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战略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0.50 KB
- 文档页数:37
[1]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独立后印度领导人决心把其建成强大的、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冷战后,印度的大国战略日益成熟,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走势的新兴力量。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是印度实行大国战略的内在因素。
“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990-2000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2000-2006年,年均增长7.4%,……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迅速繁荣的经济为印度政府全力推行大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冷战的终结、国际力量的重新整合以及国际格局的不断重塑是印度积极走大国发展道路的外部条件。
近年来随着印度积极推行大国外交、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尤其是在1998年成功进行核试验以来,印度的大国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印度的大国战略使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打破了南亚地区的力量平衡。
但印度不满足于地区强国的地位,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印度洋的霸主。
这种海权强国的发展道路是根据印度自身的地缘环境特点得来的,它的实施会对现有的世界秩序和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要影响。
一、印度的地缘环境分析印度的大国战略有其充分的内部条件,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科技能力逐渐增强等因素外,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再加上优厚的地区环境条件,印度的大国之路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
南亚地区在地形和气候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印度受其他陆上强国侵略的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地带。
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地区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动摇,并且这种优势因有地理环境的保护而不易受到外来势力的挑战。
一支独秀的地区环境使印度得以顺利地以南亚为依托,从地区大国的基点出发开始自己的世界大国的征程。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林民旺【内容提要】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
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
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
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中印关系;国际格局;不结盟;多向结盟【DOI】10.19422/ki.ddsj.2021.04.00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印度方面也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局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发展态势。
作为当前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之一,印度在大变局中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谋求实现莫迪政府提出的“新印度”愿景。
过去数年,在莫迪及印度人民党(以下简称印人党)的强势执政下,印度在外交战略上进行大调整,对全球局势及地区稳定都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局的发展进一步呈现出来。
印度对大变局的基本认知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出版了《印度道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以下简称《印度道路》)一书,[1]系统阐述了对国际大势和印度战略的思考。
苏杰生深受莫迪倚重,虽然其声称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仅为个人观点,但事实上代表了印度政府的外交战略取向。
[2]结合对《印度道路》相关阐述的分析,以及印度自身的利益与战略关切,印度视野下的世界大变局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巨变之中。
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这一轮世界巨变的起点或拐点时刻,当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是这一巨变的具体表现。
中印边境态势分析(2020-09-04)一、印军突然制造边境紧张是高层操作还是下级军官自以为是?先看看我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张水利大校8月31日就中印边境局势发表谈话指出,8月31日,印军破坏前期双方多层级会谈会晤达成的共识,在班公湖南岸、热钦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线占控,公然挑衅,造成边境局势紧张。
印方此举严重侵犯ZG领土主权,严重破坏中印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中方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我们严正要求印方,立即撤回非法越线占控兵力,严格管控和约束一线部队,切实遵守承诺,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ZG军队正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并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坚决维护ZG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稳定。
注意这是中印军长级会谈已经进行了五轮,对这五次会谈结果,中印双方各有解读,ZG国防部发言人说"经过五轮会谈,中印边境局势基本缓和",而印度方面则以国防部长发言"(如果ZG不回到四月底控制线),印度一切军事行动计划都已经放在桌面上",这是明显的区别,即ZG要缓和,印度则是要加码,是哥唱各调的态势。
所以我对印度于8.31号的行动并不奇怪,因为印度自以为抓住了ZG不想在西部大动干戈的心理,层层加码,以达到印度认为的利益最大化,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印度对ZG的错误解读:ZG不愿意多事。
关于到底谁下达命令制造8.31行动就不用讨论了:肯定是印度军方高层,至于莫迪有没有全面参与,现在仍然不好判断,我个人认为,他参与的概率在80%。
但ZG仍然给莫迪保留脸面,留给他下坡机会:提醒他约束好下级军官,并守诚信承诺,不要逼迫ZG动手。
二、印度为什么得寸进尺。
除自大的野心外,最关键的是最近印度各项发展指标都非常坏,而且糟糕透顶。
第一,印度近期每天感染病毒人数基本在七万人以上,现在已经公布的有360万人感染,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故意瞒报、漏报造成的低数据,莫迪政府曾经下令逮捕50多位记者,因为这些记者跟踪报道印度yi情防控情况,发现印度医疗、疾病控制中心、防yi部门基本不作为,这次记者揭开了盖子让印度"国际形象蒙羞",所以莫迪下令逮捕,这套手法与特朗普几乎异曲同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
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
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
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
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
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
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
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战略和处理方式有多大不同?随着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摩擦加剧,这个问题逐渐被全球关注。
中印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和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立场差异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立场和主张有很大的差异。
