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上
- 格式:ppt
- 大小:482.00 KB
- 文档页数:21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姓名:000专业:00000学号:00000班级:00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
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黎思睿来源:《牡丹》2017年第30期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通过灵活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从而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是极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智慧。
本文主要就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庄子与古代其他的文学大儒不同,他独特的美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影响,对现代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影响。
庄子崇尚自由,以自然为美,游世是庄子的思想核心,其作品表达的内容十分复杂,不仅展现了生存欲望,还体现了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将游戏山水的态度贯彻始终。
庄子创作的文章拥有奇特的想象,也有多变的文笔描写,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一、庄子的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在展现对自然的向往,他们或是通过诗来表达、或是通过词来传递。
庄子也热爱自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大自然之美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順应天性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随处可见其美学思想,其中以自然天性之美最为显著。
他主张展示个体,强调朴素不华,认为凡事都应该坚持自身特点、顺应自己的天性,不必刻意地改变和盲从。
在精神方面,庄子更是推崇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突破条框规矩的束缚,使人们自由随性的生活。
(二)以大为美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可以看出,庄子不仅崇尚自然之美,也以大为美。
以庄子的观念来看,天地之大是为美,这种美是无可替代的,是每一个学者圣人都应该探究和追求的美。
庄子鼓励人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解脱,享受自由生活。
庄子这种“以大为美”的思想,体现在其作品中就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止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对天地广阔与宏伟的详细描写,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大为美的思想。
(三)追求自由古往今来,自由是人人追求、人人向往的,但也是人们最无法定义的。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求生向生、乐生长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心所在,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演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
然而,如何生?如何乐生?如何长生?面对这些看似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更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许多关于“生”的哲学命题和文化思想,几乎被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各种所谓历史主题所遮盖,各类科学围绕“生”所进行的探讨与研究,要么停留在生存与死亡、贫困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等范围止步不前,要么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上,将“生”的主题牢牢固定在感官快乐和各种欲望满足的历史车轮上疯狂旋转,从而导致真正“以生为本”的哲学与文化很难获得发展提高。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种全球化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特别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价值观和社会机制,重新思考“生”的哲学,重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已成为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我们回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时,就会发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与思想借鉴。
庄子的“养生论”,无论其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其思想范畴与文化内容,无论其哲学命题与逻辑概念,还是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实践,都对之进行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探索,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养生之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生”是植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养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养生论”则是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庄子的养生美学,不仅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本体方向,而且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实践精神,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理论命题、概念形成、外延拓展都从庄子而来,都因庄子而成。
文化长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庄子•知北游》,意为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句话包含了庄子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本文从大、丑非不美、大美不言三个方面探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大;丑;大美不言;美学思想作者简介:于海蓉(1991.10-),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92-0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其中“大美”以及“大美不言”是庄子美学主张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庄子思想中,对于“大”的理解与人们传统的对“大”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何谓庄子所说的“大”,何谓“大美不言”,其中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何谓“大”要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清楚庄子所说的“大”究竟所指何物。
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大”被视为数量上的形容词。
但是庄子所言之“大”并不如此,是精神境界上的大,指向精神上所处的一种自由、超越的状态,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大”的世界。
[1]其实,在对“大”的理解上,庄子与其好友惠子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惠子对“大”的理解是处于科学意义角度上的,他从量上看待大与小。
惠子觉得庄子所说的精神境界上的大的主张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庄子则认为,对“大”的理解倘若太过执着于理,则会失去事物的本真。
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无用才能显示出其大用,而“大”则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与无限自然同一的超脱情怀。
同时庄子主张“大”应“以物为量”,探求宇宙自然地本真。
所谓“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