政元素,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可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基金项目]2017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驱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GYB201703[作者简介]穆文平(1988—),男,内蒙古清水河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张彬(1975—),男,四川什邡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42-0077-04[收稿日期]2021-08-10【探索与实践】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第一次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贯重视研究生培养,1952年建校伊始就成立了研究生班,1986年成为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2020年学校出台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十项举措,其中“课程建设固本”是教育改革举措之一。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备受社会关注,而研究生课程建设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3.灾害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4、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陆地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6.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地质灾害评估》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地质灾害评估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二、课程编号:0403065三、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四、使用教材:《灾害地质学》;《地质灾害及其评估方法》潘懋编著,《灾害地质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地质灾害及其评估方法》(张发明自编讲义)五、课程属性:专业内选修课选修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八、先修课程: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九、教学目标: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居的重要因素。
根据有关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本课程就是基于以上思想,在本科生中开展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理论与方法的讲述,使毕业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机制及评价方法,为毕业后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十、课程要求:以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为依据,以地质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知识,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系统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通过课程学习与训练,掌握地质灾害评估的专门技术。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4学时)知识要点: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中国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点;中国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