对边境领土的归属问题,中方主张在历史上就已经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被国内绝大多数民众所认可。
而印方则主张这些领土属于印度,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印度社会的广泛支持。
因此,两国的基本立场已经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引起问题的根源。
二、政治制度不同中印两国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两国在处理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策略和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权力和集中的决策机制,因此,中国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行动更加果敢直接。
而印度则是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更加灵活松散,这意味着印度政府在决策和行动上有一定的迟滞和不确定性。
三、媒体影响不同中印两国的新闻媒体受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影响,因此在宣传和报道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媒体强调中方的主权和合法性,而强烈批评印度的行为。
而印度媒体则更加强调印度的合法权益和主权,指责中国的妄动和挑衅行为。
这种不同的媒体宣传会深入影响两国民众的观念和情绪,使得两国之间的谈判和沟通更加困难。
四、战略思想不同中印两国的战略思想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的是“外向型发展战略”,其重点是全球化和市场化,在与各国打造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崛起。
而印度则是实行“大国战略”,强调权力建设和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平衡与调整。
因此,在对外政策和处理边境问题上,中国更加倾向于维护经济和政治稳定,而印度则更注重地缘政治和权力的平衡。
五、领导人的个性与能力中印两国的领导人在处理边境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的个性和能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领导人更加理性和务实,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和行动。
而印度领导人则更倾向于慢慢积累利益和互相妥协,这种作风使得印度在解决边境问题上更加缓慢和谨慎。
数字时代下的印度市场数字化战略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其市场也逐渐迎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数字时代下,印度市场采取的数字化战略,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前景。
一、数字化战略的背景和意义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印度市场的重要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IT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将为印度市场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提升经济竞争力:数字化战略有助于提升印度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 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战略将加速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例如,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速度,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3. 创造就业机会:数字化战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印度的就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印度市场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了有效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印度市场已经制定出一系列数字化战略,并积极推进实施。
下面将从不同领域介绍印度市场数字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1. 电子商务:印度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成功的电商平台,如Flipkart和Amazon India。
印度政府也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本土电商企业发展,并吸引国际电商巨头进入印度市场。
2. 数字支付:为了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实施了“印度支付体系”计划,鼓励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普及。
该计划推动了数字支付的快速普及,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3. 电子政务:印度政府致力于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例如,推出了“数字印度”计划,旨在提供数字化身份认证服务,推动电子化的政务事务。
4. 数字教育:印度市场重视数字教育的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覆盖率。
南亚研究季刊 ・1998年第1期・ 试评印度的“无形国力”———兼论美国对印度的国际战略地位的评价沈元加南亚“处于美国对外优先考虑问题表的中高偏上的位置”,“美国在南亚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只有一些主张和倾向”①,这是美国南亚问题专家科恩教授的看法。
美国决策层战略远见和战略运筹能力的不足,表现在南亚问题上,而又不仅限于南亚问题。
白宫的高级谋士布热津斯基尖锐地批评美国政府“没有一个单一有效的协调一致的制订战略性计划的机制”,他提醒美国朝野人士注意,“在一个只对美国一国依赖性越来越大的世界上”,必须“使美国能够发挥有效的全球战略领导作用”,因为“没有战略的领导作用,往往是不稳固的,而且是有矛盾的。
”②体现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思想的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对外政策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比较广泛,却不大容易看出它重评和调整南亚政策的明晰思路。
该报告关于对亚洲政策的建议中简单地提到“为南亚制定一项通盘的战略”③,但未阐明这项战略的要旨及其现实依据。
报告草拟人所设想的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底,经济机会增加到最大限度,民主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世界④。
被尼克松称作“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一个有巨大希望和巨大痛苦的国家”⑤的印度,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有着紧密的关系。
美国既力图“在允许彼此进入美国和外国市场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加强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增加工业化民主国家数目”⑥,自然地把南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视为美国在“全球的问题和机会”方面的“重大利益”⑦,这是美印两国利益的主要的共同点。
但是,这份报告又明确地把“遏止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扩散”列为美国在亚洲的“重大利益”,“促进人权”也属于美国全球性的“重大利益”⑧,这在不同程度上与印度的国策和战略是相互抵触的。
美国在“冷战后时代”确立的战略目标是:保持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与全面优势,保证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建立一整套符合美国政治模式与价值取向的国际秩序。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论文与中印关系相似,美印关系近年来的曲折历程也表明,“大国情结”在印度的对外关系中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在冷战后“一超多强”的格局中,印度被认为是多强之一,实力地位与俄、日、英、法、德、中属于同一等级,而在这个等级中,中国的综合实力又被认为大于其余国家。
①虽然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在谋求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等方面享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然而,作为同属一个实力等级,而又毗邻而居的强国,两国之间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又存在涉及现实利益的具体矛盾。
②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不可避免的采取了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和摇摆性的对华政策,既有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的一面,也有防范甚至敌视中国的一面。
③对中国而言,印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如果印度与美国走向结盟,对中国的遏制作用不言而喻,将会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回应印度对华友好的一面,化解敌对情绪,淡化结构性矛盾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促成印度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或至少避免使其成为中国崛起的阻碍。
落实到具体政策上,中国应该更有效地接触印度,避免其与美国结盟共同遏制中国崛起。
笔者认为,印度的“大国情结”是中国对印战略关键着力点,不妨细加斟酌。
一、“大国情结”与印度战略“大国情结”是对印度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谋求世界大国地位,渴望与其他世界大国平起平坐的抱负的归纳。
甚至在印度建国之前,“国父”尼赫鲁就表现出强烈的“大国情结”.④建国之后这种情结不断放大,不仅强大到可以渲染印度政治精英的安全观,还可以左右印度的外交战略、乃至直接影响印度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而今,实现印度的大国地位不仅是少数政治精英的抱负,而且已俨然上升为印度国家意志,成为超越政见、党派、意识形态差别的社会共识。
印度的“大国情结”及其附带产生的战略思维,是其人口地理因素、辉煌的古代史、甚至殖民经历共同作用之下,并被其现代政治架构不断放大加强的结果。
加勒万冲突后的印度对华政策动向作者:***来源:《中印对话》2020年第03期加勒万冲突只是印度对华政策调整的结果。
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对华战略可能进一步发生变化。
2020年6月15日晚,印军违反此前6月6日中印两国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协议,越过实控线对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偷袭,造成两军人员伤亡。
由于此前几十年,中方对印军的“前进政策”或“攻势防御”政策一直采取隐忍态度,这次中方军队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所采取的果断反制措施大大出乎印方预料。
印度一些决策精英认为加勒万冲突表明印度对华政策难以为继,呼吁莫迪政府调整其对华战略。
实际上,印度对华政策调整在莫迪2014年上台之后就已开始,2019年连任之后更加明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加勒万冲突只是印度对华政策调整的结果,而非原因。
但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对华战略可能进一步发生变化。
印度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首先,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出于印度政府及其战略界对全球大变局的认知。
印度战略界认识到当前国际体系处于转型之中,美国和西方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莫迪上台后,印度战略界认为印度迎来了其独立以来继尼赫鲁、英迪拉·甘地之后的第三个强盛期。
莫迪连任后,印度战略界雄心勃勃,希望实现“多极世界、多极亚洲”。
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矛盾更集中地体现为中美战略竞争,中国力量处于上升之中,而美国力量相对衰落,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使美国力量受到很大限制。
印方认为中国成为亚洲主导国家的可能性在上升,他们对此较为担心,体现在对外战略和周边政策中就是“制衡中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印度战略界隔岸观火,认为中国可能会一蹶不振,而印度则可以利用中美贸易战和中国深陷新冠肺炎疫情的机会,吸引在华跨国公司将产业链和价值链转移到印度。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印度也深陷其中之后,中国却已从疫情中走出并开始复工复产。
印方对中国软硬实力和国际地位在疫情之后可能将更加突出而深感担忧,其“制衡中国”的对外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强。
印度的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环境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其他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强国。
是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
而其终极战略目标则是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所以印度的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环境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简单从印度的国家环境、政策和建树成就分析一下。
一、环境方面:在地区层面上,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明显地扩大了其安全关注的范围,启动“东方海洋战略”和“东向政策”本身就意味着安全战略关注点已经超出了南亚,开始谋求干预亚太地区事务。
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于2000年6月2日在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演讲时说:印度关注的安全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考虑包括从海湾到马六甲海峡印度的西边、南边和东边地区,西北边的中亚、东北亚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瓦杰帕伊的安全顾问对印度未来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作了明确的界定:到21世纪,在亚太地区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新的安全秩序,印度在其中应该享受像今天中国所享有的、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同等的尊敬和器重。
这无疑隐含着同中国竞争的成分,因为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事务和在朝核问题上担当调解人的角色等,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
在实践方面,印度除了改进同东盟的关系,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外,自2000年起同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外交和安全防卫局长级的安全对话,并建立军事合作关系。
1在东南亚方面:印度的东向战略同中国的安全关注在南中国海地区重合。
印度认为:南沙群岛归属纠纷是由中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提出领土要求所致,这也曾是印度增进同东盟有关国家关系的润滑剂。
“印度已经改善了同缅甸、越南、柬埔寨以及本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防止中国对该地区的渗透,而且越南也是印度重要的能源来源地。
2在印度洋方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印度对中国发展同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的合作关系表示关切甚至是疑惧。
PEST分析案例PES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用于评估一个组织或行业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虚构的案例来说明如何使用PEST分析来评估一个公司的外部环境。
案例背景假设我们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电子消费品制造商,我们最近考虑进军印度市场。
在做出最终决策之前,我们决定进行一次PEST分析,以评估印度市场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我们的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
政治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印度的政治因素。
我们发现,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政府稳定,法治环境良好。
然而,政府对外国公司的监管较为严格,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法规和规定。
此外,印度的政策也鼓励本土企业的发展,可能对外国公司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经济因素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印度的经济因素。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此外,印度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成本优势。
然而,印度的消费者购买力相对较低,这可能对我们的产品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因素第三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印度的社会因素。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多种宗教和语言。
我们需要了解印度人民的消费习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此外,印度的教育水平不一,这可能对我们在印度市场的人才招聘和培训产生一定的影响。
技术因素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印度的技术因素。
印度在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拥有一支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
这为我们在印度市场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机会。
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这可能对我们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结论通过对印度市场的PEST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政治因素:我们需要遵守印度政府的法规和规定,并与本土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
2. 经济因素:印度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我们需要考虑消费者购买力的限制。
3. 社会因素:我们需要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适应多元文化的市场。
通过地理视角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且多元。
而地理因素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其国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印度为例,从地理视角深入分析其国际关系。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
其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这种地理环境既赋予了印度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从地理位置上看,印度地处印度洋的核心区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这使得印度在海洋贸易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洋是全球重要的贸易通道,大量的能源和货物运输都要经过这片海域。
印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对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这为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印度的陆地边界也对其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巴基斯坦之间长期存在的克什米尔争端,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宗教和领土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地理边界的划分不清也是导致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印度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这些边界争端不仅影响了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自然资源方面,印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印度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资源的供应,这就使得印度与资源出口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同时,印度也在积极开发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一举措也会影响其与其他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气候条件也是印度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的不稳定导致了频繁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这不仅对印度国内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印度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积极发声,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和技术支持,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印度的地理环境还影响了其文化和宗教的传播。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Analysis of India’s foreign trade policy measuresSu Xiaolei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541004Abstract:India as the second most populous nation with the world’s forth largest army, the eighth largest manufacturing and after the U.S. high-tech human resources , It is creating "India Rising"myth. But the burden of India's popul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al imbalances, the larger the gap to some extent and other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an econom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India's foreign trade, look at India's foreign trade policy reforms, the analysis of trade policy reform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ia, India's foreign trade policy summary of lessons learned, and some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Keywords:analysis; foreign trade policy; refom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措施评析【摘要】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
India's “Look West Strategy” and Its Impact 作者: 胡志勇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0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27-33页
主题词: 印度;战略;分析
摘要:冷战结束后,印度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出发,对本国的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西进”战略即是其中之一。
“西进”战略是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印度开展积极的邻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
印度实行的“西进”战略有其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而美国对南亚战略的调整也对印度的“西进”战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印度的“西进”战略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